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8920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序言:

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一、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二)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二、发展任务

  

(一)德育: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学前教育: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新格局

  (三)义务教育:

开创优质、均衡、公平发展新局面

  (四)普通高中教育:

推动优质、多样、特色发展

  (五)职业教育:

构建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六)高等教育:

以高教强省建设为载体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

  (七)继续教育: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八)民族教育:

促进民族人才成长和民族团结进步

  (九)特殊教育:

为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三、体制改革

  

(一)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树立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正确导向

  (三)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

  (四)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公益原则,提高办学效益

  (五)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提高公共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保障经费投入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推进依法治教

  (五)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言:

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承担着神圣的历史责任,寄托着每个家庭的美好期盼。

强省必先强教。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发展战略,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实施“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渐趋完善,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进入以标准化建设为主要载体全面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发展的新阶段;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发展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高教强省建设初见成效。

教育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后10年,是黑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带来的新挑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要求,我省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加速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加迫切需要人才和科技的支撑。

  虽然全省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强烈期盼。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课业负担依然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教育依然薄弱;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继续教育比较薄弱,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结构还需优化,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办学活力亟须增强;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省上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

  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以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关爱每一名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关注社会各类群体的终身学习需求,为每个受教育者成长、成才、发展提供更为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教育必须坚持为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全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服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方面的作用,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创业人才,努力使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科学研究与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相适应,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主动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更加关注人力资源开发,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教人才强省富省之路。

教育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善民生、服务发展为使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为人的终身发展和龙江全面振兴作出新贡献。

  一、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⒈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教育整体功能,为实施国家战略,推动“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

  ⒉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优先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育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劳动者、各类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改革创新。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各地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促进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质量。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执行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二)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⒈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左右;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实现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左右。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配置更加合理,更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教育的层次类别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基本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覆盖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满足社会不同群体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全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人人学会终身学习,终身享有教育机会。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60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4%;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2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91%。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龙江特色、较高水平的现代教育。

专栏1:

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42.5

92.3

43.4

65

96.0

65.0

 80

  98.0

   80.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巩固率(%)

 324.4

99

315

   99

310

   99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毛入学率(%)

110

83.7

85

90.0

82

95.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49

18

38

19.5

37

21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全日制在校生(万人)

其中:

研究生(万人)

毛入学率(%)

99.8

76

5.2

31.2

95

83

6.6

50.0

92

89

7.8

65.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480

840

1020

  

专栏2: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指    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万人)

330

480

6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其中:

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9.5

11.7

10.5

18.0

11.3

24.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其中:

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13.6

75.2

14.7

90.4

15.2

91.0

  ⒉战略部署。

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要聚焦主题、重点突破,项目引领、整体推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提升能力、服务发展。

  聚焦主题、重点突破。

围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在若干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项目引领、整体推进。

围绕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瞄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项目,牵动各项改革和发展任务的落实。

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发展与服务的关系,整体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围绕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部署,充分发挥教育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

落实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扩大并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

解决人民群众子女“入园难”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学生就业创业和更好融入社会;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覆盖。

  提升能力、服务发展。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需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着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加快培养适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需要的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研、产业的紧密结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教育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任务

  

(一)德育: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⒈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⒉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黑龙江优秀精神教育,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守法、团结互助、崇尚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加强生态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尊重自然、健康生活、保护自我、关爱他人、适应社会。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构建符合国家总体要求、具有黑龙江地域特点、分层递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

  ⒊创新德育途径方法和工作机制。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知行统一,坚持教育、管理相结合,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落实《学科德育渗透纲要》,激活各学科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

  强化德育实践环节,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推动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建设德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空间,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推进文明班集体和和谐校园建设,发挥好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广泛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础作用;整合、开放、共享社会德育资源,公益性社会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资源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和文化市场管理,努力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选拔和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

  

(二)学前教育: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新格局

  ⒈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将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普及步伐。

到2015年,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40%以上,在园幼儿数达到全省在园幼儿总数的65%以上;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0%以上,在园幼儿数达到全省在园幼儿总数的75%以上。

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积极为婴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教育咨询服务。

  ⒉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

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

城市新建小区、旧城改造,要根据区域适龄幼儿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鼓励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

制定学前教育基本办园标准,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

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全面推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审批、归口管理学前教育机构,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

  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科学规划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布局,实施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推进项目。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和保教常规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通过改扩建或新建等方式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每个县(市、区)至少办好一所公办实验幼儿园(幼教中心),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人口较为集中的行政村办好村级幼儿园。

充分发挥县级实验幼儿园(幼教中心)、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班)的示范指导作用。

  ⒋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深化幼教课程改革,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评估,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加强学前教育教研、科研工作,提供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指导和服务。

  (三)义务教育:

开创优质、均衡、公平发展新局面

  ⒈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质量观,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更加注重教育过程的公平,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适应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需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建立和完善控辍监督保障机制,实行问责制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辍学。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完善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制定地方课程标准,完善地方课程教材管理制度;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适应性。

建立健全三级课程管理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推行小班教学。

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大力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

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信息网络,创新教研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体质。

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

全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开展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保护学生视力。

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城乡一体、全面建设的原则,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建立对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

到2015年,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70%,到2020年全部达标,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加快薄弱学校建设,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

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资源配置和投入标准,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率先实现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新增教育投入向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倾斜力度。

探索建立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校内外的各个方面。

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减负工作。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责任追究制度。

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

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中小学生减负的有关规定,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或举办、推荐课外辅导班以及在课外辅导班授课。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

  学校、家庭、社区要加强沟通与协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四)普通高中教育:

推动优质、多样、特色发展

  ⒈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科学调整普通高中发展布局,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加强省市两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坚持以城市薄弱高中和农村高中建设为重点,实施达标学校建设。

针对未来学龄人口变化趋势,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水平课程资源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鼓励学校在开好必修课的同时,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