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8568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7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docx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

《1.2函数及其表示》导学案3

【入门向导】“f”的自述

我是“f”,同学们对我一定都很熟悉了,别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写英文字母,在数学王国里我的作用可大了.

在数学王国里,我代表一种对应关系,如果两个集合之间要形成一种特殊的对应——映射的话,他们就必须请我来帮忙,你瞧,“f:

A→B”就是我帮忙搞定的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我还是一个了不起的魔术师呢,我拿一个篮子——(  )往里装一个实数,就可以按我所代表的对应关系变出一个新的数来,如果我代表减2,就把实数x变成x-2,即f(x)=x-2;如果我代表先加绝对值,再加2,最后再变为相反数,那么我会把-2变为f(-2)=-(|-2|+2)=-4.

我出生于英国,来自于“function”,“function”的中文意思是“函数”,所以人们经常用我来表示函数,对我的理解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可以把我看成是一种“对应关系”,也就是一种算法的体现,这里f(x)表示的意思是对“x”施行算法“f”之后的结果.f(x)=-x+1就表示对“x”施行变换或算法“f”,使x变成-x+1.但要注意,“x”不只是单独的字母、数,还可以是代数式、函数等.

(2)y=f(x)也可以看成是关于x,y的一个方程,在这里“f”变成了一个关系的模式.如f(x)=x2-2x+3,则y=f(x2)可表示为y=x4-2x2+3,也可表示为方程x4-2x2-y+3=0.

(3)通过我自身所表示的对应关系,把两个量或数联系起来,可以表示函数.y=f(x)表示x的函数,x是自变量,y为函数,f表示从x到y的对应关系.

(4)函数符号“y=f(x)”是“y是x的函数”的数学表示,仅仅是函数符号,不是表示“y等于f与x的乘积”,f(x)也不一定是解析式.符号f(a)与f(x)既有区别又有联系,f(a)表示当自变量x=a时函数f(x)的值,而f(x)是自变量x的函数.一般情况下,f(x)是一个变量,f(a)是f(x)的一个特殊值.

同学们,我说了这么多,你是否对我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呢?

在数学王国里,我们会经常见面的,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

重点、难点、易错点

帮你理解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得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为y=f(x),x∈A.由所有的自变量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由所有的函数值y组成的集合C称为函数的值域.

解析式y=f(x)表示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x,在对应关系f的作用下,可得到y,因此f是使“对应”得以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是联系x与y的纽带,从而是函数的核心,f可用一个或多个解析式来表示,也可以用数表或图象等其他方式表示.

“函数”概念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有不少的同学直到高三都不能深刻理解这一概念.原因在于这一概念的抽象性.如果把“函数”与我们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同学们学起来就会觉得既有意义又容易理解和运用.

(1)函数是个“信使”

“函”字本身就有“信件”之意,每封信都是由邮递员按地址投到不同的地方,每封信上都写有确定的地址,不能含混不清.函数也是这样,每个自变量x都要按一定的对应关系与确定的y一一对应.自变量x就是“一封信”,它被对应关系这个“信使”送到确定的“收信人”——y手里.

(2)函数是个“产品加工厂”

工厂里把原料按规格加工成不同的产品.函数就是把自变量x按“规格”——对应关系“加工”成不同产品——y.它也像“数字发生器”,把“原料”——自变量x投入到不同的“数字发生器”——对应关系中就会得到不同的“产物”——因变量y.

(3)函数是“封建社会的婚姻”

在封建社会,流传着“好女不嫁二夫”,但“一夫可多妻”.同样函数中多个自变量x可对应一个函数y,即“一夫多妻”,但是一个“妇女”——自变量x不能找多个“婆家”——y值.

有了上面的解释,你对函数这个概念是否更加了解了呢?

其实,只要我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能经常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就易学多了.

函数概念常见题型

函数概念主要围绕其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进行考查,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类:

一、判断一个x,y的关系式能否表示成y为x的函数

例1下列各式是否表示y为x的函数?

若是,写出函数的解析式.

(1)xy=-3(x≠0);

(2)x2+y2=1(x∈(-1,0]);

(3)x3+y3=1.

解 要能表示成y为x的函数,则必须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均有惟一的y值与之对应.

(1)满足要求,可表示成y为x的函数

y=-

(x≠0).

(2)不满足,因为对于(-1,0]内任一x值,均有两个y值与之对应,因此不能表示成y为x的函数.

(3)满足要求,可表示为y=

.

二、判断两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例2判断下列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并说明理由.

(1)f(x)=

,g(x)=x0;

(2)f(x)=

,g(x)=

.

解 

(1)中f(x)=

=1(x≠0),g(x)=x0=1(x≠0),其定义域均为{x|x≠0}且对应关系也相同,故是同一函数.

(2)中f(x)的定义域为[1,+∞),而g(x)的定义域为(-∞,-1]∪[1,+∞),其定义域不同,故不是同一函数.

三、根据条件求f(a)或f[g(x)]的表达式

例3已知f(x)=

求f[f(-1)]及f(x2+1).

分析 已知函数为分段函数,要根据变量的取值,正确选择相应的解析式,所以在研究分段函数时,要特别注意定义域的制约作用.

解 f(-1)=-(-1)+1=2,

则f[f(-1)]=f

(2)=22+1=5.

因为x2+1>0,

则f(x2+1)=(x2+1)2+1=x4+2x2+2.

四、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例4求函数y=

的定义域.

分析 我们目前要考虑定义域主要考虑下列各种情形:

①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②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③幂指数为零时,底数不能为零;④自变量本身的实际意义等.

解 根据题意得

解之得x≥-2且x≠3.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x|x≥-2且x≠3}.

例5已知y=f(x+1)的定义域为[1,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

(2)f(x-3);(3)f(x2).

分析 本题为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求函数的定义域,应根据自变量的特点求解.

解 

(1)∵f(x+1)的定义域为[1,2],即1≤x≤2,

∴2≤x+1≤3,即f(x)的定义域为[2,3].

(2)∵f(x)的定义域为[2,3],

∴2≤x-3≤3.∴5≤x≤6.

即f(x-3)的定义域为[5,6].

(3)∵f(x)的定义域为[2,3],

∴2≤x2≤3,∴

≤x≤

或-

≤x≤-

即f(x2)的定义域为[-

,-

]∪[

].

点评 

(1)若y=f(x)的定义域为[a,b],则f(g(x))的定义域是a≤g(x)≤b的解集;

(2)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则当x∈[a,b]时g(x)的函数值的取值集合就是f(x)的定义域.

例6下列函数中,值域为(0,+∞)的是(  )

A.y=

B.y=2x+1(x>0)

C.y=x2+x+1

D.y=

分析 求函数的值域方法很多,但目前我们只要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值域即可.

解析 A.由于x2-3x+1=(x-

)2-

≥-

所以y=

的值域为[0,+∞);

B.y=2x+1函数值y随着x增大而增大,

所以y=2x+1(x>0)值域为(1,+∞);

C.y=x2+x+1

=(x+

)2+

则y=x2+x+1的值域为[

,+∞);

D.y=

,x≠0,x2>0,则y>0.

故只有选项D正确.

答案 D

学习“函数的表示方法”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函数有三种常用的表示法:

列表法、图象法和解析法,三种表达形式在本质上都揭示了量与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我认为学好本节内容应从以下几个细节入手:

(1)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函数,并能将其相互转化,转化时应注意式子要恒等变形,否则定义域及值域都可能发生变化.

(2)已知函数类型,求函数解析式最常用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解题关键在于简略地列出方程组求解系数,但在很多求解析式的问题中,不确定给出哪一种类型的函数,此时就要另寻捷径.

(3)换元法与整体替换法是求解一类函数解析式的通法,但要注意引入“元”的范围,即定义域问题.

(4)学习分段函数时,要注意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这一细节,分段函数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解决有关分段函数的有关问题时,不要被其表面形式所迷惑.

(5)解决抽象函数的有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给变量赋予特殊值,从而使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减少变量个数,找到解题规律,达到求出函数解析式的目的.至于给变量赋予怎样的特殊值,则应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来确定.

(6)理解映射的定义,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实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映射.

认识我的“三古怪”——映射

我叫映射,是两个集合间元素与元素的对应关系.我本身由三部分构成,即“原象的集合A”、“象的集合B”和“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f”.我的脾气有点古怪,下面介绍一下我自己.

古怪之一我十分偏爱“原象”:

表现在我要保证任何原象都有且仅有唯一的象和它对应

例7判断下列对应是否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1)已知集合A={1,2,3,4},且集合B={3,4,5,6,7,8,9},对应关系为f:

x→2x+1;

(2)集合A=Z,B=N*,对应关系f:

a→b=(a+1)2;

(3)已知集合A={0,1,2,4},集合B={1,4,9,25},f:

a→b=(a+1)2.

分析 判断对应是否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首先应看集合A的原象是否都在集合B内有且仅有唯一的象.

解 

(1)A={1,2,3,4}的元素在对应关系f:

x→2x+1的作用下在B={3,4,5,6,7,8,9}中都能找到唯一的象,故此对应为映射.同理可知(3)也是映射.

(2)中集合A=Z的元素“-1”在集合B=N*中找不到象,故不是映射.

点评 同学们在判断两个集合间的对应关系是不是映射时,首先得看清原象集合中的元素,在对应关系f的作用下是否都有象,再看原象所对应的象是否唯一.

例8判断下列对应是否是映射,有没有对应关系,并说明理由.

分析 这是一道图表信息题.要判断对应是不是映射,先要弄清图中传达的信息.

解 图

(1)中元素b有两个象,故不是映射;图

(2)中元素d没有象,故不是映射;而图(3)中元素d是象,它可以没有原象,故是映射.图(3)给出的对应有对应关系,对应关系是用图形表示出来的.

点评 在判断图表信息给出的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时,由于对应关系不明显,元素间的对应关系是通过图象反映出来的,做题前应先弄清哪一个是原象的集合,哪一个是象的集合,再进行合理判断.

古怪之三我严把函数入口关:

表现在要想成为函数必须得先过我这一关

例9集合M={x|0≤x≤2},N={y|0≤y<1},下列选项中表示从M到N的函数的是(  )

A.f:

x→y=

xB.f:

x→y=2x

C.f:

x→y=

xD.f:

x→y=x

分析 选项从表面上看好象都是初中所学的一次函数,但函数的前提是映射,所以应先判断它们是否是映射.

解析 A选项中集合M中的元素“2”在集合N中没有象,故A选项不是映射,就更谈不上是函数了;同理可得B项和D项也不是函数.故选C.

答案 C

点评 判断一个对应是不是函数时,同学们首先应判断对应是不是映射,因为要是函数先得是映射.

同学们现在看清了我这三个“古怪”的脾气了吗?

以后做题时可要注意,免得我给你们添麻烦!

函数及其表示易错点剖析

一、函数定义域中的误区

例10已知函数f(3x+1)的定义域为[1,7],求函数f(x)的定义域.

错解 欲求f(x)的定义域,就是求x的取值范围.

因为f(3x+1)的定义域为[1,7],

即1≤3x+1≤7,

解得0≤x≤2.

所以f(x)的定义域为[0,2].

剖析 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而f(3x+1)的自变量是x,即1≤x≤7.而求f(x)的定义域即是求f(x)中x的取值范围.

正解 令3x+1=t,则4≤t≤22.

即f(t)中,t∈[4,22].

故f(x)的定义域为[4,22].

例11求函数y=x+

的值域.

错解 令

=t,

则x=t2+1,

原函数表达式变为y=t2+t+1.

因为t2+t+1=(t+

)2+

即y≥

故所求函数y=x+

的值域为[

,+∞).

剖析 这是运用“换元法”解答这类问题的常见错误,错因在于忽视了换元后函数的定义域发生了变化.

正解 令

=t,

则x=t2+1(t≥0).

原函数表达式变为y=t2+t+1(t≥0).

因为t≥0,

所以y≥1.

即所求函数y=x+

的值域为[1,+∞).

二、函数图象中的误区

例12设集合M={x|0≤x≤2},集合N={y|0≤y≤2},给出下列四个图象,其中能表示集合M到集合N的函数关系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错解 函数的对应关系可以一对一,也可以多对一,故

(1)

(2)(3)正确,选D.

剖析 不但要考虑几对几的问题,还要考虑定义域中的元素x在值域中是否有相应的y值与之对应.

正解 图

(1),定义域M中的(1,2]部分没有和它对应的数,不符合函数的定义;图

(2),定义域、值域及对应关系都是符合的;图(3),y∈(2,3]部分不是集合N的子集,或者说没有对应的数;图(4),在定义域的(0,2]上任给一个元素,值域的(0,2]上有两个元素和它对应,因此不惟一;故只有图

(2)正确.

答案为B.

三、求值域时的误区

确定一个函数只需要两个要素:

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在此前提下,函数值也随之确定.因此,在求函数的值域时,必须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例13求函数y=x2-2x,x∈[-1,2]的值域.

错解 y=x2-2x=(x-1)2-1,因为(x-1)2≥0,

所以y=(x-1)2-1≥-1.

从而知,函数y=x2-2x的值域为[-1,+∞).

剖析 这里函数的定义域有限制,即-1≤x≤2,上述解法只对二次函数y=ax2+bx+c(a>0)在定义域为实数集时适用.

正解 y=x2-2x=(x-1)2-1,x∈[-1,2].由图象知,

当-1≤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1≤x≤2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并且当x=-1时,y取最大值3;

当x=1时,y取最小值-1.

从而知-1≤y≤3,

即函数y=x2-2x,x∈[-1,2]的值域是[-1,3].

 

函数解析式求解的常用方法

一、换元法

例1已知f(

+1)=x+2

,求f(x).

分析 采用整体思想,可把f(

+1)中的“

+1”看做一个整体,然后采用另一参数替代.

解 令t=

+1,则x=(t-1)2(t≥1),

代入原式有f(t)=(t-1)2+2(t-1)=t2-1.

∴f(x)=x2-1(x≥1).

点评 将接受对象“

+1”换作另一个元素(字母)“t”,然后从中解出x与t的关系,代入原式中便求出关于“t”的函数关系,此即为函数解析式,但在利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变化,否则就得不到正确的表达式.此法是求函数解析式时常用的方法.

二、待定系数法

例2已知f(x)为二次函数,且f(x+1)+f(x-1)=2x2-4x,求f(x)的表达式.

解 设f(x)=ax2+bx+c(a≠0),则

f(x+1)+f(x-1)

=a(x+1)2+b(x+1)+c+a(x-1)2+b(x-1)+c

=2ax2+2bx+2a+2c

=2x2-4x.

故有

解得

所以f(x)=x2-2x-1.

点评 若已知函数是某个基本函数,可设表达式的一般式,再利用已知条件求出系数.

三、方程消元法

例3已知:

2f(x)+f(

)=3x,x≠0,求f(x).

解 2f(x)+f(

)=3x,①

去代换①式中的x得2f(

)+f(x)=

.②

由①×2-②得f(x)=2x-

,x≠0.

点评 方程消元法是指利用方程组通过消参、消元的途径达到求函数解析式的目的.

四、赋值法

例4设f(x)是R上的函数,且满足f(0)=1,并且对任意实数x,y,有f(x-y)=f(x)-y(2x-y+1),求f(x)的表达式.

解 令x=y得f(0)=f(x)-x(2x-x+1)=1,

所以f(x)=x2+x+1.

点评 有些函数的性质是用条件恒等式给出的,有时可以通过赋值法使问题得以解决.

分段函数题型归纳

有些函数在其定义域中,对于自变量x的不同取值范围,对应关系不同,这样的函数通常称为分段函数.分段函数的表达式因其特点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表达式,所以它的图象也由几部分构成,有的可以是光滑的曲线段,有的也可以是一些孤立的点或几条线段.而分段函数的值域也是各部分上的函数值的取值集合的并集,最好的求解办法是“图象法”.重要的是,分段函数虽由几部分构成,但它代表的是一个函数.

解决分段函数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分段归类”,即自变量在哪一段就充分利用这一段的函数解析式来分析解决问题.既要紧扣“分段”特征,又要将各段有机联系使之整体化、系统化.

一、分段函数的求值

例5已知函数f(x)=

则f{f[f(-2)]}=________.

解析 ∵-2<-1,

∴f(-2)=2×(-2)+3=-1.

又-1≤-1≤1,

∴f[f(-2)]=f(-1)=(-1)2=1.

又∵-1≤1≤1,

∴f{f[f(-2)]}=f

(1)=12=1.

答案 1

点评 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时,一般先确定自变量的取值在定义域的哪个子区间,然后用与这个子区间相对应的关系式求函数值.

二、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例6已知函数f(x)=

求f(x+1).

解 当x+1<0即x<-1时,

f(x+1)=

当x+1≥0即x≥-1时,

f(x+1)=(x+1)2.

所以f(x+1)=

三、分段函数的图象

例7函数f(x)=x+

的图象是(  )

解析 因为f(x)=x+

故选C.

答案 C

点评 本例为已知函数的解析式,确定选择分段函数的图象问题.

四、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

例8从甲同学家到乙同学家的中途有一个公园,甲、乙两家到该公园的距离都是2km,甲10点钟出发前往乙家,如图所示表示甲从自家出发到乙家为止经过的路程y(km)与时间x(分钟)的关系.依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在公园休息了吗?

若休息了,休息了多长时间?

(2)甲到达乙家是几点钟?

(3)写出函数y=f(x)的解析式.

解 

(1)由图所知,甲在公园休息了,休息了10分钟.

(2)甲到达乙家是11点.

(3)函数y=f(x)是分段函数,

当0≤x≤30时,设y=k1x,将(30,2)代入,得k1=

.

当30

将(60,4),(40,2)代入,得k2=

,b=-2.

所以f(x)=

函数图象的三种变换

函数的图象变换是高考中的考查热点之一,常见变换有以下3种:

一、平移变换

例9设f(x)=x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

(1)y=f(x),y=f(x+1)和y=f(x-1)的图象,并观察三个函数图象的关系;

(2)y=f(x),y=f(x)+1和y=f(x)-1的图象,并观察三个函数图象的关系.

解 

(1)如图

(2)如图

点评 观察图象得:

y=f(x+1)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

y=f(x-1)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

y=f(x)+1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

y=f(x)-1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

二、对称变换

例10设f(x)=x+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f(x)和y=f(-x)的图象,并观察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

解 画出y=f(x)=x+1与y=f(-x)=-x+1的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得函数y=x+1与y=-x+1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点评 函数y=f(x)的图象与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函数y=f(x)的图象与y=-f(x)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函数y=f(x)的图象与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三、翻折变换

例11设f(x)=x+1,在不同的坐标系中画出y=f(x)和y=|f(x)|的图象,并观察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

解 y=f(x)的图象如图1所示,y=|f(x)|的图象如图2所示.

点评 要得到y=|f(x)|的图象,把y=f(x)的图象中x轴下方图象翻折到x轴上方,其余部分不变.

例12设f(x)=x+1,在不同的坐标系中画出y=f(x)和y=f(|x|)的图象,并观察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

解 如下图所示.

点评 要得到y=f(|x|)的图象,先把y=f(x)图象在y轴左方的部分去掉,然后把y轴右边的对称图象补到左方即可.

与函数图象有关的问题

例13如图所示的四个容器高度都相同,将水从容器顶部一个孔中以相同的速度注入其中,注满为止.用下面对应的图象显示该容器中水面的高度h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 对于一个选择题而言,求出每一幅图中水面的高度h和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因此可结合相应的两幅图作定性分析,即充分利用数形结合.

对于第一幅图,不难得知水面高度的增加应是均匀的,因此不正确;

对于第二幅图,随着时间的增加,越往上,增加同一个高度,需要的水越多,因此趋势愈加平缓,因此正确;

同理可分析第三幅图、第四幅图都是正确的.

故只有第一幅图不正确,因此选A.

答案 A

点评 本题考查函数的对应关系.由容器的形状识别函数模型,是典型的数形结合问题,“只想不算”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更突出了思维能力的考查.近两年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变式拓展1向高为H的水瓶中注水,注满为止.如果注水量V与水深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水瓶的形状是(  )

解析 取水深h=

,此时注水量V′>

,即水深至一半时,实际注水量大于水瓶总水量的一半.

A中V′<

,C、D中V′=

,故排除A、C、D,选B.

答案 B

例14设甲、乙两地的距离为a(a>0),小王骑自行车匀速从甲地到乙地用了20分钟,在乙地休息10分钟后,他又匀速从乙地返回甲地用了30分钟,则小王从出发到返回原地所经过的路程y和其所用的时间x的函数图象为(  )

解析 依据题意,小王两段路程的速度是不一致的,前者速度要大些,且前者与后者的速度比为3∶2,因此前者图象倾斜程度要大些.此外,由于y表示的是路程,不是位移,因此选D.

答案 D

点评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高考模拟试题加大了对跨学科知识的考查,其中物理类题型最为多见.解决这类试题时,可结合物理中的相关知识来加以解答.如本题,由于往返所用时间是不一致的,因此速度也是不一致的,且前者与后者的速度比为3∶2,更为重要的是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变式拓展2某学生离家去学校,一开始跑步前进,跑累了再走余下的路程.下列图中纵轴表示离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