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107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各朝代饮食礼仪Word文档格式.docx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

  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

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篇二: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的发展和继承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饮

  食礼仪文化,很多优良的、传统的饮食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饮食礼仪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中国饮食礼仪是一种精神,贯穿在整个饮食活动中,已演变为包含在饮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中华饮食文化光辉的思想结晶。

  关键词:

饮食礼仪文化继承发展

  1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

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以贯通的特点。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饮食礼仪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行为规范的一部份。

  饮食礼仪的涵盖面很广,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食礼。

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

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种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

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广泛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食礼诞生后,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

接著,孔子又继续对食礼

  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礼定分”,消患除灾。

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

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就成为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了[1]。

  在古代用饭过程中,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

曲礼》载:

“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客歉醢,主人辞以篓。

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

毋嘬炙。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类似的仪礼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2]。

  2近现代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底蕴,而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对外的饮食礼仪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的聚餐会饮也演变成了一幕幕的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

“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2.1入座、用餐的宴会礼仪

  应邀出席宴请活动,应听从主人安排。

如果是宴会,进入宴会厅之前,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座位,入座时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写着自己的名字,不可随意乱坐。

如邻座是年长者或妇女,应主动协助他们先坐下。

入座后坐姿要端正,不可用手托腮或将双臂肘放在桌上。

坐时脚应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随意伸出,影响别人。

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3]。

  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开始进餐。

取菜时不要盛得过多,盘中食物吃完后如果不够,可以再取,用餐前应先将餐巾打开铺在膝上,餐后叠好放在盆子右边,不可放在椅子上,亦不可叠得方方正正而被误认为未用过。

餐巾可擦嘴不可擦汗[4]。

  2.2点菜的饮食礼仪

  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要做到“三优四忌”。

  三优是指优先考虑的菜肴有三类:

  第一类,有中餐特色的菜肴。

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

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第二类,有本地特色的菜肴。

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第三类,本餐馆的特色菜。

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

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四忌在于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

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

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

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

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5]。

  2.3敬酒时的礼仪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

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

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

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

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

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

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

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

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

但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6]。

总体说来,餐桌及宴会上的现代饮食礼仪可归结为:

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3发展中的现代饮食礼仪

  3.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场合均有一些食礼食仪,有一些属于尊老爱幼、礼貌谦恭、热情和睦、讲究卫生等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对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当然,也有一些不够合理、健康的成分,如一些地区敬酒必须喝干的礼俗,对那些不胜酒力的人确实是勉为其难;

一些地区男女不同席的礼俗,妇女不上正席的习俗,反映了封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残余仍然存在,有的需要改革,有的必须革除。

  3.2内涵丰富,文化蕴意

  中华饮食礼仪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

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礼仪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礼仪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美作为饮食礼仪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运》中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

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

?

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7]。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礼仪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

但是,

  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

唯其“美”才能激发“情”;

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时代风尚的“礼”。

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最高境界。

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礼仪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礼仪文化。

  3.3与时俱进,多元发展

  现代饮食礼仪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首先,建立在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基础上的食品工业的出现,为现代饮食礼仪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前提。

其次,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崛起使人们不再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神的关系看得比人自身更为重要,当“大写的人”的观念出现之后,一种与之相应的新的饮食礼仪文化便呼之欲出了[8]。

  与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相比,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打碎了以往的形而上枷锁,恢复了饮食活动的本来目的,因而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是二元的,那么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则是多元的。

这种多元化的追求是以信仰的多元性、趣味的多样性为前提的。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是面向宗教和宗法的,那么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则是面向审美和享受的[9]。

  参考文献:

  [1]卢红华.浅谈中国食礼与节令食俗[j].烹调知识,20XX,(03).

  [2]华尚望.中国传统食礼例说[j].开心老年,20XX,(01).

  [3]周三金.中国饮食文化精华汇萃——《中国食经》评介[j].食品与生活,1999,(03)

  [4]参见朱燕:

《现代礼仪学概论》,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239页;

  [5]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6]现代中餐礼仪之“排座次”[j].中国粮食经济,20XX,(04).

  [7]杨滨,彭小云.简论中国饮食养生文化[j].昆明大学学报,20XX,(01).

  [8]冯尚坤.饮食与健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XX,(03).

  [9]鲁人.中国食礼漫笔[j].中国保健营养,20XX,(06)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之饮食礼仪少先队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之饮食礼仪”方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相关的图片视频及文字表述,使队员对中国古代的一些文明礼仪,如饭桌上的礼仪,有更多的了解。

  2.通过本课使队员感受中国的传统精神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

  活动准备

  1.中队辅导员在课前培训好学生出、退中队旗规范。

  2.唱少先队队歌,做到歌唱整齐,吐字清楚。

  3.中队辅导员和队员在课前要佩戴好红领巾。

  4.黑板板书规范。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内容

  一、点名汇报(全体立正,中队长敬礼,报告:

“报告辅导员,本中队原有队员?

名,实到?

名,中队活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请辅导员给我们讲话,报告完毕。

”辅导员回答:

“接受你的报告!

”随后,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提出祝词、要求和希望。

辅导员讲话完毕,中队长和辅导员互敬队礼,中队长返回原位,全中队立正)。

出旗,唱少先队队歌(点击ppt课件首页音乐播放)(5分钟)

  二、主要内容(28分钟)

  1.主持人引导语(2分钟)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所知道的古代文明礼仪。

(5分钟)

  3.主持人:

中国的传统礼仪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今天想给大家讲一讲古时候的餐桌礼仪。

(20分钟)

  

(1)饭前:

主人要写帖子邀请客人,感觉客人快要来时呢,要站在门口迎接客人,然后主人和客人互相问候,主人再将客人引向餐桌。

这时要注意等主人坐下后,客人才能坐下,用来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吃饭之前,等食物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所谓行祭就是古人为了表示不忘本,每次吃饭之前都必须先从盘碗中拔出一些菜,放在祭拜用的桌案上,以报答发明饮食的先人。

如果在自己家里吃上一餐的剩饭,或者是吃晚辈准备的饮食,就不必行祭了。

  

(2)座次: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

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

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

  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古人讲究“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意思就是面向左边的、面向东面的、朝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之饮食礼仪

  少先队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之饮食礼仪”方案

出旗,唱少先队队歌(点击ppT课件首页音乐播放)(5分钟)

  (提示:

同学们,我们知道我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我国也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但是,因为时间的变迁,从古至今,我国在礼仪规范上有许多变动。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时候的一些文明礼仪吗?

比如说我知道在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要举行冠礼,就是男子要戴上帽子,表示自己长大成人了;

女子十五岁的时候要举行开笈礼,就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上,用以区别和童年时的发式。

古人讲究“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意思就是面向左边的、面向东面的、朝着大门的座位是最好的、最尊贵的,坐在不同的位子表明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一般来说,坐在尊贵位置上的是皇帝,老师,长者类的。

在汉代以前,没有椅子和凳子,还要席地而坐。

(提示:

可展示ppT上的问题,即请队员回答ppT中哪个座位最尊贵。

  (3)吃饭时:

主人要敬酒让菜,敬酒的时候要先敬年长者和主要的客人,然后再敬主人。

吃饭时身子要尽量靠近饭桌,以免食物落下的时候弄脏了坐席。

女性吃饭时要用长袖来遮挡住嘴进食,不可喝酒。

  (4)饭后:

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等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然后又坐下。

如果用餐的是一家人或是同事聚会,没有主宾之分,可由一人统一收拾食案。

如果是较隆重的筵席,这种撤食案的事不能让妇女承担,怕她们力气不够,可以推出年轻人来做。

  (5)禁忌:

a.同别人一起吃饭,你不能只顾自己吃,也得顾及别人。

  b.吃饭时不能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抢的嫌疑。

  c.要放入口中的饭,不能再放回饭碗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d.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像没够似的。

  e.咀嚼时不要让舌头在口中发出声音。

  f.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要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这样会让主人觉得你看不起主人筹措的饮食。

  g.筷子的使用:

(三长两短)不能把长短不一的筷子摆在桌上。

因为过去的棺材前后两边是短木板,两边加底是三块长木板,称为“三长两短”。

所以摆筷子最忌讳三长两短。

(仙人指路)仙人指路是指拿筷子时,用大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拿筷子,而伸出食指。

食指的字面意思就是吃饭时用的手指头,这个手指头对着人一般是指责别人的意思。

  (品箸留声)舔筷子、嘬筷子、或者“索勒”筷子都是相当不礼貌的。

如果边索勒边发出声音,那么就会让人觉得少家教。

  (击盏敲盅)只有乞丐吸引人注意的时候才用筷子敲击碗筷。

所以敲击碗筷会被人看作下贱。

  (迷箸刨坟)不要拿着筷子在一盘菜里上下“扒拉”,找自己爱

  吃的。

这种做法会被人认为没有家教。

  (定海神针)不要用筷子插菜、肉吃。

这样很不礼貌。

  (落地惊神)因为祖先们都长眠地下,把筷子掉在地下等于惊

  动祖先,属于大不孝。

  (当众上香)不能把筷子竖在饭里。

如果把筷子竖在碗里,形状像香炉,等于咒骂他人。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注意请队员或主持人进行演示,筷子可用铅笔代替。

  四、主持人总结(3分钟)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宏伟,仅就饮食礼仪而言,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只是沧海一粟。

朝代不同,饭桌上的礼仪也在变化,就像我们前面所说汉代以前做的是席子,以后是坐凳子、椅子。

在吃饭时,男女的座位也有区别。

甚至吃饭时,食物的摆放也很有讲究,

  比如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

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

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可见,古人对礼仪的有多么的讲究和细致。

同学们,大家可以根据对现代饮食礼仪的了解来对照一下古代和现代的不同,做个有心人。

  五、呼号(由辅导员领呼,方法是:

领呼人:

“准备着: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全体队员举右手握拳回答:

“时刻准备着!

”)。

退旗奏乐(点击ppT上的音乐)(5分钟)

  六、附件

  1.《少先队出旗曲》

  2.《少先队退旗曲》

  3《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4.ppT课件

  5.图片

  篇三:

中国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