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7925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docx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完整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 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 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 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

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

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动物的多样性

1、 种类

2、 生活环境

3、 运动方式

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 游泳:

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 呼吸:

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

四、其他水生动物

1、 腔肠动物:

海葵、海蜇、珊瑚等。

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 软体动物:

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

它乌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3、 甲壳动物:

如虾类、蟹类。

它乌体表有甲。

4、 其他:

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五、水域环境的保护

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

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1、 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进行实验:

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本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 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 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1、 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用放大镜对照鳃的结构放大图观察鱼鳃丝。

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 根据观察提纲,认真看录像,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课前)搜集资料,根据问题,表述交流,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

创设情景(CAI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质疑:

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

出运河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探究。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质疑:

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

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游泳的鱼。

质疑:

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

出示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质疑:

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

出示观察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金鱼在水中的生活情况:

金鱼的口和鳃盖交替张合的动作;以及放大的鳃丝结构。

出示观察提纲,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质疑:

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

质疑:

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

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育。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            教学目标

1、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            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            课前准备

学生:

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师:

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所实验。

四、            课时分配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蚯蚓

实验:

观察和饲养蚯蚓

环节动物的主要持征: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1、 观察并说出陆地各种环中的动物以及它乌的运动方式并进行想像。

2、 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 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4、 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 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

2、 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

3、 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4、 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 观察有关免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免的外部特征。

2、 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

3、 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

4、 观察兔的内部结构。

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5、 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片。

6、 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

7、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

8、 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

 

 

 

    1、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情况并分析原因。

2、 引导学生结合水蛭和沙蚕对环节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1、 引导学生回忆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出体温恒定的原因。

2、 鼓励学生推测想像兔的前后肢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3、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4、 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

 

补充、引导。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            教学目标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1、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2、 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咱环境。

二、            重点和难点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的设计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各种鸟类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录像片;蝗虫的图片;

学生:

搜集描写鸟类的诗句;观察、调查当地常见鸟类并做记录。

四、            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 认识各种鸟类及与环境适应的特点

 

 

 

 

 

 

 

 

2、 探究: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昆虫

 

 

  

其他环境中的动物

 

 

1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图片,思考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 观察各种鸟类飞行的录像片,思考并想像鸟类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

4、 列举自己最熟悉的一种鸟,描述它的生活习性。

1、 每位同学画出自己最熟悉的鸟的外形,推测它适于飞行的形态特点,实物投影,互相交流。

2、 折叠飞机扔向空中,感受形状的改变使纸飞想要克服的空气阻力减少,以此联想飞机的外形适于的特点。

3、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结论:

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1、 观察几种昆虫的翅,思考:

昆虫的翅与鸟的翼是不同的,但就飞行来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2、 观察蝗虫图片:

身体分为几部分?

体表覆盖着什么?

有何意义?

蝗虫运动器官是什么?

长在身体的哪些部位?

同学间进行交流。

3、 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列举实例并认识到:

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

出示图片,播放录像片,创高情景,提出探究的问题。

     

1、 点拨、适时鼓励。

2、 提示学生由纸飞机联想到飞机的外形能减少空气的阴力。

 3、 引导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巡视、组织小组间的计划交流、完善探究计划、实施计划、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1、 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昆虫的翅和鸟的翼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2、 出示蝗虫图片,提出探究的问题。

 

3、 出示各种节肢动物的图片。

 补充、强调:

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永三中胡勇

一、教学目标

1、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 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难点: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三、课前准备

大屏幕投影、电脑、去毛的鸡翅、解剖盘、镊子、解剖剪、解剖刀和猪的关节、关节模式图及投影片。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言

 

 

 

 

 

 

运动系统的组成

探究实验提纲:

1、 两手捏住鸡翅两端,向内、外做伸缩运动,让学生体验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2、 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鸡翅上的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观察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

3、 观察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模拟制作

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双眼,想像动物那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运动和行为。

观看一段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录像,欣赏并请学生列举动物的运动方式及动物各种行为。

首先看老师给出的探究实验提纲,后在小组长带领下完成探究实验。

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以后进行小组讨论:

如果鸡翅只有肌肉或骨能不能运动?

各组派代表发言,组内成员可以补充,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更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时,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并一起探讨、交流。

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下确结论。

回忆、体验自己在做屈肘和伸肘时,骨肌肉、关节之间是如何配合完成这个动作的。

在老师启发下说出运动的产生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播放录像片段。

提出问题:

请列举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向学生展示探究实验提纲,指导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和讨论。

参与学生小组活动中,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

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和骨骼标本,并结合挂图和大屏幕来充分认识运动系统组成、各自作用及相互关系。

大屏幕展示人的屈肘、伸肘动作,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的产生主要是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

 

引导,分析。

 策略:

引导设想

对于创意好的小作品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在课后做全校展示。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        教学目标

1、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        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        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        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

探究材料的准备。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以及果蝇的采集和饲养的布置。

学生:

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        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判断并说出资料1---5中是动物的哪一类行为?

小组观察讨论。

直接观察教材的资料。

引导学性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形成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

能说出资料1、3的行为不是学来的。

小组代表阅读相关资料。

阅读教材资料。

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观察讨论,对比资料1与2、资料3与4、资料1与5,能说出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形成的时间就越短。

提示对资料2、4、5的对比观察。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

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讨论“资料分析”中讨论题4,能说出人类或自身学习的意义。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根据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作出假设。

阅读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提示阅读。

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

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        教学目标

1、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

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        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群体生活的动物(狮子、斑马、大象、狒狒等)具有社会行为

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

播放录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群体生活的动物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观察社会生活的动物的录像片,讨论社会行为的特征。

提问:

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特点?

讨论、表达交流: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并以实例说明。

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质疑:

为什么雌蚁的腹部那么大?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参与讨论一起归纳总结讨论结果。

 

 

 

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引导学生思考:

分工的社会意义,雌蚁的庞大体形对种族延续的意义。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阅读教材产生疑问:

羊群走路靠头羊,为什么?

观察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找出哪一个是首领。

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一起分析。

 

一同观看图片找出等级。

(提示:

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等

听一段录音,猜猜这是谁?

体验人类传递方式多样而高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阅读教材中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说出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

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传递的趣味性,信息传递在生活中的意义。

引出其他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

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在防治虫害方面的举措。

 

小结: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讨论总结:

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它污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

总结、质疑,引出探究课题。

探究蚂蚁的行为:

提出问题

 

 

 

 

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

1、是否排斥其他群体成员;2、如何识别群体成员;3、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4、蚂蚁最喜欢甜食吗?

根据本组的兴趣确定探究主题。

 

 

 

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

 

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作出假设

对所选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阅读教材并结合教师的探究提示初步拟定探究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研究。

(一星期时间)

(查阅资料,实验)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完善探究报告。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探究提示:

1、如何捕捉饲养蚂蚁;2、怎样难使现象明显;3、把纸片换成其他物体可以吗?

4、注意组内的分工合作;

 

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对新的创意给予肯定。

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

总结实验,开阔思路

回顾探究中遇到的问题。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    教学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   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3、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难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CAI课件,动物生活的录像,有关滥捕乱杀动物资料,使用杀虫剂对环境影响的资料。

学生:

小生态瓶。

四、    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观看录像,引起学生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思考。

播放录像,简介《寂静的春天》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1、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2、分析资料,展开讨论,互相质疑。

3、游戏,然后分析,得出结论:

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1、CAI课件展示食物链:

水稻---螟虫---青蛙,启发提问:

青蛙被大量捕杀后,会出现什么后果?

2、组织学生分析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并鼓励学生质疑。

3、帮助学生完成游戏(角色扮演)。

由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

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观看、描述、思考、分析,理解物质循环过程。

展示CAI课件,启生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概念。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根据图片说出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列举事实:

设施农业与虫媒传粉。

知识拓展

讨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其他作用。

引导、启发、明确。

 

环境保护

分析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展示资料,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   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   举例说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