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748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台山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云台山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台山资料.docx

《云台山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台山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台山资料.docx

云台山资料

高峰山五老祖师简介  

高峰山道教始祖袁太师祖,俗名袁树和,川北岳池顾县人,生于嘉靖乙卯年(1555年)八月十三,放弃于光绪辛丑年(1901)三月十六,(文昌宫三教瑶函说生于乾隆乙卯年1795年,飞升于光绪丙午年1906年)葬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紫河镇龙台寺村,寿长数百春秋。

十三岁出家为僧,法号明心禅师,因酒肉不戒,说话奇怪,世称疯僧。

遇仙入太白山修道。

童真道成。

噫。

异矣。

大明至我国朝大清光绪。

盖历数百春秋矣。

先生鹤发童颜。

精神矍铄。

俨然有神仙之雅度。

闻其语言。

辗然若癫。

然识岁之丰凶。

天之旱潦。

事之休咎。

数之休短。

人之善恶。

一见洞然。

每每奇中事。

後人始知之。

岂非至诚之道。

可以前知乎。

而且诱人为善。

劝人去恶。

循循弗懈。

因其素性也。

至若论三教合一。

不涉高远。

不入虚无。

不类异端邪说詖行。

而适符乎尧。

舜。

禹。

汤。

文武。

周公。

孔孟。

十六字心传之中道。

噫。

异矣。

可传也。

后遇道教仙人吕祖,马祖传授性命学而大道竞成后开创全真龙门方便道门高峰道,讲究清心静坐,舒坦自然,不吃斋念咒,号称天下第一仙派。

上天封为清洌古佛,在世著有《醒迷歌》也名《醒迷劝善歌》。

 祖师先佛后道,弘扬道学,主张三教合一,高峰山道观至今还有三教宗师的匾额。

      二代杨太师祖,杨拂云,据杨太师祖弟子杨太虚为其师杨拂云身后所建杨公祠写的碑记,落款为庚申年,即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

岁月沧桑,杨公祠早已不复存在,碑碣无存。

碑文为骈体古文,经辗转抄录,错杂讹误甚多,文意不顺,对仗失序,难以畅读明意。

经整日反复推敲,加以调配整合,勘正错讹,还原为一篇很有国学水平的骈文。

这篇碑文颇有特色。

称杨拂云“统三教于一心”,杨太虚行文亦融儒道佛于一体,非纯粹道家的理念和话语。

赞其师于儒道佛要义一以贯之,圆通明彻,水乳相融,而不设樊篱门户,持习笃行,德业高深。

杨拂云晚年到盐亭赐紫山文昌宫修道终老。

抄件是杨太虚为其师杨拂云身后所建杨公祠写的碑记,落款为庚申年,即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

生于大清乾隆壬寅年正月十六(1782),了道民国庚申年(1920)六月十九。

葬于绵阳市盐亭县北街赐紫山文昌宫,墓碑被毁。

寿长一百多岁,尊号:

华严古佛。

传说袁太师祖为了道学得以传承,游遍天下名山,在四川遇二祖杨扶云祖师。

知二祖与佛门有缘,传授佛门要意,心法口诀;另授道门宗旨,性命之学。

赐道号:

拂云禅师。

二祖杨太师祖传王源清祖师,常编写“劝善”唱词,教王源清唱熟后,到民间劝善募化。

王源清道长除唱“道情”外,还为结缘者治病,取得更好的募化效果。

文昌宫的杨太师祖塑像,祖师重孙杨明捐资塑像

           三老祖师王太师祖源清真人,俗名王源清,四川盐亭县人,后移射洪县金台乡金鸡河天禄观灵台寺,生于嘉庆丁巳年七月初七(1797),殁于民国八年七月二十(1919年),上天封为灵应道德天尊。

降谕著有《玄妙真经》。

王太师祖存真像于定香,显灵迹于高峰。

慈济救世,大开普渡。

王源清羽化前,向广教寺的僧人立誓:

今后他的徒子徒孙,一定像祭祀自己一样祭祀僧人。

他将此誓言作为规制传给范云峰,要求今后子孙奉行不殆。

僧人圆寂后,范云峰将其葬在王源清的墓旁,并为二人之墓建石廓,修墓亭,树丰碑,以彰显后世。

此僧人后来一直受到道教徒的祭祀,体现了佛道和谐的精神。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西充缝纫工范明清拜王源清为师,王源清授以道号“云峰”,传授心法,又授以儒、释、道三教的忠恕、慈悲、无为宗旨。

      四代先师范太师祖,云峰真人,西充金凤山人。

生于1867年七月初二,飞升于民国己卯年1939年四月初七。

祖师范明清(1867----1939)于1898年在高峰山拜祖师王源清为师。

王师祖收其为徒,并以寺号授于道号云峰,成为全真道龙门派高峰道第二十代传人,王师祖仙逝于1919年。

范师祖及徒众在1932年10月投标买下军阀叫卖的高峰山产业。

1932年,范云峰将高峰山庙产买下。

从此,高峰山只存道观。

范云峰买下寺庙并将之改为道观后,数次率领住观道众,在高峰山四周种植蜀柏、香樟等树,使全山得到绿化。

范云峰在传道的过程中,以结缘、治病等手段,邀请各地宿儒为其阐述佛老孔孟之道,并虔诚修炼道教玄功。

在1932至1938年,大兴土木,扩建玄宫,维修四道寨门和上下山的石板路,后又修建了碑亭,使高峰山远近闻名,成为川北道教名观。

范太师祖了道于1939年 四月初七。

1933--1939年范师祖带领徒众修缮和扩了建高峰山,使之高峰道达到了鼎盛,民国高官朝拜多达40余人。

最盛时期住观道士,帮工及管理人员达400多人。

成为四川省第三大道观。

了道后尊为玄蕴道德天尊,后晋尊为玄元太上道祖。

      五祖吴太师祖,吴至光,俗名吴绍基,也叫吴大典。

碑亭位于四川西充莲池乡。

西充县莲池镇永通桥村八组吴至光生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九月二十五日,了道于民国乙丑年(1925年)冬月十四日午时,全真道龙门派二十一代祖师吴至光碑亭、像亭座落莲池镇永通桥村八组(大射沟)。

入道号禅灵子,三十二岁了道仙去。

五祖有八大门徒即:

吴理辞(吴一春),释理东(释明性),何理周(何通三),何理觉(何子钊),吴理均(吴怀安),何理端(何连山),刘理果(刘志良),舒理方(舒全五)。

尊号禅灵古佛或玄清真人。

既有佛门果位,又成道门金仙。

道教引导世人信仰神仙,就是用神仙善待众生的方式教化信众,引导世人积功累德,以此作为修仙的目标,从而促进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最终修道立德,造福于人。

道教的神仙教义,首先就提倡济世情怀,不如此,便不能修成神仙。

这大概是高峰山历代祖师所提倡的精神吧!

难怪民间总是传说高峰山出神仙!

因为,高峰山的几代开山祖师都以“济世度人”为己任,而且身体力行,民间百姓不忘其恩典,自然尊其为神仙。

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算是对高峰山最恰当的注解。

关于正宗全真道龙门派碧洞宗二十一代祖师吴至光碑亭、像亭的简述  

关于正宗全真道龙门派碧洞宗

二十一代祖师吴至光碑亭、像亭的简述

 

  西充县莲池镇永通桥村八组吴至光生于光绪癸巳年九月二十五日,了道于民国乙丑年冬月十四日午时,全真道龙门派二十一代祖师吴至光碑亭、像亭座落莲池镇永通桥村八组(大射沟)。

始建于民国年间,有建筑面积100余平方,文革期间,破旧立新,由于种种原因,碑亭残破,2007年由篷溪县高峰山一道士主持修复吴至光祖师碑亭、像亭,并且还泥塑了他八大门徒的神像,即:

吴理辞(吴一春),释理东(释明性),何理周(何通三),何理觉(何子钊),吴理均(吴怀安),何理端(何连山),刘理果(刘志良),舒理方(舒全五)。

吴至光祖师,名大典,号绍基,谥号玄清真人。

原南充县中和乡大射沟,(1952年区划调整,划归于西充县莲池镇永通桥村八组)。

原是一位教私塾的先生,后入高峰山道教拜范云峰祖师学徒,到处讲经说法,行善积德,修真养性,化气除纷,虔虔终日,参玄悟道,弘扬道教文化.上世纪三十年代病逝,葬于莲池镇永通桥村八组。

道教是中国故有的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的智慧之源,它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道德伦理、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经张澜先生亲笔为高峰山撰写了碑亭联:

率三教大道化人古今罕有,尽一生苦心济世日月增辉.

 

 

西充县莲池镇永通桥村委会

 

二0一四年四月十八日

高峰山正宗龙门派二十一代祖师碑序 

正宗龙门派二十一代祖师碑序

且木固有本,水夫岂无源,倘无修墓竖碑之记载,难免荒烟断早之淹埋,如我师吴公派至光者,南邑中和乡人也,幼勤书轶,长耕砚田,孝友本乎性天,若则出则,诗书课诸冲幼,诵其读其,待姻娅有解衣推食之风,对乡邻有分多润寡之概,虽具倚马才华,频慕游龙谛,叶妇投笔,不辞登山涉水之劳,负笈执簦,何惮别境离乡之苦,辞故土,来高峰,抒蚁忱竭虔拜跽范师祖而师之,静坐清心默朝仿诸虞舜,修真养性,缅怀契乎老聃,化气除纷,虔虔终日,参玄悟道,惕惕五更,询非三五几月,煅炼二十余年,遂得两议四象之真传,方明九转三环之妙谛,寻得主翁,不生不灭,招来衲子无恣无尘,一枕秋烟那管鸟升兔堕,半榻春露任他犬吠鸡鸣,施孔门之化雨,振太上之玄风孤苦伶仃常沾惠泽,疲癃残疾沐起沉疴,铜钟唤醒愚盲,木循与道路,具独善不如兼善之衷,存明德犹当新民之念,开化历千年,沐雨栉风何惧裁成竭万虑,焦唇敞舌不辞,桃李遍公门,枝枝毓秀,芒鞋经乡镇处处显灵,孰意序属乙丑之年冬仙逝。

龙门正宗享上寿第二十一代玄清大真人吴老恩师派至光仙藏。

昌盛之际坐脱高峰之阳,土故宅之右,骑青牛而东归,梦冷三千世界,乘黄鹤以西去,魂销十二重楼,至今年湮代远,墓倾碑颓,吾侪既系后学,我等不忍旁观,鸠工重建于此日,竣绩永垂于他年,略抒一片蚁悃愿叨万载鸣恩谨序。

高峰山始祖疯僧训戒  

男女修行听实言,              从此志要立得坚;

第一佛法莫轻慢,             第二孝道可登仙;

第三久远心不变,             第四教训性莫偏;

第五忘情并决念,              第六品貌要行端;

第七粗鄙无半点,              第八度量比海宽;

第九勤俭不厌倦,              第十礼仪最为先;

十一内外无缺陷,              十二样样洁白鲜;

十三见善早学满,              十四忍辱更加谦;

十五自己有主见,              十六和气养真元; 

 十七忍得磨与难,             十八怎敢谤圣贤;

 十九不甘自下贱,             二十规清戒更严;

  先佛本是凡夫转,             坠落只为不虔诚;

  要学仙佛哭修炼,              苦炼金丹出妙玄;

  吾辈皆因见识浅,              前生未曾结佛缘;

   奉劝知音佛慧剑,              斩断六贱免缠绕;

   那晓慈悲修至善,              功圆果满上西天;

   功高德厚佛祖选;                逍遥快乐亿万年!

!

!

 

 高峰山道教始祖袁太师祖,俗名袁树和,川北岳池顾县人,生于嘉靖乙卯年八月十三,放弃于光绪辛丑年三月十六,葬于射洪县两河口龙台寺,寿长三百七十三岁.十三岁出家为僧,法号明心禅师,因酒肉不戒,说话奇怪,世称疯僧.后遇道教仙人吕祖,马祖传授性命学而大道竞成后开创全真龙门方便道门高峰道.讲究清心静坐,舒坦自然,不吃斋念咒,号称天下第一仙派.了道后高峰山弟子尊称清洌古佛(或青烈古佛,青莲古佛),在世著有《醒迷歌》也名《醒迷劝善歌》。

高峰山清列古佛优游歌  

 遂宁蓬溪玄都高峰山,始祖袁明心生于大明嘉靖乙卯年,八月初五日子时,了于大清光绪辛丑年三月十三日酉时,葬于龙谭寺后,先佛门,后得仙人吕祖,邱祖,马祖的指引入了道门,勤修苦练,鹤发童颜,肉身成聖,上天封为清列古佛。

世人敬之称袁太祖,人人朝拜。

后高峰山的道是袁太祖所传之,袁传杨太祖,杨传王太祖,王传范太祖,范传吴太祖,吴传五位太祖(释理东,吴理辞,何理觉,何理周,何理端或李理蟠)。

在民国时最旺盛,遍及国中及东南亚。

袁太祖留下一首优游歌,当时很流行,广为人知.现时过境迁,原谱没有传下来.

我有幸得到重庆刘光阳师傅提供的歌词.本人才疏学浅,粗弄笔墨,谱上拙曲,当做娱乐吧。

红雨:

这是我演唱的第一首宗教类歌曲。

说实在的实在不是我擅长的演唱类别。

但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实现这位老师傅一生的愿望,特别是冯老师对红雨的信任,红雨怎么着也硬着头皮唱了。

呵呵,欢迎朋友们抛砖~~~~~~记得,轻点扔啊```

袁太祖—优游歌

首唱:

红雨

.....(音乐)...

啊......啊.....

何忧何惧,不怨不尤,来也瀛洲,去也瀛洲.

我不爱世上田土,我不贪人间时羞,

行也潇洒,坐也风流,行也潇洒,坐也风流.

时而跨鹤游海岛,时而乘槎泛斗牛,

闲无事哟,驾扁舟哟,往来烟波孰与俦?

朝也酒醉,夕也歌讴,来也悠悠游游,

去也悠悠游游,去也悠悠游游.

我不爱世上田土,我不贪人间时羞,

朝也酒醉,夕也歌讴,何忧何惧,不怨不尤.

赛过你高车驷马辏,胜过你将相王侯,

高车驷马将相王侯,不过花间露水上沤.

花间露,水上沤,空逐一尘浮,

有谁看得透,谁人又肯丢?

房屋量人斗,夫妇渡客舟,儿女怨债主,

田士钓鱼钩,倒不如让人早看破.

看破花世界,往来有渡舟,有缘得上舟,

无缘不得求.不得求,甚忧愁,

甚忧愁,把心丢.把心丢,休休休休

罢罢罢罢罢罢罢罢休休.

紧里将财舍,忙里把闲偷,

待到功圆满,自有个天边光景乐以忘忧.

(白:

饮的是琼浆酒,坐的是白玉楼,

逍遥台上常来往,快乐宫中渡春秋.)

到那时,行也潇洒,坐也风流,

行也潇洒,坐也风流。

疯僧醒迷歌

疯僧蹊跷。

疯僧蹊跷。

疯疯癫癫乐逍遥。

往前看。

尽都是哀草。

往後看。

满地落花飘。

吾也不观山玩水。

吾也不叹叙鱼樵。

踏着吾的鞋儿。

披着吾的敞袍。

头一摆。

手一抄。

袖一撒。

脚一跷。

行路快如风。

两足甚轻抛。

观遍了十方世界。

历尽了万顷波涛。

清风随我走。

明月来相照。

御气归来。

吾只见遍山烟云绕。

龙台寺内钟鼓敲。

趺坐而坐。

绵绵息调。

众弟子合掌皈依。

细听吾说些窍妙。

讲些根苗。

有缘的终归大道。

无缘的难遇仙曹。

勤修的吾有指教。

不修的吾有开消。

非是吾这般性傲。

言语蹊跷。

皆因佛法人间少。

如来也不许乱教。

如今人真道他不要。

当如鸿毛抛。

假的爱如宝。

费钱不辞劳。

邀约到处跑。

渡水过荒郊。

旁门与左道。

密密把人邀。

一齐拜师保。

都想上凌霄。

有人去劝他。

他反把他笑。

有人去引他。

他还说不好。

嗄嗄。

这等人。

见识不高。

根基也小。

不上吾的大愿船。

不识吾的玄机妙。

他见吾疯疯魔魔。

颠颠倒倒。

他见吾褛褛褴褴。

唧唧嘈嘈。

他见吾五荤不戒。

言语蹊跷。

想拜吾的门。

见吾是狂老。

想求吾的道。

未见有开消。

嗄嗄。

这等人,那知吾的巧。

那知吾的妙。

传了他不知。

说了他不晓。

吾本非癫。

吾本非傲。

又非是把他睑扫。

又非是把他不要。

我要看他。

心儿真不真。

我要看他。

脾气好不好。

嗄嗄。

那晓得。

这等人。

他才无缘。

又不识道。

总要吾口口相传。

又要吾步步相教。

又要吾赐他衣钵。

赠他法宝。

嗄嗄。

这等人。

道也不修。

身也不保。

德也不积。

功也不造。

那有这样便益。

那有这样轻抛。

殊不知成仙无多巧。

做佛无别妙。

几句就说了。

破出先天妙。

回头急早修。

莫说还尚早。

讲甚么释典仙经。

谈甚么六经奥妙。

这都是料货多了。

理太繁了。

看不尽了。

学不完了。

光阴过了。

搞不赢了。

大限来了。

快快修了。

莫因循了。

吾要去了。

会不倒了。

愿将完了。

缘要满了。

论修行。

读书也好。

不读书也好。

男子汉也好。

女人家也好。

只怕人不苦修。

那有个不得成道。

吾当初入空门。

魔尽多少。

遇着真师。

人人不晓。

吾就密修密炼。

一心向道。

日每间或烧炷香。

或睡一觉。

或拜十方诸佛。

或游寺院荒郊。

任人嗔。

任人恼。

任人欺。

任人笑。

吾也不怪他。

吾也不火冒。

我也不贪恋尘嚣。

一心修我的道。

休要学儿曹。

快快乐乐。

逍逍遥遥。

言语癫倒。

行动蹊跷。

人人见我都发笑。

个个说我是蠢包。

我本是如痴如聋。

非仙非道。

形骸如土木。

气质等蓬蒿。

却原腹内有至宝。

心中炼得有大道。

任他们尘世上。

风花雪月。

金银财宝。

荣华富贵。

奇异妙巧。

引不动我的心儿。

挑不起我的烦恼。

任他们争名也好。

夺利也好。

我只管修我的行。

炼我的道。

也不与他相计较。

也不与他糊乱吵。

你看我二六时中。

毋怠毋荒。

常常观照。

炼莲台而引清风。

对明月而炼至宝。

或坐一阵。

或走一遭。

论修行。

可怜我苦了多少。

磨了多少。

穿也未穿好。

吃也未吃好。

坐也未坐好。

睡也未睡好。

冷了多少。

饿了多少。

肮脏多少。

厌恶多少。

比犬不如。

比鸡还小。

人人年中求安乐。

我到年中像皮草。

人到五更睡融融。

我到五更喂蚊虫。

可怜我。

为修这道。

苦之不了。

磨之不了。

说到此。

不由吾心中耿耿。

珠泪长抛。

才把我心儿炼空。

性儿炼好。

猴儿也不跳。

马儿也不跑。

我师爷他才来使我得道。

那仙佛念我炼道心真。

又来与我传药苗。

到如今。

我也老了。

我也苦了。

道将完了。

果要成了。

缘要满了,未必还要与你们长打丝绞。

尽倒在此搞。

怕不对了。

恐想错了。

吾思一人成佛。

心太孤了。

怕那仙佛说我太毒。

不管世道。

故所以大设慈航。

把门撑高。

逆水滩头。

架几只船儿。

撑几竿兰桡。

誓愿普渡众生。

接引尔等赴逍遥。

大家同登彼岸。

一齐过了独木桥。

跳出迷津。

同赴逍遥。

你看我这事高不高。

心肠好不好。

但愿你。

十方门下。

一切众生。

忙忙醒悟。

结缘要早。

想上舟的急上舟。

要求道的忙求道。

心思莫乱。

觉路要早。

吾也不要你金银。

买田买地。

吾也不要你衣食。

身穿肚饱。

只要你一点真心。

勤修大道。

漫道说。

却病延年。

长生不老。

实可以成仙成佛。

九祖先灵一齐超。

男的吾也度。

女的吾也保。

但愿你。

一切弟子早把名利抛。

酒色财气快丢了。

跳出樊笼。

莫久迷了。

领功的。

急急行功。

得法的。

忙忙悟道。

有疑的。

与他破疑。

不信的。

尽他去了。

愿进来也好。

愿出去也好。

莫把他挡倒。

莫把他拴倒。

道在人弘修在己。

不修不炼随他搞。

那有几个真心来求道。

大半是脱祸消灾。

为病不好。

死的怕死。

求个寿延高。

想的想有儿。

膝下後人少。

求的求功名。

龙门一步跳。

思的思利益。

家中少财宝。

祸事要吾治。

灾难要吾保。

你看这等人。

好不好搞。

蹊不蹊跷。

几个是修真养性。

完全五伦八德。

把吾道都看轻了。

把吾道都说坏了。

凡尔传度弟子。

都要知道。

莫看轻了。

劝尔修炼弟子。

各人立志。

认真悟道。

你莫谈我孬。

我不说你好。

要得好大家好。

莫想一人成佛。

尽他们孽海淹倒。

大家搭跳板。

大家设座桥。

岂不是你也得过。

我也渡了。

同登慈航。

乐逍遥。

倘若是。

不修不炼。

懒做懒搞。

还要去瞒心昧己。

嫖赌嚼摇。

贪恋洋烟。

日每困倒。

争名夺利。

不忠不孝。

这就是造孽徒。

不识好。

充劫运。

要挨刀。

神天必厌恶。

仙佛也不保。

吾那时。

还不是埋头闭眼。

也不管了。

撇着身子走开了。

到而今人心不好。

天心也恼。

看看大劫临头。

要动枪刀。

魔军下了界。

贼匪更凶了。

将要来了。

阻不倒了。

黑气腾空。

愁云渺渺。

杀人如麻。

遍地困倒。

任虎来餐。

任犬来咬。

房屋成灰。

田地荒抛。

白骨现天。

红血成濠。

风凄凄兮。

云惨惨。

雾沈沈兮。

雨潇潇。

处处人烟断了。

昼夜鬼哭神嚎。

你看凄不凄凉。

痛不痛悼。

这非是老天无情。

仙佛不保。

皆因你世上人。

酿成恶劫。

自遭杀耗。

吾因此设此方便。

教人修道。

化导人心。

打开迷巧。

使人醒悟。

个个得证菩提。

第一伦常要紧。

第二功德要造。

第三心性要好。

第四品行要高。

与天地培补元气。

与皇王辅持世道。

把劫运早早来消。

把人种处处留倒。

未成道的劫能过。

已成道的上天曹。

吾那时有忧也无忧。

不笑也要笑。

与你们一齐游蓬岛。

大家会蟠桃。

你看我等好不好。

高不高。

嗄嗄。

名登金阙乐逍遥。

名登金阙乐逍遥。

诗曰

历遍韶华数百秋大千世界任邀游

而今始肯临斯地为救生民日夜愁

尘世光阴能有几人何自造罪弥天

日月如梭去复反光阴一去不能还

堪叹世人真可厌为恶百端有多年

吾今无奈元神变托化狂僧性若癫

早奏上皇传旨选祥云随驾游大千

玉河池内骨髓换身化泥龙几经年

若问吾家家不远龙楼凤阁在云端

三千气数今已满随气变化本姓袁

弟兄五人俱好善母亲杨氏善性传

九代施济广行善万贯家财尽搞完

母别父离弟兄散各逃生路奔阳关

无奈避祸南充县欲投明师把道传

玉皇殿下师拜见修至五载未得缘

才遇马祖把道演一点法语记心间

才知前生今世件扛得七倒与八颠

不知不觉对我叹飘然而来得仙丹

满堂师兄起嫌心邀约四乡保甲团

不准狂僧庙内站霎时天黑实难堪

又是乌风与闪电更兼暴雨及雾烟

一身脱得无根线又打又骂赶下山

身困岩洞七夜半人事不知虎来餐

山神捉拿把本谏师传马祖来结缘

赐我背篼天下冲背起顽石来炼丹

无衣无食真伤惨那个受得这艰难

手执禅杖把妖赶脚踏芒鞋旧不堪

身穿衲陀只见线寒冬数九未沾棉

头戴帽儿随时换筋筋吊吊滥圈圈

缘化诸山多恶犬见了贫僧围一团

既来都想晈脚杆禅杖略指跑一边

吾心原是慈悲念喜的爱笑不管闲

眼观少人来向善贪的酒色财气烟

也有欲把神仙见痴心妄想成佛仙

听吾开示金不换与你男女说真言

儒门存心止至善忠恕之道是真传

吾门明心慈悲念六字真经是真传

道门修心把性炼中和之道是真传

三教精义吾说现想遇明师要有缘

至於旁门有千万难以从头与你言

有能体贴心不变不久引你上罗天

问吾道法深和浅炼了二百四十年

未来之事吾说现既往之事谕上观

中华大国都走遍天下丛林尽搅酸

待我厚者把恩感以有不厚以无闲

也有恶我说长短由他造罪嘴番番

也有求我来指点三跪九叩解他冤

也有善人信点点我便解他前世冤

更有一等全信善我便度他上罗天

吾门弟子听吾叹看我作难不作难

别人修道床上炼被帐齐全一身安

惟我炼道好伤惨黑屋角内把身眠

谁知小儿多作怪盖的谷草尽烧完

黄昏望月花心现三还九转炼成仙

蚊虫蛤蚤牵了线咬得吾身把气叹

满腔浩气天地转一片丹心化愚顽

只候吾的功成满不久必要上南天

修道须要除妄念看破红尘学装癫

糊言乱语为那件以少俗人来牵缠

奉劝世人早看淡百味珍馑莫去贪

吃些粗茶与淡饭五谷养命结胎元

老僧抛家上庵观久行不忘炼心田

心田炼好天有眼上天不负善女男

天下名山有千万何不别处去结缘

要到龙台为那件祥云山上会群仙

每年王母蟠桃宴来拜吾门有万千

三畏四箴谨凛看三皈五戒要守全

只要吾徒体贴炼三教合一吾说完

或求祸患来消散或求富贵显世间

或求长生不老汉或求却病与延年

或求瘟灾来消散或求水火不相干

或求官非不能染或求口舌不相残

或求虫蝗驱远散或求疾病不相缠

凡有所祈俱如愿吾僧於斯有一言

大小功德要做点若无善功不结缘

勿论富贵与贫贱改恶从善培心田

倘有真心求指点紧把吾言记心间

有缘千里易相见无缘对面也枉然

吾不久与你相见掩了神光回善坛

先生袁树和。

讳明心。

大明嘉靖人也。

自幼出家。

名僧长。

寿祖讳文兴。

父讳金银。

四川岳池县顾兴场。

广福寺人氏。

嘉靖乙卯年八月初五日酉时生。

十三龄出家。

遇仙入太白山修道。

童真道成。

噫。

异矣。

大明至我国朝大清光绪。

盖历数百春秋矣。

先生鹤发童颜。

精神矍铄。

俨然有神仙之雅度。

闻其语言。

辗然若癫。

然识岁之丰凶。

天之旱潦。

事之休咎。

数之休短。

人之善恶。

一见洞然。

每每奇中事。

後人始知之。

岂非至诚之道。

可以前知乎。

而且诱人为善。

劝人去恶。

循循弗懈。

因其素性也。

至若论三教合一。

不涉高远。

不入虚无。

不类异端邪说詖行。

而适符乎尧。

舜。

禹。

汤。

文武。

周公。

孔孟。

十六字心传之中道。

噫。

异矣。

可传也。

板存(四川省)简阳金马乡雷音寺。

考证顾县有广佛寺村,这是吻合的。

袁太祖优游歌(袁明心始祖)

来也瀛洲,去也瀛洲。

我不爱世上田土,我不贪人家时差。

行也潇洒,坐也风流。

朝也酒醉,夕也歌讴。

何忧何惧,不怨不尤。

时而跨鹤游海岛,时而乘差泛斗牛。

闲无事,驾扁舟,往来烟波孰与俦?

赛过你高车驷马辏,胜过你将相王。

高车驷马,将相王侯,不过花间露、水上沤。

花间露,水上沤空逐一尘浮。

有谁看得透?

谁人又肯丢?

房屋量人斗,夫妇渡客舟。

儿女怨债主,田土钓鱼钩。

倒不如让人早看破,看破花世界,往来有渡舟。

有缘得上舟,无缘不得求。

不得求,甚忧愁。

甚忧愁,把心丢。

把心丢,休休休休休。

罢罢罢罢休休。

紧里将财舍,忙里把闲偷。

待到功圆满,自有个天边光景乐以忘忧。

饮的是琼浆酒,坐的是白玉楼。

逍遥台上常来往,快乐宫中度春秋。

到那时,行也潇洒,坐也风流。

朝也酒醉,夕也歌讴。

来也悠悠游游,去也悠悠游游。

啊啊啊,何忧何惧,不怨不尤。

来也瀛洲,去也瀛洲。

(大明嘉庆时人,在世373岁。

祖师的生辰版本也说活了373岁。

根据简阳版的醒迷歌袁祖先佛后道13岁出家,后来在南充玉皇殿拜马祖为师进入道门。

问吾道法深和浅炼了二百四十年,可以肯定的是祖师至少活了上百岁。

经过发展袁太师祖传杨太师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