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绪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963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绪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貌学绪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貌学绪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貌学绪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貌学绪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地貌学绪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地貌学绪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学绪论.docx

《地貌学绪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绪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貌学绪论.docx

地貌学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

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

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

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

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

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

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

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

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

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

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

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

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

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地)(具体一点哦)。

自有文字以后,人类的地貌知识得到记载,并不断积累与传授,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可追溯出地貌知识的发展。

以我国为例:

早在西周(公元前8世纪前)的《诗经·大雅·笃公刘》中,已有岗(丘陵)、塬(平原)、xí隰(低湿地)等地貌类型名称的记载。

北魏(6世纪)郦道元的《水经注》,除对黄河、长江等沿河的地形、气候等特点作了详细记载外,还对地形的形成作了一些正确的解释。

如记孟门山时,即指出河流流水侵蚀作用可形成峡谷地形。

唐代颜真卿(708—784)在《抚州南城县麻姑仙坛记》中,已有“东海三为桑田”的海水进退的概念。

北宋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沈括(1032—1096)所著的《梦溪笔谈》对海陆变迁更作了科学的解释。

他根据太行山崖间发现的luó螺bàng蚌壳化石砾石层,认为大陆“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流所湮耳”。

指出海变陆是由于河流堆积的结果;同时又指出由于流水侵蚀(称“冲激”)山地(以雁荡山为例)而造成了山峰与深谷。

明代的地理考察家徐霞客(1586—1641)在《徐霞客游记》中对河流侵蚀作用阐述得更为透彻,认为陡崖地貌是河流侵蚀的结果,如称“水凿成jī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小石滩)”,“江流出山,山削成壁,流回流转,云根迸出”。

他还提出“程愈迫则流愈急(距离侵蚀基准面(海洋)愈近、流程愈短的,则多险滩。

)”的科学见解。

此外,他对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作了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孙兰(约1638—1705)在《柳庭舆地隅说》中,提出了“变盈流谦”说,称:

“流久则损,损久则变,高者因淘洗而日下,卑者因填塞而日平,故曰变盈而流谦”。

其对地形形成作用已具有蚀积平衡的概念,认识到侵蚀和沉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

他还解释地形形成是三种力量,即“有因时而变,有因人而变,有因变而变”,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内、外力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等。

例如,他认为“因时而变者,如大雨时行,山川洗涤洪流下注,山石崩从,久久不穷,则高下易位”。

这里指出了由于降雨而出现片流和暴流的侵蚀作用,使地形发生变化,即高地削平,低地填高。

又如人为作用,亦可改变地形,他说:

“因人而变者,如凿山通道,地道顿异。

”他提出的“有因变而变者”是指一种突变力量,包括内力因素,如说:

“因变而变者,如土雍山崩,地震川渴,忽然异形,山川改观。

此外,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利用有利地形和应用地貌知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都江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长存至今,就是明证。

可惜的是,受封建制度的长期束缚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现代地貌学的首先出现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西欧和北美。

地貌学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出现。

按时间顺序,以主流的地貌发育基本理论为依据,现把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

这个时期也就是现代地质学与现代地理学的创建时期。

地理学家对地貌形态及其分布的描述和地质学家对地貌地质作用的认识,为现代地貌学的萌发,提供了壮实的种子和肥沃的土壤。

应特别指出的是:

罗蒙诺索夫在《论地层》(1763)中提出,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于内力与外力的斗争和冲突而形成,必须从发育过程来认识地表形态。

赫顿(J.Hutton)于1788年发表巨著《地球的学说》,认定地形演变是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明确指出:

“今天是过去的钥匙”这个地学研究的经典概念。

依据这个概念,莱伊尔(C.Lyell)发展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根本原理——“均变论”,又称为“现实主义原理”,首见于《地质学原理》(1830)。

在这本地质学的经典巨著中,莱伊尔引用了许多地貌作用与地貌变化的事实,尖锐地批判了灾变论。

经典性的均变论包括四个均变的假定,即:

自然法则的均变(法则的规定不随时空而变),自然作用的均变(作用的种类与性质不随时空而变),作用速率的均变(总体作用强度基本稳定或缓慢地变化)和地球性状的均变(地球性状在整体上不变,无始无终地循环运动)。

在当时,这些假定的目的,是为了奠定据今论古的研究方法,以反对带宗教、神学、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等色彩的错误观点与方法。

依据这个学说,现今进行着的改变地壳形态的地质作用,同样也以基本相同的强度作用于地质历史的各个时期。

因此,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观察到的地质作用和现象去加以解释、研究和认识。

地貌作用属地质作用,地貌是地质作用过程的结果,是时间的产物、历史的产物。

所以,均变论给人们解释地貌的存在,分析地貌的成因,重建地貌的发育历史和预测地貌的今后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地貌学得以创立和发展。

值得指出,后来的研究证明,经典均变论的后三项假定(“本质性上的均变论”)是不正确的。

因为地球的存在条件和状态,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在变化,而且是在缓变中有多个突变,使变化过程表现为阶梯状的、变速率的、非循环的发展。

但是,其第一项假定(“方法论上的均变论”)一直得到肯定,并奉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提依据。

地貌学孕育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它接受两个母体的遗传,吸收两个母体的养分,均变论的假定和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在它身上打下了烙印。

(二)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地貌学的出现,适值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发展时期。

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对矿产、土地、水力和水等资源进行调查与开发的迫切需要,促使了这门界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新学科产生和发展。

例如:

阿尔卑斯山区的水利开发,要求对流水和冰川地貌发育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致力于西部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交通建设,地形测量与分析成为了探路先锋。

美国西部的地质构造在地貌上有明显的反映,这个天生的条件使美国在地质调查中尤其注重地貌的地质内涵的分析,因此,使地貌学脱颖而出。

成为独立学科的奠基性理论——吉尔伯特(G.K.Gilbert)的地貌律,鲍维尔(J.W.Powell)的侵蚀基准面概念,与戴维斯(W.M.Davis)的地貌成因三要素(构造、营力、时间)原理和地貌循环(旋回)学说,首先系统地来自美国,这决非偶然。

这些理论依据的主要实例,都是来自在美国进行的开发调查,特别是这些学者的野外考察,显示了地貌的野外调查和实例研究是地貌学的生命线。

类似的情况也见诸于西欧,阿·彭克(A.Penck,老彭克)的《地表形态学》(MorphologiederErdoberflache,1895)是最早的地貌学教科书之一,以个人的大量野外成果为依据,其冰川研究尤为突出。

英法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处,其掠夺性的开发涉及不同自然区的地貌。

与美国相比,英法的地貌研究显得多样,特别注意气候地貌问题。

创建时期的地貌学有较浓厚的美国色彩,作为这门新学科奠基者的戴维斯,终生执教,在课堂上善于用简图作讲解,又精于逻辑演绎、推理、归纳,为地貌学发展培育了众多英才,自成一体,影响深远,在地貌学界有戴氏学派之专称。

这个奠基学派使地貌研究从纯形态描述转为“解释性描述”即成因探索,并开创了地貌学的历史研究方向。

(三)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体现hè赫顿均变论与达尔文进化论基本观点的戴氏学派仍占统治地位,地貌随时间呈有顺序的循环演变的观点仍被人们普遍接受,在较迟才发展地貌学的国家尤其如此。

戴氏继承者洛贝克(A.Lobeck)的《地貌学——地形研究导论》(1936)和桑伯瑞(W.D.Thornbury)的《地貌学原理》(1954)被长期地和普遍地用作教科书就是一个明证。

在此数十年间,戴氏的地貌循环虽受到不少批评,其中以瓦·彭克(W.Penck,小彭克,1924)和金氏(L.C.King,1953)较为强烈,但作为戴氏学说核心的地貌随时间而有固定顺序演变的观点,并未被触及。

两次世界大战及之间的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地貌学的发展。

其中一个大例外,这就是前苏联。

在1924—1941年经济建设大发展期间,地貌学在这个新生的大国度里有很大的发展,如:

舒金(И.С.Шукин)的《陆地形态学》综合了前苏联当时大量实地资料,并对地貌分类提出了新见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进入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工程建设对地貌研究提出了定量评价和短期准确预测的高要求。

地貌作用和地貌变化的野外实际测定开始得到重视,逐渐成为地貌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貌学的“定量革命”使地貌学的一个新学派——动力学派初露头角。

1952年,斯特拉勒(A.Strahler)发表了《地貌学的动力基础》,提出以力学和流体力学为基础的地貌系统。

在前苏联,地貌学的进展突出表现为马尔科夫(К.К.Марков)的地貌水准面概念。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开展建设的迫切需要,使地貌学研究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在研究上注重于实用和在理论和方法上学习前苏联,可以说是50年代中国地貌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倾向。

在法国,气候地貌学有了显著的进展,如:

布德尔(J.Bйdl)的研究。

地貌学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分支学科,主要是按地貌营力的不同作分门别类的集中研究,从而形成河流地貌学、冰川地貌学、海岸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

对岩石地貌、风成地貌、岩溶地貌、冻土地貌、黄土地貌和洋底地貌的专门研究亦有明显进展,开始形成了多学派、多部门和多方向的研究局面。

(四)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促使地貌学界要加速应用和动力因果两大方面的研究。

遥测、遥感、微测、地理信息系统和测年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地貌学各个方面特别是应用、动力因果和区域对比方面的研究能力。

1962年,乔利(R.J.Chorley)把系统论的概念引入地貌研究,并认为地球表面应属开放系统。

自此,动力系统、能量流、物质流、反馈效应、自我调节和动力平衡等热力学概念,被用于地貌发育原理的探索,并逐渐发展为地貌学中的一个新学派——动力派。

地貌随时间无固定顺序发育和存在稳态地貌的新认识,使戴维斯的地貌随时间的推移,分阶段有顺序地演化的学说,受到了致命冲击。

地学体系各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和新理论的涌现,特别是海底地形测绘成果、板块学说和外星探测成果给地貌学带来了新思维和新领域。

经典性的均变论受到了深刻批判,只保留下方法上的均变假定,代之而行的是新灾变论。

大地构造地貌学、洋底地貌学、冰缘地貌学、热带地貌学、干旱区地貌学、岩溶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灾害地貌学、工程地貌学、人类地貌学、环境地貌学、理论地貌学、古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和外星地貌学等一大批新分支学科先后建立。

新技术、新方法、新学派和新分科的纷纷出现,标志着地貌学的壮大与成熟。

诚然,在知识爆炸、新问题不断涌现和学科复杂交叉的今天,地貌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地貌学界已意识到这个挑战,并积极应战。

从1985年起,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地貌学会议,中间插入一次地区性会议。

在第二届会议上(1989年9月,德国),宣布了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的成立,并决定建立促进地貌学持续发展的特派组。

1993年,该组的专题报告列述了地貌学的主要贡献,并提出了促进地貌学发展的建议。

其中最值得指出的是,要强调地貌学与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区别。

地貌学要集中研究岩石圈与人类社会圈的接触界面,要积极参与人类作用导致环境变化的研究,要加强应用方面的研究,要加强对地貌学的宣传、普及、教育与交流。

对地貌学的今后发展,其他探讨还认为,要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要更多使用新技术。

在重视定量研究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已有的各种地貌发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吸取,对定量问题不要绝对化。

对地貌学的未来的预测,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如此迅速和层出不穷的今天,自然是很不容易。

但从地貌学的漫长历史与活跃的现状来看,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与其他的地球科学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它将来的发展必定广阔和久远。

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会更深入,分支会更多。

地貌学采用的现场、定量、连续观测的新技术会更多,应用会更富有成效,理论会更有依据、更加系统和更为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