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978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文档格式.docx

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

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二、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1)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

-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

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

“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2)云梦睡虎秦简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

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

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古人说:

“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

从“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三、汉代书法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

碑》说:

“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

“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1)马王堆帛书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西狭颂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

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杨守敬评论说:

“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3)埔阁颂汉代隶书摩崖。

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172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

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

“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

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

”(《广艺舟双楫?

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4)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东汉碑刻。

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在今山东东平县。

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

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

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

  5)鲜于璜碑 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

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品。

  6)礼器碑汉代隶书。

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

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

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

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

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7)曹全碑汉代隶书。

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

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8)华山碑汉代隶书。

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

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

“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

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

”(《金石文字跋尾》)。

刘熙载也说:

“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

”(《艺概》)

  9)史晨碑 东汉隶书。

碑体两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后碑》,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史晨飨孔庙碑》。

灵帝二年(公元169年)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

书法工整,造型丰美多姿,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

清代万经《分隶偶存》中评论说:

“修饬紧密,矩度森严,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

其品格在卒吏(乙瑛碑)、韩敕(礼器碑)之右。

”杨守敬《平碑记》也说:

“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10)乙瑛碑 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

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翁方纲称其“骨肉匀适,情交流畅。

”何绍基以为:

“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11)石门颂 汉代大型隶书摩崖石刻。

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

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颇饶趣味,今人祝嘉论此石刻曾说:

“石门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

布置巧妙,错综变化。

  12)衡方碑汉代隶书。

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汶水泛决,碑陷,后邑人重立,今在山东泰安岱庙。

此碑字体方拙朴实,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如虎卧阕下。

笔画端正粗壮。

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有严峻之态。

章法行密字满,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变。

翁方纲说:

“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

”(《两汉金石记》)杨守敬《平碑记》也说:

“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

”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隶书即源于此。

  四、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

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1、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因为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

他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

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

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

他的书法历代为人所重视。

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摹本。

其主要作品有:

宣示表:

小楷,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2、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1)乐毅论:

王羲之书,小揩字体。

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

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黄庭经:

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

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3)兰亭序:

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3、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他的字。

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草书名《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笔划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

  4、王洵(350-401)字元琳,小字法护。

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

官至尚书令。

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

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

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五、南北朝书法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

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

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

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

这是北朝。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

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康有为说:

“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

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智永(南朝-隋唐)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

他是严守家法的大书法家。

他习字很刻苦。

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

他用废的笔,埋起来象冢一样。

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

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

“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

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千字文》此为智永《真草千字文》,线条饱满,笔意飞动,运笔,结体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评其书谓“智永得右军之肉”,于此可得印证。

其《楷书千字文》用笔遒劲,结构端庄,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有虚实变化,与晋唐写经非常接近,便于初学。

  六、魏碑代表作

  1)爨宝子碑:

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爨宝碑》,《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

《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

此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

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

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

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

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

  2)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

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

它的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而不象《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

《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态奇逸,舒敛自如。

康有为评说:

“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

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3)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公元511年)刻。

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

书法多用圆笔,变化巧妙;

结体宽博,气魄雄伟。

清代包世臣说:

“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

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

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

”是“真文苑奇珍也”。

  七、唐代书法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1、欧阳询(公元557-641)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2、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色。

  3、褚遂良(公元596-658或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官至右仆射河南公,世称褚河南。

他的书法学王羲之、虞世南。

《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

“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

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凹姹*,波势自然。

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4、薛稷(公元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

他是魏征的外甥,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

他书法学虞世南和褚遂良,是褚的高足。

唐人说:

“买褚得薛,不失其节”,足见他“锐精临仿”。

《广川书跋》说他“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

至于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

这就是宋徽宗瘦金书之所由出。

有《信行禅师碑》传世。

  5、陆柬之(公元1045-1105)江苏吴县人。

他是虞世南的外甥。

书法早年学其舅,后学“二王”。

后人称其“晚擅出蓝之誉”。

他的书法遗迹传世者甚少。

《绛帖》有陆字廿五字,又有行书陆机文赋一卷。

其书法,赵孟俯以为“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

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

”我们看陆书《文赋》墨迹,亦如陆机《文赋》论文所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有逸气,逸笔,直追“二王”。

  6、李邕(公元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

他的字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

李后主说:

“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

”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

《宣和书谱》说:

“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

初学又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为其代表作。

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

苏东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俯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

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7、张旭字伯高,吴郡人,世称张长史,生卒年月不详。

他得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

他的楷书端正谨严。

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韩愈说:

“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