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007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新课标讲堂模块测试新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

D.讫—迄。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上海对“美眉”“恐龙”“PK”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

此举一出,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B.面对印尼发生的四十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和海啸,我们的救援工作一定要有宏观意识,避免目无全牛。

C.投资者在把握波浪脉络后还要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在起伏不定的股市中,唯有把握大势,波段操作,才能游刃有余。

D.面对即将喷薄而出的中国3G市场,各通信设备厂商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期待在未来中国3G设备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A.石破天惊:

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B.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纯熟精湛。

D.喷薄而出:

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与语境不符。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骚”指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B.“建安风骨”或称“汉魏风骨”,“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指骨格形态,是指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表现为慷慨激昂。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常建等。

D.“唐宋八大家”指“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韩愈、柳宗元。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櫆、姚鼐等。

 D.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

 D

5.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应为“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A

二、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

6.

(1)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斜月沉沉藏海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心非木石岂无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5)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7)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伶官传序》)

(8)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1)袅袅兮秋风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碣石潇湘无限路 (4)吞声踯躅不敢言 (5)天生我材必有用 (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逸豫可以亡身 (8)不知老之将至

三、诗词鉴赏(29分)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7~8题。

(10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7.有人认为“江风引雨入舟凉”的“凉”字用得绝妙,你同意吗?

为什么?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意。

送友人上船时,正是橘柚飘香的秋天,江风,冷雨,一个“凉”字,写的是身体感觉上逼人的凉意,更透露出离别时的心理感受。

“凉”字,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深深的伤感。

8.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从“实”与“虚”的角度,任选一首进行鉴赏。

 《送柴侍御》:

开头两句是实写送别所见所感,后两句用丰富的想象,写别后的景象,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其中蕴涵的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送魏二》:

开头两句是实写送别的情景,后两句为人虚构了一个凄清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一轮孤月高照,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

诗人通过想象友人的旅夜孤寂,更好地表现了送别的伤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9.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

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

 “复”字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

回到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归来很晚,说明畅饮之久;

“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词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10.“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这两句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9分)

小重山·

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1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手法:

对比。

简析: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

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四、古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9分)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

俗谚曰: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

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

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

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共叔之死,母实为之;

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选自《颜氏家训·

教子第二》,有删节)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庶纵不能尔     尔:

这样

B.宜诫翻奖,应诃反笑翻:

反而

C.当以疾病为谕谕:

劝告

D.为周逖抽肠衅鼓云衅:

涂抹

 C.谕:

比喻。

1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B项都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在”,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可译为“被”;

C项第一个“也”是助词,句尾表语气,第二个“也”也是助词,句中表停顿;

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是代词,可译为“你”。

1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B.作者认为有些人不注意及早教育孩子,往往等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养成才去制止,父母树立不起威信,子女也会怨恨父母的管教。

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行鞭抽之罚是唯一的好方法,王大司马母魏夫人和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子之事就是明证。

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

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

 C.第一句错,另外,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育孩子证明的是教育孩子时不能一味溺爱。

行鞭抽之罚也不是唯一的好方法。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1)我看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是一味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

(2)又应该想一想勤于督促训诫子女的父母,难道他们愿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至亲吗?

(3)聪明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

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同情怜悯。

【参考译文】

智力高超的人,不用教育就可以成才,智力低下的人,即使教育了也没有用处,智力正常的人,不接受教育就不明白事理。

古时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

妃嫔怀孕三个月,就要搬到特设的住所去住,不看不该看的,不听不该听的,听音乐吃美味,都要依照礼仪加以节制。

这些都要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

王子从会笑时开始,担任他们的师保的人选已经确定好了,师保从那时起就对他们进行仁、孝、礼、义的教导。

普通百姓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婴儿懂得辨认脸色、明白喜怒之时,就加以教诲,叫他做时他才能做,不叫他做时他就不能做。

这样等到再大几岁,便可省免打竹板惩罚。

父母威严而不失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而有孝心。

我看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是一味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

对子女的吃喝玩乐总是任意放纵,本应劝诫的反而褒奖,本应呵斥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子女懂事后,还以为按道理本该如此。

待子女养成骄横傲慢的习气才去制止,即使把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树立不起父母的威信,对子女的火气与日俱增,只能招致子女的一片怨恨,等到他们长大,终究要做出败坏道德之事。

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俗话说:

“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

”这话真是中肯啊!

一般人不去教育子女,并不是想让他们去犯罪;

只是不愿看到子女因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用荆条抽打子女,使其皮肉受苦。

以生病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怎么能不用汤药、针灸、薰艾等去救治他们呢?

应该想一想勤于督促训诫子女的父母,难道他们愿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至亲吗?

实在是不得已啊!

王大司马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

王大司马在湓城时,做统领三千人的将领,年纪已过四十,但稍不称魏老夫人之意,老夫人仍然用棍棒教训他,正因如此,王大司马才成就了功业。

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个学士,聪明有才华,从小被父亲娇宠,疏于管教。

他若是有一句话说得很在理,他父亲就遍告过往的行人,一年到头赞不绝口;

他若是有一件事做错,他父亲便为他遮掩粉饰,心里希望他能悄悄改掉。

这个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而触犯了周逖,被他杀掉,肠子都被抽出来,血被涂抹在战鼓上。

人们喜欢自己的孩子,却很少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从古至今,这种弊端很多了。

聪明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同情怜悯才是,那些偏宠孩子的父母,虽然是想好好爱他,却相反因此害了他。

共叔段的死,实际上是由他母亲造成的;

赵王如意被害,实际上是由他父亲促成的。

刘表的宗族覆灭,袁绍的地失兵败,都可以像灵龟、明镜一样作为借鉴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

“卿知今日之扬州乎?

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

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屈折高下见。

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

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岗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

舟人时时指两岸曰:

“某园故址也”,“某家酒肆故址也”,约八九处。

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

曩所信宿②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

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

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

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

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嗥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弗可知。

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寿考者几人哉?

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

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今扬州,其初秋也欤?

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有删节)

【注】 ①零甃(zhò

u)断甓(pì

):

残墙碎砖。

②信宿:

连住两夜。

③鼯狖(wú

u):

鼯,一种形似松鼠的动物。

狖,长尾猴。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礼曹,客有过者曰       过:

拜访

B.审视,玻璃五色具审:

仔细地

C.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既:

既然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于:

 C.既:

已经。

1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3分)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B.②④⑤

C.②③⑤D.①③⑥

 ①是客人所说的话;

③是郡里的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

⑥是作者的身世状况。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

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的关注和悲怆。

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生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伎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A.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