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177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docx

四年级语文第五六单元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一、本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世界遗产”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介绍我国的世界遗产的。

所选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都是我国最有名的世界遗产,文中对这几处世界遗产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容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以“保护文物”为题的口语交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3、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四、课时安排:

17长城2课时

18颐和园1课时

19秦兵马俑2课时

 

17、长城

教学目标解读: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解读: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解读: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预设预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序号:

日期: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

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

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板书:

略]

    思考:

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

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

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

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远景:

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

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序号:

日期: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教学反思:

 

17、长城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

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

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

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预设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

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

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相脱节。

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

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

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次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

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8、颐和园

教学目标解读: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

(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解读:

目标1

教学难点解读:

目标2

教学课时:

1课时

预设预设教学过程:

序号:

日期: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

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

⑴明地点。

⑵看景色。

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

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

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

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

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

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

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

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

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

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

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

向下望。

    第3、4句:

向前望。

    第5句:

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18、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

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

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

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

比如:

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

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

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

又如: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19秦兵马佣

教学目标解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解读: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

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预设预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序号:

日期: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

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

享誉世界:

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

所向:

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

溃败。

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

抬起头,挺起胸膛。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

若:

好像。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

跃跃:

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

要。

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

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

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

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

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

(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序号:

日期: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

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

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

("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教学反思:

 

19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可真长,内容可真多,这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最初印象,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篇比较棘手的课文,上下来的感觉不是很好,学生学习气氛很是沉闷,他们居然对它不感兴趣!

第一课时,几乎把所有的时间放在了字词的教学上,全文生词、二类词以及四字词组多达六十多个,整篇课文几乎由四字词组构成的。

这么多的词语,显然是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

好不容易学完了这些词语,发现学生还是不能够很好地读通课文内容,因此,对课文中一些难读的句子又进行了梳理,经过训练以后,基本上读通了课文。

发现就要下课了,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脉络层次还是不够清晰,整体感知还需要训练!

这倒并不难,紧紧抓住课文第3节这一句过渡句,以前也曾经进行过关于过渡句的训练,因此很快的课文层次也就迎刃而解一清二楚了!

第一课时上得比较吃力,第二课时也并不轻松!

主要原因还是课文内容太多,无法很好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

应该说如何体会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还是比较顺手,仅仅举“坑内有兵马俑近7000个”这一句为例:

我问学生,我们学校有学生多少人?

然后,我又问,假如现在我们学校近2000个学生全部是兵马俑,全部坐到室外去,那么,一个学校这么多学生够吗?

再放一个学校的学生够吗?

学生笑了,又一次摇了摇头。

我又问,那么放3个学校的学生够吗?

学生都笑了起来,他们说还不够呀,得再放。

在说说笑笑中,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一特点!

因此,这一段学得还可以,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但,接下来,如何感悟“个性鲜明”呢?

问题就来了!

首先,课文介绍了“类型众多”的兵马俑,内容这么多,又都是紧密联系无法分割的,因此很难确定教学重点,无法采用省时省力的“由扶到放”重点讲一节其他段落自学的教学方法!

个性鲜明在哪里?

段落之间每种佣需要对照起来讲解,就遇到了矛盾,要么每个段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要么所有段落仔仔细细串讲一遍!

这个问题我没有处理好,最后,我只好抓住“一看就知道”、“好象”、“随时准备”等词语让学生感悟兵马俑“鲜活”的个性,从而理解什么是“惟妙惟肖”,最后再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