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6846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7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50题Word格式.docx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村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此处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郁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诗人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其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迟暮之悲。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体现了诗人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李端:

作者友人。

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故关:

故乡。

风尘:

指社会动乱。

A.颔联写送别情景,情藏景中。

“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压重的感觉,为别离的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B.“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

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

C.“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直率而又有回味。

D.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请简要分析诗中的情感。

1.B

2.①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和悲伤。

②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

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③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B.“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说法错误,应是诗人感叹自己。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离别自堪悲”,好友相别实在令人悲伤。

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

尾联“掩泪空相向”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颈联写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

“少孤为客早”,抒发了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

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可是知己马上要离别。

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

此外,“多难”“风尘”,描写了社会环境,现世纷争、风尘扰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①(其三)

林则徐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碛②入遥天。

威宣贰负陈尸③后,疆拓匈奴断臂④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注)①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嘉峪关。

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

②燕碛:

代指关外西域之地。

③贰负陈尸:

贰负是古代神话中大逆不道的神,人面蛇身,因杀了自己的同类,受到黄帝惩罚,变成干尸。

④匈奴断臂:

汉武帝采用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统一了西域。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思接古今,直接引出重镇敦煌和已废弃的旧塞阳关,营造了沉郁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叙中带议,嘉峪关绝不能与鸿沟相提并论,早在汉武盛世,西域即已列入华夏版图。

C.颈联巧用典故,歌颂了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和汉武帝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业绩。

D.作为客中赠别诗,诗人立马嘉峪雄关,追古思今,浮想联翩,悲怨陡生,艺术感染力强。

2.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1.D

2.①抒发深沉悠远的家国情怀,他驻足嘉峪关,抚今追昔,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而担忧;

②礼赞华夏文明的悠久,他借用贰负作恶被诛的典故,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

③缅怀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他引经据典,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

④表达对国家中兴的殷切期待,他借古抒怀,期盼道光皇帝能振作精神,励精图治,重振国威。

(答对三点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D.“客中赠别诗”错误,由本诗的标题及全诗的内容来看,应为咏史怀古诗,且“悲怨陡生”的说法也不准确,这首诗的情感是昂扬高亢的,抒发的是真挚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

首联“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中作者驻足嘉峪关,追述古今,由边塞之思,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作者虽然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但仍心怀天下,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担忧的感情。

颔联“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碛入遥天”写嘉峪关绝非楚汉相争的鸿沟,把关内关外分成两半。

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盛世,关外的土地——无论是浩瀚无际的戈壁,还是大雁停留的浅滩——全都属于中国辖管,表现作者对悠久的华夏文明的赞颂,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

颈联“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作者此处用典,用具体史例,进一步歌颂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业绩。

汉武帝不因李广利伐大宛,取“天马”,“尸首枕籍”,损失惨重而改变开疆宣威的初衷,终于实现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统一西域的计划。

作者由此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治理成效。

尾联“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在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成效的同时,通过“何时此地罢防边”,借古喻今,含蓄地表达了盼望道光皇帝发扬汉武帝的精神,不因战事暂时失利而气馁,要重新振作起来,抗敌御侮,处变不惊,励精图治,宣扬国威的迫切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门沉沉按歌舞”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此处“朱门”代指权臣贵族,写权臣们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

B.“戌楼刁斗催落月”,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

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

C.“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

D.这首诗既有生动的描写,丰满的形象,也有充沛的感情,深刻的思想。

语言精练自然。

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关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诗里面,描绘了许多对比鲜明的情景,请结合诗歌任选两处进行赏析。

2.①“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与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形成对比。

②“将军不战空临边”和“沙头空照征人骨”:

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对比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

③“岂有逆胡传子孙!

”和“遗民忍死望恢复”:

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

④“中原干戈古亦闻”“遗民忍死望恢复”:

两句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状遥相对照,形成古今对比的情景。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错误。

本诗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行文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意思是:

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

这里将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国土沦陷的现状只指寻欢作乐与抗金的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形成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

“将军不战空临边”写到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沙头空照征人骨”写到落月的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

将生者无聊幽怨与死者暴尸沙场进行对比,生与死的对比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

“岂有逆胡传子孙!

”写到中原大地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写到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

这里将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与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形成对比。

“中原干戈古亦闻”“遗民忍死望恢复”写到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写到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这里将中原战争不断,遗民渴望收复失地和朝廷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下达了十五年以及驻守在边疆的将军不去作战的现状形成对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

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A.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①报国无门之叹。

“壮士无功老”表明作者年已垂暮,功业无成。

②对当权者的不满。

所谓“时平”,其实是指南宋统治者以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苟安,不思恢复中原。

③思念家乡之情。

既然无功空老,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又暗含愤懑之意”说法错误。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是说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

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

颈联所描写的田间暮春景象,既透露出恬静平和的意致,又暗含寂寥的意绪,而非“愤懑”。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的内容和“壮士无功老”中的“老”,说明诗人此时年事已高;

“无功”则写出了诗人虽有官职实则闲置,不能再建功立业的现状;

“壮士”是诗人自况,自己虽有才干,却因年老和时势,再无建功的希望。

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并非真的“时平”,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

当朝统治者满足现状,苟且偷生,不图恢复,不思进取,诗人说“时平”,正是表达出对当权者的不作为、不振作感到极大的失望与不满。

诗人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

因此诗人说自己是“征人”。

既然无功空老,没有机会再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则不必再离家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然而“乡远”让诗人归乡的心愿难以实现,却只能在梦中回到家乡了。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

今甘肃凉州。

②晋昌:

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A.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还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本诗感情更丰富。

B.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为下文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C.尾联既有好友出使归来的喜悦,又有自己滞留边塞、归日无期的伤感,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D.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

2.请赏析颔联中“飘”与“挂”二字的妙处。

2.①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②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B.“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分析错误。

诗歌首联写作者在边塞登楼所见之景,片雨飘过城头,黄鹂飞上戍楼,暮春的边城一片空寂,营造了一幅悲凉的意境,使得此时的诗人平添几分作客天涯的感觉。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

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

“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

“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

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颈联写风吹古木树叶,月照平沙,虽是晴天,但一会儿就下起雨来,让人感觉到夜晚的清冷。

B.尾联以问答的形式,邀请友人到江楼茅舍消暑,口吻亲切、诙谐,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诗歌题目中的“江楼”“夕”点明诗人所处地点、时间,“招客”一词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召唤。

D.诗歌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所见景色,画面清新优美。

“望”字统领全篇,景致紧扣“夕”字。

2.前两联写了怎样的景色?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2.①首联上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了海上夜色。

下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

②颔联写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

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

③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

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还有万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间安宁、繁华的气象。

A.“虽是晴天,但一会儿就下起雨来”理解错误,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风吹古木声比作雨声,将月照平沙比作白霜,营造了夏夜风光的清凉与宁静的氛围。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的首联写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

颔联描写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

颔联表现的江城万家灯火的繁荣景象同首联所写的余杭气象壮阔的景象相互辉映,都是诗人登上江楼所见的“夕望”之景。

本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江城夏夜的美丽景色。

首联主要展现了江城气象壮阔的自然之美,颔联则突出了江城万家灯火的繁华气象,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②。

(注)①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②传说阮籍作“青白眼”。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③与白鸥盟:

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称“痴儿”,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待政务是敷衍之态,已厌烦至极。

B.颈联中“朱弦”指琴;

“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

即为友人远离,自己已无弹琴的雅致。

C.只因美酒,诗人才“青眼”相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

D.尾联既照应了登快阁所见美景,又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希冀,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C

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

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

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C.“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是错误的。

“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

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所以一个“横”表现出诗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

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这里写出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感到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因此要借酒消愁。

尾联诗人写到想要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作伴逍遥自在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表达了诗人想要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声(节选)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

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①。

(注)翛(xiāo)然:

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A.一二句点明松声的由来:

微风自西南而来,拂动松树枝叶而形成松声。

B.诗歌用词准确传神,如“飒飒”“泠泠”两个叠词摹写生动,琅琅上口。

C.由“寒山”“秋琴”“竟夕”可以推知,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

D.诗歌题为“松声”,但是通篇不见“声”字,却又无一处不是写“声”。

2.本诗是如何描写松声的?

2.①一二句写微风潜入枝叶,为写松声蓄势。

三四句运用比喻,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以声写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

②后四句运用衬托,借自己聆听松声后洗净炎暑、消除昏烦以至整夜不眠、心身翛然的感受,从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C.“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不正确,本诗吟咏的是夏夜的松声。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是用来比喻松声的,并非实景;

“炎暑”才是实写。

诗歌首联并没有直接写松声,而是写到来自西南的微风潜入松树的枝叶间,正是因为有了风,才有了松声,所以首联是为写松声蓄势。

颔联所写之景并非实景,而是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声写声,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

后四句写到,听到松声后洗净了夏季的炎暑,然后又消除了昏烦,以至于整夜不眠,身心翛然,这里面通过作者自己听松声后的感受来写松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①。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②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③。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①蛮溪;

泛指岭南的溪流。

②畲田:

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③三更津吏报潮鸡:

《舆地志》说:

“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A.首联“争分”写出了岭水分流的态势,“暗”字表现了桄榔椰叶的茂密。

B.颔联写诗人怕毒雾、蛇草,避沙虫、燕泥,写出了途中提心吊胆的情状。

C.颈联以五月收获稻米、三更时津吏就报潮汛到来表现了岭南人们的勤劳。

D.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末句“红槿花中越鸟啼”。

2.①本句写红槿花开,越鸟在花丛中啼鸣,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岭南风景图。

②本句以乐景衬哀情。

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

③本句以景结情,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显得意犹未尽,耐人深思。

④本句视听结合,使画面充满立体感,生动形象。

(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C.颈联两句的意思是“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这两句并非在表现岭南人们的勤劳,而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