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docx
《镇江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江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二)
语文(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他在大学期间最早确立的诗歌感觉,是靠轻逸、收放有度的语言韵律感、呼吸感,________的转喻和带着沉思特征的抒情。
这使他的作品获得了一种魅力,感性与智性缠绕在________的语言的肌理中,形成微妙的共振和声音的高纯度。
这种写作方式,非常仰赖洞察力的精进及其与感受力的合拍,如________,黑暗中很可能踩空。
从他的一批近作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的分寸感。
A.浮光掠影 侃侃而谈 牛刀小试 少年老成
B.蜻蜓点水式 娓娓道来 投石问路 日臻成熟
C.浮光掠影 娓娓道来 牛刀小试 日臻成熟
D.蜻蜓点水式 侃侃而谈 投石问路 少年老成
2.下列语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是报纸文艺副刊的大国,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发掘新人和新作一直是副刊的优良传统。
B.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常有公司上市后人们一夜暴富的传说。
C.拉辛汗在最后留给阿米尔的信中说,“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亲爱的阿米尔,被你和哈桑。
”
D.“五四”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勇敢地走出闺门,冲决藩篱,以青春的激情踏上寻求自我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漫漫旅程。
3.下面都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句,以时间为序,从前到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②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③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④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⑤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⑥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
A.④⑤①③⑥②B.⑤④⑥③①②C.④⑤①⑥③②D.⑤④①③⑥②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傅国涌在其演讲《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中说:
我觉得民国的教育是成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上不仅享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同时能享受来自全球的最优质的那些资源,这就是民国时代曾经做到的。
①民国,是中国的乱世,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一个时代不能因为它是乱世,就说它是失败的
③但是在教育上走出了一条真正融合中西的道路
④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本土化
⑤“诸子百家”不是产生在秦始皇大一统的中国,而是产生在春秋时代
A.⑤②①③④B.②⑤①③④C.⑤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⑤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
(陆)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
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
乃上疏曰:
“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
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
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
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
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
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
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
诸将咸谏曰:
“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
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
”抗曰:
“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
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
”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
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
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
抗曰:
“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
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
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
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
抗闻,使咸亟破之。
祜至当阳。
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
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
抗曰:
“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
”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
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
肇计屈夜遁。
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
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评曰:
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
(选自《三国志·陆抗》,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力侔则安者制危侔:
相等
B.敕军营更筑严围敕:
命令、告诫
C.抗欲服众,听令一攻听:
听从
D.貌无矜色矜:
骄傲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假节:
假(同“借”)以符节,持节。
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假节”是一种掌地方军政的官获得的称号,“假节”者可杀犯军令者。
B.九服:
原指京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即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后泛指全国各地区。
C.鸿沟:
古运河名。
楚汉项刘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
后就把两国疆土的分界称为鸿沟。
D.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此处是说陆逊饱读诗书,所以才有“书生拜大将”之说。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
抗闻,使咸亟破之。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史家评陆抗“贞亮筹干”,“西陵破晋”一战如何体现他的“筹干”的?
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 句
杜 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
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9.《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彼于致福者,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__,隐天蔽日。
(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5)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6)________________,焚椒兰也。
(杜牧《阿房宫赋》)
(7)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8)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馘①
周海亮
队伍打到河的南岸,他开始想家。
正是收获庄稼的季节,他却手持锋利的大刀。
离家越来越远,以前,只隔了麦场般平坦的平原,现在,平原与平原之间,又多出一条河。
很小的河,河水及踝,及膝,粼波闪烁。
河水里还有家,有母亲粗糙的脸,小妹的冲天小辫,父亲佝偻的腰身。
再往南,隔一座低矮的秃山包,敌军的帐篷如同繁华的村落。
他们距离如此之近,他甚至能够清晰地听见对方士兵的嬉笑声和咳嗽声。
每当黄昏,便有香气从山包那边涌来。
米香,菜香,酒香,或者肉香。
排山倒海,直冲他的鼻子,让他更加想家。
他的腰间总是拴着三个袋子,即使睡觉,也不肯摘下。
一个粗布粮袋,结实耐磨,装了白花花的大米;一个水袋,皮革缝制而成,当走路时,就会咣咣当当地响;再一个,就是馘袋。
馘袋很小,精致,温婉,垂着流苏,绣了牡丹和平安草,却干干瘪瘪,在腰间无精打采地晃。
解下,凑近鼻子,恶臭阵阵袭来。
馘袋里,装了耳朵。
孤零零的耳朵。
左耳。
敌方士兵的左耳。
被杀死的敌方士兵的左耳。
他清晰地记得每一只耳朵的来历。
他清晰地记得当他的大刀砍进对方头骨时那一双双惊悚并且绝望的眼睛。
那些眼睛如同清澈的宝石,那些躯体如同初生的幼虎。
还有耳朵。
年轻并且英俊的耳朵。
柔软并且灵敏的耳朵。
现在那些耳朵变得紫黑或者灰白,拥挤着,萎缩着,腐烂着,代表着一条条死去的生命。
红髯将军对他们说,只要杀敌十人,便可得到一笔银钱和一个回家的机会。
他需要钱,他更想回家。
夜里躺在帐中,他把耳朵抖出来,排在地上,翻来覆去地数。
从左边数到右边,是六只;从右边数到左边,还是六只。
耳朵们贴紧地面,仍然警醒的模样,可是它们再也听不到世间的声音。
天色微明,他再一次冲上战场。
他的盾牌如同移动的铜墙铁壁,他的大刀斜斜闪出,血花四溅。
战斗极其短暂,敌方溃不成军。
这一次他们撤到很远,他的视野里只剩下零零落落的尸体和烟尘四起的平原。
打扫战场的时候,将军说,下一场战斗,就在二百里以外了。
他听了,蓦然变了表情,手却不停,刀尖轻旋,一只耳朵落进馘袋。
他杀敌三人。
现在他有九只耳朵。
九只耳朵和一只耳朵没有任何区别。
而当队伍继续往南开进,他想,也许这一辈子,他再无可能回到家中。
他需要一只耳朵,敌方士兵的耳朵。
左耳,耳朵是奖励,是赦免,是回家之路;是家,是母亲、父亲、小妹、情人;是炊烟、田野、土狗、锄头;是结束,是开始,是逃亡,是安稳并且弛然的生活。
夜里他们得到犒劳,军帐外燃起炭火,炭火上架起牛羊。
官兵们开怀畅饮,夜色中飘散着女儿红和烧刀子的浓香。
半坛酒喝光,他偷偷潜回帐中,解开馘袋,抖出耳朵,排成一列。
他伸出手指,从左边数,九只;再从右边数,还是九只。
他开始抹泪,开始抽泣,开始号啕。
他的五官扭曲,表情狰狞。
他看看帐外,官兵们东倒西歪,遍地滚动的酒坛如同光溜溜的被割去耳朵的脑袋。
他拾起大刀,举起,低吼一声,牙关紧咬……
馘袋送到督战官手中,督战官一只一只地数,认真并且虔诚。
数完,抬起头,看他,就愣了。
他问你受伤了?
他说,小伤。
他问伤了耳朵?
他说,是。
血花渗出绑带,宛若给他画上一只血耳。
督战官叹一口气,说好吧。
好吧!
明天早晨,你就可以跟随粮草车回家……战场上最怕想家,你知道吗?
手腕轻抖,十只耳朵飞落火堆。
火变得更旺,像伸向天空的手。
火光中传出噼噼啪啪的炸响,伴随了诡异并且浓烈的香气。
可是没有明天。
黎明时分他们受到致命的袭击。
他是最后一名倒下的士兵。
他们全军覆没。
他看到拴在腰间的三个摇摇摆摆的袋子。
他看到肌肉凸起的胸膛和宽阔坚实的肩膀。
他看到一张年轻并且英俊的脸。
他看到一把锋利并且血迹斑斑的大刀。
士兵盯住他的脸,说,你还没死?
他笑。
士兵说那补你一刀吧。
冲他做一个鬼脸,抬手,刀尖刺进胸膛。
士兵将刀拔出,急切地盯住他的脑袋。
士兵表情微变,疯狂地撕开他的绑带。
士兵表情巨变,身体訇然跌倒。
士兵开始抹泪,开始抽泣,开始号啕。
士兵五官扭曲,表情狰狞。
士兵站起来,大刀高高举起……
士兵叫一声娘啊!
左耳跌落馘袋,蹦跳不止,当当有声。
注:
①馘(guó):
古代战争割取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
1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他”很“想家”,请简要概括。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鉴赏文中画线语段的表达效果。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以“馘”为题,有哪些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文化两层皮
蒋子龙
现代文化的种种扭结与怪异,集中体现为两层皮:
下面一层的大众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段子和商业娱乐节目为代表,锋锐大胆,全无禁忌,嘲讽怒骂,妙趣乃至恶趣横生;甚至走鄙俗路线,越俗越红,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之俗到极致却连播十年的广告,创造了百亿以上的销售额,至今无人能及。
其策划者向媒体公开了他的诀窍:
“在中秋、春节期间大量地投,让你烦,你就记住了!
”举一反三,有些娱乐明星不惜炒作丑闻,以赚取票房,其伴生物,是娱乐文化圈里产生了极尽尖酸刻薄的“毒舌评委”。
而上面一层的官场文化,却以枯燥僵硬、滔滔不绝又令人昏昏欲睡的空话、套话为代表。
比较典型的是前不久榆林市所属的子洲县政协主席王玉朴,在市政协闭幕大会上仰头大睡,其睡相被记者拍下来,迅速红遍网络,网友还为他们设计了对白:
市领导批评他:
你到这儿来不是睡觉的!
他反唇相讥:
你到这儿来也不是催眠的!
什么样的话语能具有如此巨大的催眠魔力?
自然是穿鞋戴帽,用在哪儿都行,说一千遍也不会被挑出毛病的车轱辘话。
现代人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被人说没文化,却又不认真学文化,尊重文化。
“下面”什么都敢说,全不正经,“上面”废话连篇是假正经,假正经也是大不正经。
他们常常离开满纸假大空的稿子就不会说话,硬说便要说漏了,诸如迅速传遍全国的一些著名“官话”,向公众解释饮用水变质:
“水发红不等于不合格!
”呵斥记者:
“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叱责群众:
“你知道什么叫恶吧?
跟政府作对就是恶!
”这些官员只有霸气,缺少文气,到关键的时候硬气有余,底气不足,乃至激化矛盾,引发事端。
官场文化“化”不了大众,大众文化也“化”不了官场,这就是当下文化上的两层皮。
当然也是文化的尴尬。
文化的两层皮带来的结果是人的两层皮,表里不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
桥垮了,专家说和质量没有关系!
房价高了,专家说和地价没有关系!
泥石流了,专家说和植被没有关系!
发育早了,专家说和奶粉没有关系!
两层皮的人丢掉了做人最基本的诚信,遇事先怀疑,除去自己谁也不信,有时连自己也不信。
比如谁敢相信自己每天吃的东西是没有毒的?
“横竖都是笑话,反正都是不对”,而诚信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灵魂。
人的两层皮,又造成社会的两层皮,文化与现实脱节,网络与生活脱节,“只要是路人,百分之百都是见死不救的;只要是网友,百分之百都是义愤填膺的”。
这是因为“网友基本不上街,上街的人基本不上网”。
网上一个世界,现实中又一个世界。
两层皮容易使人走极端,造成感觉上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地会扩大和加剧社会上的两极分化。
为什么这样的“文化两层皮”会形成普遍的社会现象?
有个口号流传了许多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明目张胆地打文化的旗号,行招商集资之实,不过是用文化给自己贴金。
我们热闹了好多年的所谓“文化热”“国学热”,并没有热到根上,还需从文化的本意、文化的核心价值上开始预热、升温,而不是只用来表面贴金。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文本,文化的两层皮有什么危害?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分析文化两层皮的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
伊莎多拉·邓肯,1878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
从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寒,她母亲白天上课,晚上给他们弹奏贝多芬、肖邦的乐曲,或者朗读莎士比亚、拜伦的作品,因此,邓肯的早年生活是在音乐和诗歌的熏陶中度过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邓肯自幼聪明过人,人称“奇女子”。
她尤其擅长舞蹈。
6岁时,她就为邻居小朋友召办起了舞蹈“学校”。
10岁时,许多有钱人的孩子都请她去教跳舞。
11岁时,贫穷的家庭生活使她无法再去上学了。
她就整天到公共图书院去,贪婪地读着各种书籍,有时她把书借回来,通宵阅读。
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
她认为,当时流行的“芭蕾舞”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足尖踏地旋转的舞姿不美观。
她决心创造出一种舞蹈,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
为了这一目的,她进行了刻苦的钻研和训练。
往往一个舞姿要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她终于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新型舞蹈——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完全顺乎自然的既庄严而又活泼的现代自由舞蹈。
然而这种舞艺在当时的美国无人赏识。
从旧金山、芝加哥又到纽约,邓肯竟然没有找到一个知音。
迫于生计,邓肯改穿短裙跳“刺激性”的舞蹈,挣了一些钱。
但到续约时,邓肯拒绝了,她不想违背自己的理想,只做取悦于观众的事。
后来邓肯全家到了伦敦,却因穷困潦倒而只能四处游荡。
就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位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的阔太太请邓肯在她的宴会厅上献艺。
邓肯美丽迷人的面庞,娴熟不俗套的舞姿使与会者赞不绝口。
众人喊着喊着:
“她跳得真妙!
”从此邓肯一鸣惊人,解决了生计问题,也博得了极大的声誉。
以后,她们又到奥地利、匈牙利、俄国等许多国家献艺,每到一处,都引起了观众们热烈的欢呼和赞扬,邓肯成了传奇式的人物,成了名震世界的舞蹈家。
伟大的成就没有使邓肯陶醉,当她红极一时的时候,她没有忘记生她养她的土地,她重返美国,在纽约,她免费为贫民窟的父老兄弟们进行演出。
有人说,邓肯的舞蹈,贫民区的人根本看不懂,但邓肯发现“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邓肯的舞蹈感动了每一个人。
邓肯为了传授技艺,在德国、法国、俄国、美国创办过多所舞蹈学校。
在巴黎的舞蹈学校,40名学生的生活费用全由她负担,花去了她相当一部分存款,所以邓肯一家的生活一直都不富裕。
1921年,邓肯收到了苏俄政府发给她的一封电报,电文如下:
“只有苏俄政府能了解您,欢迎速来,将为您建立学校。
”邓肯兴奋极了,立即应邀前往。
邓肯在苏联获得了高尚的荣誉。
她跳舞、办学,心情极为舒畅。
她给世人留下的《邓肯自传》,使人受到启迪,受到鼓舞,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
她所创造的现代舞,使她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
18.下列关于现代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舞是对传统的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舞姿不美观的芭蕾舞的改变与创新。
B.现代舞是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
C.现代舞的动作虽然自由,但也需要演员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反复探索。
D.现代舞演出时要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才能演绎出那种顺乎自然的既庄严而又活泼的自由感。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早年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也为她后来能创作出《邓肯自传》打下了文字基础。
B.邓肯在伦敦的演出获得成功,解决了生计问题,也博得了极大的声誉,这也说明获得物质保障是一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C.邓肯到美国贫民窟演出,“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说明任何阶层的人都有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D.邓肯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追求新舞蹈的理想等等内容,使《邓肯自传》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让人受到启迪,受到鼓舞。
20.从文章看,伊莎多拉·邓肯“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