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2382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水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过程与方法:

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

联系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 

  五、课前准备:

学生:

对当地用水状况及主要水利工程进行调查。

 .

  教师:

有关水污染、浪费的资料和三峡、南水北调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小组竞赛:

说出生活中水的重要性 

  板书:

第一节 水资源 

  引导:

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 

  请同学们看书思考: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再生、不可再生 

  思考讨论:

水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

 .

  板书1、水资源是有限的 

  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来自哪里?

 

  讨论后回答(来自降水,讨论降水与水资源的关系) 

  每年的3月22日是什么日子。

确定这一特殊节日的意义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

  指导学生读书讨论,并交流已收集的资料。

 

  归纳总结:

 整理出原因 

  地球上的水资源不但是有限的,而且是短缺的 

  请同学们用实例说明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结合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板书2、全球水资源短缺 

  在我国城市中,购买纯净水、矿泉水饮用,已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水污染的问题,我们需要清洁的饮用水。

) 

  请读图想一想,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

水危机将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呢?

 

  板书: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举例说明我国水资源危机的状况 

  全球水资源短缺和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问题已引起世界和我国的高度重视,请阅读材料“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并思考下列问题:

 

  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3.22和3.22-28) .

  ⑵、确定“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意义是什么?

 .

  ⑶、以1999年和2000年的主题为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⑴、⑵较简单在书中可查,⑶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整理要点,以书面的形式在班内交流。

 

  归纳总结: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威胁我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强化水资源稀缺和节约意识。

 

  造成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原因除了以上外,还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这是我们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水资源 .

  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

  1、水资源是有限的 

  2、全球水资源短缺 [来源:

学.科.网]

  3、我国水资源危机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3.理解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

  5.了解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看P12图A,让学生说出A、B、C、D四个地方分别应发展什么农业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引导学生读P13图B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来源:

学,科,网]

  草地、森林、耕地、大陆水域、其它(沙漠、戈壁、石山等)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引导学生读P13表格及P14图C内容,得出土地资源的特点:

.

  ⑴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记住总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的排名).

  ⑵山地多、平地少

  ⑶后备资源不足,且分布偏远

  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的类型: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⑴引导学生读P15图D-H,说说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记往三河马、三河牛的产地;南北方的农作物;横断山区的特点

  ⑵让学生重点阅读图F,记住400mm和800mm等降水量线、旱地、水田、草地、林地的分布及三大林区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⑴因地制宜的概念

  ⑵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

  引导学生读P16图I,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

  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

  东南部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

水稻;北方:

小麦、棉花

  掌握各种农业的分布区域

  4.指导学生完成P17填表

  .

                第二课时

  内容:

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做P17探索实验,引出对土地的破坏

  二、读P18图J-L,说出人们是怎样破坏土地的,认识破坏土地带来的后果,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三、阅读文本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保护耕地的措施

  2.说出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

  3.看图M、N记住图中内容及人物.

四、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节 工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生产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能力目标 

  能用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能绘制一些简单工业产品的生产联系图;能用图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我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

  ★教学难点 

  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资料、电脑、图片文字资料等。

 

  ★课时安排 .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工业与我们 

  第二课时 工业的空间分布 

  第三课时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

  引导学生观察图4.25:

张梦的家,找出家里的工业产品。

 

  (承转过渡)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家,其实就是一个工业产品的“展览室”,没有这些工业产品,我们的家就会黯然无色,没有这些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也会单调乏味。

但工业产品远不止这些!

那么什么是工业?

工业产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板书)一、工业生产过程 .

  [讲授新课] 

  (承转过渡)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我们以汽车为例来分析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

 

  (读图讨论)引导学生读图4.24:

什么是工业,分析以下问题。

 

  1.汽车生产有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开采铁矿石、冶炼钢铁、生产汽车) 

  2.各阶段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前后生产阶段有何联系?

(后一阶段所用的原料是前一阶段的产品,即前一阶段的生产是为了后一阶段的进行,生产是有计划性、针对性地生产,而非盲目生产) 

  3.铁矿石是来自于什么地方?

(自然界)生产汽车对铁矿石进行了几次加工?

(两次) 

  (归纳总结)谁来总结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针对工业产品的不同,对原料加工的次数也有多有少。

 

  (提问启思)汽车的生产反映了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呢?

(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 

  (教师总结)工业生产是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每个加工阶段都形成相应的工业部门,工业部门间又通过产品发生联系。

有的工业产品需要多种零部件共同装配合成,所以往往与许多工业部门发生联系。

(比如汽车生产不仅需要钢材,还需要轮胎、玻璃) 

  

  阅读活动2的内容,判断以上所涉及到的工业部门,哪些为重工业,哪些为轻工业。

 

  轻工业:

家具加工、食品加工、面粉加工、食油加工。

 

  重工业:

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木材加工。

 

  (板书)工业部门——重工业、轻工业 [来源:

学+科+网Z+X+X+K]

  (承转过渡)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我们每天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着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与便利。

在国民经济中,工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板书)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演示活动)学生阅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一部分内容,并让四名学生分别扮演农民、建筑师、科学家、军人说出课本上4种人所说的话。

学生体会并讨论为什么说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学生答)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是国家经济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为农业、建筑、科研、军事等部门提供了许多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学生活动)我国行业部门有许多,工业还为哪些部门提供了方便呢?

大家任选一部门,把你当成这一部门的一员,把工业与这一部门的联系介绍出来。

(选出表演最好的给以表扬,并对其他同学给以鼓励) 

  (教师总结)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如农业、交通运输、商业、教育、国防、科研等提供多种原材料、能源、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

我国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的生产水平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

所以工业也是国家经济自主、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课堂小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工业。

并了解了它的一般生产过程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一定能成为富强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观看录像)收集有关工业的生产情况录像资料供学生观看,增加学生对工业的感性认识。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第四节 交通运输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特点;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

(2)、铁路运输的特点与分布特征;(3)、世界主要铁路线;(4)、我国主要铁路线与铁路枢纽;(5)、公路运输的特点与我国公路建设的前景;(6)、海洋运输的特点;(7)、世界重要远洋航线;(8)、内河航运;(9)、航空运输。

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并列独立。

知识点多,比较繁杂,尤其是文字材料比较多,知识内在的联系性不强。

 

  2、教材结构特点:

包括正文、选学课文两大部分,阅读材料多,提升学习能力的活动与案例提供较少,但为教师选择合适的材料来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比较详实的资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与现象发现背后的道理与规律。

 

  3、图像系统特点:

图片较少,需要教师增加较多图片或者统计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的主导设计思想是:

探究学生最感兴趣的交通运输事物背后的地理规律与原理。

由于本节教材内容繁多,并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提供了选择性,所以将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向以及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交通运输方式作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

 

  运用案例探究—问题引领的教学方法,选择典型案例作为探究的对象,即,上海作为铁路公路河海航空综合交通枢纽,其形成和发展所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对于区域联系和区域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探究上海这个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交通枢纽城市,从而发现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与线的发展与形成的因素,以及交通运输对上海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

设计阶梯性和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提高探究的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 3、海洋运输的特点与世界重要远洋航线;4、影响上海港布局的影响因素; 5、影响内河航运的因素。

 .

  

(二)教学难点:

1、海洋运输的特点与世界重要远洋航线;2、影响上海港布局的影响因素; 3、影响内河航运的因素。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2、判断和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3、掌握世界重要的远洋航线以及中国重要的港口;4、理解影响交通运输点与线的因素。

 

  

(二)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分析上海作为交通枢纽城市的交通运输案例;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3、培养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六、教学程序与过程设想:

 

  创设情境:

1、展示各种交通运输的方式的景观图片,吸引学生注意。

 

   2、展示上海作为综合交通枢纽的各种景观图片,吸引学生注意。

 

   3、问题情景:

请同学描述上海市在国内以及国际的地位,并思考上海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案例探究1:

从“两会”批准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探究上海城市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 

  探究问题1:

上海作为中国与国际的综合交通枢纽是哪些交通运输方式的枢纽?

 

  2、交通运输发展对上海的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案例探究2:

影响上海港布局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工具:

1、上海港图 

  2、材料: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以商兴港、以港兴市”的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上海无限的发展机遇。

1300多年前,就有船只载着东方的文明从这里扬帆启航,驶向世界各地。

今天的上海港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之列,成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并确立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3、2006年中国年吞吐量居前10位的港口 

   

  港口

  2006年1月完成数

  上海 

  3640

  宁波 - 舟山 

  3218

  广州 

.

  2544

.

  天津 

  2007.

  青岛 

  1788

  秦皇岛 

  1503

  深圳 

  1433

  大连 

  1412

  苏州

  850

  南京.

  840

  探究问题:

1、影响上海港布局与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2、中国重要海港的分布。

 

  案例探究3:

从上海宝山钢铁厂的铁矿来源与上海金山卫进口石油的来源,探究世界海运航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探究工具:

1、世界海运航线图 

  探究问题:

1、上海宝钢的铁矿石与上海金山卫石油来自哪里,以及利用哪些海运航线运输?

 

  2、海洋运输的优点有哪些?

 

  3、分组介绍世界重要的远洋航线与港口。

 

  案例探究4:

对比长三角与亚马孙河内河航运发展并探究影响因素 

  探究工具:

1、长三角内河航运网

  2、材料:

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钱塘江下游三角洲地带,地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内河航道通江达海,以长江、京杭运河构成的“十字黄金水道”为大动脉,联通区内及周边省市主要港口,形成以长江口为出海通道的长江三角洲内河航道网络。

 

  探究问题:

1、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影响内河航运线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案例探究5: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探究工具:

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比较 

   

运输方式.

基建投资

运载量.

运价

速度

连续性

灵活性

劳动生产率 

线路

运距

铁路

5

1

2

3

3

1

3

3

河运

3

3

3

2

5

5

4

2

海运

1

2

1

1

4

4

5

1

公路

4

4

4

4

2

2

1

5

航空

2

5

5

5

1

3

2

4

  探究问题:

如何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课堂总结:

通过案例探究,深入了解交通运输对上海市发展的作用,以及上海成为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条件。

同学相互讨论自己的收获,相互交流。

 

  课后案例探究:

 

  1、京沪高速铁路的批准建设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

 

  2、西气东输管道运输的建设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

 

  3、2008年连接上海、嘉兴、杭州三地的磁浮交通线建成将实现“两百里沪杭,一小时往返”,这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教学目的 

  一、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二、理解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 

  教具准备 

  地理课件:

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谈话、比较法 .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小活动)对照对比一下P36面的三张图片。

仔细观察,三位藏族同胞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穿藏袍的方式有何不同。

  让学生能过自主活动讨论来探讨出答案。

 

  (引入)通过上面的图片,我们注意到了,人们的着装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我国,辽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使到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自然环境的差异又使到我国许多的地方都各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下面,我们这节课就来大致了解一下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讲授新课) .

  课件板书    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提问: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关于文化的定义,什么是文化?

 

  学生阅读回答 

  地方文化所包括的方面很多,为简易起见,课本就民居、服饰和饮食三个方面讲述。

 

  课件板书 一、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课件情境 

   想一想与说一说:

 

    你知道我国其他地方的住房、穿着还有饮食习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吗?

下面的都是一些什么东西?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看图讲述,课件里的三张图片各是什么。

找几个认得图片中的事物的学生发言讲述。

 

  课件板书

(一)传统民居 

  课件情境:

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四幅来自我国内蒙古、新疆、陕西和江南水乡的民居的图片,注意对比不同地方的民居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讨论回答 

  课件情境:

小活动:

与同桌一起仔细观察说说、想想、找找,下列的民居都用了什么材料来建造?

住在里面是冷是热?

通风好不好?

 

  学生细细观察图片,通过讨论的形式去自己解答问题。

 

  学生回答:

让学生相互补充,逐幅图讨论讲述解答。

 

  小结 

  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衣着往往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课件板书:

(二)传统服饰 

  课件情境:

下列各张图片人们都穿戴了什么?

他(她)们的衣着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让学生与同桌一起逐幅图观察议论回答,并相互补充。

 .

  课件板书:

(三)传统饮食 

  课件情境:

说一说:

你知道我国其他地方有什么我们本地没有生产的特色食品吗?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图片讲述。

 

  课件情境:

 

  1、内蒙古的草原饮食文化 

   2、甘肃兰州的农牧饮食文化 

   3、有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凉茶 

   4、广东潮汕地区的功夫茶 

  小结:

由以上可见,不同的地域,往往有着不同的地方文化。

无论是在居住、服饰还是饮食方面,都各有特色。

 

  那么,这些不同的地方文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呢?

想一想,什么地方人们穿的衣服是比较厚的?

 

  课件板书:

二、自然环境的文化的影响 .

  课件情境:

想一想与说一说:

下列的种民居在我们闸坡这里能不能大量建造并应用?

 

  学生讨论回答:

以学生小组讨论形式,细细对比三张图片里的蒙古包、竹楼和窑洞与闸坡本地民居的不同。

教师下到课堂去巡回指导。

学生在回答时注意以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补充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小活动:

阅读课文,说一说多雨和少雨的地方建筑的屋顶大致是怎么样的。

并从地图册的图片里找出来,并加以思考。

 

  学生回答:

 

  小结(考虑学生学习情况,也可以让一位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来作小结) .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的地方民居各有不同。

为了适应草原放牧而需要经常搬迁,蒙古族居住在蒙古包里。

为了能通风、凉爽、透气以适应终年皆夏的天气,傣族人以木竹建构楼房。

因为少雨干燥,新疆人可以用泥土砖构造荫房,用于晾制葡萄干。

 

  课件情景 议一议与说一说:

 .

  对照课本图K,我国北方人民冬季穿着有什么特点?

我们本地冬季衣着比他们薄还是厚?

造成冬季时南北方衣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稍留时间让学生读图思考。

 

  课件情景:

议一议与说一说:

 

  本地以大米还是面食为主?

为何本地人吃饭时基本都会吃鱼?

这与本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

 

  你平常有没有吃羊肉、喝牛羊奶的习惯?

这又与本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小活动:

与同桌一起,在课本和地图册里找一找关于西北的蒙古人和西南的傣族人的居住、饮食和服饰的图片,并通过图片简略地说一说内蒙古和我国西南部的气候大致是怎么样的。

这两地有何差异?

 

  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到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居住、服饰和饮食文化。

从蒙古包、黄土窑洞到傣族竹楼,从羊肉马奶到面包大米,从皮衣棉袄到单衣短衫,各地的居住、服饰与饮食文化都非常有特色。

而这些地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

    第二节 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业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和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使学生懂得爱惜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 

  内 容 

  教学要求 

  识记理解掌握应用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教学重点:

1.旅游业的特点. ..

      2.丰富的旅游资源,记住十大旅游资源. 

  突出方法:

读图填图法,讲述法. 

  教学难点:

在地图上找到并记住我国十大旅游胜地. 

  突破方法:

读图填图法. 

  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学法指导:

学习时要注意结合地图或地理图片来学习,并可结合实际来学习,不要死记硬背.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教具: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及讲解)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什么是商品和贸易?

 

  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有哪些?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山川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秀丽多姿的湖光山色,有四季飘香的春城美景,有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有珍贵罕见的历史文物,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我国旅游事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学生自学 

  根据大纲要求,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教学提要,然后巡视解疑. 

  讲授新课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如下:

 

  一、旅游业 

  提问:

你到本地或外地的风景名胜地区旅游过吗 有些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