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547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docx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5节生物呼吸和呼吸作用1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肺。

2.呼吸运动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知识点二: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1.动物的呼吸作用:

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植物的呼吸作用:

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二、重难点突破

考点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的定义:

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的第一个环节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由呼吸系统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

2.人体的呼吸系统: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其中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3.呼吸运动:

吸气和呼气时呼吸模型的变化

项目

吸气

呼气

肋间外肌

收缩

舒张

肋间内肌

舒张

收缩

膈肌

收缩

舒张

膈顶

下降

上升

肋骨

向上、向外

向下、向内

胸腔体积

增大

缩小

胸腔内大气压

变小

变大

 

吸气具体过程:

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和胸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进入肺泡

呼气具体过程:

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和胸骨向下、向内移动——胸腔体积减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大气压——肺泡内气体排出体外

注:

吸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肺内气压和外界大气压所形成的压力差是推动气体进出肺部的动力。

在吸气结束尚未呼气的一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4.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1)实质: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原理:

同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气体的扩散作用):

肺泡中氧气浓度高,周围毛细血管内氧气浓度低,所以氧气从肺泡到毛细血管中去;肺泡中二氧化碳低,周围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浓度高,所以二氧化碳从周围毛细血管到肺泡中去。

这样就完成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

(3)运输: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易于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的地方易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易于运输氧气。

(4)结果:

血液成分由静脉血(二氧化碳浓度高,氧气浓度低,颜色暗红)转变为动脉血(二氧化碳浓度低,氧气浓度高,颜色鲜红)

例1:

下列关于平静状态下呼吸过程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 )

A:

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B:

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上升,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C:

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D:

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

解析:

平静状态下,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

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这时,胸廓增大,

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答案:

A

变式训练一:

如图所示为人体呼吸系统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玻璃管 2.瓶塞 3.玻璃管的分支 4.气球 5.钟罩 6.橡皮膜 

(1)玻璃管相当于人体呼吸系统的____________。

 

(2)气球相当于人体内的___________。

 

(3)橡皮膜相当于人体内的__________。

 

⑷钟罩相当于人体的__________。

 

(5)玻璃管的分支相当于人体的__________。

 

(6)左侧罩内的情况表示吸气过程,________侧罩内的情况表示呼气过程。

 

(7)模型中的1、2、3、4、5、6,直接与呼吸运动有关的是_______和_______。

答案:

气管 肺 横膈膜 胸腔壁 支气管  右 5 6

变式训练二:

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排出CO2等气体.但人体排出的CO2

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某同学采用了如右图所

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是:

人吸气时,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乙瓶中澄清石灰水没有出

现浑浊,人呼气时,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

的CO2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终产物,请回答:

(1)甲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丙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请写出甲瓶或丙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2)CO2+2NaOH=Na2CO3+H2O.

变式训练三:

如图是表示研究人体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差异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要

求被测试者通过2吸入气体,通过3呼出气体,请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存在错误,指出哪两根玻璃管应变短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次呼吸后,观察到烧杯A内的现象是_________.烧杯B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

(3)根据探究的问题,此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和4;

(2)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澄清的石灰石变浑浊.(3)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考点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1.定义:

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人体内的一种缓慢进行的氧化反应。

2.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3.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条件:

活细胞内(线粒体)。

5.意义: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一旦停止,生命活动即结束。

6.动植物和人类一样,也需要进行呼吸,都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也有呼吸作用。

例2: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其意义是(    )

A.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B.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C.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

C

变式训练一: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B.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D.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解析:

从实质上看,光合作用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是物质的变化,就是把简单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复杂的有机物。

另一方面是能量的变化,就是把光能吸收转变为储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答案:

A

例3:

如图是小柯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这是为了检查装置的_____性。

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

(2)小柯认为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你认为他的想法正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甲装置内因___________导致气压减小,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答案:

(1)气密;对照或对比

(2)不正确(3)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变式训练: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明猜想:

种子萌发过程可能会产生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

打开D装置中的阀门,水位下降,空气就会依次进入装置。

(1)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3)请指出D装置的一个优点:

 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空气在进入B之前需要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除浄,故应在B之间加A装置,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种子萌发产生了二氧化碳,则C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3)D中的阀门能控制水流的速度,从而控制通入空气的速度,D装置也可以收集气体,防止外界的气体从右侧进入C装置等。

答案:

(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除干扰;

(2)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可以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来控制空气通入的速度;可以收集气体,防止外界的气体从右侧进入C装置等。

三、优化与提高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膈肌从甲到乙时,呼气B.膈肌从甲到乙时,吸气

C.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D.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答案:

BC

2.人呼吸时,在肺的形状从图中的甲图变成乙图的过程中,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关系是( )

A.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B.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

C.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D.肺内气压先大于大气压,后小于大气压

答案:

C

3.下列关于平静呼吸过程的表示,正确的是(  )

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B.胸廓缩小→肺扩张→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C.胸廓扩大→肺缩小→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D.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解析:

吸气时:

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

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

答案:

A

4.人体在呼吸时呼吸系统中会有以下变化:

(1)膈肌收缩;

(2)膈肌放松;(3)膈上升呈拱形;(4)膈下降变扁平;(5)胸腔体积扩大;(6)胸腔体积缩小;(7)肺内压力增大;(8)肺内压力减小,则属于吸气的选择为(    )

A. 

(1)(3)(5)(8)B. 

(1)(4)(5)(8)C. 

(2)(3)(4)(7)D. 

(2)(3)(6)(7)

答案:

B

5.对呼吸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B.呼吸作用属于分解反应

 C.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D.呼吸作用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解析:

A.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故说法正确;B.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征,故说法错误;C.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故说法正确;D.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此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答案:

D

6.俗话说:

“水多会把植物淹死”,主要原因是(      )

A.水太多,植物胀死B.水太多,温度太低而冻死

C.被淹部分二氧化碳太多而中毒D.被淹部分缺氧不能呼吸

解析:

浇水太多造成植物淹死的原因是植物的根系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水太多使根系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从而使根系细胞死亡,甚至植物根的坏死,故ABC与题意不符,D与题意相符。

答案:

D

7.我国北方农村里常将马铃薯贮藏在地窖里,进入地窖取物之前,农民往往把一盏油灯吊入地窖内,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测量窖内的二氧化碳含量B. 测量窖内的水分含量

C. 主要是为了照明D. 测量窖内的一氧化碳含量

答案:

A

8.取甲、乙两个暖水瓶,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与甲瓶等量的煮熟的种子.两瓶均用插有温度计的橡皮塞塞严,置于温暖的地方,几小时后看到的现象是(    )

A. 甲瓶温度下降,乙瓶温度升高B. 甲瓶温度升高,乙瓶温度不变

C. 甲、乙两瓶温度都升高D. 甲、乙两瓶温度都不变

解析:

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一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使瓶内温度升高,温度计读数升高.因此甲瓶温度升高,乙瓶温度不变.

答案:

B

9.家庭中一般是利用冰箱来储存水果和蔬菜,利用你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冰箱能延长果蔬储存时间的主要原因是(    )

A. 减少果蔬水分含量,加快呼吸作用B. 降低了环境的温度,减缓呼吸作用

C. 降低了环境的温度,加快呼吸作用D. 减少环境中氧气的含量,减缓呼吸作用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0.右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问题:

(1)曲线AB段表示_______过程,此过程肺内气体压力与外界大气压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这个过程是由于肋间肌和膈肌_______的结果。

(2)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_______。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中的____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关系是   。

(4)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

AB__________BC___________。

答案:

(1)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收缩  

(2)缩小

  (3)B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4)肋间肌和膈肌收缩 肋间肌和膈肌舒张

11.如图是膈的运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相当于人体的气管和肺的分别是图中的序号__________和序号__________.

(2)图中的4相当于人体的__________,当4处于箭头所指的运动状态时,膈肌__________,胸廓__________.

(3)当呼气结束的一瞬间,肺内气压__________外界大气压.通过__________,肺实现了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答案:

(1)1   2   

(2)膈   收缩   扩大   (3)等于   呼吸运动

 

12.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

(2)E的分支末端形成许多__________.F就是由这些_________构成的,是________的主要场所.

(3)图中__________既是呼吸的通道又是发声的器官.

解析:

(1)图中的A是鼻腔,B是喉;C是支气管;D是咽;E是气管;F是肺;

E肺的末端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3)D咽就是呼吸器官也是消化器官.

答案:

(1)鼻腔;喉;支气管;咽;气管;肺;

(2)肺泡;肺泡;气体交换;(3)喉

13.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可以用以下两个反应式来表示:

有氧呼吸:

;

无氧呼吸:

某兴趣小组成员为了探究酵母菌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体积的变化(已知相同条件下,分子数相同的任何气体,体积相同),进行了实验.在装有酵母菌和足量葡萄糖溶液的气球中通入O2和CO2直到饱和,再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后放入装有温水的量筒中(如图所示),记下液面的读数,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量筒中液面的读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与下列哪种生物有明显的区别?

______

A.水稻     B.蘑菇      C.西瓜     D.大肠杆菌

(2)若不考虑温度变化对气体体积的影响,则实验过程中量筒内的液面如何变化?

_________.

(3)若将装置中的温水换成冷水,重复以上实验,则量筒内液面变化的速率将_________(选填“加快”、“不变”或“减慢”).

答案:

(1)D;

(2)先不变后升高;(3)减慢

14.甲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乙图表示人体呼吸时,膈肌的不同活动状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曲线AB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乙图的▲(填A或B)状态.

(2)甲图曲线BC段表示呼气时的肺内气压变化,这时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都▲.与之对应的是乙图中的▲状态.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甲图坐标中的B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4)肺内气压最大的状态是乙图的▲,膈肌收缩最紧张的状态是乙图的▲,肋骨间的肌肉收缩时的状态可能是乙图的▲.

解析:

(1)甲图中曲线AB段肺内气压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因此表示吸气时的肺内气压的变化.吸气时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是乙图中的B状态;

(2)甲图曲线BC段肺内气压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因此表示呼气时的肺内气压变化,这时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缩小,与之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状态;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甲图坐标中的B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4)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压最大的状态是乙图中的A,膈肌收缩最紧张的状态是乙图的B,肋间外肌收缩时的状态可能是乙图的B.

答案:

(1)吸气;B;

(2)呼气;A;(3)相等;(4)A;B;B.

15.如图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1)已知A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则A的名称是.在A中与气体交换有关的结构是,其中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特征是. 

(2)B是毛细血管与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过程,则B为.如果毛细血管中O2要进入到体内某细胞中,则O2浓度要(大于、等于、小于)细胞内O2的浓度;而如果体内细胞中的CO2要进入毛细血管,则CO2浓度要(大于、等于、小于)毛细血管内CO2的浓度. 

答案:

(1)肺脏 肺泡和毛细支气管 

肺泡气体交换累计面积巨大、壁薄、富含毛细血管,肺泡内氧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 

(2)内呼吸 大于 大于

16.如图中的实验装置用于测量大麦种子的呼吸速率.实验开始时,用夹子夹紧橡皮管并使图中U形管内两侧有色液体均处于“0”标志位.在25℃条件下两套装置都静置1h,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装置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是.

(2)装置A中有色液体的变化量表示.

(3)装置B中对大麦种子进行灭菌处理的目的是;装置B中有色液体的变化可能是造成的,设置B装置的目的是.

(4)计算大麦种子在25℃条件下的呼吸速率(用单位时间内O2的吸收速率表示,单位为mm3g-1h-1).

答案:

(1)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2)大麦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的体积    (3)灭菌是防止细菌呼吸作用产生或吸收的气体影响实验结果   由于环境温度上升而引起的气体膨胀    对照(排除由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热膨胀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O2吸收速率=80mm3/10g=8mm3g-1h-1

17.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人的呼吸系统包括肺和呼吸道,呼吸道由图中▲(填数码代号)组成。

(2)患感冒时,由于病毒感染,[5]中的粘膜会▲,造成说话带鼻音。

(3)[6]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作用实现的,交换后,血液发生的变化是▲。

(4)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循环系统,需经血液里的▲运输到全身各处。

答案:

(1)⑤①②③⑦ 

(2)发炎肿胀(3)扩散  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含氧量增加)(4)红细胞(血红蛋白)

18.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一种叫“富氧水”的高价饮用水,它是以饮用水为基质,加压充入氧气制得.

节目中对“富氧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富氧水”富含氧分子,活性强、易吸收.喝水后氧气通过胃肠绒毛细胞膜直接进入细胞,能有效补充体内的氧,在细胞内分解各种营养物质产生能量.

观点二:

“观点一”违背科学常识,是概念炒作,在“忽悠”消费者.

(1)石田教授曾对富氧水的效果进行研究.他以10名学生为对象,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分别饮用350毫升普通水和富氧水,但不告诉学生喝的是哪一种水.学生喝完水后被要求运动15分钟,然后由研究人员测试并比较反映他们心率和耐力等生理指标,结果无明显差异.

成分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N2

78%

78%

O2

21%

16%

CO2

0.03%,

4%,

其他

稀有气体0.94%

较少的水汽

稀有气体1%

较多的水汽

(1)石田教授研究的主要方法属于:

▲.(选填“查阅资料”、“建立模型”或“对比实验”)

(2)人应该是由▲系统吸收氧气.右表是人在呼吸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比较.平静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每次吸入与呼出时的气体都是500毫升,氧气的密度为1.4克/升,根据表中信息,可求得呼吸1次人体可吸收氧气▲毫克.因此呼吸1分钟(16次)人体吸收的氧气相当于28瓶500毫升富氧水中的溶氧量.

(3)依据

(1)

(2)的分析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你支持哪种观点?

▲.

解析:

(1)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把“富氧水”和普通水的效果作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该研究方法属于对比实验;

(2)人应该由呼吸系统吸收氧气,呼吸一次人体可吸收氧气=500mL×10-3L/mL×(21%-16%)×1.4g/L=0.035g=35mg;因此呼吸1分钟(16次)人体吸收的氧气相当于28瓶500mL富氧水中的溶氧量;(3)根据

(1)“富氧水”和普通水效果相同,

(2)呼吸1分钟(16次)人体吸收的氧气相当于28瓶500mL富氧水中的溶氧量,可判断观点二正确.

答案:

(1)对比实验

(2)呼吸;35(3)观点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