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906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虞美人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虞美人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虞美人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虞美人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虞美人公开课教案.doc

《虞美人公开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虞美人公开课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虞美人公开课教案.doc

《虞美人》

李煜

【教学目标】

1、吟咏诗韵,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2、感受词中复杂的愁绪,体会诗人愁之深远。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愁情。

【教学难点】品析诗人愁绪,感受愁之深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么一位昏庸无能的君王,年轻时沉迷酒色,面对形势紧迫的国家却只会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整日忧愁悲歌。

他又是一位多愁善感、满腹愁情的词人,曾写下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后人称他为薄命君王、绝代词人。

他就是南唐李后主李煜。

我们曾于《相见欢》中感受到这位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写成的作品《虞美人》。

二、走近作者

1、李煜(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世称李后主,著名词人。

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2、作品风格:

(1)前期,作为南唐的国君,他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描写宫廷享乐及男欢女爱,词风绮丽。

(2)后期,亡国后的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格调衰婉凄楚。

3、写作背景: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实际上如囚徒一般,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

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便赐酒将他毒死。

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三、咏诗韵

1、全班齐读。

2、听录音范读。

3、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1)划分节拍。

(2)找出诗眼:

(3)把握基调:

无限愁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诵读时语调要低沉,语速应缓慢,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整首词情绪的高潮。

“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

4、指名学生试读并点评。

(配乐)

5、全班再次齐读,感受愁情。

四、品愁情

词人的愁是无穷无尽的,那他在愁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思考词人究竟在愁什么?

从词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离家之苦。

(对往事逝去不复返的哀叹、对于亡国的悲痛、对于离家千里之外的忧愁。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

对于往事的哀愁。

从背景中我们可知道,词人本是一国君王,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有笙歌欢笑、锦衣玉食、美酒美人、尊严和自由,而这一切美好的时光都已经逝去了,如今自己却被囚禁于异国他乡,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了,因此词人想到这里发出了哀愁。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呢?

明确:

“春花”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可是此时此刻的李煜却被囚禁在异乡,失去了自由,那么,对于一个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的亡国之君来说,哪里还能看到希望呢?

因此看到这美好的景色,词人不是惬意反而更忧愁了。

    “秋月”,月,总是那么敏感而多情,自古以来,多少离家的人,只能借千里明月遥寄相思。

此时此刻的李煜也一定在望月兴叹,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吧。

  “何时了”,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春花秋月年年如期而至,可作为一个被囚禁在异国的亡国之君,这只意味着屈辱的日子也会如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下去,因而这位被囚禁的亡国之君仰头问苍天:

“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3)“往事知多少”,词人想起了哪些往事呢?

明确: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笙歌欢笑、尊严、自由等。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

亡国之痛。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

小楼    东风    故国     月 

小楼:

被困之所 

东风:

东风即春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而“我”却依然被困于此,失去了自由。

 

故国:

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也不在了。

往事不堪回首,因此词人因亡国之痛而引发了愁情。

月:

痛苦的往事不忍心想起,只有伤痛与悲哀。

看到明月便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自己已经回不去了,想到这里,词人的愁情便更加浓重了。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

青春、美好时光的逝去;物是人非的境况;身份的改变。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

雕栏玉砌、朱颜。

(3)雕栏玉砌指什么?

(见注释,指南唐宫殿)朱颜又是指什么?

(红颜。

)宫殿尚在,当年侍奉自己的宫女却红颜已老,青春不在。

正如李清照词: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但改的仅仅是朱颜吗?

过去是君王,现在是囚犯,过去住的是宫殿,现在是小楼,身份一变,一切都变了,改的太多太多。

这一切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因此词人对逝去不复返的往事发出了感慨哀叹。

小结(板书):

春花    秋月    往事→往事之叹

小楼    东风    故国→亡国之痛→愁

雕栏玉砌   朱颜→离家之苦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因为想起了美好的往事、已经灭亡的故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词人在词的最后发出了对于愁的感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本是抽象的,没有体积和重量的,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把满腔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将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象的春水表现出来。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也都爱把愁比作江水,如我们曾学过的

诗人为何把愁比作江水?

江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

江水的特点有:

浩荡奔涌,奔流不息,连绵不尽,不舍昼夜,无尽无穷。

因此,把愁比作春水,显示出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愁思如浩荡奔涌的江水一般

释放出来,这愁又如江水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无穷无尽。

可见诗人愁情之深远与深切。

五、延伸拓展

我们于这血泪之作中感受到了李后主的亡国思家之愁,在以往学过的作品中也曾感受过许多诗人的愁情,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学过哪些关于“愁”的诗句,或课外搜集的有关诗句也可,并说明它们的出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醉花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六、小结:

因为悲痛的人生经历,诗人们把自己的满腹愁情均化作文字挥洒而出。

同样,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李煜便不会有如此深切的愁恨,也不可能写出这饱含血泪的作品,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绝笔之作,感受李后主深沉无尽的亡国愁恨。

七、欣赏歌曲《虞美人》,感情升华。

八、背诵全诗。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