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065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2005年福州5月模拟)下图所反映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  )

A.反对封建制度B.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重要作用

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

6.下列言论中,属于战国思想家荀子提出的是()

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

7.(原创)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它被后世哪位封建帝王所经常引用(  )

A.汉武帝B.宋太祖C.唐太宗D.康熙帝

8.(原创)在关于“人性”的看法上,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孔子:

“性相近”B.孟子:

“性善论”

C.荀子:

“性恶论”D.“性恶论”真正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9.(2005年天津4月模拟)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  )

①以德治国  ②依法治国  ③轻徭薄赋  ④“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二、材料解析题

10.(2004年高考上海卷,28)(6分)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

图意为孔子的书籍)。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

“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

“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

“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

问题:

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6分)

探究延伸

20.(原创)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

对联集锦。

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

山东上联:

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

山西下联:

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

山东人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乃至是世界的。

孔子为什么能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呢?

知识坊

孔子向礼于老子趣闻

孔子适周,带领一班学生到老子那里去请教。

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在一旁。

老子已经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大概听到各种响动,抬起眼皮来望了望。

孔子赶快再请安说:

“弟子孔丘特来候教。

”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

“你看见我的牙怎么样?

”孔子说:

“已经全掉了。

”又问:

“我的舌头怎么样?

“还好。

”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

孔子率领学生告辞退了出来,吩咐学生套车回家。

学生们很奇怪,问孔子道:

“您不是来求教的吗?

怎么还没有问什么就要回家呢?

“老子指出:

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

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

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

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孟母三迁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孟母很有教养,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

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

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

可是他家处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

接着,他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

学宫那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读书的氛围很浓。

孟子很快的安下心来读书。

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

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戏了,心里很难过,在听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后,就又高兴起来。

孟母第二天就把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

孟子潜心学习,后成为儒家第二大宗师,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后世尊号“亚圣”。

而“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乱世哲人——荀子

荀子,名况,号卿。

约公元前313—238年。

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家。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

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

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

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其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很大影响。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这样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之时,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

汉武帝身体力行,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具体措施有三点:

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预国家大政;

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儒学至此终成统治之学——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延续达两千年之久。

重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堂大检查

1.(原创)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学派遭受沉重打击的主要原因是( 

A.此时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来领导儒家学派B.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C.在战国后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处于劣势 

D.儒家学派的主张在当时已经过时

2.(原创)关于下图所示帝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数次在全国“举贤良对策”

B.在他统治时期,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C.在他统治时期特别赏识董仲舒D.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诸子百家的经典

3.(原创)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凭太学资格 

 B.“举贤良对策”

C.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选评 

D.科举考试

4.(2004年高考上海卷,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

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5.董仲舒提出的下列哪些主张或者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①君为臣纲 

②父为子纲 

 ③孝为“天经”、“地义”

④仁、义、礼、智、信 

 ⑤夫为妻纲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原创)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A     

  

D

7.儒家经典在汉武帝时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其中被称为《五经》的是( 

①《易》②《大学》③《诗》④《礼》⑤《书》⑥《春秋繁露》⑦《春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⑦ 

8.(原创)下列哪项不是太学举办的影响( 

A.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B.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

C.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D.全国包括地方的教育系统也得以建立

9.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D.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10.(2005年南京2月模拟)(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天论》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王充《论衡》

请回答:

(1)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

(3分)

(2)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各持什么观点?

(4分)

(3)结合材料二、三,扼要概括两汉时期哲学发展的特点。

汉武帝的一些历史性首创

武帝雄才意欲何?

文武兼资振古国。

           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

 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子歌。

日前,随着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在中央台热播后,引起了广大观众对西汉历史特別是汉武帝时期历史的强烈关注。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并称,这是有道理的,这里就介绍一下汉武帝的一些历史性首创。

  1.他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2.他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才做官。

  

6.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

自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8.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9.他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0.前105以宗室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1.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1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

  14.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

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董仲舒” 儒学大师故乡究竟何处?

关于“董子故里”的争论,缘于董仲舒的故乡在河北衡水市景县、枣强两县的交界地带一说,普遍的说法是,董仲舒是现今景县董故庄村人,然而,董仲舒的石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则在与董故庄村相邻的枣强县旧县村,枣强学者还推断,当年的董故庄村与旧县村本为一村。

两县学者引经据典,各执一词。

  据了解,关于董仲舒的籍贯,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称:

“董仲舒,广川人也”。

广川现为景县的一个镇,但在古代,广川则多次经历了国、郡、县的变迁。

据景县政协主席邓文华介绍,历史上的广川变化特别大,一度为郡、县,大体在晋代,广川划归枣强,后又先后划给今属山东的平原县、长河县,元代以后,广川划到条县,条县即今天的景县。

  枣强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桓则考证:

明代嘉靖《枣强县志》载:

“汉世,枣强广川,离合废置,本为一也”。

即在汉代,枣强、广川多次离合废置,其实就是一个地方,他还质疑,董仲舒诞生之地可能在枣强的旧县村,否则,明代重修的董仲舒坐像为何安放在枣强旧县而非景县董故庄呢?

  景县、枣强两县政府围绕着“董仲舒”大搞文化投资,景县县城有“董仲舒路”,枣强县城则有“董仲舒艺术碑廊”,两县也很注重对自己境内董仲舒遗迹的保护,两县学者极力发掘“董仲舒文化”。

在对外宣传中,两县政府大多称本县为董仲舒的故乡。

  有学者指出,衡水景县、枣强两县对“董子故里”的争论,体现了两县政府对文化的重视,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董子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极具意义。

                 摘自2005年10月17日《河北日报》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宋明理学

儒学演进至宋明之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

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

适应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程颢、程颐、朱熹等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道教思想及诸子之说,提出“理气论”、“心性论”;

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儒学发展至理学。

到了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出:

“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即:

“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

“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

宋明时期因此也就成为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明理学也便成为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理学和心学也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

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一、选择题

1.(原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原创)读下图,在孔子庙堂设立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宣公”的是()

A.汉武帝

B.宋太祖

C.唐太宗

D.康熙帝

3.下列哪本书籍是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且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儒学的必读参考书()

A.《五经正义》  B.《四书章句集注》  C.《五经》  D.《五经注释》 

4.(原创)下列叙述不符合唐朝国学的史实的是()

A.学舍有400余间,学生达到3000余人  

B.国学的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主要是“五经”   

C.国学的学生,有汉族子弟,还有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的王公子弟  

D.我国古代地方教育系统也因此得以初步建立

5.(原创)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

以下哪些观点或者主张不属于“二程”()

A.“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B.“人伦者,天理也”

C.“有了礼,就有了仁、义、智、信”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6.继孔子和孟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     B.程颐     C.陆九渊   D.朱熹

7.(2005年高考全国卷文综Ⅲ,1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

8.朱熹的理学内容主要有(  )

①“理气论”  ②“心即理”   ③“致良知” ④“心性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原创)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下列哪些是“心学”的内容(  )

①“心即理也”②“宇宙便是吾心” ③“致良知” ④“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材料解析题

10.(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二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理在先,气在后;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既有理,便有气;

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根据三则材料,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理学或者心学思想。

20.课堂小型辩论会:

《宋明理学的利弊》

程门立雪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

“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

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

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

杨时传》,书载“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游酢和杨时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

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游酢、杨时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

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

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

《朱子语类》(朱子即朱熹)也有记载这个故事,该故事在宋代以后的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程颐,字正叔,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

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

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

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而游酢便是典故的主人公之一。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

后来,经过中国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提倡、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由于二程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桃李遍布天下,江河南北都有程门的弟子。

游酢、杨时等人都是程门的嫡传弟子,中国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则是程门的四传弟子。

当时,尽管程门素以教学严厉、清苦而闻名,但前来拜师求学的人仍络绎不绝,因此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心学大师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阳明子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喜言兵事,且善射,并好学,学识渊博。

他的一生行为,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在学术方面,他的“心学”独成一家,和程朱学派意趣迥异,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死后从祀文庙的人。

他首先主张“学贵得之于心“,以“心“作为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开始对孔子偶像有所持疑,扩大了内心自我的作用。

他是我国历史上极有成就的哲学家之一,他开创的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封建社会后期异端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因此,他受到很多人的崇拜。

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中国近代一代枭雄蒋介石也很崇拜王阳明的,败退台湾时间把台湾草山改为阳明山。

现在浙江余姚还有个阳明医院.

 同时,在我国,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为探索救国之路的孙中山都曾潜心研究过王阳明的著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徐特立也大加赞赏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少年时就曾读过王阳明的《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并逐句逐字做了批注,后来对王阳明的思想更是有所批判与创新,结合中国的实际,领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王阳明的学说更是漂洋过海,从古老的中国走向世界。

此外,日本一位八十三岁的高僧拄着拐杖颤悠悠地把阳明学说带回日本,没想到竟风靡一时,学者云集,还分成了不同的学派,阳明学说更是间接地为日本明治维新起了思想上的铺垫作用。

高鼻子、蓝眼睛,不屑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欧美人在本世纪,也出奇地对阳明学说着了迷,竟还要远渡重洋,来拜访王阳明的故居,颇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势头。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