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551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

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

是指体现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

如果说"

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

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

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

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

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而"

文学形象"

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

与"

的区别。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

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

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

还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

(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

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

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

笔者认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

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

无法全部承担的;

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

所无力负荷的。

(摘编自张晶《从"

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

材料二∶

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

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

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

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

本体"

构成"

对应"

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

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

类性联系"

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一般都考虑到形象本身的基调特质,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

比如黛玉这个悲剧人物。

围绕她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

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等;

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

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悲剧性内蕴,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

但在人物创造中,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

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类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

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还有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

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有具体的指示或暗寓。

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

,就不免附会了。

(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

中"

形象本体"

与对应意象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论著中,有时可用"

.但不能把二者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

B.《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

这一词语。

C.读者若想获得作品文本中的形象,需要阅读作品文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阅读经验。

D.仙草、司马牛等几个意象之间虽无类性联系,但是对黛玉形象都有各自的映带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神思》中的语句以清楚阐释"

的内涵,据此可以判断,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阔大的意境都是杜甫为后世读者留下的文学形象。

C.《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

D.《红楼梦》中的诗化意象有着透示人物性格命运作用,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与意象不构成"

艺术关系的一项是(3分)

A.贾宝玉∶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

B.薛宝钗∶牡丹花、冷香丸、金锁

C.贾探春∶风筝、海船、杏花

D.史湘云∶芍药、海棠、金麒麟

4.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

和"

?

(4分) 

5.两则材料在提出论题之后,分别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冬与狮(节选)

兰晓龙

晚上,队伍来到鸭绿江大桥。

几千个脚步在轻微而又震撼地齐响,几千支枪械在几千个肩膀上往一致的方向晃动,几千个均匀有力的呼吸在夜色中荡漾。

前边是高耸的钢梁,这支队伍的先头已经踏上桥梁。

但是万里像快溺死一般使劲吸进空气,身处其中的方队在他眼中已经成了旋转的重影。

近半负荷已经分散到了梅生的车上,可他哪经历过行军?

平河∶"

看月亮。

万里麻木地看月亮,被汗渍成一团的黄色∶"

干吗?

余从戎∶"

想你哥,想爸妈,哪怕你那只屎壳郎。

反正别总惦着腰腿上痛得想割掉的那几块肉。

乖乖,这背包绳,要做吊颈鬼吗?

平河帮他扯松胸颈上的五花大绑,垫了块毛巾。

于是万里的世界恢复了原本该有的样子∶几千个脚步并未刻意整齐,但是绝对划一;

几千个呼吸匀净得让万里安宁,应和着脚下钢盘水泥的轻微震颤;

千里背着全连仅此一支的PPSH-41冲锋枪走在队伍侧前;

钢梁外是皎洁的月亮和蓝黑色的夜云。

万里∶"

鸟。

哪有?

小万里又说胡话了。

平河张望万里看的那个方向,然后很生硬地答∶"

B-29轰炸机。

他可能还在后悔,因为他平时的表现绝不像有这份辨识能力,但他不是第一个发现的,防空号已经在很远的地方吹响,再被各单位主官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传达,譬如七连就被千里的铜哨和梅生的口令双重传达。

梅生∶"

熄灭灯火。

急速前进。

火把和数量稀少的电筒全部熄灭。

呼吸和钢梁水泥的震颤都剧烈起来,包括七连在内的整支部队仍保持着队形,以队列允许的最快速度冲刺行军。

这不是亡命,要疏散你也得过桥再说,而一窝蜂撒丫子,效率绝不如此时的有序。

这并不是短程。

刚调匀的呼吸又混乱不堪,万里跑得眼里充血,但忽然又松快了些∶余从戎和平河一人一只手,拖着他。

然后来自空中的引擎轰鸣声把呼吸和脚步声都淹没了。

这不是一两架飞机,也不仅是B—29,而是包括护航机、战斗攻击机和轰炸机在内的一个完整机群,黯淡的云层中那些远程轰炸机若隐若现,因为速度缓慢又体形巨大,它们不像在飞行,倒确如其名——漂浮的空中堡生。

迟缓又尖锐的呼啸又压倒了引擎,然后是压倒一切的爆炸。

队列仍保持着,在比桥面高出两三倍的水墙中奔跑,水平投弹就是一整串地犁地,所以很快就犁到了他们正奔向的桥头,那是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从万里的角度看,云几无间隙,所以他的感觉是整支部队正在奔向必死之地。

余从戎!

明白。

万里还没搞清明白啥就被放翻了,身上的负荷全被余从戎卸走,而他稀里糊涂上了平河的肩—敢情是嫌他太慢。

于是平河一肩机枪一肩万里地开始奔跑,万里也换了个角度看七连向着爆炸狂奔。

有人被弹片击中,倒下,但立刻就被战友架起来,狂奔。

终于来到了鸭绿江大桥靠近朝鲜的一侧。

部队在挨炸,绝非那种鬼哭狼嚎似的挨炸;

他们冲出桥头,就立刻分散往两翼,不阻止后边友军的道路,并且连疏散都保持了队形。

有白布的拽出来蒙上,就势让自己没入斑驳的雪地,没白布的则伏倒在斑驳的土地上———干沟里、丘陵间、焦树桩旁。

平河在奔跑,万里在他肩上颠簸,在颠簸中呆呆看着眼前的残垣:

曾经是伴江伴桥的聚居之地,现在则是被炸了一遍又一遍的残垣,犹如月球的表面。

然后他被扔了下来,扔在雷公旁边——雷公正在掏出一块白布。

雷公∶"

谢了啊。

平河摇摇头,走两步就瘫在路沟里倒气儿去了,全副武装加扛个人跑了小一里,他也够受的。

趴近点!

莫嫌老来丑——这破布盖不住两个人!

万里开始尖叫。

爆炸。

好好看爆炸。

炮排的人最该提防的就是爆炸。

我都不敢让你碰能炸的东西。

万里不叫了,呆呆看着,理智尚存但手脚瘫软,雷公只好自己趴在他身上,然后一块布罩住两个人。

炸弹还在连三接四,但居然显得很安静,因为被炸得沉静之极。

甚至连钢铁与火焰之中的死亡都是沉静的,没有惨叫,只有安静的牺牲。

雷公忽然开始乐;

像不像怕鬼的小孩缩在被窝里?

是挺像。

不论是他的玩笑还是周围人的表现都让万里也慢慢安静下来,而炸弹的落点也逐渐稀疏,远去。

各单位主官第一拨起身,"

清点伤亡"

卫生员"

的声音此起彼伏,团部的骑马传令兵在硝烟烈火中驰骋传令。

那匹马急驰而来,几乎踏到了白布下的万里。

雷公蹦起来一拳砸在了马脸上。

小传令兵费劲勒住长嘶而立的马;

第七穿插连,敌空袭猛烈,现决定化整为零,以营以下规模行动为要。

你部可穿插狼牙山脉,抵达长津湖战区,再行集结!

这是地图!

千里接住了小传令兵递过来的信封∶"

七连明白。

万里看到,传令兵的小脸上绷着几千人大团的严肃,顿生同龄人的亲近之心,可对方已风驰电掣而去。

千里打开信封,一张书面命令,与传令兵口头传达的无异,一张大比例地图,千里也在看着那里,最不愿意看到又不可能不看到的部分。

命令已经看完,看痕迹多半是从课本上撕下来的。

梅生也在看,脸比千里还黑。

千里∶"

第七穿插连!

集合!

【注】伍万里是刚刚入伍的志愿军战士,伍千里是他的哥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晚、雪地、过桥、轰炸等要素构成了艰险的行军环境,烘托了战士们的勇武与不屈。

B.平河与余从戎仅通过一呼一应,就明白了对方意图,可见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

C.部队冲出桥头后,向两翼分散,并且都保持了队形,说明这支队伍临危不乱、骁勇善战。

D.面对敌军的轰炸,万里开始感到十分恐惧,经过雷公的安抚,他内心逐渐变得安静淡然。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反复使用"

几千"

这一词语进行修饰,凸显了志愿军队伍的阵容整齐、威武雄壮,也易于表现战士们纪律严明、士气高昂。

B.小说在刻画万里的形象时,分别用"

汗清成一团的黄色"

的月亮、"

皎洁的月亮"

含蓄地表现了他在行军途中前后不同的状态和心理。

C.小说借助"

漂浮的空中堡垒"

一整串地犁地"

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

等比喻描绘敌机轰炸的场景,使读者对战争的感受更真切。

D.小说中的小传令兵口头传达命令时,言简意赅,语气坚定,这样的语言既符合小传令兵的身份和年龄,又强化了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

8.文中画线句子从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9.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

富弼①曰∶"

太宗求治之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

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

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

二年春正月戊辰,帝亲试礼部举人。

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及还,语帝曰∶"

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耳!

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

至是,齐贤亦在选中,有司误置下第,帝览之,故一榜尽赐进士及第。

帝谓侍臣曰;

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雍熙元年六月,诏求直言。

知睦州田锡上疏言∶"

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

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

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

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

又言∶"

听用太广则条制必繁,条制既繁则依从者少。

自令凡有奏陈,宜令大臣议而行之,毋使垂之空言,示之寡信。

帝韪其论。

端拱元年五月辛酉,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置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

帝谓至曰∶"

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

朕无他好,但真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

至每与同官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预焉。

内侍侯莫陈利用②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

帝曰∶"

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

普曰∶"

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

帝不得已,命诛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太宗致治》

【注】①富弼,北宋仁宗、神宗时的名相。

文中所记是他对前代朝政的评价。

②侯莫陈利用,姓侯莫陈,名利用,鲜卑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B.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C.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D.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对,即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文中太宗通过这种方式征求治国理政的意见。

B.临御,指君临天下、治理国政,也指皇帝驾临某个地方,文中取后一种意义。

C.学士,宋代时是文学侍从之类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经籍图书,与今义不同。

D.万乘,指万辆兵车,表示国家军事力量强大,"

万乘之主"

即大国的天子或帝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齐贤因建言献策得到太祖的赏识,后来太宗发现他位居科考人选的下等,于是将全榜人选都赐予进士及第,以示对俊才的重视。

B.田锡上书建议,皇帝对于陈奏的事务在经过大臣商议后应及时付诸实施,避免流干空谈,失去公信,太宗认为他的看法是正确的。

C.太宗主张皇帝应淡泊名利,无所追求,以史为鉴,择善而从,李至与同僚到秘阁观书时,太宗一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学士参加。

D.内侍侯莫陈利用骄横不法,恣意妄为,但是受到皇帝的庇护,赵普与皇帝意见不一致,据理力争,最终皇帝被迫同意了赵普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

 

(2)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

14.对太宗"

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

一事,富弼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饯薛大夫①护边

李 

荒隅时未通,副相②下临戎。

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③,象齿饰雕弓。

决胜三河 

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注】①薛大夫;

名通,字季昶,曾任监察御史,时将赴任河北道按察使。

②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

③青橐∶盛放弓弩的青色皮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北方边塞地区荒凉偏远,音信未通,点出了环境的恶劣,也预示着护边的艰辛。

B.诗人借助"

星芒动"

月晕空"

的天象变化,烘托了将士出征时惊天动地的雄壮气势。

C.诗人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薛大夫征战边陲的真实情景,颂扬了他戍边所取得的丰功伟业。

D.这首饯行之作,非但没有流露离别伤感之情,反而给人一种遒劲豪迈、雄浑洒脱的感觉。

16.诗人是如何塑造薛大夫这一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姚鼐的《登泰山记》文笔洗练,作者登上山顶之后,只见"

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用极少的笔墨写出了泰山山顶的雪景。

(2)作为一篇史论,《伶官传序》叙述了君臣仓皇出逃,不知所归,然后"

的历史情形,发出"

何其衰也"

的感叹。

(3)古人对荷情有独钟,或描写其绰约身姿,或借助它描绘夏日胜景、抒情言志,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名句,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飞机越过一万多米的高空以后,一幅真正瑰丽的彩云图出现了。

连绵起伏的云山絮岭,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

由一色汉白玉雕砌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宫阙亭榭,高高低低连成望不到头的长街新城。

( 

)。

还有那用白色的绢绸和松软的棉絮制成的________的巨象,________的白猿,________的骆驼,________的睡狮,________的绵羊,伫立雄视的银鸡,或卧,或坐,或行,或止,都在默默地体味这空蒙的仙境中片刻的静美。

我感觉像驾着祥云邀游九天的神仙了。

由于老习惯的驱使,我又抬眼仰望。

啊,天空湛蓝湛蓝,高远莫测,一丝儿云也没有,一点儿尘也看不见。

冰清玉润的月牙,像是"

挂"

在南天上,细看又无依无托,使人觉得好似从哪里飞来的一把神镰突然停在了那里。

——这才是天空的真面目呢。

人们往往把云和天搅混在一起,其实云层和天空本是两回事,这"

拨开乌云见青天"

之"

青"

,不是站在云头之上如何体会得到啊?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威风 

机警 

从容 

安详 

肥硕B.从容 

肥硕 

威风 

安详

C.肥硕 

从容D.安详 

从容 

机警

19.对文中标点符号的用法,解释无误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分号区分了不同的语意,也可以改为逗号或句号。

B.文中的破折号解释了前文内容,也可以去掉。

C.文中的三处引号中,第一处和第三处的用法相同。

D.文末的问号表示反问语气,也可以改为语气更强烈的叹号。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银色的楼台和山峦被金色的阳光勾出了鲜明的轮廓

B.这些银色的山峦和楼台被金色的阳光勾出了鲜明的轮廓

C.金色的阳光把这些银色的楼台和山峦勾出了鲜明的轮廓

D.金色的阳光把这些银色的山峦和楼台勾出了鲜明的轮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

但大家只注重了"

争"

的一面,___①_____。

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

诸家杂糅"

的事实。

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

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

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

德"

不为孔孟独享,"

道"

不为老庄专有,"

法"

不由商韩把持。

在秦征服六国之前,诸子百家的思想互"

融"

已经开始。

诸子百家虽然哲学体系差异极大,____②____,即建立"

统一秩序"

儒家强调"

定于一"

的礼乐道德秩序;

法家强调"

车同轨、书同文"

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

尚同"

执一"

的社会行动秩序。

即便强调极端自由的道家,_____③_____。

老子的"

小国寡民"

经常被说成主张分治,但实际上"

小国"

只是政治过渡的单元,"

邦国"

之后还有"

天下"

这一最终秩序——"

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古人将下围棋的经验技术归纳为"

围棋十诀"

,其中包括∶

不得贪胜"

,即要稳定心态,量力而行,不因贪心求胜而盲目进子,造成被动局面;

弃子争先"

,即要把握机会,及时出手,必要时宁愿舍弃部分棋子,也要力争抢占先机;

逢危须弃"

,即遇危局时要勇于断臂求生,舍局部以保大局,避免患得患失而致全败;

动须相应"

,即要有整体视野,不搞孤军作战,每动一子都要与周边他子和全局相呼应。

人们常说世事如棋,棋如人生,下棋的道理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

(一)(19分)

1.B("

第一次使用了'

意象'

这一词语"

表述错误)

2.B(A项"

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

表述错误。

C项"

主要是因为"

夸大其词。

D项原文为"

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

,而"

推断出"

具体"

等表述应包括的是全部,与原文相矛盾)

3.A(绛珠仙草应是与林黛玉形象有"

艺术联系的诗化意象)

4.①"

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干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

属干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

②"

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

(共4分。

每点 

2分,对每个概念的理解,虽表述顺序不同,但要点明确,亦可)

5.①材料一∶先指出区别"

的必要性,然后分别借助《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对"

的内涵进行阐释,最后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

②材料二∶先指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诗化意象存在对应关系,再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对构成"

与不构成"

的两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共6分。

每点3分,符合文章特点、意思对即可)

(二)(16分)

6.A(B项"

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

错误。

骁勇善战"

D项"

淡然"

7.D(符合小传令兵的年龄的说法牵强)

8.①便于展现万里在战争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②从新兵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更易于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

表现战友们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精神。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在有限的篇幅内,塑造了万里、千里、平河、余从戎、雷公等众多志愿军战十的形象;

②通过战士们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