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064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01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docx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

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行业标准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

(试行)

SpecificationsforConstructionandAcceptanceofPipeJacking

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

2006年12月

前言

本规范是受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秘书处的委托,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编写完成。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委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研讨我国顶管施工技术的实践经验,充分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参考了有关国内和国外的相关标准,邀请了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函审,在此基础上,形成初稿。

2006年3月,编委会在无锡开会,进一步讨论规范的编写内容,并最终成文。

本规范分为总则、术语、顶管机选型、顶进管道、顶管工作坑的设计与施工、后座墙的设计与施工、顶管施工设备及安装、顶进力的计算、顶进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顶管施工质量控制和参考文献共12部分。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编制,在使用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数据收集和分析。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给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秘书处,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员如下:

主编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参编单位:

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秘书处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上海钟仓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国土资源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绍兴磐石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东辰岩土基础工程公司厦门顶管分公司

武汉市拓展地下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德国海瑞克公司小口径顶管北京代表处

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程研究所

主编:

马保松(执笔)

参编人员(排名不分先后):

何宜章马福海蒋国盛王兆铨冯占义

朱文鉴李浩民张光列张雅春陈勇

邓化雨余为民刘畅

规范编辑工作得到了曾聪、陶永锋等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编委会

2006年12月

 

 

1总则

1.0.1为统一全国顶管施工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确保施工质量,使顶管施工规范化,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特组织制定本规范。

1.0.2当地下管道或其它管线的铺设可以通过顶进施工方法在交通、建筑、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带来好的效益,就应该采用这种非开挖施工方法。

1.0.3本规范适用于敞开式和封闭式顶管施工方法,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顶管机可分为敞开式顶管掘进机和封闭式顶管掘进机两大类。

敞开式顶管掘进机有手掘式、挤压式和网格式等;封闭式顶管掘进机有土压平衡、泥水平衡、混合型等型式。

1.0.4本规范适用于所有预制管道的地下非开挖施工,包括常用的断面为圆形、长方形以及其它不规则形状的管道。

1.0.5根据管道的材料和各自的连接方法来选择合适的管道之间的连接方法即:

刚性连接或柔性连接。

1.0.6对采用的顶管施工方法引起的地表变形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事先做出充分预测,并使之符合建设单位的相关要求。

当预计影响难以确保对地面建筑物、道路交通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时,在建设单位的组织下,会同有关部门商定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监测和保护。

1.0.7当两条平行管道采用顶管法施工时,应贯彻先深后浅、先大后小的原则。

两段管道平行顶进时,其相邻管壁间最小净距应根据施工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的顶进方法和施工时间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相邻顶管外壁的间距应不小于大管道的外径。

1.0.8一般情况下,顶管的覆土厚度不小于3m,或者不小于1.5倍的管道外径,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0.9在进行顶管工程施工设计前,应对施工线路进行工程勘察,调查分析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情况,充分掌握与顶进施工有关的现场资料。

施工人员必须根据设计图纸、技术标准和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对操作人员进行详细技术交底,明确职责分工。

1.0.10对于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土压平衡、泥水平衡和混合式顶管机操作员,应加强专业技术和安全教育,并须持证上岗。

1.0.11应与有关部门签订施工配合协议。

在顶进作业前,对周围的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造成意外事故。

在顶进过程中,应对周围重大建筑物、顶进力、后座墙进行测量监控。

测量监控方案应纳入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中。

1.0.12施工完毕后,管道的伸缩标准应该满足给排水管道、气体输送管道和其它管道的使用要求。

1.0.13管道内施工的所有移动电机具和设备,必须有严格的接地措施。

井下、管道内的照明设备必须用12V~36V安全电压。

2术语

2.0.1.非开挖技术trenchlesstechnology/nodig

不开挖地表或以最小的地表开挖量进行各种地下管道/管线探测、检查、铺设、更换或修复的施工技术。

2.0.2.顶进/起始工作坑/工作井drive/entryshaft/pit

为布置顶管施工设备而开挖的工作坑/井作顶进工作坑/井中一般设置有后背墙以承受施工过程中的反力。

2.0.3.接收/出口工作坑reception/exitshaft/pit

为接收顶管施工设备而开挖的工作坑/井,有时也称为目标工作坑/井(targetshaft/pit)。

2.0.4.进人施工manentrypipejacking

施工人员可以进入管道进行作业的施工方法,公认的进人和非进人管道直径划分一般以900mm为界。

2.0.5.顶管施工技术pipejacking

在不开挖地表的情况下,利用液压顶进工作站从顶进工作坑将待铺设的管道顶入,从而在顶管机之后直接铺设管道的非开挖地下管道施工技术。

2.0.6.微型隧道施工技术microtunneling

也称为小口径自动化顶管施工技术,一般用于铺设小口径管道,在施工中可采用遥控的方式在地表控制管道的顶进方向。

该工法也可用于铺设直径较大的管道。

2.0.7.中继站/中继间intermediatejackingstation-IJS

中继站有时也称为中间顶推站、中继间或中继环,安装在顶进管线的某些部位,把这段顶进管道分成若干个推进区间。

它主要由多个顶推油缸、特殊的钢制外壳、前后两个特殊的顶进管道和均压环、密封件等组成,顶推油缸均匀地分布于保护外壳内。

当所需的顶进力超过主顶工作站的顶推能力、施工管道或者后座装置所允许承受的最大荷载时,则需要在施工的管线之间安装中继站进行辅助施工。

2.0.8.顶管机jackingmachine/shield

顶管机是在一个护盾的保护下,采用手掘、机械或水力破碎的方法来完成隧道开挖的机器。

2.0.9.后背墙reactionwall

后背墙是顶进管道时为顶进工作站提供反作用力的一种结构,有时也称为后背、后座或者后座墙等。

2.0.10.顶进力jackingforce/jackingloads

顶管施工中的顶进力(JackingLoads)是指在施工中推进整个管道系统和相关机械设备向前运动的力,需要克服顶进中的各种阻力,同时在顶进过程中还不断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纠偏、后背的位移等)。

2.0.11.切削头/切削刀盘cuttinghead/wheel

根据地层情况的不同,全断面掘进顶管机可以配备不同形状和结构形式的切削刀盘(或钻头),某些结构的切削刀盘除了可以进行工作面的掘进之外,还具有平衡土压力的作用。

切削刀盘一般可分为车轮式切削刀盘、挡板式切削刀盘和岩石切削刀盘三种。

2.0.12.顶进管道jackingpipe

要顶进的各种管道,通常包括混凝土管道、钢筋混凝土管道、钢管道、玻璃钢管道、铸铁管道和陶土管道等。

管道的接口要求平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2.0.13.手掘式顶管机manualpipejackingmachine

手掘式顶管机即是非机械的开放式(或敞口式)顶管机,在施工时,采用手工的方法来破碎工作面的土层,破碎辅助工具主要有镐、锹以及冲击锤等。

破碎下来的泥土或岩石可以通过传送带、手推车或轨道式的运输矿车来输送。

2.0.14.挤压式顶管机intrusionpipejackingmachine/shield

适用于软地层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顶管机,在施工中,进入喇叭口形破碎室的泥土,在安装于掘进机下部的螺旋输送装置的作用下通过压力墙,然后再通过砂石泵排出至地表。

2.0.15.网格式顶管机bladebalancejackingmachine

工作面被网格分成几个部分,目的是减小土体的长度,亦即减小滑移基面的大小。

根据顶管机直径的大小,网格可以作为工作人员的工作平台。

工作面可以采用水力或机械的方式进行破碎。

2.0.16.斗铲式顶管机mechanicalexcavationshield

一种敞口式机械挖掘顶管机,其内部装备有挖掘机械,可以实现工作面的分段式挖掘。

破碎下来的土石可以通过传送带或者螺旋输送装置输送至后续的运输设备(如传送带,手推车或轨道式的运输矿车等)。

2.0.17.土压平衡式顶管机earthpressurebalancemachine/shield

土压平衡式顶管机,也称为土压式顶管机或者EPB-顶管机,是一种封闭式的顶管机。

在顶进过程中,顶管掘进机一方面与其所处土层的土压力和地下水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其排土量与掘进机切削刀盘破碎下来的土的体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算是真正的土压平衡。

2.0.18.泥水平衡式顶管机slurrypipejackingmachine/shield

平衡介质(这里指膨润土浆液)在工作舱中获得一定的压力,以平衡地下水和土层的压力,其破碎室中平衡压力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泥浆泵控制进出平衡介质的量来实现的。

2.0.19.混合式顶管机mixshield

混合式顶管机即是通过顶管机的重新设置,可以实现气水平衡、土压平衡、气压平衡和敞口式顶管机任意两者之间的相互组合,以实现对不同地层的广谱适应性。

2.0.20.顶管始发starttojack

管道顶进施工的开始,即顶管机开始顶入地层。

2.0.21.顶管接收receptionofpipejackingmachine

指顶管机到达接收坑时的准备和接收工作。

2.0.22.曲线顶管技术curvedpipejackingtechnology

采用顶管机械使管道的中心线按照预先设计的弧线前进的施工技术,即称为曲线顶管技术。

2.0.23.润滑lubrication

顶管施工过程中,向管道和地层之间的环状间隙中注入润滑浆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润滑膜,达到润湿管线,减小管道顶进摩擦阻力的效果。

3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

3.0.1顶管施工属于地下工程,影响施工的因素很多,除了施工工艺方法多、技术要求差异大等特点外,工程地质条件、原有地下设施和地下障碍物情况以及施工现场环境等因素均可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成本造成影响。

为了保证顶管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编写好顶管施工技术组织设计是十分关键的。

3.1主要内容

3.1.1顶管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工程概况:

主要介绍施工场地的特征,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概况、合同工期、施工设计的各项重要指标等内容。

●业主或发包单位简介。

●承包商或施工单位简介。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施工顺序与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选择。

●施工平面布置图。

●施工技术措施(包括工程质量保证和安全施工措施等)和工程监理等。

●施工区域及施工范围:

施工范围应在施工所在地区适当比例的地图上用较明显的线条表示出来。

并且标明所顶管子的口径、延长米等。

●工作量:

指标明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如工作井、接收井的数量,各类管径顶管的总延长米数。

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同时标明货币工作量。

●劳动力与物资需用计划。

3.2工程概况

3.2.1工程简介

首先应对工程所在地的环境、交通、地下公共设施等作一些简明扼要的介绍;其次,应对工程的工作量、管道埋深、管线走向作一个说明;最后应对工程的特点、难点作一个重点介绍。

3.2.2地层条件

对顶管、工作井、接收井所涉及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详细描述。

地层条件不仅是选择顶管工法的主要依据,也是合理选择辅助施工方法和各种施工计算(如顶进力计算)的依据。

因此,要求其数据可靠、可信。

如果业主提供的资料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承包商应进一步要求业主提供有关资料,或者自己进行一次比较详尽的勘探,以取得完整的资料。

3.2.3地层柱状图

在比较简单、推进距离不长的情况下,可以在地层的纵剖图上标明所顶管子的直径、高程和顶进长度。

但是,若顶管施工规模比较大且较为复杂时,就必须每间隔一定距离绘一张地层柱状图。

地层柱状图是把每一个钻探孔的土质分层,并对其主要特性加以说明,让施工人员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地层状况。

在每一张地层柱状图中,自左至右,其应含有的内容有:

绝对标高、土层深度、柱状图、土层颜色、土质名称、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说明、标准贯入值、标准贯入值曲线、顶管所穿过的土层及管径和管内底标高等。

3.2.4地面建筑及道路状况

对顶管可能影响到的建筑的结构、基础、使用状况应作一些说明。

必要时应对建筑物已有的裂缝作一个封头处理。

具体做法是由施工方、业主、监理及当地代表四方,在施工前对可能影响到的建筑物的裂缝端头用红漆标注出来,对较宽裂缝的宽度用红漆标注在裂缝旁边,并且对这些拍照,做成资料,由四方签字并各持一份。

遇到受保护的古建筑物及居民房屋应尽可能做得详细一点。

如果需要特别保护的还要制定出其保护措施,该措施应列入后面的施工计划。

3.2.5地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

对顶管、工作井、接收井及辅助施工可能影响到的各种地下管线,应注明所要施工的管道是与其平行还是相交,顶管与它们的间隔、距离都应标明。

还要标明该管线的名称、用途、接口、埋设年份及目前使用状况。

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早已废弃的各种管道,如果调查不充分,会给顶管施工带来麻烦,甚至影响工程的顺利进展。

所以,应尽可能取得它们的竣工资料或开挖样洞来获取第一手资料。

同样,对于地下废弃的构筑物也要仔细调查清楚。

3.3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3.3.1施工方法的选择

顶管施工方法很多,在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时,首先应考虑各类工法的适用条件,然后根据现场情况及设计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施工方法。

选择工法的原则是要求该工法同时具有适应性、安全性、经济性。

然后通过对比、优化,选出最好的工法。

3.3.2施工图

施工设计图应包括施工平面图和施工纵剖图。

为了装订方便,施工图最大图幅不要超过A3,如果实在太小看不清楚,则可以把它分成几页。

3.3.3施工数量表及施工计划图

这里施工数量除了顶管施工、工作井的施工数量以外,还应包括前期施工准备及后期路面恢复、各种辅助施工的数量,并且全部列入施工计划的总工期中。

施工计划图可以是简单的横道图,也可以是施工网络图。

较简单的工程可采用前者,较复杂的工程一般应采用后者。

3.3.4施工现场布置图及说明

这里的施工现场布置应包括临时的基地布置和工作坑的平面布置图,还应包括临时交通布置图及说明。

3.3.5工作坑施工及其布置

对工作坑地点的选择、施工方法、辅助施工方法、施工进度以及设备布置等都应作详细的说明,并配有必要的附图。

另外,对工作坑的受力情况应进行详细的计算,并得到结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安全还是不安全。

如果不安全,则应采取措施确保其安全。

还应确定主顶千斤顶总推力的大小。

3.3.6顶管机及顶管施工原理介绍

可结合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综合说明。

其中,还必须有顶推力计算、地面沉降计算等定量计算。

如是泥水平衡施工,还必须给出供操作者作为操作依据的土压力、泥水压力、进排泥压力、中继排泥泵等参数。

如果采用土压平衡施工方法,则必须给出供操作者作为操作依据的土压力上下限。

3.3.7弃土输送方式及处理办法

如果是泥水式顶管或微型隧道施工,则应说明泥水管理的流程、泥水处理的方法和泥水管理的主要指标。

如果采用手掘式和土压式平衡式施工方法,则应说明弃土的运输及处理方式。

3.3.8注浆减阻

这里指的是为了减小顶进阻力而必须注入的润滑浆。

主要包括注浆设备的选型、注浆现场的布置、注浆材料的选用和配制方法等。

注浆现场的布置应包括注浆泵、浆液搅拌装置、注浆管路和材料堆放等的布置。

注浆效果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顶管施工的进度、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顶管施工的成本。

它是顶管施工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

有时,它还直接影响顶管施工的成败。

3.3.9管材和管接口以及管子数量

顶管施工最合适的管材是高强度的混凝土管和钢管。

混凝土管中最适合顶管的管接口是F型接口。

钢管中则是采用K型坡口的焊接接口。

应该附上管材的设计图,同时还应对管材所能承受的最大顶进力进行计算,并与总推力的大小进行比较,看是否匹配。

主顶工作站的总推力的大小确定,是以工作井能承受的最大推力、管材所能承受的最大推力和全程顶进所必须具有的推力这三者中的最小值为依据的。

另外,如果是曲线顶管,还必须考虑张角大小对管材所承受推力的影响。

3.3.10机具设备及使用时间一览表

3.3.11主要材料使用情况一览表

3.3.12测量与记录

对测量仪器、测量方法要有说明。

如果是复杂的曲线顶管,则应进行详细说明。

同时还要有复测或检验测量是否准确的措施。

另外,要设计好测量及其它施工数据采集的记录表格,明确记录人员和交表格的时间及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方向偏差表格以外,推进距离与实际推力和理论推力之间要有一个对比的曲线,当实际推力小于理论推力时为正常;反之则视为不正常。

3.3.13顶管始发和接收措施

应根据不同地层条件,制定出可靠的顶管机进出洞措施。

顶管机从工作坑中进入土层中称为出洞;顶管机从土层中进入接收坑洞称为进洞。

3.3.14基坑降水措施及方法

3.3.15照明及供电措施

3.3.16中继站的设置及管理

如果一次推进距离长,主顶千斤顶推力小于实际总推力的要求,这时就必须设置中继站。

中继站的管理可以是集中管理,也可以是各个中继站单独管理。

如果中继站较多,单独管理

时必须设置好中继站之间的通信联络方法。

3.3.17路面恢复方法及措施

3.3.18竣工测量与内业资料管理

在工程施工完毕,应提交的资料包括:

开工报告、完工报告、隐蔽工程检验签证记录、工程初步验收报告、交接书、施工设计图、施工工程竣工图、工程预算表等。

3.3.19通风方法说明。

3.4组织机构

在管理组织网络中,除了绘明施工单位、分包单位之间的联系之外,必须明确施工项目经理,以及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施工、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等各个部门的负责人。

其中安全网络中应标明处理紧急事故的联络方式和方法,文明施工中应有监督电话。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有时也可将上述内容进行删除、简化,突出重点,编制成施工大纲。

4顶管机选型

4.0.1顶管施工应主要根据土质情况、地下水位、施工要求等,在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的前提下,合理选用顶管机型。

4.0.2为合理选择顶管机型,应首先获得和分析如下相关技术资料:

根据所提供的工程地质钻孔柱状图和地质纵剖面图,了解顶管机所要穿过的有代表性的地层条件,同时研究特殊的地层条件和可能遇到的施工问题。

详细分析顶管机所要穿越的各类地层的土壤参数(见表4.0.2),然后依据下列几条进行顶管机的选型:

顶管机头选型的主要土层参数表4.0.2

参数性质

地层参数

符号

单位

说明

表示土的

固有特征

1.颗粒组成

%

2.限位粒径

d60

mm

3.有效粒径

d10

mm

4.不均匀系数

Cu

Cu=d60/d10注[1]

5.液限

WL

%

6.塑限

WP

%

7.塑性指数

IP

%

IP=WL-WP

表示土的

状态特征

1.含水量

w

%

2.饱和度

Sr

%

注[2]

3.液性质数

IL

IL=(w-WP)/IP注[3]

4.孔隙比

e

5.渗透系数

K

m/s

6.土的天然重度

γ

kN/m3

土的力学

性质特征

1.不排水抗剪强度

Su

kPa

2.内聚力

C

kPa

3.内摩擦角

Ф

4.标准贯入指数

N

5.原状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qu

kPa

6.重塑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qo

kPa

7.灵敏度

St

St=qu/qo注[4]

8.压缩系数

a

9.压缩模量

Es

kPa

Es=(1+e1)/a

注:

[1]Cu>10为级配不均匀土,Cu<5为级配均匀土。

[2]Sr值将砂性土分为三种状态:

Sr≤50%,稍湿的;5080%,饱和土。

[3]IL值将粘性土分为5种状态:

IL≤0,坚硬状态;IL≤0.25,硬塑状态;IL≤0.75,可塑状态;IL≤1,软塑状态;IL>1,流塑状态。

[4]粘性土的灵敏度分为三种:

St=2-4,低灵敏度;St=4-6,中灵敏度;St>8,高灵敏度。

4.0.2.1按土颗粒组成和土的塑性指数,可确定顶管机穿越最具代表性的地层及其最基本的地质依据。

4.0.2.2根据土的有效粒径d10和土的渗透系数K等,可确定是否采用人工降水的方法疏干地层。

4.0.2.3在环境保护要求很高的砂性土层中进行顶管施工,当地下水压力>98kPa,粘粒含量<10%,渗透系数>10cm/s,并有严重流砂时,宜采用泥水平衡或开挖面加高浓度泥浆的土压平衡的顶管掘进机施工。

4.0.2.4按土的稳定系数Nt的计算和对地面沉降的控制要求选择顶管机的结构形式以及地面沉降控制技术措施,其计算公式见公式4.0.2.4.

公式4.0.2.4

——土的重度

h——地面至机头中心的高度

q——地面超载

n——折减系数,一般取1

——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当Nt≥6时,且地面沉降控制要求很高时,因正面土体流动性很大,需采用封闭式顶管机头。

当4

当Nt≤4,地面沉降控制要求不高时,可考虑采用手掘式顶管机。

4.0.3在饱和含水地层中,特别是在含水砂层、复杂困难地层或临近水体,需充分掌握水文地质资料。

为防止开挖面涌水或塌方,应采取防范和应急措施。

4.0.4综上所述,可参照表4.0.4选择顶管机和相应施工方法。

顶管机和相应施工方法选择参照表表4.0.4

编号

顶管机形式

适用管道内径D/mm

管顶覆土厚度H/m

地层稳定措施

适用地层

适用环境

1

手掘式

D:

900-4200

H:

≥3m或≥1.5D

1.遇砂性土用降水法疏干地下水;

2.管道外周注浆形成泥浆套。

粘性或砂性土,在软塑和流塑粘土中慎用。

允许管道周围地层和地面有较大变形,正常施工条件下变形量10-20cm.

2

挤压式

D:

900-4200

H:

≥3m或≥1.5D

1.适当调整推进速度和进土量;

2.管道外周注浆形成泥浆套。

软塑和流塑性粘土,软塑和流塑的粘性土夹薄层粉砂。

允许管道周围地层和地面有较大变形,正常施工条件下变形量10-20cm.

3

网格式(水冲)

D:

1000-2400

H:

≥3m或≥1.5D

适当调整开口面积,调整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