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16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docx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摘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

一般地说,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首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的。

因此,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

家庭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我国家长大多处于统治地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他们是尊重自己子女的看法的;在育儿观上,中国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而美国家长更看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喜欢包办替代,而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生存适应能力上的明显差距。

从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上可以看到我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不足。

因此,正确认识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家庭教育;育儿观;教育方式;教育结果;传统教育;民主教育

 

引言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的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上存在的差异。

因而,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吸取美国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下文就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讲的是中美两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差异.作者分别从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大部分讲的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中国的家长所存在的悲观思维方式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家长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导致了中国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调和品德问题等.由此也不难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有着一些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如:

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第三大部分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作者认为我国只有变“传统”、“片面”、“封闭”的家庭教育方式为“民主”、“全面”、“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看过《刮痧》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会注意到其中一个场景:

一位中国父亲在看到自己儿子丹尼斯与他的外国老板的儿子打架时,让丹尼斯向老板的儿子道歉,遭到拒绝后给了自己儿子一个耳光。

这位父亲这样做是出于对他老板的尊敬,隐含的意思就是“因为你的缘故我才惩罚我的儿子”。

但这一幕却让他的老板感到特别吃惊,很迷惑为什么一个父亲要通过打自己的儿子来表示对别人的歉意?

这就是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的一个明显差异。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仁爱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

中国家长通常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

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性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可以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

另外,在中国人的逻辑中有这么一条,即“长者恒为师”,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儿童也由此学会了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长者是权威的象征。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

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并加以重点保护,孩子成了中心人。

对孩子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好吃的让孩子独享,该让孩子做的却由父母包办代替了。

他们过分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生活上过分优待孩子,经济上过多偏重孩子,这就造成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

在我国,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受规矩,服劝导。

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

“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他们训练的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

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固执”、“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是指思维上的“不听话”;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认知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了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结婚时间。

美国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观察”。

美国父母如朋友,他们可以平等的交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比较密切。

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

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父母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

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

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为了能让孩子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

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与此相比,美国家庭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

因此从小就注重培养锻炼他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意志的锻炼等。

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

通过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自身的能力特长,增长才智,并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差别,使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的包办代替。

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不让孩子沾家务活的边。

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

于是出现了小学生还要家长接送,中学生还要家长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还要家长护送。

2.社交上的过度保护。

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的放任。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裤带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3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的过于严厉。

与生活、经济、社交上的纵容相比,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却要求很高,甚至达到一种苛刻的程度。

古往今来,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

当孩子出生后就以天才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孩子。

平时,孩子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让孩子再做一套同步练习题,以求巩固。

弄得孩子精疲力尽,一旦孩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只能通过打骂这一招来解“恨铁不成钢”之怒。

而美国家长从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所谓放手,就是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普通做法是根据不同的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

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家中都有各自的角色,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等等。

至于美国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据美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美国约有50万送报童。

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的支持。

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

第一,宁苦而不娇。

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

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纸了。

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残忍”的。

第二,家富而不奢。

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鼓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

第三,严教而不袒。

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

此外,美国家长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太多压力。

他们的观点是:

孩子对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为什么要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呢?

强拗着去做,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

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道路要让孩子自己去走。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由此可见,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一种宽松教育,优点很多:

首先,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宽松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高压下孩子的创造精神将受到压抑,只有在平和、愉悦的家庭氛围中才能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

而创造宽松的环境,必须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其次,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孩子在家有发言权、参与权、选择权以后,主动性强、自主意识强、胆子大、有自信心和责任心。

另外,亲情关系和睦使孩子愿意把秘密告诉父母,父母也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这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而专制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一种管束教育,压抑创造性,束缚了个性的发展。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育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

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

(1)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开朗、胆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创新精神。

(2)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

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来读书。

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花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

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让人觉得无能。

所以必须工作,才能做到经济上独立。

(3)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

美国不少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深知金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好习惯。

(4)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

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美国的孩子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二、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两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个别的特殊性。

那么,现代社会更能接纳哪一种教育呢?

社会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要求人性的充分解放。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将越来越关怀人性的发展,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

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

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

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优点呢?

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不足?

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哪些呢?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的家庭,就是大人跟孩子谈话时也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在美国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孩子自由选择也不是说父母就无所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

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

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美国,父母从孩提起就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拥有一双勤劳的手。

小孩子具有好动的天性,比如在墙壁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或刀子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划,在我国大人定会坚决制止。

而在美国父母们看了会笑嘻嘻的,高兴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的技巧和知识。

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这一点,可以说是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因为美国的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当强.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美国的家长普遍都支持自己的孩子通过打工、做兼职等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通常家长会设法给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美国社会上的一个清洁工,一个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在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

在孩子日常事务的处理上,父母只帮助孩子做一些在当时年龄上还无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小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潜意识。

美国人认为孩子应该自立,很早就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他们也从不用考试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二)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个体的精神状态取决于权威的决定,使个体的心理总是处于脆弱状态,心态容易失衡,重新总看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不满意;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说中国的家长不爱孩子,没人会服气。

因为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流。

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搞攀比。

你让孩子喝娃哈哈,我给孩子喝太阳神,有的甚至给十来岁的孩子吃什么鳖精!

穿着方面,有的家长也傻乎乎地比着让孩子穿名牌,穿上千元的名牌衬衣,几千元的名牌皮外套。

有的孩子到了十五六岁,还把衬衣甚至脏袜子都扔给父母洗,不少家长还乐此不疲,觉得那是爱孩子。

但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懂孩子,懂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

现在不少父母关注的焦点仅限于孩子的衣食住行,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内心,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导致孩子容易出现问题和品德问题。

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

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过重的精神压力,过重的精神负担,全部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孩子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沉重;不许失败,限制情绪的宣泄,造成孩子的情感失调节,只许进不许出,成绩稍有波动家长就紧张万分,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把孩子作为发泄对象,是教育无能的表现,使孩子胆怯、懦弱、不敢进取。

原因有家长自身的童年轻历,社会压力、缺乏教育方法、自卑性;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成功家长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失败家长则不宽容孩子,强烈的补偿心理会使他们把孩子当成生命的最后赌注。

4、缺乏学习,缺乏家庭教育的氛围

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简单,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不注意借签他人经验,教育后果一定不佳,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要么自我,要么充满暴力倾向,家庭教育气氛紧张,少有温情,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家长缺乏学习的结果,欲速而不达,事与愿违,家长望子成龙心态下的贪婪,导致急功近利,采取违反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不行”;缺乏表达,家长与孩子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结语

综上不难看出,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和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

要提高未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这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

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

我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无论从家长的价值观、育儿观看,还是从家庭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看,儒家思想影响至深。

然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

因此我们应该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结晶的同时,也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

自觉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扩展家庭教育的领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