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7348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讲稿一Word格式.docx

区别:

微观经济学的本质:

市场有效,市场万能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1.西方经济学说简史

(1)重商主义。

代表:

英国托马斯•孟、法国柯尔贝尔。

◆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只有在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

(2)古典经济学。

⏹法国重农学派F.魁奈,1758年《经济表》。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1817年英国D.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新古典经济学

边际革命、边际三杰:

1870年代,英国杰文斯、法国瓦尔拉斯、奥地利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

剑桥学派。

20世纪初由英国马歇尔创建。

lfredMarshll(1842-1924)。

马歇尔的门生A.C.庇古、D.H.罗伯逊(1890~1963)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第一版。

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

运用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

马歇尔微观经济学的多次补充

⏹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

⏹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

⏹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

⏹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

⏹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

(4)宏观经济学

英国凯恩斯

1930年代大危机使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国家干预经济思想,标志着宏观经济学产生。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和芝加哥学派

对宏观理论的抨击

拉弗供给学派

罗宾逊夫人新剑桥学派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F.von哈耶克新奥地利学派等

2.现代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

现代经济学直接来源于

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美国萨缪尔森,把微观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新古典综合派——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体系。

三、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

1.资源配置问题

举例:

原子弹与粮食生产

组合粮食原子弹

方式亿吨个

A015

B114

C212

D39

E45

F50

(2)资源与要素

●资源:

用来生产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劳务)的手段或者物品。

●自由资源

●经济资源

●除了时间与信息两种资源外,经济学讨论的资源基本上有三种:

●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

●自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

●资本资源capitalresources

当资源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被成为生产要素,简称要素。

生产四要素

◆人力---劳动L

◆财力---资本K

◆物力---土地N(自然资源):

一切自然资源

◆智力---企业家才能E(管理)

(3)资源的稀缺(有限)性

稀缺:

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少短缺的

☐稀缺性是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的显著特征之一。

☐稀缺性并不意味着稀少,而主要指不可以免费得到。

☐要得到经济物品,必须用其他经济物品来交换

稀缺规律:

经济品一般是稀缺的,只能得到有限供应,必须通过价格或其他形式进行分配。

稀缺的原因:

一定时期内

⏹物品本身是有限的

⏹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4)人欲望(需要)的无限性

(5)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

选择Choices,稀缺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

包括以下五个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A.生产什么?

(产品)what;

◆B.如何生产?

(生产要素组合)how用什么方法。

◆C.为谁生产?

(分配)forwhom如何分配

此外,还有

◆生产多少?

(数量)howmany

◆何时生产?

(时间)when

(6)选择中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理论上,机会成本是资源改作它用的各种可能中最优的选择;

⏹但由于信息不完全,只能是其它使用中能够获得的比较满意的选择。

2.资源利用问题

生产可能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既存在资源稀缺,又存在资源浪费

◆资源的浪费可能很严重。

 

如何突破生产可能性边界

经济制度的变革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两种基本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制度

四、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1.手段:

边际分析法

(1)边际分析法:

运用微分方法研究经济中的增量变化,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

系及变化过程

边际即“额外”、“追加”的意思,属于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研究资源最优的效率,实际就是函数的极值。

⏹根据高等数学的知识,一阶导数为0时,即找到极值点

(2)边际分析法的特点

☐是一种数量分析、变量分析。

☐研究微增量的变化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精细分析各种经济变量间关系及其变化过程,更严密

是最优分析。

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

是现状分析。

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

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

(3)边际分析法的意义。

第一,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转变。

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有限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

第二,开创经济学的“数量化”时代

第三,导致以“个量分析”为特征的微观经济学的形成。

强调主观心理评价

第四,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

推出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

第五,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要作好坏的评价)

☐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只描述不评价)

3.均衡分析

⏹均衡即平衡,指合力(或矢量和)为零时的状况。

⏹经济学的均衡:

经济主体不再改变其行为的状态。

意识到改变决策行为已不能获得更多利益

⏹均衡分析:

经济变量达到均衡时的情况及实现条件。

局部均衡分析。

假定某一变量只取决于本身各相关变量,而不受其它因素影响,该种变量如何实现均衡。

一般均衡分析。

研究某一变量在各种条件和因素作用下,如何实现均衡。

五、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作为基本理论,是各经济专业学科的基础课程。

有助于我们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用理性的、边际的、实证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人类行为,理解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对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做出科学的解释(使辨证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注意:

明辨可用的、有价值的成果;

要适合具体国情。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

一、微观经济学鸟瞰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市场出清:

市场上的供求均衡,无资源闲置:

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使需求和供给迅速达到均衡的市场。

完全理性:

个体的最优化行为:

有限度的理性

完全信息:

能迅速获得各种信息

2.市场经济应具备的条件

v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v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v价格调节经济

3.价格机制

价格的作用(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调节需求和供给;

◆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各位经济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

☐存在市场

☐市场竞争的完全性与公平性

二、需求曲线

1.需求

需求:

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愿意——购买欲望”

(willing)(needs)需求是购买欲望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需求

(wants)(desires)支付能力的统一

“能够——支付能力”able

2.需求表

⏹需求表:

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之相对应的该商品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

列表。

⏹用数字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3.需求曲线和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

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P,Q;

P,Q

⏹比如,应对能源危机,减少汽油消费量的办法是

提高汽油的价格

4.影响需求的因素

商品本身的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

消费者偏好(嗜好)

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消费者数量与结构

政府的消费政策

5.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

商品需求数量和各种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

需求的数学表达式D=f(a,b,c,d,n)

a,b,c,d,…n代表上述影响需求的因素

●将问题简化,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仅分析价格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需求函数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Qd=f(P)

P为商品的价格;

Qd为商品的需求量。

更进一步简化分析

v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大多使用线性需求函数。

Qd=α-β(P)

其中α、β为常数,α为截距,β为斜率倒数。

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变动

⏹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

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2)需求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收入变),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收入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需求减少。

7.需求定理的特例

(1)吉芬物品Giffen’sGoods:

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P→Q

⏹英国人吉芬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需求量却反而增加。

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原因:

土豆涨价引起英国靠工资生活的低收入者购买更多的土豆,而不是买得更少。

(2)炫耀性物品

由凡勃伦提出。

炫耀性消费:

如果完全用价格来衡量需求程度,在价格低时买得少,

价格高时买得多。

P→Q

定位性物品PositionalGoods

⏹手饰中的黄金与钻石;

⏹茅台酒价格;

这类商品具有显示财富的效应。

(3)表面上的“例外”

在价格大变动时由价格预期引起的高价多买,低价少买。

“买涨不买落”。

在经济波动时,收入发生变化,价格高多买,价格低少买。

如黑白电视价格下降买的人少。

价格高的同种商品需求可能大于价格低的商品,如名牌商品与同种的非名牌商品;

这应作二种不同的商品来对待。

三、供给曲线

1.供给

供给:

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愿意---供给欲望”

☐“能够---供给能力”

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供给

供给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2.供给表

⏹供给表:

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

数字序列表。

⏹用数字表格的形式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3.供给曲线与供给定理

供给曲线:

表示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供给定理:

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P,Q;

P,Q。

4.影响供给的因素

⏹商品本身的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

⏹厂商的目标

⏹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生产要素的价格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使供给量减少。

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技术的变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

⏹政府的政策

5.供给函数

⏹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即供给函数。

即供给的数学表达式:

S=f(a,b,c,d,n)

a,b,c,d,…n代表上述影响供给的因素。

☐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仅考虑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影响,供给函数就可以表示为线性函数:

Qs=--δ+γ(P)

6.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

●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鸡蛋的供给量增加是指:

鸡蛋的价格上升而引起的增加

(2)供给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成本、技术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减少。

成本下降,供给曲线;

向右移动,供给增加

供给量与供给变动的区别:

⏹前者由价格变动引起

⏹后者由生产技术等变动引起

四、供求均衡

1.均衡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说明了价格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给的决定。

商品的价格决定:

⏹在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

⏹需求和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

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2.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

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同一价格。

⏹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价格的形成:

供求双方在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一个价格自发决定的过程

⏹供求不平衡,市场出现两种状态:

过剩与短缺。

市场机制作用下,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

◆若市场价格>均衡价格。

则会出现供>求,商品过剩。

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需求者压低价格。

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

◆反之如此。

非均衡图示

3.供求定理

(1)供给不变

需求增加则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需求减少则使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2)需求不变。

供给增加:

供给曲线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供给减少:

供给曲线左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

⏹D↑:

P↑Q↑

⏹D↓:

P↓Q↓

⏹S↑:

P↓Q↑

⏹S↓:

P↑Q↓

⏹供求定理:

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的变化。

供大于求,价格下降;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五、经济模型,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1.经济模型(EconomicModel)

●描述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以供求为例:

抽象出供给量、需求量、价格,用数学表达式概括其关系:

Qd=α-β(P)QS=-δ+γ(P)

一般地,模型方程数目应与所包含的未知数数目相等,满足有解的要求。

Qd=QSP=P

计算:

已知某时期,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P=120-3Q,供给函数为P=5Q,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解答】120-3Q=5Q,Q=15P=75

已知某时期,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和均衡数量Q,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

(4)利用

(1)、

(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解答】

(1)需求函数Qd=50-5P和供给函数Qs=-1O+5P代人均衡条件Qd=Qs。

有:

50-5P=-10+5P得均衡价格P=6,代入需求函数Qd=50-5P,得:

Q=20。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6,Qe=20。

(2)需求函数Qd=60-5P和供给函数Qs=-10+5P,代人均衡条件Qd=Qs。

60-5P=-10+5P,得均衡价格P=7,代人Qd=60-5P,得:

Q=25。

(3)将需求函数Qd=50-5P和供给函数Qs=-5+5P,代入均衡条件Qd=Qs。

50-5P=-5+5P,得均衡价格P=5.5代入Q=50-5P,得:

Q=22.5。

(4)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

(1)题中,均衡点E就是一个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2)题中,均衡点变动。

设某商品市场,需求函数为D=12—2P,供给函数为S=2P,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

P=3Q=6

2.变量

变量:

模型中涉及到变量等基本要素

◆内生变量:

在模型内所要决定的变化数值。

●外生变量:

模型以外的其它因素决定的已知的变量。

是作为参数(系数)、假设既定

的,或过去已确定的,或非经济力量决定的。

外生变量发生变动,将引起内生变量值发生变化。

Qd=α-β(P)中,

α、β为外生变量,Qd、P为内生变量。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

分析均衡状态及其所需条件。

不涉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

⏹动态分析。

考察时间变化而使均衡调整的路径或过程。

加进了时间因素。

⏹比较静态分析。

将新静态与原静态进行比较。

原有条件变化,对新旧两种均衡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只对既成状态加以比较,不涉及条件变化的调整过程。

六、弹性

问题:

两条需求曲线为什么不同?

反应程度小反应程度大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

◆但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1.弹性

☐弹性:

相对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百分数变动的比率。

或者:

一个量变动1%,引起另一个量变动的百分数。

☐任何存在函数关系的变量之间,都可建立弹性关系,或进行弹性分析。

☐弹性(系数)=弹性的大小=因变量变动的比率/自变量变动的比率

☐弹性分析属于数量分析,对难以数量化的无法计算和考察。

2.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精确分析时,需求价格弹性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

(2)需求价格弧弹性。

⏹需求价格弧弹性:

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

两点之间的弧弹性计算存在较多问题:

方向性:

点到b点和由b点到a点的弧弹性数值不同。

精确性:

两点距离越远,弧线越长,精确性越差。

例:

需求曲线弧弹性计算

需求曲线上a、b两点,价格、需求量分别为(5,400)和(4,800)

(1)价格由5下降为4时,

(2)价格由4上升为5时,分别计算弧弹性。

(1)Ed=-[400-800)/(5-4)]×

(5/400)=5

(2)Ed=-[(800-400)/(4-5)]×

(4/800)=2

原因:

△Q和△P的绝对值都相等,但P和Q所取的基数值不同,计算结果不同。

涨价和降价的需求弹性便不等。

弧弹性计算差异的原因及措施

为了避免不同计算结果,通常取两点平均值,作基数。

基数价格=(P1+P2)/2基数需求量=(Q1+Q2)/2

☐上题:

e=3

(3)需求弧弹性分类。

A.e=0完全无弹性

需求曲线表现为垂直于横轴的一条直线。

☐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如:

急救药)

∵∆Q=0∴e=0

B.e=无限弹性

需求曲线表现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价格既定时,需求量无限。

●银行以固定价格收购黄金

●实行保护价的农产品

∵∆Q=∴e=

C.e=1单位弹性

价格变动比率=需求量变动比率。

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

⏹PQ=a如运输、住房服务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弹性始终等于1,当价格P=2元时,需求量Q=300,求该商品的需求函数。

【解答】若需求曲线符合需求定理。

则为双曲线。

PQ=600

D.e<1缺乏弹性

需求量变动比率<价格变动比率。

在图形上的需求曲线陡直。

主要是生活必需品

☐病人对药品(不包括滋补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1

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0%,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缺乏弹性

E.e>1富有弹性

需求量变动比率>价格变动比率。

主要是奢侈品。

需求曲线平缓。

☐商品价格上升6%,而需求量减少9%时,该商品属于?

富有需求弹性。

☐需求曲线斜率和弧弹性,紧密联系却又不相同。

☐相对于P轴斜率越大,相当于Q轴斜率越小,弹性越大。

某商品价格由8元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增加为30。

用中点法计算其需求弹性;

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答:

(1)已知P1=8,P2=6,Q1=20,Q2=30。

代入:

ed=1.4

(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比率大于价格变动比率,故该商品需求富有弹性。

某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为0.15,现价格为1.2元。

问该商品价格上涨多少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