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700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3全册默写wz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

6、外分泌液:

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

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1)消化液:

由各种消化腺分泌,在消化腔中发挥作用,含有各种消化酶。

(2)泪液:

由泪腺分泌,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溶菌酶。

(3)汗液:

由汗腺分泌,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尿素等各种代谢废物。

7、尿(了解)

原尿:

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尿液:

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

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8、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差别

血浆成分:

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9—1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9、溶液的渗透压:

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2)内钾外钠:

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

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

  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内流→细胞肿胀

(4)37℃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医用生理盐水浓度是0.9%

注意: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数目,或者说摩尔浓度,而并非质量分数。

比如等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就比等质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渗透压要低,因为蔗糖分子量大。

10、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11、温度:

37℃左右.一般也会有变化,比如人体夜间温度比白天略低,小孩一般比老年人低,但变化一般不大,不超过1℃

12、组织水肿:

组织液过多时,就会导致组织水肿。

原因一般是血浆中的渗透压降低(或破裂),液体外渗到组织液中所致。

比如有的晚期癌症病人,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渗透压降低,结果就会引起组织水肿。

13、内环境的功能: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但同时还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核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14、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6、稳态调节机制的发展过程: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

神经调节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神经—体液调节

现代观点: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7、图1-4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课本8页

18、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指各种物质浓度、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

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例如温度、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例如,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

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血钙过低则会引起肌肉抽搐等疾病。

19、血浆pH稳态的调节机制:

(1)为什么会变化?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

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

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

(2)怎么调节的?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

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原理:

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H2CO3

          H2CO3====H2O+CO2↑(从肺部排出)

例如:

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 OH-+H2CO3====HCO3-+H2O

当Na2CO3进入血液后。

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20、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原理、试剂、过程)

课本:

9-10页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神经调节

1、基本概念:

神经调节及其基本方式和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反射分类、兴奋

神经调节: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其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非条件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由具体刺激直接引起的反应。

如膝跳反射、眨眼发射、缩手反射

条件反射:

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由各种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应。

兴奋:

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2、反射弧的组成、结构图、运作过程:

反射弧: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节是部分细胞的细胞体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组成神经中枢:

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分析综合作用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反射活动的过程:

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感受器发生了兴奋;

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反射过程一般是如下进行的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

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或抑制信号;

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如果神经中枢发生抑制,则神经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反射活动需要整个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有时也会有反应,比如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也会有反应,但不能称为反射。

3、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增殖

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

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后2者再加上表面的髓鞘合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

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再包裹上结缔组织膜就成了一条神经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双向,时间短,无损耗。

有时两个兴奋会在中间抵消

(5)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

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6)现实中,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由于突触间传递的单向性,故整个机体往往也是单向的。

5、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电流表特点

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

静息电位主要受钾离子影响,动作电位主要受钠离子影响。

①静息电位: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使大量的钠离子留在膜外的组织液中,钾离于留在细胞膜内,由于细胞膜主要对有钾离子通透性,因此,细胞膜外的阳离子比细胞膜内的阳离子多,造成离子外正内负。

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

此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②动作电位:

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迅速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发生了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波动叫做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是在质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进行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的蛋白载体就是离子通道蛋白。

另外,恢复为静息电位时,是主动运输方式泵出膜的。

要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就要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外膜和内膜上,且电流(正电荷移动方向)必定是从外膜流向内膜。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的结构组成及详细图解和简图画法?

突触:

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①突触小体:

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

②突触前膜:

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

③突触间隙:

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

④突触后膜:

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兴奋的传递方向: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神经递质:

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

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

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

③结合:

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

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

因此,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

兴奋性递质:

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

抑制性递质:

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4)信号变化

①突触间: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

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

单向传导。

有时间性。

对内环境或外来药物敏感,容易受药物影响。

如麻醉剂等。

特定的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7、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了解)、神经中枢。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他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成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控制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躯干等处的神经,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而言

神经中枢:

反射弧的一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包括: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2)小脑:

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

①感受:

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②分泌:

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等

③调节:

水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传导:

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4)脑干:

许多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5)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如排尿,缩手。

各个神经中枢之间彼此联系,相互调控。

低级的受高级的调控。

9、以排尿反射、膝跳反射为例讲诉大脑脊髓控制排尿的过程。

10、人脑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

S区。

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

②听觉性语言中枢:

H区。

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

③视觉性语言中枢:

V区。

阅读文字

④书写性语言中枢:

W区。

书写文字

11、学习、记忆、记忆的全过程。

学习是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2001年9月,我国正式成为参与人类脑计划眼睛的第20个国家

12、本节可能会遇到的老课本内容(不要求掌握、纯属看看):

(1)应激性、反射、适应性和遗传性的区别:

有时做题时会遇到这几个名词,但不需要掌握。

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

由此可以说明,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

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

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也是生物体要求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出一定反应的特性。

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2)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控制躯体的运动

①倒置关系:

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呈是倒置的;

②交叉控制:

中央前回左边控制右侧躯体运动,中央前回右边控制左侧躯体运动;

③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第二、三节体液调节及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促胰液素发现历程:

①沃泰默:

胰液的分泌是神经反射

②贝利斯和斯他林:

胰液的分泌是受某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调节。

(他们采纳了同事哈代(W.B.Hardy)的建议,创用了源于希腊文的一个字“激素”(hormone,“刺激”的意思)这个名称(1905)。

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这样,产生了“激素调节”这个新概念,以及通过血液循环传递激素的“内分泌”方式,从而建立了“内分泌学”这个新领域。

③巴甫洛夫:

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反射→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的化学本质:

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一种碱性多肽。

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11种不同氨基酸。

2、贝利斯和斯他林的实验过程:

课本24页

3、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对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课外知识了解)

腺体:

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构成,存在于器官内或独立存在的器官。

(1)外分泌腺:

又称“有管腺”,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

如唾液腺、胃腺、肠腺、汗腺、皮脂腺、乳腺、泪腺、肝脏、胰腺等(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

(2)内分泌腺;

又称“无管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输送到各细胞、组织或器官中,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

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胸腺、胰岛等。

4、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

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5、常见人体激素、腺体、激素失调症

化学本质

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生理功能

氨基酸

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

(含碘)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偏高:

甲亢(精力旺盛,烦躁不安)偏低: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动作迟缓,精神不振)幼年过少:

呆小症

肾上腺素

肾上腺髓质

增强心脏活动,使动脉收缩、血压升高。

对物质代谢的作用在于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素

抗利尿激素

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

催产素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胸腺素

胸腺

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幼年过多:

巨人症;

幼年过少:

侏儒症.成年过多:

肢端肥大症

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素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

催乳素

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

胰岛素

卵巢胰岛B细胞

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偏高:

低血糖,偏低尿糖甚至糖尿病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雄性激素

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主要由睾丸分泌。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雌性激素

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主要由卵巢分泌。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孕激素

卵巢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和泌乳准备条件。

醛固酮

(肾上腺盐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Na+)的重吸收和钾离子(K+)的分泌。

  (保钠排钾)

糖皮质激素

调节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加强糖异生;

使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故可使血糖升高。

病症

病因

症状

幼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甲亢

成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精神亢奋、代谢旺盛、身体日渐消瘦

地方性甲状腺肿

因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

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大脖子病”)

侏儒症

幼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身体矮小、智力正常、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巨人症

幼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身材异常高大

成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身体指、趾等端部增大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

出现尿糖等症状

6、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7、①协同作用:

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如: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作用。

②拮抗作用:

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之间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则表现出拮抗作用。

8、反馈调节及分类、实例

定义:

在一个工作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集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排尿、促性激素与性激素引发生理周期、血液凝固、分娩、射精、湖泊等严重污染导致恶性循环污染等。

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常见的很多都是,例如甲状腺的分级调节等。

9、激素调节的特点:

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