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328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9 大小:31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9页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1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中缅天然气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批准:

校核:

编写

 

 

1概述

1.1编制依据

1、《关于委托开展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初步设计的函》(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2009.8.12);

2、《中缅天然气管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3、《怒江穿跨越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09.3);

4、《怒江穿跨越测量图》(2009.3);

5、《关于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征求怒江跨越位置及方式意见的回函》(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6、《关于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征求澜沧江等四江跨越位置及方式意见的复函》等;

7、本合同段施工承包合同;

8、现行有关输气管道工程设计、施工有关规范、规程及验收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规范》、《油气输送管道感应加热弯管母管通用技术条件》、《钢结构设计规范》、《砼设计规范》、《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

4、本工程施工特点。

1.2工程概况

中缅天然气管道工程是我国实施能源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能源进口的西南大通道。

干线起自缅甸西海岸皎漂,从云南瑞丽市入境,终点到达广西贵港市。

中缅天然气管道工程(国内段)包括1干8支,与中缅原油管道并行。

干线从云南省瑞丽市58号界碑入境,经德宏州、保山市、大理州、楚雄州、昆明市、曲靖市,在贵州安顺市油气管道分离,天然气管道向南经贵阳市、都匀市、广西河池市、柳州市,最后到达贵港市。

干线全长1726.8km,管径1016mm,设计压力位10MPa,全线采用X80/X70级钢管。

支线为丽江支线、玉溪支线、都匀支线、河池支线、桂林支线、钦州支干线、北海支线及防城港支线;支线长855.6km。

线路走向示意图见说明书。

本工程包括河流大型跨越工程5处,分别为怒江跨越、澜沧江跨越、漾濞江跨越为油气管道共用跨越,河流大型穿越工程7处,分别为瑞丽江穿越、柳江穿越、洛清江穿越、南流江穿越、钦江穿越、房屋屯河穿越、西江穿越,其中瑞丽江穿越为油气管道并行敷设穿越。

根据线路总体走向,怒江跨越位置选择在保山市隆阳区白花村河施甸县太平镇东蚌村之间,跨越段处于刚连河与怒江汇流处。

西岸发育多级阶地,地势相对较缓,河道较宽阔,河流两岸可见河漫滩发育,施工场地开阔,且有机耕道通往施工现场,交通方便。

怒江采用悬索跨越方式通过,跨越处天然气管道设计压力为10MPa,跨越段采用Φ1016×22.9mmX80直缝埋弧焊钢管,过渡段采用Φ1016×18.4mm和Φ1016×15.3mmX80直缝埋弧焊钢管。

怒江跨越考虑双管共用跨越方案,本册为天然气管道怒江跨越初步设计,原油管道怒江跨越初步设计将单独成册,考虑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共用一个跨越管桥,故跨越结构部分为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共用部分,投资油气管道平均分摊。

跨越段天然气管道和原油管道同时施工。

1.3主要设计标准

1、跨越设计范围为:

NJ10~NJ11,线路水平长度为500m,其中跨越段长460m,一般线路段长为40m。

2、选择原则

①、跨越位置符合线路总走向,线路局部走向可根据跨域位置进行调整;

②、满足地方规划、河道以及大堤等地方管理部门要求;

③、穿跨域位置应避开一级水源地;

④、应选择在河道较窄、顺直、水流平缓地段;当河流有弯道时,应选择在弯道的上游平直河段;

⑤、应选择在两岸侧向冲刷及侵蚀较小,岸坡稳定的地带;

⑥、应尽量避开灾害性地质地段;

⑦、不宜选在河道经常疏浚加深、岸蚀严重或侵滩冲淤变化强烈地段;

⑧、跨越位置附近应有一定的施工场地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穿跨越位置确定

根据线路走向,怒江跨越地处保山县与施甸县交界处,跨越进口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白花村,出口位于施甸县太平镇东蚌村。

勘察区有320国道经过,进出口均有乡村道路到达,交通便利;

根据位置选择原则,确定两个断面,断面1长度较短,北岸地势较高,坡度较陡,没有穿越的施工现场,较适合跨越方案,断面2的长度较长,两岸地势较低

1.4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围岩类别

隧道区域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坡面多为坡残积层或坡崩积层覆盖,覆盖层厚0~3m,局部3~6m,地表多为桃树、枇杷果园,局部为旱地,陡坡荒山地带多为灌木及杂草,植被发育。

进口位于牌坊湾乡村公路附近坡麓缓坡,坡麓地带多发育东西向冲沟,系季节性流水沟谷,隧道进口地表均被覆土掩盖,未见基岩,隧道出口附近地表基岩多裸露,坡面零星分布坡残积粘土。

路线区主要地质构造类型为卧龙寺向斜和龙泉驿断层,卧龙寺向斜轴线走向为N5~15°W,与路线交于ZK3+008(YK3+006),交角为78°,隧道横穿卧龙向斜。

龙泉驿断层于路线交于ZK1+870附近,交角为75°,断层破碎带由断层角砾及断层破碎岩组成。

该区内地层岩性简单,上覆盖层主要为人工填筑土和坡残积粘土,下伏基岩为泥岩夹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砂岩、泥岩和断层压碎岩。

隧道进口段ZK(YK)1+730~ZK(YK)+810地表为素填土,洞内围岩主要为碎块状强风化泥岩夹砂岩,属Ⅲ级硬土~Ⅳ级软石,为V级围岩。

洞内ZK(YK)1+810~ZK(YK)2+010段围岩为断层压碎岩,为紫红、褐黄、灰白、棕红等杂色,由泥岩、泥质砂岩等受挤压形成,其中泥岩多呈土状,岩体破碎,属Ⅲ级硬土~Ⅳ级软石。

洞内ZK(YK)2+010~ZK(YK)2+900段围岩为中风化泥质夹泥质砂岩,厚~巨厚层状,局部夹薄层砂岩,偶夹石膏,岩体相对完整,构造节理发育,属Ⅳ围岩。

隧道出口洞内ZK(YK)2+900~ZK(YK)3+580段地表坡残积粘土覆盖较溥,下伏基岩为碎块状强风化泥岩,洞内岩层主要为中风化泥岩,属V级围岩。

本区位四川盆地的西缘,属于川西褶皱带与川中,川北褶皱带的交接部位,新华夏系第三沉带—四川沉盆地之龙泉山褶皱带中,构造迹线主要呈北北东向,路线沿线主要构造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1.5气象、水文

路线所在区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早夏热、秋多绵雨日照少,冬无严寒时间长且多雾、霜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等特征。

平均气温16~17.4℃,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4℃。

年平均降水量为887.8mm,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5~80%。

相对湿度77~82%,年平均蒸发量1146.5mm,年平均日照时间1036.8h,冬季多雾,年平均雾天31.1天,无霜期350天,主导风为东北风,最大风速20m/s。

地表水系属岷江水系支流芦溪河,出口位于宝狮湖西侧。

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孔隙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坡残积土层仅有微量的孔隙潜水。

裂隙水主要富集于砂岩、泥质砂岩内,泥岩中含量甚微,含水量受大气降水补给,构成层间承压水,在该岩层段施工中短时间内会产生一定量的涌水。

隧道最大总涌水量Q0=7604.7m3/d,正常总涌水量Qs=2651.4m3/d。

区内地表水系以龙泉山山脊为分水岭,龙泉山西面为岷江水系,东面为沱江水系。

沟谷沿龙泉山两侧呈树枝状发育,沟床深切,纵坡较大,多属季节性流水沟谷,靠大气降水补给,规模大者沟谷为常年流水沟谷,靠地下水及大气降水补给。

1.6地震及设防

隧道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的标准设防。

根据本隧道围岩、开挖跨度、埋深及隧道所处地震基本烈度情况,左线隧道ZK1+730~ZK2+030、ZK3+293~+573,右线隧道YK1+730~YK2+026、YK3+418~+573段采取地震设防措施,设防段衬砌采用曲墙带仰拱的加强复合式衬砌结构形式,二衬砼采用C30防水钢筋砼,设防段衬砌背后做压浆处理。

1.7不良地质情况

1、瓦斯:

隧道地处川中天然气分布区,场地内分属中石化和中石油天然气勘察区,根据调查访问,该区天然气储气地层埋藏深度均大于2000米,根据地勘钻探(Z1-LQS1SD-B1-1、Z1-LQS1SD-S-B1)结果,在孔深30~40m处检测到天然气,其浓度分别为9700ppm和1812ppm,但在深孔检测时无天然气显示,在终孔检测时有微量天然气,其浓度为300ppm。

龙泉驿一号隧道通过区地层为侏罗系上、中统地层,该地层中本身无天然气分布,但由于褶皱、节理裂隙及断层发育,其下三叠系须家河组内的天然气能沿断层、裂隙通道向上溢出至隧道所处的浅岩层中。

由于本隧道穿越卧龙寺向斜,它不是油气运移储集区,同时穿越的龙泉驿断层为通天断层,岩体破碎,不利于油气聚集与保存,且近地表油气对深部隧道影响较小。

经综合研究分析,从检测结果来看,除在地表有天然气显示外,在靠近隧道深处,天然气显示较弱,综合判定该隧道为低瓦斯隧道。

2、膨胀性岩石:

隧道经过地层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地层,主要为砂岩、泥质砂岩、泥岩,根据岩样试验资料,泥岩自由膨胀率为3~20%,膨胀力13~124KPa,饱和吸水率5~21%,泥质砂岩自由膨胀率为9~17%,膨胀力6~32KPa,饱和吸水率3.8~14.3%,工程区初勘阶段蓬莱组2组泥岩岩样达到膨胀岩判定标准外,其余岩样未达到膨胀岩判定标准。

3、断层带:

龙泉驿断层较发育,属区域性断层,位于龙泉山大背斜西翼,地层垂直断距达10m,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宽约200m。

断层于路线交于ZK1+870附近,交角为75°。

2龙泉山1号隧道施工

2.1施工布置

2.1.1场地布置

本隧道拟组建进、出口两个工区,进口工区布置在线路ZK1+600~+700左侧50m处山丘上,出口工区布置在线路ZK3+500~+550左侧山坡处。

场地布置本着“因地制宜,便于管理,方便施工”的原则进行布置。

每个工区拟搭设临时住房800m2,钢筋加工棚200m2,空压机房150m2,库房40m2,配、发电机房30m2,监控室15m2。

建设高压水池1个(200m3),空压机循环水池1个(50m3),饮用水池1个(100m3)。

混凝土混凝土拌和系统布置在龙泉镇至宝狮湖公路距燃灯寺桥约300m公路侧,布置2台750L强制式搅拌机,自动计量上料,除喷射砼现场自拌外,全部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制,砼灌车运输。

进口弃碴场设在ZK1+850线路前进方向左侧200m缓坡地带,占地29亩,运距300m,弃碴约9.8万方。

出口弃碴场设计方案在YK2+860线路前进方向右侧,直线距离约1270m处,运碴距离约3km,占地43.4亩,运距2200m,弃碴20.5万方。

出口弃碴场第二方案拟选位置在YK3+400右侧冲沟内,运距270m,占地面积8.28亩。

隧道进出口均有乡村公路从附近通过,对外交通方便。

场面布置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2.1.2施工用水

施工用水充分利用洞口附近水源,在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和农田灌溉的情况下,隧道两端均利用山脚处浅层地表水或打井水经升压至高山水池往下装引水管,作为工程施工用水;水池的容量为200m3,同时打井吸取深层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及枯水期施工用水的补充水源。

施工用水布置位置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2.1.3施工用电及照明

1、供电要求

依据《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8.1.1“隧道内非瓦斯工区和低瓦斯工区的电器设备与作业机械可使用非防爆型,其行走机械严禁驶入高瓦斯工区和瓦斯突出工区。

”但为确保施工安全,本隧道工区供电预留高瓦斯施工条件。

本隧道采用双电源供电方案,即公用电网和自备发电站双电源,并安装备用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洞内供电采用单电源线路。

考虑到本隧道为低瓦斯隧道通风系统的特殊情况,洞内配电设备及照明电器全部采用防爆型。

并做到“三专”“两闭锁”,即专用防爆变压器、专用开关、专用供电线路和瓦斯浓度超标时与供电的闭锁、局扇通风与供电的闭锁,以保证瓦斯隧道安全施工。

2、供电设计

(1)双电源容量分别为:

接入公用电网供电10KVA至洞口,每个工区安装2台630kvA,自备发电机250KW(1台)。

(2)为保证隧道的正常通风及照明,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在停电10分钟内,启动200KW发电机供隧道内通风、监测及照明用电。

(3)洞内的高低压配电箱全部采用防爆型,低压配电箱必须具有断相、短路、漏电保护功能。

(4)供电系统在通风机设置风电闭锁装置,洞内供电系统与瓦斯超限断电装置相连接,保证“风电、瓦电”闭锁。

(5)洞内的高压电缆应使用YJV22-10KV3×35mm2电缆,低压电缆应使用不延燃橡套电缆,各种电缆的分支连接,必须使用与电缆配套的防爆连接器、接线盒。

(6)进入隧道内的供电线路,在隧道洞口处装设避雷装置。

(7)固定敷设的低压电线采用不延燃橡套电缆;移动式或手持式电气设备的电缆,采用专用不延燃橡套电缆。

(8)洞内照明系统采用由洞内防爆变压器输出经矿用防爆主电缆在各相应地段设置照明控制保护装置,用分支电缆、防爆接线合接入防爆灯具,以满足施工需要。

(9)电压波动范围,高压为额定值的±5%,低压为额定值±10%。

(10)从洞口向洞内架设一根专用保护接地线,在洞口集中接地,洞内每各200米做重复接地,保证接地电阻不大于2Ω,此保护线不允许安装任何开关,洞内所有电器设备及用电设备的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接地线可靠连接。

(11)作业机械

1)隧道内各种机电设备和作业机械严禁接地。

作业机械严禁带电检修。

2)机电设备及作业机械的检查与维修应有防止引燃瓦斯的安全措施。

3)严禁各种类型汽车进入含瓦斯工区。

施工用电具体特性及布置位置见《施工总平面布置》相关章节。

3、施工照明

隧洞内开挖支护面的工作照明采用36V线路,用行灯变将220V或380V电压降为36V供电,地下非作业面采用220V照明线路,洞内统一使用EXdⅡ型防爆照明灯,间隔8~12m布置,灯具采用防潮、防爆灯具;移动照明全部选择矿灯;洞外地面照明采用220V照明线路,以碘钨灯和白炽灯为主。

2.1.4施工用风

根据隧道工作面用风不小于0.5Mpa,进、出口各安装4台20m3/min电动空压机(1台备用),并设置一个容量为了50m3的散热水池。

供风主管道采用φ150mm高压风管,从两端洞口引入洞内。

2.1.5施工通风及散烟

1、通风方式

(1)风速

隧道回风风速按0.5m/s设计,为防止瓦斯积聚,对塌腔、模板台车、加宽段、避车洞等处增加局扇进行解决,对于一般段落采用射流风机卷吸升压以提高风速,从而解决回风流瓦斯的层流问题。

(2)瓦斯含量

根据《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对隧道内不同地段的瓦斯浓度有不同的要求,具体内容详见《隧道内瓦斯斯浓度限值处理措施》表。

(3)通风的连续性

根据《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7.2.9规定瓦斯隧道施工期间,应实施连续通风。

因检修、停电等原因停风时,必须撤出人员,切断电源。

(4)方式:

采用压入式通风

2、通风计算

(1)根据同一时间,洞内工作人员数计算

Q1=K×M×Qn

K—风量备用系数,采用1.2

M—同时在洞内工作人数(取100人)

Qn—每人工作人员所需新鲜空气,取4m3/min

计算得:

Q1=480m3/min。

(2)按照爆破作业确定风量

风管采用阻燃、抗静电软风管,直径1.5m,计划单洞施工最长1100m,百米损耗率p100=2%,则风管漏风系数p=

=

=1.25

A—掘进巷道的断面面积,考虑到超挖情况,按上台阶最大断面选择65m2

风流有效射程l=4

=4

=32.25m,

=10.75,查表得沿程系数K≈0.56,

G—同时爆破的炸药量(kg),取150

b-炸药爆炸时的有害气体生成量,根据本隧道的情况取40

临界长度L=12.5

=12.5×

=413.5m

ψ—淋水系数,取0.8

t—通风时间(min),取30

代入以上数据,Q2=

=978.2m3/min

(3)按照独头坑道瓦斯涌出量计算所需风量:

Q3=QCH4×K÷(Bg-Bg0)=2×1.6÷(0.5%-0)=640m3/min

QCH4—按瓦斯最大涌出量2m3/min;(依据从设计资料及安全系数考虑)

K—瓦斯涌出的不均衡系数,取1.6;

Bg—工作面允许的瓦斯浓度,取0.5%;

Bg0—送入风流中的瓦斯浓度,取0。

(4)根据风速要求计算风量

Q=V×60×A=0.5×60×65=1950m3/min

(5)风机风量计算:

取以上风量的最大值1950m3/min,则

风机风量为Qm=PQ=1.25×1950=2437.5m3/min

(6)风压的计算

hf=λ×

×

v2

hf–风压;λ-达西系数取0.015;

D-风管直径配φ1.5m;L-供风长度取1100m。

通风管进口风量选择Qm=Q机=2437.5m3/min,

通风管出口风量Q0=1950m3/min,

V=

=

=1233.7m/min=20.56m/s

L—坑道全长(m)1100,ρ取1.25

则风机的风压hf=0.015×

×

×20.562=2906Pa。

(7)风量确定

根据以上计算,隧道单口所需风量为2437.5m3/min。

3、通风设备及供配电

(1)通风设备

根据通风计算,可选配以下设备,可满足施工通风需要。

每个工区风机、风管配置数量表

编号

风机型号

风量

(m3/min)

风压

Pa

高效风量

(m3/min)

转速

(r/min)

最高功率

(kw)

最大电机功率(kw)

数量

1

SFDZ-P-NO.12.5

1000~2912

500~6500

110×2

4

2

SFDZ-P-NO.11

400~2200

320~5200

55×2

4

3

φ1400抗静电阻燃风管

4000m

1)每个洞口各安装1台SFDZ-P-NO.12.5型风机,另备用1台SFDZ-P-NO.11型内机。

2)隧道通风设备均采用防爆型。

通风机宜设中、高、低速度,可根据掘进的距离选用不同的速度,以减少更换风机次数。

3)通风管采用φ1.4m的抗静电、阻燃软风管,风管百米漏风率不大于2%。

4)风机布置在洞口20m以外,风管出风口距开挖工作面不大于5m。

SFDZ双级单速系列风机

1)风机的特点

SFDZ双级单速系列隧道施工专用轴流通风机采用了双电机,一、二级叶轮相对旋转使通风设备风量足、风压大,从而提供恒久的通风,达到快速掘进的目的。

该风机叶片采用两级叶片,NO.9.6-NO.12.5角度可调,使运行风机永远处于高效工作范围。

中间可分离,为修理、拆装叶片带来方便。

2)风机型号表示方法

例如SFDZ-Ⅰ-NO.12.5

S---隧道

F---风机

D---对旋

Z---轴流

Ⅰ---单速

NO.12.5---机号为12.5叶轮直径12.5dm

3)SFDZ-Ⅰ-NO.12.5双级单速风机性能参数表

风机型号(NO)

叶轮直径(mm)

转速(r/min)

风量(m3/min)

风压(pa)

高效风量(m3/min)

配用电机(kw)

配用风筒(mm)

SFDZ—Ⅰ—NO.12.5

1250

1450

1600-2950

1400-5500

2400

110×2

1400

(2)通风供配电

1)施工通风机必须设两路可靠的供电系统,当设两套供电系统困难时,必须配置自发电供电系统,并装设风电闭锁装置。

2)当一路电源停止供电时,另一路电源应在15min内启动,保证风机正常运转。

4、防止瓦斯聚集通风措施

(1)通风管出口距开挖面较远供风不足造成天然气聚集时,及时接长通风管以消除天然气积聚。

(2)通风管漏风严重供风不足造成天然气积聚时,及时修补或更换破损的通风管,减少漏风,增加出口风量以消除天然气积聚。

(3)天然气集中涌出而风流速度较低时,容易造成天然气积聚,此时用射流风机诱导风向,加强排风速度。

5、通风管理

(1)成立专业的通风安装、使用、维修、维护的班组,每天进行巡检。

保证管路顺直,无死弯、漏洞,其开机人员每天按班组对风机运行进行记录登记。

(2)通风系统安装后,首先,由项目部组织业主、监理对通风设施进行验收,确认通风效果是否与设计相符。

其次相关人员每月对通风系统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项目部每天测量风速并进行管路维修。

(3)钻眼、喷锚、出碴运输、初期支护、掌子面塌方、塌方处理、瓦斯浓度大于或者等于0.5%时,风机要高速运转,加强检测确保洞内任一处瓦斯浓度降至0.5%以下才能施工。

(4)风机的停运,关开、变速由监控中心专人负责调度指挥,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并签认后备查,其他任何人不准擅自停机。

当移动模板台车时,风机采取低档位供风,以保证供风的连续性。

(5)风机必须配有专业风机司机负责操作,上岗前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6)因工序衔接、施工组织等临时停工的施工地点不得停风,不得在停风或天然气超限的区域进行机械施工作业。

(7)因停电、通风机械设备故障等因素造成的系统停止运行,在恢复正常通风后,对隧道上部、坍塌洞穴、避车洞等通风不良的积聚地点,瓦斯浓度不得超过2%,当检查超过此浓度时,应停止施工,撤离人员,切断电源,停止电动机运转或开启电器开关,待进行局部充分通风后,由瓦检员再次专项检测,证实瓦斯浓度低于规定值后,确认安全后方可恢复施工。

(8)发生天然气涌出、喷出的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采用措施,首先考虑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的火源、断电、加强通风,同时尽快撤出人员,对隧道进行警戒,进行一步研究考虑采用抽排措施。

(9)通风设施安装完正常运转后,每10天进行1次全面测风,对掌子面和其他用风地点,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测风,每次测风结果做好记录并写在测风地点的记录牌上。

若风速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风量调节。

2.1.6施工排水

隧道洞内施工排水主要考虑施工弃水,进口施工工作面为顺坡段,主要利用隧道排水沟将集水自然排至洞外沉淀池内,经净化处理后统一排放;出口施工工作面为反坡段,隧道涌水加之施工产生的废水,隧道内积水量较大,因此在出口段沿线设集水井,在集水井内安设5.5KW潜水泵将施工废水分段抽排至设在洞外的沉淀池内,经净化处理后再统一排放。

2.1.7砂石混凝土拌和系统

砂石骨料等地材采用外购。

混凝土生产采用集中拌制,混凝土拌和系统布置在距燃灯寺桥约500m元宝公路左侧,拌和机选用两台JSP750强制式拌和机,水泥采用散装水泥,隧道混凝土掺加粉煤灰,桥梁混凝土不掺加粉煤灰。

喷射混凝土由进出口两工区自拌。

2.3瓦斯超前地质预报

瓦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应遵循“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先判断后处理”的原则,从超前预报、监测措施、结构封闭、施工控制、风险评估管理和紧急预案等方面全面处理,做到预报要超前、监测要全程、结构要封闭、施工要控制、评估要准确、预案要备好。

瓦斯隧道在岩层折带、岩层产状突变处、节理裂隙发育地带、不通天断层破碎地段及不同岩层接触地段瓦斯富集存在,因此有必要预先探明前方地质情况和瓦斯赋存情况,为安全施工做好准备。

瓦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采用长中短距离结合,多种手段综合分析,相互印证,主要以地质素描分析为基础、以地震波信号反射法(TSP202)为主要手段,结合超前钻探的综合方法实施隧道瓦斯预报,并根据预报结果提出相应的瓦斯防治措施,为隧道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2.3.1地质素描

地质素描分析主要根据隧道已有的勘察资料、油气资料、地表补充调查资料、洞内地质调查资料、隧道掌子面地质素描,进行综合分析,对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进行粗略预测,从而对瓦斯赋存情况进行粗略了解。

地质素描的主要内容如下:

1、岩性及其产状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