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801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017-2018学年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师:

崔冬菊

2018.2.25

第一单元简析 走遍千山万水·

一、单元简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

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法,讲解法,合作学习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三、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4.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四,教学措施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五、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课时,其中精读课文7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具体安排: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桂林山水》         2课时

《记今画的双龙洞》   2课时

《七月的天山》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插图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

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

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

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

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

(板书:

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

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

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

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

──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

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

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

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

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

学生自己总结:

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会背诵《望洞庭》及会默写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忆江南》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

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读一读或背一背呢?

(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2、揭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

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

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

(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

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

江南——好。

      

引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

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

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

(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

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

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

(读词)       

师:

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

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

(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

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

诗人庆幸。

(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五、欣赏歌曲 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

”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

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同学们请听:

   

播放《忆江南》歌曲。

(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3.学习文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让学生初步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分析了解桂林山水,领悟写法,学习修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授课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小组交流、自学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作为认知工具,将诗情画意音韵相融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学生:

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

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雾迷蒙,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

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水的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出示小黑板,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

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1、导语:

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

2、“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设计意图:

理解课题的意思,着重理解“甲”字在课题中的意思。

3、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

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设计意图:

抓作者描写景物特点来学习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暇: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总结写法:

先概括的写特点,再具体的写。

采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句子训练: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还可以看见          。

 

漓江的水真平啊,平得像              。

 

漓江的水真绿啊,              。

 

质疑:

作者赏游桂林山水,为什么还要提到大海和西湖呢?

 

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

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我们再通过欣赏图片来感受漓江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生词

3、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让学生初步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

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设计意图:

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让学生照样子仿写。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比如: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

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水的美,突破难点。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总结写作方法。

 

师: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

哪个小组说一说。

师:

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遥相呼应。

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预设生: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自然段则分述桂林水和山,第4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

师:

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总-分-总的写法。

师:

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

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

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

指导分号的书写。

五、通读全文,整体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

师:

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秀美!

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请你推选一名组员来读一读课文, 

六、拓展阅读 

师:

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优美的篇章,我们来读一读当代作家、诗人袁鹰的《浓碧》。

生读 

师:

你从诗中感受到漓江的水的哪些特点?

 完成练习册第5页课外阅读。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你见过的(游玩过的)美丽景色。

3、完成小练习册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漓江水:

静  清  绿 

甲天下              画中游     

 桂林山:

奇  秀  险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编写课文提纲。

 

教学难点:

 

孔隙的描写。

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

点拨教学和朗读教学。

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学习式。

教学准备:

 

师:

多媒体课件生:

预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导入新课,学习生字,梳理线索,分清主次

一、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谈话导入:

 

1、谈话:

在节假日里,有不少同学跟随着爸爸妈妈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

置身名山大川,有的让你沉醉于她的瑰丽,有的让你流连于她的神奇,有的则让你惊叹于她的博大。

你曾到过什么地方游览,并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可参照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