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7760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8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新乡市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

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

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

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

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

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

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主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

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D.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

B.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

D.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答案】1.B2.D3.B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信息不全,还应包括中原核心区的崛起等。

C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表述绝对化。

D项,“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于文无据。

点睛:

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说法过于绝对化、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

设题的误区如下:

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D项,“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错,青铜时代的全球化是文章提到的一个概念。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

袁鹰

都说春天来了。

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绿水,是一座灰色的、黑色的岛。

公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头堆成的;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开凿的池塘,小得可怜。

水里也有船,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多么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高峰和北高峰。

到春天,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迷住你不忍归去。

湖光山色,在梦里也是那么妩媚动人。

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香”,想起杭州口音的“划子要吗”,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了。

梦醒后,抬头依然只从天井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

工厂烟自从早到晚喷着浓黑的烟雾,把上海的天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又像铅块一样沉重。

这是春天吗?

又说春天又说春天在郊外。

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找。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输大学校园。

从漆了黑油漆的竹简笆朝里边张望,能看到浓浓的绿荫,仿佛也能唤到花香,还传来一阵阵笑语。

大学校园里的春光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受多久呢?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光吧!

我为你们祝福。

再往前去。

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

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地伸展着。

铁路两侧,青青的野草倒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

沿铁路架了铁丝网,像一只巨大的蜈蚣,一条带刺的长蛇,葡匐在那里。

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栗,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不得。

“看,快看那边!

”弟弟妹妹们喊起来,“那边铁丝网上!

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娱处,而是最常见最便宜的瓦片风筝。

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

”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我们住的拥挤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没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

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

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地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梦。

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

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竟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

它的主人——放风筝的孩子,早已失望、闷闷不乐地走了,回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

它的家在哪里?

谁也不知道。

只知道它现在挂在铁丝网上,而且已经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然而,就如肥皂泡泡一样幻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

在哭泣吗?

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

要不了两三天,也许就是明天,风吹雨打,连现在这个支高破碎的骨架,也会无影无踪。

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一定很想跨过铁路去,将那只风筝从那边铁丝网上解教下来。

但是不可能,我们都被铁丝网拦住,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它凭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回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

似乎同一位偶然相遇的好朋友告别。

但愿今夜不要下雨——我们在心里默祷着。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

(选自《袁鹰散文选集》)

【注】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日本占领上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处引用古人诗词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B.“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句既突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这是春天吗?

”这两个疑问句,或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本文以寻找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过程,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籍。

5.结合全文,货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

6.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B5.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或说隐喻、比拟)的修辞手法,从上下文语境看,句中“春天”表层意义是指“风筝”,而“铁丝网”则能让读者联想到围困孤岛的黑暗势力。

作者不说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而说春天被挂在铁丝网上,表达了对“孤岛”上海压抑沉闷、缺乏生机的严峻社会现实的审视,也传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6.①从文章内容与标题意旨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铁丝网上的“风筝”,正是呼应标题“铁丝网上的春天”。

②从选材与主题思想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风筝”,是借风筝的遭遇,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憧憬。

③从意象选择、组合的内在关联看,被铁丝网围锁的“孤岛”和“人”,与被挂在“无情的”铁丝网上的“风筝”一样,丧失了自由,表达了作者对桎梏在“孤岛”中的人们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使得文章主题意蕴更加丰厚。

【解析】

4.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中的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文章的思想内容、主旨和环境等。

B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这一表述不当,没有扣住本文的主题意蕴。

本文不是揭示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结合文本写作时间“一九四一年春”,及文本注解可知文本“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主要表现了当时上海压抑沉闷、缺乏生机的严峻社会现实。

5.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这是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作答时要从文本中找出这句话所在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及文本的主旨进行理解分析。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分析时看其是否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有何效果,再从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进行理解。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春天”和“铁丝网”,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或隐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这里“春天”的表层含义是指“风筝”,结合注解理解“铁丝网”则是能围困孤岛的黑暗势力。

作者说“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意思是被黑暗势力围困的上海“孤岛”和“人”就像被挂在铁丝网上的“风筝”一样,没有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充满生机的社会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

理解句子的含意有三个层面:

(1)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它不是高考的重点。

(2)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

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

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象征、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6.试题分析:

题干问“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要求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这是考查文章物象的作用,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可以从文章的标题、结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如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寄托人物情感,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等。

从标题角度考虑,文中“春天”表层意义是指“风筝”,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与文中标题“铁丝网上的春天”相呼应。

从文中主旨思想等角度考虑,“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

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地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

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竟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

”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运用的是象征或隐喻的修辞手法,借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的遭遇,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对自由、充满生机的社会生活的向往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思想。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

“我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什么叫支柱产业?

产业产值达到GDP的2%,就可以作为支柱产业。

2016年,我国GDP突破74万亿元,按照2%计算,支柱产业年产值应该在1.5万亿元左右。

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提出要推进“绿色环保产业不断增长,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不过,在产业总产值之外,看一个产业是否足够强大,还要看产业中单个企业的产值。

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带动和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国家发改委在上述《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

从2016年的情况看,城投控股、光大国际、亿利洁能、三聚环保、启迪桑德等业内知名的上市公司,还没有一家产值能够达到百亿规模,72家知名环保公司总营收只有不到1700亿元。

而同期,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的营收已达239亿欧元,相当于1800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地开展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努力提升环境质量,环保产业赶上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测算,“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3倍以上,环保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然而,环保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认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通过提高环保标准和严格执法,倒逼出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

其次,在“倒逼”的同时,对节能环保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政府要给予优惠,这样才能促进整个生产环节的绿色化。

近年来,环保产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无序现象。

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进而在治理环节偷工减料,不少环境治理企业甚至沦为集中排污地,令公众极端愤慨。

已在业内接爬滚打了近30年的金州环境集团董事长蒋超对此颇为感慨,他认为,国内环保产业竞争的序,既损害了环保企业本身的利益,也损害了公众利益。

(摘编自孙秀艳《环保产业何时能成经济“台柱子”》)

材料二: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众多,分布较分散,生产社会化协作尚未形成规模。

环保行业与政策关系密切。

环保产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同时也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的产业,其发展与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政府干预、引导密切相关。

环保行业不会随宏观经济的周期起落而相应变动,但其变动与政策出台情况紧密相关。

材料三:

摘编自《2017年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年度报告》)

材料四:

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并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这意味着我国施行了近40年的排污收费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3年到2015年,我国国务院非常重视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B.我国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那么该产业年产值应在1.5万亿元左右。

C.我国已有城投控股、光大国际等节能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2016年这些公司产值都没有过百亿。

D.据有关部门预测,“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将快速增长,环保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保产业要成为强大的支柱产业,不仅其总产值要达到GDP的2%,而且龙头企业的产值也要大,要达到几百亿甚至千亿的规模。

B.从2016年的情况看,中国的知名环保公司虽然多,但中国的72家大型环保企业的总营业收入没有外国某一环保企业的营业收入多。

C.《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在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在我国法律史上有特殊意义,体现了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D.近几年,环保产业中节能减排和环境修复板块营业收入增速强劲,反映出市场需求旺盛,其他板块营业收入表现较稳定。

9.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B8.D

9.①环保产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众多,分布较分散,生产社会化协作尚未形成规模;应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环保产业园区。

②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政府应加强环保立法和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③环保产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无序现象;应建立有序竞争的机制。

【解析】

7.试题分析: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

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扩大了范围。

把材料中对2016年我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产值的估算,看成了所有年份我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产值应达到的数值。

8.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D项,“其他板块营业收入表现较稳定”概括不准确,其他板块的营业收入的表现,有的稳定,有的下降,有的也有较突出增长。

9.试题分析:

题干问“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作答时可以先从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如存在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环保产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无序现象。

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进而在治理环节偷工减料,不少环境治理企业甚至沦为集中排污地,令公众极端愤慨。

”材料二“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众多,分布较分散,生产社会化协作尚未形成规模。

”“环保产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同时也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的产业,其发展与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政府干预、引导密切相关。

环保行业不会随宏观经济的周期起落而相应变动,但其变动与政策出台情况紧密相关。

”对于对策方面的措施,可以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想出相应的办法一一解决即可。

点睛:

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陵,字般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

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阔祭酒。

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

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

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

宋璟见涉叹曰:

“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

陟于鉴裁尤长。

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迁史部待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愿逼己,出为襄阳太守。

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

“子能发陟罪乎?

吾以御史相处。

”豸之乃劾陟馈遗事。

陟贬桂岭肘。

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陟践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

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

“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

“皇天后土,实鉴斯言。

”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

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

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

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卒,年六十五。

(选自《新唐书·韦防传》,有副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涉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楷:

文中指书体。

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

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

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

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皇天:

古代对天的尊称。

后土:

古代对地的尊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

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

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

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