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江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重庆市江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江津全面推进一江两岸大城市、千亿工业强区、城乡统筹“三大战略”的关键时期,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江津实现“加快”和“率先”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根据《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的发展目标,结合江津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一)主要成绩
1.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幼儿教育稳步发展。
全区有幼儿园219所,在园幼儿27031人。
学前三年入学率90.6%,学前一年入园率96.5%,两项指标均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
建成几江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2所重庆市示范园;白沙、双福、珞璜3所幼儿园进入重庆市一级幼儿园行列。
——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
“两基”人口实现全覆盖,2007年9月通过“两基”国检。
全区中小学正常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8.6%和99.8%,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2%,中小学生毕业率分别为97.9%和100%,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为100%。
——高中阶段教育迅速发展。
全区高中阶段在校生从2005年的31644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02人,初升高比例达93.5%,年均增长3%。
全面完成投资达2亿多元的几江中学迁建工程,江津八中创建为重庆市级重点中学,使我区市级重点中学达4所。
重庆工商学校跻身全国首批示范中职学校创建单位;组建成立重庆市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功引进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校,其中有5所高校在津实现招生,在校生规模突破1万人。
入驻高校协议在津总投资36.15亿元,至今累计完成投资6.03万元。
——成人教育成效显著。
全区27所成人教育学校,配合有关职业学校,开展扫盲及对农村村社干部进行中专学历教育,共毕业2100人,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达50多万人次。
2.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基础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截至2010年7月,全区基础教育阶段有重庆市级重点校、示范校8所,重新评定区级示范学校25所和特色学校40所,全区基础教育正从“普及型”向“优质型”转变。
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高考上线率从2005年的72.3%提高到2010年的90%,上线率年均提高3.54%。
其中,重本和本科以上上线人数分别从2005年的646人、1917人增加到2010年的792人、3017人。
——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成效显著。
推进中小学德育创新工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
积极探索中考改革,初步建立起初中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结构评价标准体系。
加强课改教研,全区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重庆市级课题16项,江津区级课题132项。
全面开展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验,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进一步提高。
——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全区有高等职业院校7所,中等职业学校13所(其中国家级重点2所)。
积极探索“园校互动、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加快推进30平方公平的江津职教创业园建设。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建立实训基地5个。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全区职业学校学生毕业生“双证率”达97.5%,就业安置率达98.3%以上。
高规格高质量建成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移民培训的“江津特色”与“巫山经验”、“万州模式”,并称为重庆移民培训的样板。
3.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2010年,全区共有民办幼儿园149所,在园幼儿13573人;民办中小学5所,在校生1024人;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所,在校生2321人;民办高等职业院校4所,在校生约12000人;民办职业技术培训蓬勃发展,初步建立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区委、区府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镇街综合改革切实加强和改进镇街工作的意见》2个文件,初步建立起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以职位聘任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初步建立起“择优聘任、能上能下、优劳优酬”的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
——招生考试改革取得新成果。
全面推进考生电子档案、网上阅卷、网上远程录取、远程网上监考等工作,推行考生知分、知线、知位“三知”填报志愿,初步建成覆盖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
4.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区共有教职工14814人,其中在职教职工9947人,离退休教职工5037人。
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职称结构渐趋合理。
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7%,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7%,普高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2%,职高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1.7%。
全区已培养重庆市级以上骨干校长5名、名师3名、市级特级教师14名、市级骨干教师60名,区级骨干教师468名,镇街级骨干教师796名,初步形成了以名校长、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江津名师群体。
5.教育投入明显增加。
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2010年教育经费总支出103328万元,是2005年的38275.7万元的2.7倍。
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得到落实。
2010年预算内教育拨款88542万元,是2005年的27097.6万元的3.2倍;2010年生均教育经费5158元,是2005年2140元的2.4倍;2010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3433元,是2005年1003元的3.4倍;2010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094元,是2005年148.7元的7.35倍。
2010年教师月平均工资(含津补贴)3057元,是2005年的1009元的3倍。
改革教育系统部门预算管理办法,由财政局直接向独立预算法人单位下达收支预算,财政性资金直接由财政局直接支付,简化了资金运行程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进教育收费政策调整与改革,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6.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小学消除D级危房1.8万平方米,改扩建、新建校舍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新建塑胶运动场28片,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47所(24所达标)。
全区学校基本建设投入资金达5.56亿元,全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教育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发展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不相适应。
教育规划相对滞后,城区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二是教育发展不够平衡。
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差距较大,“择校”现象依然比较突出;三是基本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多数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离标准要求尚有一定距离,需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四是师资素质不够全面。
校长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差距,管理方式与教育教学模式有待提高。
五是教育投入仍然不足。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离占GDP4%的目标有不小差距。
教育发展资金缺口较大,职业技术教育投入偏少。
全区教育负债总额较大。
六是校园安全稳定形势严峻。
学生溺水、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学校的周边环境整治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学生安全教育仍需加大力度。
二、江津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综合国力的竞争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为适应这一要求,按全区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的发展观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努力使全区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层次的优化升级,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人才数量层次、人才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为教育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因此,教育工作必须要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
(三)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重庆进入外环时代。
江津是主城最具区位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拓展区域。
要打造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教育事业,推进城市经营和城市品位的提升,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这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中央对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的提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二是重庆被确定为“国家级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大力推进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提出了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奋斗目标,制定了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给我区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
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全区各级党政、社会各界已形成广泛共识,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和支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环境将越来越好。
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地方财力改善,将给教育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三、江津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展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江津经济社会的跨跃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科技贡献。
(二)规划原则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
把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立教育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快培养和大力引进办学和教学人才,确保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格局中适度超前。
2.坚持教育统筹发展的原则。
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要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对全区各类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
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各类教育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追求效益最大最优,提高均衡发展程度和优质教育覆盖率,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平等、优质教育的需求。
4.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
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化教育体制、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育体制和体系;同时,坚持以稳定为前提,从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科学确定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构建起与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幼儿教育优质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品牌化和高等教育集群化,基本建成开放的学习型城市,成为重庆乃至中国西部的“教育强区”和“人力资源强区”。
2.阶段目标:
到2012年,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教育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初步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
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学校标准化率达到70%。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超过重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水平。
继续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
到2015年,构建起与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对各类教育的需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增强。
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
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
到2020年,建成重庆乃至中国西部的“教育强区”和“人力资源强区”,构建起以高水平、高质量为特点的0-18周岁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
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
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比例均达到90%。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7年。
3.主要指标:
——高水平普及幼儿教育。
基本满足0-3周岁婴幼儿入托(园)需求,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8%以上,初步构建0-6周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8%左右。
——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以上,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以上。
普教与职教招生比例适当,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5%以上。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加大引进高等院校力度,到“十二五”末,区域内高校达到10所,入驻学生超过10万人。
——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素质。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一层次学历教师分别达到90%、85%、80%;普通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0%左右,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
——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一个包括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框架。
(四)工作重点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特点的培养模式,全区各镇街均建成一个公办园。
大力实施“569优质园工程”,即打造5所市级示范园、新建6所公办一级园、建成9所民办一级园,力争到2012年打造20所优质幼儿园,为1万名幼儿提供一流保教。
加强监管,规范办园,构建起“以示范园为龙头,一级园为骨干,镇街中心园和民办园为主体,公办园与民办园比翼齐飞”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
2.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按照上级部署,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消除全区学校C类危房;大力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关心照顾农村留守儿童。
通过改建、扩建、合建等方式建设寄宿制学校,到2012年建成8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力争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率达到70%(56所达标),到2015年建成13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结合城镇化建设,通过校舍置换、整体迁建等方式迁建学校8所。
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2012年前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村小120所。
加快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到2015年,86所小学、10所中学建设成为“绿色校园”,占全区中小学数的35%,使全区“绿色校园”创建率达80%。
加大力度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及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义务教育学校最大班额控制在50人左右。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数字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以新课改为契机,调整和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3.大力加强普通高中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要充分结合城镇化进程,通过布局调整、资源重组、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
在双福园区、滨江新城各新建完全中学1所。
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为重点,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探索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办出特色,大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全面实现普通高中“5599”办学目标,即创建5所重庆市级以上重点中学,5所重点中学办学规模均保持在5000人以上,普高校点控制在9所,每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人数超过900名,全面提高全区普通高中办学效益。
加大普及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在渝西地区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4.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把重庆工商学校创建为首批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力争“十二五”期间升格为江津自主主办的高职院校。
把重庆机电职业学校创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把重庆镇泰职业学校创建为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围绕江津、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建设3个示范专业,开发3门精品课程,建设1个重庆市的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型的实训基地,3个专业性实训基地,1个农民工培训集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统筹职教资源,调整结构,保证区内中职学校的校均规模在5000人以上。
实现规模与质量并举,形成适应江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职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全面夯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江津区教育科技园区建设,确保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重庆城建技校等入驻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12年落户江津8所高校全部实现招生。
同时,继续加大引进高水平、高层次高等院校力度,区域内高校学生超过10万人,实现把江津建设成为渝西高校集聚地、渝西教育新高地的目标。
6.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健全民办教育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准入条件,完善民办学校设置评议制度、办学水平评估制度、招生广告备案制度和资产、财务管理监督制度,完善民办学校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鼓励社会各行业、企业和有识之士参与民办教育投资,扩大民办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现代化功能齐全的骨干示范校。
正确引导民办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办学,建卡发展,实现规范化、法制化,到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具有江津特色的民办教育格局。
7.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创新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成立区成人教育中心,督导和指导全区的社区教育,建立完善片区成人教育学校,负责所属镇(街)社区教育的业务指导及教研工作。
完善城乡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弱势人群生存发展技能培训、外来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三峡移民培训等,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有序转移。
协调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发展,完善“农科教结合”模式、区、镇两级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8.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和“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为主题,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全面素质教育。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加快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进和建设,实施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和青少年廉洁教育活动,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大力推进完小以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大“人文校园”创建力度,到2012年,创建市级人文校园示范学校10所、区级45所;直属学校100%建成文明学校,50%的镇街学校建成校园文化建设合格学校。
9.大力推进教育体制创新。
创新办学体制。
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
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探索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强化行政统筹管理,有序推进同类或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切实落实全员聘任制。
创新招生考试制度,深化自主举办中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到校与划片招生相结合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规范办学行为,实行“阳光招生”。
10.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要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教师专业成长上来,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积极打造名师名校长队伍。
设立名优教师奖励基金,完善评选表彰制度,制定名优教师引进优惠政策,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
至2015年,全区要达到骨干教师1000名,学科带头人200名,名师名校长60名,特级教师20名。
健全师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除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按规定开支教师培训经费外,区财政每年按不低于在职教职工工资总额2%的比例预算安排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进一步落实和改善教师待遇,重点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完善和提高农村和山区教师特殊津贴,切实解决教师“住房难”的问题,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11.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到2015年,建设完成江津区教育城域网和教育资源信息中心1个;全面完成我区8所高完中、4所职高,26所初中、2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88所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班班通”建设;新增计算机17000台,使全区生机比达到8:
1;培训网管人员和技术骨干600名,每校平均达到2至4名。
“十二五”期间,完成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化配备145所,实验室现代化改造400间,添置图书资料150万册,更新学生课桌凳13万套,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装备水平。
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加强中小学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切实将教育资源真正“走进课堂内外,面向学生和家长,用于教学和素质提升”,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12.扩大教育的区域合作和对外交流合作。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校际间和市内外、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区外高水平学校的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积极支持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重视对外宣传工作,根据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宣传。
四、“十二五”江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推进依法治教
1.强化政府责任。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把教育纳入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要建立教育工作责任人制度,建立完善教育工作考核奖惩制度。
2.坚持依法治教。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
加大教育执法力度,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法人制度,落实学校自主权,推行校务公开,规范办学行为。
(二)深化改革,推进教育创新
1.建立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管理体制。
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和优惠政策体系,为加快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尽快形成各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