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7603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docx

血液检验临床意义

【TBIL总胆红素】

※临床意义※

TBil和DBil临床上多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性质的鉴别。

溶血性黄疸时血清TBil升高,DBil约占T.Bil的20%。

肝细胞性黄疸TBil升高,DBil约占TBil的35%以上。

而阻塞性黄疸DBIL占50%以上。

病毒性肝炎前期或无黄疸型肝炎时血清TBil往往不高,DBil已升高。

   

    总胆红素增高:

见于各种黄疸,包括隐性黄疸、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症等;

 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胆结石症、胰头癌、肝内胆汁淤积症等;

 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提示为溶血性黄疸、Gilbert病;

 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增高:

提示为病毒性黄疸型肝炎及其他肝脏病变、

▲医学水平▲

红素(TBI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24umol/L

此水平在参考值范围以上,若测定值超过此水平,各种可能引起TBIL增高的原因均应考虑,包括肝功能不全、肝外阻塞、溶血、Gilbert综合征(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

此时进行ALT、AST凝血酶原时间和ALP测定,可帮助确认或排除肝脏疾病

43umol/L

测定值高于此水平往往出现黄疸,当出现黄疸,但TBIL测定值又在此水平以下的,则提示应根据这一情况查找原因。

340umol/L

婴胆红素超过这一水平,往往与脑损伤(核黄疸)有关,治疗时应根据临床及其他实验结果考虑换血。

 

【DBIL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

总胆红素增高:

见于各种黄疸,包括隐性黄疸、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症等;

 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胆结石症、胰头癌、肝内胆汁淤积症等;

 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提示为溶血性黄疸、Gilbert病;

 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增高:

提示为病毒性黄疸型肝炎及其他肝脏病变、Dubin-Johnson综合症、Rotor综合症等。

总胆红素减低:

提示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各种继发性贫血等。

 

【IBIL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

增高: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AST谷草转氨酶】

※临床意义※

临床AST测定主要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肝细胞及骨骼肌疾病。

AMI发作后6~8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达高峰,约3~5天恢复正常。

升高还见于肺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早期正常),胆道阻塞,溶血性疾病,骨骼肌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神经性肌炎正常)、挤压性肌肉损伤,坏疽,急性胰腺炎等。

         肝炎发病早期,由于肝AST含量高,往往血清AST/ALT>1,但由于ALT清除较慢,所以不久ALT>AST。

恢复期一般也是ALT恢复较慢。

ALT和AST持续升高,往往是慢性肝炎的指标。

   

▲医学水平▲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20U/L

此为排除值,低于此水平时可排除多种与AST增高有关的疾病。

因此应考虑其他的诊断。

这个参考范围内的值还可作为病人自身对照,可与过去和(或)将来的测定值进行比较。

60U/L

此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当AST测定值超过此水平时,多种与AST增高有关的疾病均应加以考虑,如肝细胞损伤、心肌梗塞、肌肉与骨骼疾患,肝后胆道阻塞等,此时同时测定ALT、ALP、TBIL、CK等鉴别是肝脏疾病还是心肌疾患有重要意义。

300U/L

高于此值通常为急性肝细胞损伤,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而一般酒精性肝炎、心肌梗塞、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测定值均在此水平以下。

 

【ALT谷丙转氨酶】

※临床意义※

1.ALT活性增高

(1).肝胆疾病:

传染性肝炎、肝癌、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胆管炎等。

  

(2).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和脑出血等。

 (3).药物和毒物:

氯丙嗪、奎宁、水杨酸制剂及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引起ALT活性增高。

  2.ALT活性降低:

磷酸吡多醛缺乏症

▲医学水平▲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0U/L

此水平在参考范围以内,低于此值可排除许多与ALT升高有关的病种,而考虑其他诊断。

此值可以作为病人自身的ALT的对照,与过去和(或)将来的值进行比较。

60U/L

高于此值时,对可引起ALT增高的各种疾病均应考虑,并应进行其他检查以求确诊。

300U/L

高于此值通常与急性肝细胞损伤有关,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性休克等,而酒精性肝炎的ALT往往低于此值,其他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肌炎等也都往往低于此值。

 

【AST/ALT谷草/谷丙】

※临床意义※

肝炎发病早期,由于肝AST含量高,往往血清AST/ALT>1,但由于ALT清除较慢,所以不久ALT>AST。

恢复期一般也是ALT恢复较慢。

ALT和AST持续升高,往往是慢性肝炎的指标。

     

 

【γ-GTγ-谷氨酰转移酶】

※临床意义※

     

GGT主要存在于肾、脑、前列腺、胰及肝等组织中,以肾组织含量最高,但血清中G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肝脏中GGT主要定位于胆小管内上皮细胞及肝细胞的滑面内质网中。

 乙醇及某些药物(如新双香豆素、苯巴比妥及苯妥英)可诱导微粒体合成该酶,使GGT升高达正常上限的4倍。

GGT升高是乙醇中毒的敏感指标。

酗酒者增高,但一般性饮酒不增高。

急性胰腺炎、糖尿病升高,其GGT可能来源于胰腺。

心肌梗塞后4~8天可升高,可能是继发于心功能不全的肝脏损害。

 GGT活力可用于鉴别ALP升高者:

骨骼疾病及妊娠时GGT正常;青春发育期,由于骨骼生长ALP升高,如GGT升高则表明肝胆系统可能有病。

 胆汁郁积可诱导GGT合成,胆汁可使GGT从膜结合部位溶解释出,含高浓度的胆汁返流入血,以及细胞破坏和通透性改变导致血清中GGT活性增高,这是各种肝胆系统疾病血清GGT增高的原因。

如肝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均明显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均轻度或中度增高。

 

▲医学水平▲

谷胺酰转移酶(GGT)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20U/L

此值在参考范围以内,低于此值可排除部分与GGT升高有关的疾病。

此值并可作为病人以前或将来的对照值。

60U/L

高于此值应考虑GGT升高的各种可能情况,测定值在60~150U/L范围内,且ALP在正常范围的病人,很可能在测定前有服药和饮酒的情况。

150U/L

高于此值常有肝胆管疾病,应采取各种确诊措施,并进行积极治疗。

 

【ALP碱性磷酸酶】

※临床意义※

血清中ALP的测定主要用于肝胆系统及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

在胆道梗阻、肝细胞损害、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再生或癌变 等情况下,血清ALP均可升高。

升高原因是ALP漏入血液,或阻碍胆汁排泄的因素诱导肝细胞合成ALP,或蓄积的胆汁酸溶解细胞膜释放出ALP。

  氯丙嗪、甲基睾丸酮及某些抗生素可引起胆汁郁积性肝炎,导致血清ALP增高。

  肝病患者若血清胆红素逐渐升高,ALP反而下降,系病性恶化之兆;反之表示肝细胞有再生现象。

  骨病患者主要由于成骨细胞增殖致血清ALP升高。

变形性骨炎(Paget氏病)显著升高,相当于正常上限的10倍到几十倍。

  原发性及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累及骨骼者、胱氨酸贮积病、骨骼愈合升高;骨软化病、佝偻病升高经维生素D治疗后下降;成骨骨癌血清ALP特高。

  正常妊娠、新生儿骨质生成和正在发育的儿童升高,是正常生理性升高。

此外安妥明、硫唑嘌呤、摄入高钙可降低血清ALP。

▲医学水平▲

碱性磷酸酶(ALP)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60U/L

此水平在参考范围以内,低于此水平时可以排除许多与ALP升高有关的病种,而考虑其它的诊断。

此值可作为病人自身ALP的对照值,可与过去和(或)将来的值进行比。

200U/L

此水平高于成人参考值范围上限,高于此值时,应考虑能引起ALP升高的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如肝脏病变、胆管结石、肿瘤等引起肝外胆汗积郁、成骨细胞瘤、肿瘤等。

为进一步鉴别肝胆或骨骼病变,可进行血中r-GT测定。

400U/L

此为儿童参考值范围的上限值,高于此值时,多种可引起ALP升高的病变均应列入考虑范围,但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还应同时进行其他项目的测试。

 

【TP血清总蛋白】

※临床意义※

 1)升高:

各种原因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冷沉淀球蛋白血症等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某些慢性感染造成球蛋白(多克隆)升高的一些慢性病。

 

 2)降低:

体内水份过多、各种渠道的血清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蛋白丢失性肠病、营养不良及消耗增加,如结核、甲亢、肿瘤;蛋白合成障碍,如肝细胞病变,肝功能受损等。

▲医学水平▲

总蛋白(TP)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45g/L低于此值往往与水肿有关,应考虑给以相应治疗,同时可作更全面的检查如尿蛋白、肾及肝脏功能等。

    

60g/L此为参考范围下限,等于或低于此值时,多种可引起总蛋白偏低的原因均应考虑,并可选择上面的一些试验项目,作进一步检查。

    

80g/L高于此值已超出参考范围上限,能引起总蛋白升高的各种原因均应加以考虑,还可通过血清蛋白电泳等项目作进一步检查。

    

 

 

【ALB白蛋白】

※临床意义※

升高:

偶见于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

      

  降低:

与总蛋白原因大致相同。

急性降低见于大量出血与严重烧伤。

慢性降低见于肾病蛋白尿、肝功能受损、腹水形成、肠道肿瘤与结核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消耗性疾病等。

▲医学水平▲

白蛋白(Alb)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20g/L   低于此值,一般在肝病病人提示严重预后不良。

还应测定尿蛋白,以查明有无过多的蛋白丢失。

    

35g/L  凡低于此值时,各种引起白蛋白降低的因素均应列入考虑范围,如肾病、肝功不全、严重的营养不良、急、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等。

    

57g/L  在此值以上的,应考虑脱水的可能性,并进行红细胞比积测定,以检查其是否增高。

 

 

【G球蛋白】

※临床意义※

球蛋白浓度增高的原因,除水分丢失的间接原因外,主要有下列因素:

(1)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等;(3)多发性骨髓瘤。

球蛋白浓度减低主要是合成减少。

 

【A/G白球比】

※临床意义※

减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类脂质肾病、低蛋白血症等。

 

【TBA总胆汁酸】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药物引起肝损害时。

T

      BA测定对肝外胆道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

 

【TG甘油三脂】

※临床意义※

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受年龄、性别和饮食的影响。

血甘油三酯增高可见于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饮食大量甘油三酯和继发于某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和胰腺炎等。

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肝功能严重低下等。

 

▲医学水平▲

甘油三酯(TG)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0.45mmol/L

此值正常下限附近,低于此值多与营养不良有关,应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1.69mmol/L

年轻男性此值接近参考范围上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子,应给予病人提供合适的预防建议。

>2.26m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

4.52mmol/L

高于此水平常预示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应给予适当治疗,如控制饮食和用降脂药物等。

 

【TCH总胆固醇】

※临床意义※

增高:

高总胆固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常由遗传因素引起,继发的见

     于肾病综合征、甲脏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胆总管阻塞、粘液性水肿、妊娠等。

减少:

低总胆固醇也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常由遗传因素引起,后者如甲脏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慢

     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肝脏是胆固醇及胆固醇卵磷脂酰基转移酶合成的器官。

严重肝病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不一定低,但由于胆

固醇卵磷脂酰基转移酶活力低下,血清胆固醇酯占总胆固醇的比例可低达50%以下。

 

【HDL-C高密度脂蛋白】

※临床意义※

一般认为HDL-C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HDL-C或HDL-C/TC比值较TC能更好地预测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HDL-C增高:

提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降低;

HDL-C降低见于急、慢性肝病、急性应激反应(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损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慢性贫血等。

   

▲医学水平▲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0.91mmol/L(男)1.03mmol/L(女)

低于此值提示易发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危险增加。

1.42mmol/L(男)1.68mmol/L(女)

高于此水平发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可能性很小。

 

【LDL-C低密度脂蛋白】

※临床意义※

     LDL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

      增高:

见于患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其他如肾病综合症、慢性肾衰、肝病、糖尿病、神经性厌食和妊娠亦可增高。

    减低:

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创伤等。

 

【BUN尿素氮】

※临床意义※

各种肾脏疾病,肾小球病变,肾小管、肾间质或肾血管的损害都可引起血尿素浓度的升高。

但血浆尿素并不是肾功能的特异指标,它受肾脏以外因素的影响。

血液中尿素浓度升高引起的氮质血症可分为三类:

1.肾前性氮质血症:

由于肾血液灌注减少或尿素生成过多引起。

后者见于高蛋白饮食、饥饿、发 热、脓毒血症所致的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以及胃肠出血后血液蛋白重吸收等。

脱水、休克、心衰引起肾供血不足,使血浆尿素浓度升高。

肾前性氮质血症血浆肌酐浓度往往不伴随升高。

 2.肾性氮质血症:

由于急性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等引起。

肾结核、肾积水的血浆尿素增高与肾组织破坏程度相关。

 3.肾后性氮质血症:

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尿流受阻引起的血尿素升高。

如:

尿路结石、泌尿生殖系的肿瘤、前列腺肥大、阻塞造成肾小管内压力升高,使管内尿素倒扩散入血液。

血浆尿素浓度降低见于婴儿、孕妇以及低蛋白高糖饮食的正常人,一般无意义。

 

▲医学水平▲

血尿素(BUN)

决定水平    临床意义及措施    

3.0mmol/L  低于此值常见于血液释放过多或肝功能不全    

7.1mmol/L   此值为正常上限,高于此值应考虑能引起尿素升高的多种可能原因,如肾功能不全、高蛋白饮食及上消化道出血等,此时测定血清肌酐有助于正确评价肾脏功能。

 

   

14.2mmol/L  高于此值常见于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应选择其他有力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

    

 

【Cr血肌酐】

※临床意义※

   肌酐浓度增高:

见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等。

 通常血浆肌酐浓度与疾病严重性平行,肾前性及肾早期的损害一般不会使血肌酐浓度升高。

因此,肌酐浓度时评价肾脏损害、肾小球率过滤、尿路通畅性等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医学水平▲

肌酐 (CRE)

40umol/L   在婴幼儿超过此值,应考虑肾功不全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进一步作肾脏功能的检查和评价。

    

141umol/L  成人值若超过此水平,应考虑进一步进行其他肾功能检查试验,如肌酐清除率试验。

    

530umol/L 高于此水平,几乎肯定有肾功能受损,所以此值具有重要的诊断及评估意义,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UA尿酸】

※临床意义※

增高:

1、血尿酸测定对痛风诊断最有帮助,痛风患者血清中尿酸常增高。

但有时也亦会呈现正常尿酸

        值。

     

     2、核酸代谢增加:

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肾脏疾病:

急性或慢性肾炎时,血中尿酸显著增高,其增高程度较非蛋白氮、尿素氮、肌酐更

                  显著,出现更早。

由于肾外因素对尿酸的影响较大,故血尿酸升高程度往往与肾功

                  能损害程度不平行。

     4、其他:

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铅中毒、子痫、妊娠反应、饮食中脂肪过多、肥胖、糖尿病

              等。

减少:

遗传性黄嘌呤尿症等。

 

【GLU葡萄糖】

※临床意义※

   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

或低血糖。

   1、生理性高血糖:

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紧张训练、剧烈运动和情绪紧张;肾上腺分泌增加

   2、病理性高血糖:

      原发性糖尿病

      内分泌疾病:

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毒症、肢端肥大症、巨人症、Cushing综合征、高血糖素细胞瘤

      胰腺疾病:

急慢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腮腺炎、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胰腺肿瘤。

    3、生理性低血糖:

饥饿和剧烈运动后

   4、病理性低血糖:

      胰岛素细胞瘤、高血糖素缺乏

      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而使

   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严重肝病患者,肝细胞糖原储存不足及糖原异生功能低下,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

 

【HBsAb乙肝表面抗体】

※临床意义※

感染产生乙肝抗体、接种过乙肝疫苗,普便认为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HBeAg乙肝e抗原】

※临床意义※

         HBeAg是HBV的核心部分,故一般认为HBeAg阳性是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在乙型肝炎潜伏期乃至整个

病程中,HBeAg均可检出。

抗HBe是HBeAg的相应抗体。

一般认为HBeAg消失和抗HBe出现是病情趋向好转

的征象。

但并不意味着HBe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

尤其是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HBeAb乙肝e抗体】

※临床意义※

HBeAg是HBV的核心部分,故一般认为HBeAg阳性是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在乙型肝炎潜伏期乃至整个

病程中,HBeAg均可检出。

抗HBe是HBeAg的相应抗体。

一般认为HBeAg消失和抗HBe出现是病情趋向好转

的征象。

但并不意味着HBe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

尤其是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临床意义※

1、抗HBc是HBcAg的相应抗体,也是HBV感染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HBV的标志性抗体。

持续时间长,甚至

     终生存在。

几乎所有个体在接触HBV后都能产生抗HBc,故它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良好指

    标。

2、接触HBV抗原者,血清中可出现低滴度抗HBc抗体。

3、抗HBc有IgG、IgA、IgM三类,IgA类和IgM类抗HBc在乙肝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活动期出现。

在HBV感染

     的窗口期,抗HBc常常是唯一可测出的HBV血清标志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