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062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docx

高考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

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万民法》

材料二 罗马法片段一:

因为人民通过颁布关于治权的王权法,把自己的一切治权和权力授予给他。

罗马法片段二:

行使治权的君主承认服从法律,这是与他的尊严相吻合的一种说法。

——摘编自《罗马公法与现代欧洲宪政》

材料三 如果把欧盟国家包括债法在内的现代私法与罗马法作出影像重叠式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私法与罗马法至少在两个方面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即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的框架。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债法趋同之罗马法基础》

材料四 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它在本质上就是对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完满反映。

——《罗马法原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马法的影响。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2.(12分)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

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甲午战争后,有人说:

“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的观点。

(要求: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3.(12分)史学界对辛亥革命发生的价值和共和政体的选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

时至二十世纪初年,大清帝国害了癌症,气数已尽,非垮不可了。

“墙倒众人推”

众人推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方法也完全相同。

只是你推你的、我推我的罢了——这便是满清末年,中国革命运动的形式和性质。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观点二:

“君主立完比民主共和更符合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革命”在中国不一定就是好事情,辛亥革命是造成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请对上述某个观点进行评论。

(要求: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争论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笔者读到了不少关于辛亥革命性质问题上的一些新观点,这些新观点启迪人们思维,有利于推动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入。

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本主义革命是不正确的”这一认识,吕明灼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因为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前,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是当时最进步、革命的思想,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

而杨天石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

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辛亥革命的性质应是民主共和革命,领导力量是“共和知识分子”或“平民知识分子”。

彭剑认为,各方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讨论,基本都是从领导者性质入手,但从政体转型角度来看,辛亥革命的一个基本面是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较量。

评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个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12分)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

“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

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

……(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

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

“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

……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

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

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二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

“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和“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清华学堂创办的认识。

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摘、櫻桃等输入美洲。

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

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

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

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

(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12分)

7.(12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材料如杉原薰所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

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

迅速增长的人口中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的提高;结尾的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怏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

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

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西方人能够用一只比较自由的手留下印迹的地方的前西方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日本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看来正在紧随其后。

——[美]彭慕兰著《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述材料中“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

(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观点。

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行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

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

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

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美。

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

“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方式”。

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

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

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

英国诗人丁尼生说:

“欧洲的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

”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

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评述材料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

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

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

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同样值得我们铭记的是,1989年首先是属于欧洲的,也许它将是我们所见证的最后一件由欧洲主宰的世界大事。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评材料中“1989年会被视为20世纪结束的标志”的观点。

1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地的两洋大国,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

相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

根源于美国天定命运思想和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一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

——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材料二“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

“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

“(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栗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一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材料三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

这种战略包围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面以太平洋第一岛链为基础,北起韩国,以日本、台湾为中轴,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

菲律宾和新加坡;西面北起中亚,南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

两条战线对中国东西夹击,遥相呼应。

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亚太战略使曾经散架的对华包围圈又逐步合拢、成型,并日渐强化,由此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潜在挑战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1.(12分)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指出,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学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担心,如果人人均无休止地膨胀其欲望,那么,财富生产将断难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为什么数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理财活动一直停滞不前、生产取得极少进步?

原因之一在道德界。

通常而言,人的理财动机比道德动机强烈,然而,孔子教导人们理财动机受制于道德动机。

在中国,孔子的教义一直在相当程度上被遵循着,正因为这样,中国人耻于谈论挣钱,并由此阻碍了生产。

孔子对此要负责任,但我们不应为此批评孔子。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

材料二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人自私本性上的一个制度,它不光将人类本性中对金钱和财富追求的愿望合理化和合法化,而且对其进行鼓励。

资本主义制度对金钱和最高利润追求的鼓励,符合人类对金钱和财富追求的本性.重商主义显然是面对国际贸易的,其目的是从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竞争中增加国家的财富;重农主义显然是面对国内生产的。

其目的是通过发展国内的农业生产增加国家的财富.重商主义是西方崛起的秘诀。

——张丽《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目的的认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纵横双向发展说”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世界近代历史(1500~1900年)进程的一家之言。

其主要观点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横向发展是指世界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取得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从而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纵横双向发展说”。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评析类试题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2.(12分)赞成:

梁启超认为甲战胜负是双方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

①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②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③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④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⑤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12分)

反对:

认为甲战胜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双方实力对比:

甲战前中日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国际社会公认的亚洲强国是中国;战略战术:

战前:

甲战中方失败主要原因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中方仓促应战,战前清政府战和不定,避战自保,寄希望于国际调停。

战争期间:

李鸿章战略战术失误,指挥不当,主动放弃制海权,避战保船。

部分将领贪生怕死。

(12分)

3.(12分)

(1)政治环境:

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社会环境:

避免了过度革命,保持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分)

形成条件:

英国悠久的限制王权的的传统;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壮大;前期革命斗争对封建势力的打击;斗争双方的妥协态度。

(8分)

(2)北美地区没有经历君主制,有着良好的民主传统;英国失败的影响;启蒙思想深入发展;华盛顿个人良好的民主意识。

(12分)

5.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堂,试图通过中国向美国派留学生来获取最大的收获。

清华学堂是带着民族耻辱诞生的。

(3分)

由于大多数留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理工科、经济,容易形成“行胜于言”的淳朴校风。

(2分)

(答校训和学风不给分)

清华学子被称为“国耻纪念碑”,使留学生形成强烈的救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就学生爱国的光荣传统。

(3分)清华虽身负国耻的印记,但最终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为国家兴盛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校。

(2分)

6.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7.支持: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建

立在对外财富掠夺基础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反对:

尽管农耕经济的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

8.参考答案一:

赞美中国。

(2分)伏尔泰等等未到过中国,他们是通过东来归国的传教士、商人等或其著述了解中国的,对中国的认识是感件的。

(6分)他们赞美中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现实欧洲的反封建斗争。

(4分)

参考答案二:

贬低中国。

(2分)此时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向工业文明社会迈进,而中国仍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阶段。

(4分)先进的欧洲对古老中国进行了侵略,欧洲人对中国的贬视实际上是对东方中国的偏见,是一种欧洲中心论思想。

(4分)其言论是为其侵略行为服务的。

9.赞同1989年会被视为20世纪结束的标志的观点。

从欧洲的视角来看,如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结束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构成的系统性挑战;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面崩溃。

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世界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从20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0世纪世界进入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相互对抗的时期,1989年这种对抗局面在欧洲基本结束。

10.①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国际上重大的积极现象之一,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美国国防部提出中国威胁论的原因有三:

⑴传统的两洋战略;⑵“冷战”结束后美国国

际地位上升;(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异。

其实质是为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③中国没有与美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发生冲突,而美国在本地区构建的“小北约”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④中美两国应该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11.对这个问题,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回答,不同时代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回答。

从民族性来看,东方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中国的孔子就持这种思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是以道德来压制人们的赚钱欲望的;而西方认为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金钱和财富,近代西方的兴起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顺从人们追求金钱的本性,西方国家迅速崛起。

从历史性来看,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落后,因此经济思想主要是限制人类的欲望,来满足大多数的温饱,而近代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经济思想转向鼓励人们追求金钱财富。

随着近代科技的进步,人们有能力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通过科学、环保、合法的途径来创造财富,同时也要借鉴古人的智慧,认识到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膨胀,地球的有限资源是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无穷欲望的,因此,保护地球资源、节制人们的物欲又是我们必需提倡的。

12.

(1)1500年-18世纪中后期:

(纵向)15世纪前后,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加

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横向)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带来的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纵向)18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英法美等国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横向)伴随着殖民扩张和商品输出,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冲击了其他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纵向)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资本主义统治日益巩固;

(横向)同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高三历史论述题训练参考答案

1、【解析】仿照示例,从经济史方面任选一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解析,例如可以选择“重农抑商政策”来解析。

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强本抑末)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封建制度的建立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

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表现:

歧视商人;采取征收重税等手段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垄断盐铁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影响:

初期,巩固小农经济,维护政治稳定。

后期,抑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关系可以和海禁、闭关锁国相比较。

2、【解析】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

示例一,据材料中“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根本前提的,其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得出: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结合所学,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对外关系上等方面分析论证。

示例二,据材料中“少数资本主义强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得出: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性。

结合所学,从先进国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等方面分析论证。

【答案】示例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