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1002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人间真情”为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互相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

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芯线,激起仿效的意愿。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联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感触。

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在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把握人物特点,尝试课本剧表演。

4.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对日常习作的启示。

5.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对日常习作的启示。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20古诗两首                     2课时

21搭石         2课时

22跨越海峡的生命线            2课时

23*卡罗纳1课时

24*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            3课时

语文园地一                 1课时            

20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是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理解并背诵。

教学难点:

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理解并背诵。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是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初读诗文,扫清字词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4.各组派代表展示汇报。

5.评价。

活动二:

合作探究,畅谈感受

1.说说每句古诗的大意。

2.诗中点名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及目的地分别是什么?

从那句诗中可以找到?

3.老友去远方,是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4.诗中的“尽、唯”用得好吗?

说说原因。

5.各组派代表展示汇报。

6.评价。

活动三:

巩固梳理,拓展运用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除了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外,你还知道那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

【检测反馈】

1.注意带点字的读音,把()里不正确的音节划去。

孟(mèngmèn)广陵(línlíng)

空(kōngkòng)尽(jǐnjìng)

2.形近字组词。

陵()烟()

棱()咽()

孤()唯()

狐()维()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脚步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

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黄鹤楼的李白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板题)

二、走进课本,理清脉络

预设如下交流点:

活动一:

初读诗文,扫清字词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

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éi)。

活动二:

合作探究,畅谈感受

2.第一句点明送别的地点。

(黄鹤楼)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目的地。

(烟花三月、扬州)

3.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的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

后两句的理解(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知道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活动三:

巩固梳理,拓展运用

《赠汪伦》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课堂小结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首有关离别的诗歌,再次感受文人墨客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熟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2个生字。

2.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并背诵。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点:

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并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书写2个生字。

2.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并背诵。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活动方案】

活动一:

解题目,知作者。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该怎么解释?

2.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王维的生平吗?

活动二:

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释下列字词:

使、浥、新、君、更、阳关、故人

2.说说每句古诗的大意。

3.这首诗写法上你发现什么?

(前两句写______后两句转而_____)

4.诗中的“更”字用得好吗?

说说原因。

5.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展示。

【检测反馈】

背诵并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谈话导入

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王维给我们带来的另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走进课本,理清脉络

预设如下交流点:

活动一:

解题目,知作者

1.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师板书:

(送)→(使)→(西出)

王维元二安西

▲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2.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活动二:

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使,出使。

浥,湿润。

新,焕然一新的意思。

君,对人(男性)的尊称。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故人,老朋。

2.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

劝您再喝完一杯酒,向西出了阳关,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3.前两句写__景____后两句转而__抒情___

4.一个“更”字突出了作者恳切的情意。

最后点出惜别的原因,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不忍分手的深情厚谊。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意,而且有意地意地拖延着分手的时间,好让朋友多停留一刻,临别一刻,临别依依,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相对无言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以后,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课堂小结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的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

一首简单的诗,往往包含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21搭石(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搭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活动方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生字词卡片。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谴责懒惰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绾裤理所当然汛期

3.指名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小组交流。

5.展示评价。

活动二:

再读课文,深入体验:

1.再读第一段,想一想,什么是搭石?

哪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搭石?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横线把这句话标出来。

2.人们为什么要摆搭石呢?

你能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吗?

3.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组交流。

5.展示评价。

【检测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bàofāxùnqīshunxù

()()()súyǔxùnsùměngzhǎng

()()()

qiǎnzélǎnduò

()()

qīngbōdàngyang

()

rényǐngchuòchuò

()

2.组词。

洪()()

序()()

俗()()

伏()()

一、描绘家乡,导入课题

谈到家乡,每个人都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

质疑。

二、完成活动

预设如下交流点: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多音字“间、行、背、俩”。

2.谴责:

(对荒谬的行为或言论)严正斥责。

懒惰:

不勤奋,不爱劳动和工作。

协调有序:

非常和谐、有次序。

清波漾漾:

清澈的水波在微微荡漾。

人影绰绰:

"绰",姿态柔美。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绾裤:

卷起裤脚。

绾,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

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汛期:

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期。

3.作者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的情景,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活动二:

再读课文,深入体验:

1.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会冲走原来的搭石,或者把搭石冲得不平稳了,所以人们要在汛期过后的秋天重新摆搭石。

3.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

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绾裤

(师: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1:

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2:

我认为会很辛苦。

3:

还会很麻烦。

师:

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呢?

生:

就会着凉感冒。

师:

那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可见搭石是这么重要啊!

三、课堂小结

家乡的搭石处处是美,有看得见的美,也有看不见得美。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跟着刘爷爷,跟着家乡的人们一起去走走搭石,去找找这样的美吧!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反思:

 

21搭石(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搭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4.启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感受。

教学重点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4学会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感受。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回顾导入——感知美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搭石有所了解了,谁能说说什么是搭石?

(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那么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活动二:

品读体味——欣赏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波浪线画出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再想想那是一幅怎样美的画面。

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句话描写了什么人来走搭石?

(2)当他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他的心情怎样?

当搭石摆好了,此时老人又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搭石已经摆好了,他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

(3)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刚才是上了点年岁的人来走搭石,现在是谁来走搭石了?

动作是怎样的?

(2)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3)你们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4)有感情朗读,读中悟美。

4.“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有抢着过吗?

那他们是怎么做的?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5.“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理解“伏”。

透过这个“伏”字,你体会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敬老美。

(2)理解“理所当然”。

①乡亲们把什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②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呢?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

假如遇上怀抱宝宝的妈妈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假如遇上拿着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会———————。

假如遇到————————,——会—————————。

假如遇到————————,——会—————————。

6.各组派代表展示汇报。

评价。

活动三:

总结升华——感受美

1.面对这样的一排排搭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说些什么?

2.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什么?

3.今天我们走进了刘章爷爷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

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美搭石吗?

那他在赞美谁?

4.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中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检测反馈】

小练笔:

美,就在我们身边。

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互相关心的事啊!

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让人感动。

你能选一件写一写吗?

一、回顾前文,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大家看!

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二、走进课本,理清脉络

预设如下交流点:

活动一:

回顾导入——感知美

搭石看似平常,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睁大双眼,用心去发现美,欣赏美。

活动二:

品读体味——欣赏美

1.学生读课文,找句子。

2.

(1)老人。

(2)当他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他的心情怎样?

(着急)当搭石摆好了,此时老人又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高兴)搭石已经摆好了,他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行为美。

(3)指名读,再请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4)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奉献美)

年老的人调整好搭石,接下来就是走搭石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走搭石吗?

能不能像我们上下楼梯、过桥那样悠闲、慢慢地呢?

找学生模仿老年人走搭石。

3.

(1)刚才是上了点年岁的人来走搭石,现在是谁来走搭石了?

(一行人来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有人抢路吗?

(没有)动作是怎样的?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2)理解“协调有序”。

①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②师生合作读一读。

小结得出:

这协调有序的动作美我们可以称为和谐美(板书:

和谐美)

(3)你们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①“绰”是生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②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想一想。

③感情读这两个词语。

④真美!

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变成诗的语段)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中悟美。

小结:

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4.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有抢着过吗?

那他们是怎么做的?

(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过)

(2)师: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师概括为:

谦让美(板书:

谦让美)

5.

(1)理解“伏”。

透过这个“伏”字,你体会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敬老美。

(2)②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呢?

(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胆小的孩子、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活动三:

总结升华——感受美

1.面对这样的一排排搭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最后一自然段)

2.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什么?

(互帮互助)

3.今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美搭石吗?

(不是)那他在赞美谁?

(借搭石赞美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板书)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和敬老美,还有我们所说的美,其实都是爱的体现。

让我们以爱对待生活,对待他人,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四、布置作业

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

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

教学反思: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小钱的不幸,感受台湾青年真挚无私的爱。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掌握“髓、血”等字的读音和理解“凋零 含苞 绽放”的意思。

3.在情境中初步理解“海峡的生命桥”的含意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掌握“髓、血”等字的读音和理解“凋零 含苞 绽放”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初步理解“海峡的生命桥”的含意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小钱的不幸,感受台湾青年真挚无私的爱。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掌握“髓、血”等字的读音和理解“凋零 含苞 绽放”的意思。

3.在情境中初步理解“海峡的生命桥”的含意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小组内进行词语朗读,划出难读的句子。

活动二:

再读课文,了解故事

1.按要求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这是一个怎样的病人?

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也是“静静地”吗?

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3.要想拯救这一朵生命之花,只有怎么办?

可是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此刻,你最想对小钱说什么?

5.小组交流学习,展示汇报评价。

【检测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xiáyí

海()转()

kuàngbāo

空()同()

2.辨一辨,再组词。

桂()凋()

挂()调()

怀()彼()

坏()披()

苞()湾()

雹()弯()

一、谈“桥”揭题,引导质疑。

1.师板书:

“桥”字,学生自由交流曾经见过了怎样的桥?

2.出示课题——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

3.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品读课文

预设如下交流点: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海峡 桂树 凋零 含苞 绽放 骨髓 辗转 空旷 同胞 身躯

2.同桌之间互相朗读,扫清朗读的字音和停顿的障碍。

活动二:

再读课文,了解故事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概括出主要内容,并相机板书:

(杭州)骨髓移植(台湾)

小钱余震李博士、青年

2.这是一个怎样的病人?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上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这段话中有一个词——“静静地”,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回答看到小钱“病体虚弱、病情严重”等)

难道小钱此时此刻的心情也是“静静地”吗?

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预设:

生回答小钱渴望获救等)

4.是啊,18岁,多么美妙的年龄啊!

18岁正是编织梦想的年龄;18岁更是放飞希望的年龄!

而要想拯救这一朵生命之花,只有怎么办?

(骨髓移植)可是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

(不容易)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多么精确的数字道出了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进行读书指导:

引导学生重读数字“十万”和“一”,读出寻找骨髓的不易和小钱生命的渺茫)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而且我们也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那么,事情会怎样的发展,它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就让我们期待下节课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学习课文,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疑问。

教学反思: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2.理解课文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