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1614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五修改建议类文档格式.docx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中国近代史的划分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中一个时期或四个时期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也可以对中国近代史的划分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分)

3.(2017·

四川南充三模·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费正清认为,中华文明是一种有别于开放性海洋文明的内向型大陆文明。

……由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中华文明缺乏内在动力去突破传统框架,它只能在巨大的冲击下,被迫对西方作出反应,这就是费正清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

他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是西方规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主题。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

19世纪强大的西方侵略者以自己技术上的优势使一个在4000年间自以为是物质文明创造者和文化中心的民族黯然神伤。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

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西方。

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

这三次革命是共和革命、民族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

——摘编自《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

你对费正清“冲击一反应”模式有何看法?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2016·

安徽百校论坛高三第三次联考·

材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摘编自李克强《在上海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活力的关系进行探讨。

(12分)(说明:

可以就材料中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的关系进行认证;

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2018·

广东惠州第三次调研·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

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

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

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6.(2016·

四川成都三模·

材料某高三学生绘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思维导图

——据鲁东海、李真直《做两个逻辑统一的历史教学》

运用所学知识,对图8所示内容提出两项修改意见(包括增加、删除、替换、完善等),并说明理由。

(要求: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逻辑严密)

7.(2016·

安徽合肥三模·

材料有学者认为:

“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8.(2015·

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一·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

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

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

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

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9.(2015·

湖北天门高三四月调研·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面是2005年1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第十卷的目录摘编。

第十卷: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第一章战与和的变奏

第二章全面内战的烽火

第三章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

第四章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

第五章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

第六章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命运的角度对该目录增加一条子目录,并说明增加理由。

(所增加内容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0.(2016·

11.(2015·

河南六市二模·

材料1981年2月,针对“滞胀”,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以下为计划的部分要点:

(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2)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里根总统经济复兴计划提出一条补充建议,并说明理由。

(12分,要求:

建议明确,史论结合)

12.

(2016·

1.【解析】本题考查了全民族的抗战。

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

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可结合所学知识对题目中所给出的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言之有理、语言通畅、与史实相符且与抗日战争相关即可。

【答案】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只要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

(“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

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2.

【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全国卷41题

【解析】“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四个阶段都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起止点,第一阶段的起止点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阶段的起止点为太平国运动封建士大夫的自救和失败,第三阶段的起止点为甲午之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第四阶段的起止点以反封建专制为主要目的的斗争,这种分法主要以革命史观为参考,实际上还有许多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比如近代的开端为鸦片战争,于是从国家转型的角度就会发现,这段历史体现了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冲击以及中国人对这种冲击由被动到主动的回应,从回应的方式可以分成器物阶段,政治制度阶段、还有思想文化的阶段,伴随着每一次冲击都会有一次更高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成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如将材料第一阶段可以理解成为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然后分别举出对中国冲击的史实和中国回应的相关史实即可。

【答案】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标准

一等

(9—12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②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划分阐述准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5—8分)

①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②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划分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0—4分)

①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划分的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示例:

将第一个阶段——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起义时期,1840—1864年修改为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基本史实: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商品输出、两次鸦片战争、新思想的萌发、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政新篇》成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等。

3.

文明交流主题;

【解析】根据题意,首先针对费正清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运用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需注意在史实的运用中,应当使用多角度的史实、史实准确,文字运用具有逻辑性。

【答案】观点一:

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的具有一定合理性?

(2分)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先进、开放的西方文明冲击着古老、传统的中华文明;

西方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中西文明冲突和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面对这一冲击,近代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做出了积极反应。

由此可见,“冲击—反应”模式符合中国历史演进的实际。

(10分)

观点二:

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是片面的。

他过分强调“外因决定论”,违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

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几乎同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方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独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西方冲击虽然催生洋务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所以,费正清对中国历史的评判和理解是片面不符合实际的。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审题首先确定设问的主体“政府职能与市场活力的关系”,其次要注意开头的限制“中外近现代史”。

答题时第一步是要亮明观点,按照题目说明,既可以使用材料中的“政府向市场放权增强市场活力”这一观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新观点,但是不能脱离政府与市场这两个核心;

第二步是要围绕自己列出的观点引用史实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史实引用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以题目蕴含的观点为例,首先明确观点为“政府适度放权可以增加市场活力”,然后在说明过程中,可以列举中国当代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政府放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滞胀”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等主要史实,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不要忘记列举这些史实的时候,要紧密结合主题观点,进行简单的点评。

【答案】示例一:

关系:

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权可以促进市场活力的倍增。

(3分)

探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转变职能,向企业放权,市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

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政府放权,市场活力得到提升;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所以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权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9分,答出两点史实即可)

示例二:

政府适度干预经济可以促进经济有序发展。

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无序竞争带来的生产过剩,促成美国渡过经济危机;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成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期”。

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始终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提出新经济政策,运用“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结合的办法,使美国经济出现难得的增长。

但是,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政府不能过多干预经济,应该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否则有适得其反的危险,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评分说明: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

一等

(12—9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中外史实。

②对政府与市场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外史实。

(8—5分)

①能够运用中外史实。

②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巾外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4—0分)

①运用巾外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巾外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5.

【考点】传统文化主题;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本题要探讨的问题是:

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对材料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

从答题规范性上来说,小论文题观点要开门见山地明确提出,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与观点要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切忌简单罗列史实,结尾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答案】示例一

观点:

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

论证:

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

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

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

(8分)

总结:

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示例二

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好处。

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即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

其次,它导致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

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

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大型史学巨著更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

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

(2分)

6.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首先是完整审题,围绕图8中的5个版块逐个审查,找出其中不当、不完善的地方,然后按照题目要求,先列出要修改的观点,接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对应分析。

例如观点一,通过审题,发现第②项中的“电”作为发明创造显然违背常识,结合所学可以更改为“发电机”;

接下来就要结合所学进行说明,第一步要强调“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人为创造的,不能成为发明,第二步要说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明发电机提供了理论基础,发电机的发明使得电得以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类步入电气时代,所以应将“电”改为“发电机”。

【答案】答案示例(本示例只作阅卷参考用,其他合理的答案可以酌情给分)

修改1:

将第②项中的“电”更改为“发电机”。

说明: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创造的成果,该学生把“电”归入“发明创造”是不科学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注重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发电机的发明使得电作为高效率的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共事业等领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类南蒸汽时代步入电气时代。

所以应将“电”改为“发电机”。

修改2:

第③项中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完整和分类逻辑混乱的问题,应增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进行重新分类合并。

首先,产业结构应该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三个部分,所以应该增加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

其次,“电力、汽车、飞机和钢铁工业”与“重工业”是从属关系,并非并列关系,应将前者合并到后者中,并归属于第二产业。

再次,“电信服务业”与“第三产业”也是从属关系,并非并列关系,应将前者归于后者当中。

(每项修改意见中,观点2分,理由4分,共6分,两项共12分)

7.

【考点】孔子和老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邓小平理论;

先秦;

汉朝;

全国卷41题;

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

【解析】本题审题分为三步,首先是结合设问与材料,搞明白材料中的基本观点是“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中国历史”,其中蕴含三个细节,一是“创新”,二是“贯穿”,实际上就是学生答题时要注意尽量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要考虑到,三是要结合所学;

第二步是分析题目说明,注意题目是不限定角度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目设定的四个角度的某一个或多个,或者是修改、补充、否定、创新,这一块不求答题角度过度铺开,能够根据考场时间和自己的知识掌握,针对一个角度准确分析是比较理想的,在能力不足以支持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可以退而求其次,从多角度论述;

第三步是具体答题过程中操作的细节,一是观点明确,二是史论结合,既不要空洞地说历史概念没有史实,也不要只列举史实而不知道把史实与主题随时进行结合,三是注意列举的史实要准确,要和准备结合的结论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具体来说,如果是按照图示角度来回答,首先表明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如果按文化理念的求变求新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如果按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

如果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四大发明、京张铁路、袁隆平等;

如果按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唐朝的兼收并蓄、洋务派的学习西方、当代的对外开放等。

【答案】示例:

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角度一:

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二:

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

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

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

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角度四:

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8.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第一小问修改建议,可以从历史的真实性出发判断,比如日本教科书认为日本吞并朝鲜是得到欧美支持、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等不符合史实;

第二小问理由,可以结合甲午战争的史实和战争性质分析。

【答案】修改建议一:

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

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在华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列强持默许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