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0848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终.doc

1、综合说明

1.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居住及公共设施地勘工程。

昌平区回龙观镇居住及公共设施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朱辛庄,临朱辛庄东路,北临朱辛庄中路,南临农学院北路。

总用地面积500254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约499905平方米。

根据目前招标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拟建建筑物为地上1F~13F住宅楼,场地局部有1~2层地下室,高2.8~5.8m;地下车库层高3.6m,覆土厚2.05m。

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中等复杂地基。

根据工程重要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可判断该工程岩土工勘级别为乙级。

1.2勘察方案编制的依据及原则

勘察方案编制的依据:

(1)建设方提供的《项目招标文件》和电子版《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1:

1000);

(2)搜集临近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

(3)现场踏勘所了解的场地情况及场地环境;

(4)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见附录A)。

1.3场地现状、场地环境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场地现状、场地环境

据现场踏勘,拟建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朱辛庄,临朱辛庄东路,北临朱辛庄中路,南临农学院北路,拟建场地基本平整,地面标高3.7~4.0m,“三通一平”基本实现,具备施工条件。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搜集的已建邻近场地工程的勘探资料,并对该工程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基本上掌握了这一地区在深25m范围内的地基土分布情况,详见下表1与下图1:

表1地基各土层情况表

层号

土层名称

层底埋深

(m)

厚度

(m)

描述

人工填土

1.5

1.5

稍湿,松散—稍密,土质成分为粉土及粘土

粉土、粘性土

8.0

7

稍湿—湿,稍密,上部为粉土,下部地段夹粘土薄层,含云母氧化铁

砂土

11.0

3.0

稍湿,密实,砂质均匀,颗粒主要成分为石英

粘性土、粉土

20.0

9.0

稍湿,稍密—中密,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地段夹粘土薄层

圆砾

未揭穿

未揭穿

稍湿—湿,密实,圆砾含量50~70%,亚圆形为主,磨圆度较好,母岩成分主要为砂岩

0

1.5m①人工填土0.6

1.5 上层滞水

7.5m基础埋深9m2.3

②粉土、粘性土 4.5

8.0 潜水

3.0m③砂土8.8

11.0

12.7

9.0m④粘性土、粉土14.4承压水

20.0

⑤圆砾

图1地层情况简图

(3)地下水

根据拟建场地附近已有勘查资料分析表明:

拟建场地基础影响20m范围内有三层地下水分布,根据临近工点的钻探资料得知,本场地下第一层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埋深约在0.6m~2.3m左右;第二层地下水为台地潜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埋深约在4.5m~8.8m;第三层地下水为承压水,埋深约在12.7m~14.4m左右。

建场地周边有人群居住,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和人为用水影响,水位变化不定,但根据近年来观测得知,水位变化不大。

由于地下水埋深较浅,对基础和地下施工有一定影响,故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降水、排水,在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沉降影响。

根据临近工点的水质分析结果建议本工点地下水的腐蚀性按以下情况考虑:

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4)场地地震效应

北京地区主体地质构造为早第三纪前的断裂及其控制的断块构造,主要有三组断裂带:

主干断裂带为北东向,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

北京地区基本地震构造是新生代北京凹陷,发育于北京凹陷的黄庄——高丽营断裂、南口——孙河断裂是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过的断裂,属潜在的发震构造,在深部构造都有一定的显示,两条断裂在北京凹陷内相交。

根据上述区域构造地质背景构造运动特征,以及相应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有关规定,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本场地地基属较稳定场地,可考虑作为适宜建筑的复杂场地。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地下水位按地表下10m考虑,对本场地可液化地层进行判别,判别结果为在遇地震基本烈度8度时,本场地20m深度范围内的粉土和砂土层均不液化。

(5)场地潜在灾害和预防措施

综合在区域地质资料、地质灾害发育史和现场地面测绘,拟建场地区域内不具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等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和活动断裂等,工程在建设中及建设后还可能存在基坑边坡失稳、底板突水和地基失稳等灾害隐患。

针对已有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等级,建议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工程防治措施及对策。

现状地质灾害包括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和活动断裂。

地面沉降危险性等级中等,预先对可能发生的地面沉降量作充分考虑,然后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上部

构造;砂土液化危险性等级小,采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措施,如加密法加固、用非液化土替换液化土层等,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从而消除地震液化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活动断裂危险性等级大,建议尽量避开断裂区域,同时采取与工程方案相适应的安全、可靠的结构措施。

潜在地质灾害包括基坑边坡失稳、底板突水和地基失稳。

基坑边坡失稳危险性等级中等,建议基坑开挖应作专项设计,选择合理的坡度,放坡开挖,如放坡受限制应采用水泥土墙、土钉墙、挡土桩、板(桩)墙等对基坑进行支护,采用必要的止水和降水措施。

基坑开挖和地下构筑物施工期间,应自始至终做好坑边变形和沉降观测,并随时做好应急抢险准备工作;底板突水危险性等级小,地下水位存在季节性变化,施工期间,遇地下水上升时,应在基坑位置的外围先设置抽水孔,采用人工降水的方法降低水位,然后继续开挖;地基失稳危险性等级小,建议对场地周围进行详细地质勘查,选择适合要求的基础形式和上部构造,并做好预防措施。

2、拟建物地基基础预分析

2.1基础埋深估算

根据建筑区的地层性质,此场地建筑物所使用的基础形式为筏型基础,场地内各建筑物的基础的深度见下表2:

户型

A

B

C

D

E

F

楼层数

2

5

6

8

9

13

楼高(m)

10

16

19.2

25.6

28.8

41.6

基础尺寸(m)

长度a

40

15

15

15

15

18

宽度b

12

12

12

12

12

15

Δz(m)

10

10

10

10

10

10

地下室埋深(m)

4

8

8

8

8

8

基础埋深(m)

5

9

9

9

9

9

表2各户型建筑基础参数

2.2地基沉降量估算

根据设计荷载资料,经估算,基础沉降量、压缩层厚度见下表3,具体计算过程见附录C:

建筑物名称

层数

基础尺寸(ab)

持力层

基础埋深(m)

沉降量S

(cm)

压缩层厚度

(m)

控制孔深度(m)

一般孔深度(m)

居民楼

13

1815

139

9

2.11

10

24

14

表3基础沉降量、压缩层厚度

2.3地基承载力的估算

根据招标文件中的相关资料,结合查阅不同土的的力学性质(见下表4),初步估算地基承载力:

表4各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如下

层号

土层名称

()

(Mpa)

人工填土

17.8

/

粉土、粘性土

18.7

9

砂土

19.6

25

粘性土、粉土

18.9

15

圆砾

20

45

根据规范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以第三层砂土作为持力层,其中

查表得:

,,,持力层土的容重

基础底面深度,宽度,

地基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容重:

将个数据带入公式得:

基底平均应力:

符合地基承载力要求。

3、勘察目的

(1)查明拟建场地内地质结构、分布特征及其工程性能;

(2)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3)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对工程的影响;

(4)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及地震效应进行评价;

(5)提供各土层土质的技术参数;

(6)推荐可行的基础持力层与基础处理方案;

(7)推荐合理的基础型式。

本次勘察主要为查明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分布特征及其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查明暗浜等不良地质现象及浅层饱和砂土等,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参数,并为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资料。

4、勘察方案说明

4.1勘探点平面布置

(1)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有关规定。

“地基复

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的场地的详勘探点的间距为15~30m”,结合拟建建筑物的平面

形状和尺寸,沿建筑物周边角点布孔,以控制整个场地。

(2)当相邻勘探孔揭露的地层情况变化较大或影响施工方案选择时,根据国家

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第4.1.16条的要求,应适当增加勘探孔。

(3)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第4.1.17条的要求,本工程共布置10只控制孔12只静探孔和24只一般孔。

(4)本次勘察工程取4组地下水进行水质试验。

4.2勘探孔深度

勘探孔深度确定原则:

为便于今后设计单位进行基础设计及方案比较,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基础埋深及压缩层厚度综合考虑。

a、一般孔:

孔深为可能的基础埋深下3~5m。

b、控制孔:

达到基础压缩层厚度以下不小于1~2m。

根据以上原则,本工程中一般孔深定为14m,控制性孔深为24m。

各勘探点的具体情况详见附录D《工程地质勘察平面布孔图》。

4.3取土和原位测试

4.3.1取土的间距、数量及有关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规定“取土数量应根据钻孔数量,地基土层的厚度和均匀性等确定。

每一主要土层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个(组)”。

根据场区内预测地基土的构成、厚度和土层均匀性,厚度较大的土层取土间距可适当加大,相邻钻孔取土深度错开,以保证土样具有代表性。

各层取土间距、数量和标贯数量见下表5:

表5各土层取土间距、数量和标贯段次数量一览表

层号

土层名称

一般厚度

(m)

取土间距

(m)

取土数量

(筒)

标贯数量

(段次)

人工填土

1.5

1.5

8

粉土、粘性土

7.5

1.5

8

3

砂土

3.0

1.0

12

2

粘性土、粉土

9.0

1.5

8

3

圆砾

1.5

6

4

本次钻探取样采用固定活塞式取土器;在砂砾层中由于颗粒松散不均匀,没有粘结力和附着力,因此取样器下端需设有封闭机构,以防样品脱落。

取样操作时应注意:

不扰动孔底沉渣,不使用刃口磨损了的取土器。

水样应采用专用盛水器。

采用带磨口的玻璃塞的玻璃瓶或塑料瓶。

4.3.2原位试验

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第十章的有关内容,原位测试方法应根据岩土条件、设计对参数的要求、地区经验和测试方法的适用性等因素选用。

在分析原位测试成果资料时,应注意仪器设备、试验条件、试验方法等对试验的影响,结合地层条件,剔除异常数据。

A)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

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如下:

落锤的质量为63.5kg,落距为76cm。

标准贯入试验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

当孔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行试验;②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阻力,避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③贯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50击的实际贯入深度。

根据标准贯入试验成果N可直接标在工程地质剖面图上,也可绘制单孔标准贯入击数N与深度关系曲线或直方图。

统计分层标贯击数平均值时,应剔除异常值。

对于本场地勘察时,标准贯入试验的位置与数量为:

在粉土和粘性土中每1.5m做一次标贯并留取扰动试样。

B)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软土、一般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含少量碎石的土。

静力触探可根据工程需要采用单桥探头、双桥探头或带孔隙水压力量测的单、双桥

探头,可测定比贯入阻力()、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贯入时的孔隙水压力(u)。

(1)目的:

确定各土层力学性质,即触探参数的大小和变化情况,按规范确定各土层的承载力,划分土层,为持力层选择提供依据。

(2)位置与数量:

共12个孔,深度达基础下卧层为止,具体位置见平面图。

(3)机具及方法:

用液压双缸静力触探机进行试验,操作时注意孔不能打斜,记录深度与实际深度应严格吻合。

5、室内试验

岩土性质的室内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2001)第十章的规定,其具体操作和试验仪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的规定。

岩土工程评价时所选用的参数值,宜与相应的原位测试成果或原型观测反分析成果比较,经修正后确定。

  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岩土性质的特点确定。

当需要时应考虑岩土的原位应力场和应力历史,工程活动引起的新应力场和新边界条件,使试验条件尽可能接近实际;并应注意岩土的非均质性、非等向性和不连续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岩土体与岩土试样在工程性状上的差别。

对特种试验项目,应制定专门的试验方案。

制备试样前,应对岩土的重要性状做肉眼鉴定和简要描述。

5.1物理性质试验

各类工程均应测定下列土的分类指标和物理性质指标:

砂土:

颗粒级配、比重、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最大和最小密度。

粉土:

颗粒级配、液限、塑限、比重、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和有机质含量。

粘性土:

液限、塑限、比重、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和有机质含量。

当需对土方回填或填筑工程进行质量控制时,应进行击实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与含水量关系,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

5.2土的压缩固结实验

当采用压缩模量进行沉降计算时,固结试验最大压力应大于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试验成果可用e-p曲线整理,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的计算应取自土的有效自重压力至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

当考虑基坑开挖卸荷和再加荷影响时,应进行回弹试验,其压力的施加应模拟实际的加、卸荷状态。

当需进行沉降历时关系分析时,应选取部分土试样在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下,作详细的固结历时记录,并计算固结系数。

对厚层高压缩性软土上的工程,任务需要时应取一定数量的土试样测定次固结系数,用以计算次固结沉降及其历时关系。

5.3土的抗剪强度试验

三轴剪切试验的试验方法应按下列条件确定:

对饱和粘性土,当加荷速率较快时宜采用不固结不排水(UU)试验;饱和软土应对试样在有效自重压力下预固结后再进行试验;

对经预压处理的地基、排水条件好的地基、加荷速率不高的工程或加荷速率较快但土的超固结程度较高的工程,以及需验算水位迅速下降时的土坡稳定性时,可采用固结不排水(CU)试验;当需提供有效应力抗剪强度指标时,应采用固结不排水测孔隙水压力CU试验。

直接剪切试验的试验方法,应根据荷载类型、加荷速率和地基土的排水条件确定。

测定滑坡带等已经存在剪切破裂面的抗剪强度时,应进行残余强度试验。

在确定计算参数时,宜与现场观测反分析的成果比较后确定。

5.4土的动力性质试验

当工程设计要求测定土的动力性质时,可采用动三轴试验、动单剪试验或共振柱试验。

在选择试验方法和仪器时,应注意其动应变的适用范围。

动三轴和动单剪试验可用于测定土的下列动力性质:

动弹性模量、动阻尼比及其与动应变的关系;既定循环周数下的动应力与动应变关系;饱和土的液化剪应力与动应力循环周数关系。

共振柱试验可用于测定小动应变时的动弹性模量和动阻尼比。

采用原状及扰动试样,主要项目为含水量、密度、液限、塑限、颗粒分析等。

6、人员、设备配备方案和计划进度

投入施工班组、施工机具、仪器等,以及工程勘察施工的进度初步预计。

6.1人员及设备配备

(1)组织本单位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队伍承担本工程的勘察

工作;组成以部门领导、工程负责人为主的现场领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钻探、测试、安全和生活等各项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

(2)实施技术负责人全权负责的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制度,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本项目有关事宜。

(3)安排负责本工程的技术人员见下表6:

表6人员配备表

序号

岗位

人数(人)

职称

1

技术校审

2

高级工程师

2

项目负责人

2

高级工程师

3

现场地质编录

2

助工或技术员

4

原位测试记录

2

工程师或助工

5

工程测量

2

工程师

共计

10

注:

负责室内试验的技术人员另行安排。

(4)根据本工程勘察工作量、工期及场地的要求,投入野外施工班组见下表7:

表7本工程投入班组一览表

序号

班组名称

数量(个)

人数(人)

1

钻探班

2

10

2

原位测试班

2

10

3

测量组

2

4

4

土工试验组

2

20

共计

8

44

(5)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机具、配套设备、仪器见下表8:

表8本工程投入主要机具、配套设备、仪器一览表

6.2计划进度

序号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数量(台/套)

备注

1

工程钻机

SH30-2

2

良好

2

泥浆泵

BW-160

2

良好

3

静力触探仪

MJ-Ⅱ

2

良好

4

静力触探记录仪

LMC-D310

4

良好

5

小螺纹钻

/

4

良好

6

经纬仪

J6或其它

2

良好

7

水准仪

DS3

2

良好

共计

16

序号

工期天数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施工准备

2

定孔测量

3

设备进场

4

钻探试验(取土标贯)

5

静力触探试验

6

其他

7

室内土工试验和水试验

8

内业整理资料、编订报告

9

审核、审定

10

晒图、打印和装订

11

提交成果资料

表9工程勘察进度计划表

7、参考文献

[1]孙福等编,《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8.

[2]李智毅等编,《工程地质学概论》.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3]手册编写委员会编,《岩土工程手册》.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手册编写组编,《工程地质手册》.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孟高头,《土体工程勘察原位测试及其工程应用》.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2.

[6]李相然等编,《城市地下工程实用技术》.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7]霍明主编,《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指南》.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8]周德泉等编著,《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9]周景星,李广信等,《基础工程》(第2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附录

附录A:

勘察工作需参考规范

附表1勘察工作需参考规范

参考规范名称

参考规范类别

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国家标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国家标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

国家标准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

行业标准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国家标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

行业标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1992)

行业标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行业标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国家标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

行业标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