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55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doc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星野道夫曾言:

“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

”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

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

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

正如网友侃言:

“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

”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

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

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

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

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

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

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

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

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

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

还在等什么?

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

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

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

文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先从反面论证“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

行文连贯,照应严密。

语言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为坚实的表达功底。

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损害到语言之美。

(点评:

桂新)

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

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

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

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

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

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

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

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

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

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

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

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

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

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

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

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

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

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

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

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

我们应感激:

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

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十分鲜明。

标题“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观点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作者反复强调“科技”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重要。

文中倒数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

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

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的文采。

假如论证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

(点评:

民之音)

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

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

“囡囡,热了吧?

走,外婆带你凉快去。

”一个激灵,鱼跃而起。

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

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

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

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

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

“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

为什么荷花夏天开?

为什么……”“哎呦,可问怕外婆了!

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

”“那后天呢,大后天呢?

”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

“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

”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

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

“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

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

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

“哎!

老了,眼睛不中用了。

”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

“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

”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

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点评:

大道至简。

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

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标题简。

题好文一半。

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在70万份高考卷中其辨异性很给力,值得点赞。

其二是结构简。

全文共7段。

第1、2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第3、4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第6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

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

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途径(用身、用心、用科技手段)、感受自然的结果(自然离我们“远”“近”),作者用7个自然段将其掰开揉碎、扣得很充分。

其三是题材简。

全文就地取材,就写田边地头,就写真情实感,人物少、情节明、环境“简”,很有“实战”价值。

此外,本文文体特征突出,文情(天人合一)理(光大发扬孝文化)并茂,详略处理亦无不当。

(点评:

王景)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

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何谓“感知”?

“感”即感受,“知”为相知。

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

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

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

作家迟子建曾说过:

“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

”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以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

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

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

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

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

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

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点评:

本文立意准确,自始至终均在证明一个观点:

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须亲身走进自然,才能敬畏自然。

文章采用先破后立、层层推进的手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构严谨。

文章先指出电视网络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时的不足:

无法让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量。

用孩子、画家和作家面对屏幕等媒介的表现证明自己的观点,又用迟子建的言论作证,事、理结合,言之凿凿,使论证严密。

接着,文章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

亲身走进自然的意义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作者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却因不亲近自然,或只通过媒介了解自然,造成严重后果:

与自然疏远,甚至破坏自然,使雾霾封城,河水有毒。

行文至此,问题的原因、结果已经阐明。

以上是“破”。

最后两段,文章通过莫奈亲身观察荷花、徐悲鸿走进马群的成果证明,人只有走进自然,才能真正与自然相感相知,获取力量和智慧。

这是“立”。

全文1000字左右,内容丰富,所用材料真实、典型,具有说服力。

对比、假设论证手法的运用,突出了通过亲身感知自然这一方式的优点和通过媒介感知自然的不足。

语言流畅,成语运用恰到好处;用到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有气势和力量。

这篇考场作文,还有一个优点:

卷面整洁,字迹美观悦目。

不足之处:

开头稍显拖沓?

嗦,可以更加简洁。

一味否定科技媒介的作用,没有辩证认识。

(点评:

存仁)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苏轼有言:

“人间有味是清欢。

”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何必局促一室之内?

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

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

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

“山水与我情相宜也。

”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

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

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

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

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

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

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

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

“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

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

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

正如王开玲曾说:

“做精神明亮的人。

”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

感悟品味,生命接收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

王国维曾说: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

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突出立意明确,文章首段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即“亲近自然,尽享生命清欢。

”全文围绕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层层深入思路明晰。

文章思古鉴今,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亲近自然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

能够从这两方面分析和论证,显示出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虽然文章后半部分借用了王开岭《按时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观点和语句,但运用得还是较为贴切自然,不生硬。

反观现代社会,文章呼吁人们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尽享尘世清欢。

末两段稍显拖沓,收束可更简练些。

整篇文章紧扣中心,材料丰富,语言简洁并具有古典的诗意美感,书写干净美观。

(点评:

玉环)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

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

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

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

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

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

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

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

存在即合理。

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

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

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

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

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

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

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

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

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

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

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

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点评:

汉文)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

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

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

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

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

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

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

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

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

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

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

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

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

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

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

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

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

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

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

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

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

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

(点评:

志扬)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

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

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

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

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

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

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