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9339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docx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导论及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发展阶段)。

P28

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P26

3、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的经济。

P29

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P30

二、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99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主要是: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未来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不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造成了阶级对立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消灭私有制,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

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

只有更快的发展生产力,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为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基础。

(4)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看来,商品经济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

一旦消灭了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商品生产将退出历史舞台,整个社会生产由计划调节。

(5)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

马克思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P2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发展阶段)。

要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既要明确我国社会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抵制各种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又要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只有这样一来,才能防止“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

“左”的实质是超越阶段,右的实质是否定我国的社会性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们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反“左”防右的思想武器)

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此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主张。

在中国,真正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

P29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统一性)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竞争在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上也发挥着优胜劣汰的作用。

股份制为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企业组织形式。

通过股份制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互补性和竞争性)

三、论述题

1、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P26-28(范围太大了,考的可能性不大,万一出了把这门课讲的内容写上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和其他国家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主要内容有: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决定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述了基本矛盾和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解决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动力、战略等问题。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形成了一套包括改革性质、目标、内容、方式、战略、成效评价标准等在内的经济改革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中国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的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

收入分配标准由单一劳动标准改变为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相结合。

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劳动标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所有权标准。

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

(6)对外开放的理论

把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2、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99年)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这一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第二,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发挥国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关键不在于使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和垄断地位,而在于国有经济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和特有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另一方面,各种所有制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

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P32

★2、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P32

★3、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P32

★4、增量改革——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即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P40

★5、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约束之下并与宪法制度的改革完善结合的市场化改革称为渐进式改革。

P40

二、简述题

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

P31(考的可能性不大)

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在信息结构上,实行指令性计划的纵向传递;在所有制结构上,一大二公。

在传统体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由计划控制。

企业主要根据非价格信号了解各种资源和产品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并采取相应调节方式。

(1)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

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改变。

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决定产出构成。

(2)在追求高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上而下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

为完成产值指标,企业对短缺资源的需求总是不可满足的。

(3)由于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却能从投资中获益,因此企业会通过低估预算成本、与上级讨价还价等争取投资资源,引起投资紧张。

 

★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P32(先回答市场经济的概念)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的经济形态,它不反映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属性。

特征有: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产权交易,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通过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来确立排他性产权,对于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至关重要。

产权规则是指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

(2)决策分散化。

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是由各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进行并对决策的后果承担责任。

(3)自由和平等竞争。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它承认经济主体具有契约自由,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他们在共同的规则和法律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他们具有择业自由、消费选择的自由、交易自由等。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领域和商品生产上。

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够自动协调微观决策。

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06年),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约束之下并与宪法制度的改革完善结合的市场化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渐进式改革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

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列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

第二,增量改革,就是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改革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

第三,先试点后推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四,渐进式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第一,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生产力水平。

第二,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

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和发展中积极推进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第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政治民主化等。

 

三、论述题

1、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04年)

第一阶段(1978-1983)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大确立)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这一原则中,直接的指令性的计划仍被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整个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调节只是从属的、次要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对立的“板块”式结合的关系。

第二阶段(1984-1986)有计划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这一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有两点:

一是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作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二是突破了把指令性计划当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根本特征的传统观念,肯定了指导性计划也是计划的一种形式,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

第三阶段(1987-1992)“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在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的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十三大报告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还包括生产要素市场,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机制作用认识的一次突破。

第四阶段1992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1993年12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2、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特征。

P34(先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决定了它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既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要求,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市场经济的特点。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公有制经济,应解决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兼融问题。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割裂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关系。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贯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出来,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照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理论,以公有制为主要求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资本得利息、劳动的工资、土地得地租。

这种分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按劳分配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要求。

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各种分配制度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

3、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00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经济主体

实施分类改革战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结构创新;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改革促管理。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包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

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开放市场,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入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完善市场体系,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

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

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政策工具,提高政策效率;建立精简、高效和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加强监督;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实行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原则。

(也可以这么回答:

存在着市场失灵,并且还有那么多的经济利益上的矛盾,所以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要体现公平与效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都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

第三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式过渡

一、名词解释

★1、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又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政治)多元化。

P38(答出核心:

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政治)多元化)

★2、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

一是创新的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创新是北京共识的灵魂。

P39

3、等级规则——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

一个人所处的等级位置越高,资源配置的权力就越大。

P39

★4、产权规则——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

P40

★5、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P41

6、宪法秩序——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P42

★7、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P43(如果觉得这段话难背,按以下内容来答也可以:

国家在界定产权时,可以是产出最大化,也可以不是产出最大化,而是自身收入最大化。

当它考虑自身收入最大化,就不能保证产出最大化时,那么这就陷入了诺思悖论)

★8、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

这样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P44

9、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即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P47

二、简述题

★1、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P40

激进式改革方式的基本内容:

第一、政治民主化——多党制;第二、经济上全面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第三、经济政策上采取休克疗法——一揽子改革方案,核心内容是:

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前提下全面放开价格,从而在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的条件下,在很短时间内由市场价格替代计划价格,让转制后的企业马上接受价格机制的考验,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或者说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改革。

渐进式改革方式具有以下特点(06年):

第一,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

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列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

第二,增量改革,就是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改革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

第三,先试点后推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四,激进式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而渐进式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P42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即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只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特点:

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和方式的主导力量。

因为在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政府主体拥有政治权力和资源配置权力的优势。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关系的行政系统构成的。

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和利益刺激,自上而下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

3、潜在的制度收益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