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137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 第四十一讲环境保护选修六Word文件下载.docx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

烟雾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温室效应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

可吸入

颗粒物

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

燃煤烟尘、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恶性病变等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防治

(1)固体废弃物的分类与危害

(2)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

①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

处理方法

优势

缺点

填埋法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低,可处理所有种类垃圾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

堆肥法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

(热处理)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耗资巨大,设备投资大;

焚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

大气污染严重

目前,世界上应用较普遍的是填埋法。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垃圾填埋和焚烧两种方法。

②垃圾越境转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尤其是有毒危害废弃物的数量、种类在日益增多,而人类对它们的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却非常有限。

因此,在一些国家,累积的废弃物已失去控制,大量运往发展中国家。

4.土壤污染及防治

(1)土壤污染的成因与危害

(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

主要有工业和城市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牧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等。

(3)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②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

③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④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运用—考向通关]

1.(2016·

全国卷Ⅰ)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

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

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 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殖过程中会造成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层土壤盐碱化,进而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居民生活;

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可造成海域污染和海水富营养化,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答案] 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2.(2016·

全国卷Ⅱ)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

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 本题结合电子商务热点考查固体废弃物的类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快递外包装的主要材料及其特点,其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包括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加强废弃物的再利用两方面。

[答案] 环境污染问题:

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

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

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

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

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右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

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由材料可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其含有硫酸、铅等有毒物质;

图示山区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夏季降水集中,污染物质进入江河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此外,大量矿渣堆积于山坡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采取的措施要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即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行洪通道等。

[答案] 危害:

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

加固尾矿矿渣库;

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 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要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分析。

生活方面:

危害人体健康;

生产方面:

污染土壤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

治理难度方面,一般更新速度快的水体,治理见效快,而泉水属于地下水,更新速度慢,人类施加的治理措施见效慢,效果差。

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

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

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

(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

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考点二|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对应学生用书第237页)

[理解—要点突破]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

是最主要的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

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

(2)危害

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保护草地

①主要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1)湿地的功能

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3)保护湿地

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4.物种灭绝及保护

(1)灭绝的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2)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5.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

问题

主要分

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森林

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

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

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垦殖

气候干

旱、降

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

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

自然充

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

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

有一定

的寿命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水土

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土地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

旱、蒸

发旺盛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全国卷Ⅲ)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

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 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首先要考虑过度捕捞,其次考虑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河湖湿地的减少及水污染等;

采取的措施一方面要从原因入手分析,即解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要从人工繁殖促进鱼类资源的增长角度考虑。

[答案] 原因:

过度捕捞;

河湖湿地减少;

水体污染。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措施:

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

保护湿地;

治理河流污染;

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2.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对比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三者变化存在如下因果关系:

人口增加——开垦湿地——湿地减少、耕地增加。

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包括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规建设和宣传教育等。

[答案] 

(1)特点:

湿地面积减少。

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

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

(2)退耕还湿地;

建立自然保护区;

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

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3.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

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

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 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

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

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

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

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答案] 可能原因:

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

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

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

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

治理水体污染;

严禁猎杀;

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

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考点三|资源问题及其利用保护

(对应学生用书第239页)

1.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

(1)短缺原因

自然

原因

①水资源总量丰富,可利用有限;

②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

①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

②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③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

(2)解决措施

开源

①跨流域调水;

②修水库蓄水;

③人工降雨;

④海水淡化;

⑤合理利用地下水

节流

①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②净化污水,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

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节水意识

2.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现状

耕地不足,中国依靠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实行耕地

总量不减

少措施

依《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

利用率

非农业建

设必须节

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

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土地资源退化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地退

化的概念

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壤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生物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

修建水库、灌渠等;

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

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3.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煤炭、石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见下表所示:

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措施

开采

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以及大量占用土地

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土地,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堆积场地

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

运输

污染大气、水

运输过程中发生自燃或扬尘,或受到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系,原油的泄漏及油船外排的洗舱水污染海洋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加工

废水、废气、废渣

在加工中会产生灰尘、氮氧化物等,热电厂排出洗煤水、废渣

利用

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球变暖、酸雨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

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

1.(2015·

全国卷Ⅰ)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

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解析]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水丰富,加之地形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土壤容易流失。

因此,在修建公路,开挖石料之前,要先收集宝贵的厚度较薄的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或者施加表面覆盖物以防止水土流失。

在工程结束后,再将收集的土壤回放到石料场和弃料堆放场表面,并采取水土保持的相应措施,恢复土壤的生产功能。

[答案] 措施:

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

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

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2.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

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

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治切沟的形成。

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

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

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

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

(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

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

切沟填埋。

3.(2015·

全国卷Ⅱ)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

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

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解析] 喀斯特地貌区的治理措施涉及多个方面,可从恢复自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等方面回答;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主要从经济补贴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

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

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

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

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

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

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1.(2017·

全国卷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

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

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解析] 根据材料,柽柳种子多,繁殖快,侧向枝条多,生存能力强,争夺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容易打破生态平衡。

[答案] 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

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

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2.(2017·

全国卷Ⅱ)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

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 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结构、植被丰富程度、地下根系和植被多样性等方面回答。

[答案]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

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

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

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3.(2017·

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 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湿度低主要与树种本身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树种单一的影响,以及植株的疏密度有关。

[答案] (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

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4.(2017·

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

检测显示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

下图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2013~2015年山火的分布。

分别指出该地区山火与水土流失易发的季节,并分析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火灾和水土流失易发生的季节,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答案] 该地区山火易发生时间集中在夏季。

水土流失易发生在冬季。

 原因:

过火林地地表植被覆盖低,植被对地表保护能力减弱;

地表径流增大,加剧地表侵蚀。

5.(2017·

江苏高考)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

下图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0~2010年渤海湾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