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252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县秧歌歌词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把哥哥你拉

刮野鬼的哥哥

不知道你游活在圪那儿

为人找不下个好女婿

倒不如跟上哥哥刮野鬼

二饼饼牛车拉白菜

颠搭对弯仗

不说呢人好赖

长不过个五月

短不过个冬

什么人遗留下人想人

想哥哥想得我

胳膊腕腕软

拿不起圪筷子

端不起圪碗

尼姑思凡

一更里小尼姑

闷坐禅堂

手拿上小木鱼

独自悲伤

入佛门身受苦

来把弥陀念

守空房对孤灯好不凄凉好不凄凉

恨声爹怨声娘做事太荒唐

骂一声算命的先生坏了心肠

他算我活不出三六并九岁

二爹娘才把我许在庙堂许在庙堂

恨只恨当尼姑受尽苦难

每日里做斋饭

打柴把水担

扫罢地添净水

焚香把经念

早撞钟晚擂鼓再把菩萨参菩萨参

那一天心烦站在庙门前

从山下走来一个青春美少年

他看我我看他情意两相牵

只可恨在庙堂难结美姻缘难结美姻缘

五更里金鸡叫东方发白

众师姐和师妹还未起来

脱袈裟扔素珠木鱼丢开

身背上小包袱逃下山来逃下山来

《跳粉墙》

(青年优秀演员李春霞、乔盼)

一么更子里来跳过了粉墙

手扳住窗棂棂仔细来端详

端详见小妹妹就在灯下面坐

手拿着不大大小钢针一针一线来绣鸳鸯

手拿上不大大小钢针一针一线你给哥哥绣鸳鸯挂在哥哥脯心心上二么更子里侧门门听

忽听见门外头圪底圪噌有人叫门声

双手儿打开了门两扇

原来是不大大情郎三哥鬼迷溜眼

半夜五惊睡不着圪觉来叫妹妹的门

来眊我的丑痛心

原来是不大大的情郎三哥鬼迷溜眼悄迷蹙眼

来叫妹妹门来眊你的心上人

三么更子里来低头进绣房

手拉住不大大的小手手上了妹妹我的床

双手手打开红绫被

扑面闻见小妹妹的胭脂桂花香

扑面闻见一股一股胭脂桂花十里香

四么更子里来月牙吊在西

细皮皮嫩肉肉挨住情郎哥哥睡

小妹妹胳膊腕腕让给情郎三哥枕

四更里玩耍玩耍玩耍到了五么更子里

睡下我不想起

四么更玩耍玩耍玩耍到了五么更子里

睡下不想起

五么更子里来鸡叫大天明

架上这惊鸡惊鸡惊鸡咯咕叫几声

架上的惊鸡这不住的连声叫

那漏水夫妻夫妻咋分离呀咋分离

一不要慌

二不要忙

慌里慌张穿上衣裳

小妹妹衣衫花腕秀

哥哥的衣裳袖袖

总比妹妹长了咿吆嗨

小小烟袋七寸长

装支青烟让情郎

咋两个抽烟如酒醉

这昏昏沉沉躺在奴身上

躺在奴身上

三国题

一更鼓里天三国战中原

曹操领兵打下江南随带上人和马

八十单三万随带上人马八十单三万

孙权心胆寒坐卧不安然

忙把那文武宣上银安殿那文官言说是投降了好那武官要杀要征战

那文官言说是投降了好那武官要杀要征战

二更鼓里数孔明到东吴顺指孙权舌战群儒

见周郎忙把个铜雀台赋见周郎忙把个铜雀台赋

周郎心恼怒

恶气往上浮

骂一声曹贼老呀老匹夫

动不动就把你的八十三万人和马度

《王爱召》乔盼李春霞

上房瞭一瞭瞭见一个王爱召

二妹妹捎来一句小话话她说要和喇嘛哥哥我交喇嘛哥哥好心肠半夜给妹妹我送冰糖

冰糖放在锅盖上紫红的袍袍咱们俩个伙盖上二妹妹我生得嬲喇嘛哥哥你动心了

我卖了召地解腰包一心要和二妹妹你交二妹妹我有一点难扬下名声哥哥你来担

尽你吃来尽你穿塌下饥荒喇嘛哥哥我来担二妹妹我心眼眼灵舍下身身不舍名

迟来喇嘛哥哥我早早送不误喇嘛哥哥我念早经喇嘛哥哥心眼好喇嘛哥哥嘴嘴牢

嫁了亲的生来黏谁也不知道

二人台:

《掏沙蒿》

你拿上镢镢我拿上锹

咱们二人唱上两声掏沙蒿

方背后沙蒿钵钵不要掏

乃就咱姊妹俩个人找对象护身身草

妹妹栽树哥哥就把树钵钵掏

咱们二人就把对象找

你给我打开窗窗说亮话

妹妹自己的主意自己拿

栽下一颗苗

全村村就挑出你一个人

妹妹你拿上手电哥哥拿上一盏灯

咱们举行一次自由婚

《压糕面》

阳婆婆上来照西山

今日里给我妈妈过寿诞柳叶儿青杏花....直楞楞楞

个蹦儿....个蹦儿蹦儿蹦

哎嘞哎嗨哎嗨吆

柳呀么柳叶儿青

哥哥我把轳轳绞

小妹妹我来把水倒柳叶儿青你帮我来我帮你

担回水来淘黄米

柳叶儿青

黄米倒在碾盘上

双手手托在碾杆上柳叶儿青杏花....直楞楞楞

哥哥拉来妹妹妹推

就好像鸳鸯水上飞柳叶儿青杏花....直楞楞楞

糕面压下了

哥哥搋糕不怕烧

小妹妹巧手捏软糕柳叶儿青

篇二:

临县特色文化

临县特色文化——伞头秧歌第一部分临县地方美临县简介我的家乡在临县,位于晋西北,西靠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

北接兴县;

东连方山、离石;

南与柳林交界。

总面积2971平方公里,现辖10镇28乡,人口54.55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

临县辖13个镇、10个乡,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由于长期受流水切割,地形破碎,河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整个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

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部紫金山;

东部柏榆庙山峰海拔1924米,为该县最高峰。

境内主要河流有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南麓,从东北部阳坡村入境,由南部碛口汇入黄河,流长90公里,沿河两岸大小支流26条,均系山地河流,夏季水量暴涨;

县境西缘黄河自北而南经本境流程102公里。

该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8.8℃,一月均温--8.1℃,7月均温22.6℃,年均降雨量521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70天左右。

临县历史: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临水县(亦作陵水),属西河郡。

西河郡属36县,地跨秦晋两省,黄河以东为15县,临水县其一。

县境的南面为皋狼、蔺、平周。

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

东汉,复名临水县。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36县并为13县,郡治(平定县,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里置于离石县。

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

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三国初,仍属太原郡。

魏黄初二年(221年)设置西河郡,仍属西河郡,治所在兹氏(今汾阳县)。

两晋时县境辖于离石,为匈奴占领。

十六国时期,属离石镇。

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县城南30里府底村。

临南(三交镇以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皆在今柳林县孟门镇。

临东(三交镇以东)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在今方山县南村。

隋开元年(581年),废郡,改乌突为太和,窟胡为修化,定胡仍旧。

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

三县俱属离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属石州,故治在今城北25公里故县村。

县境南部仍为定胡。

五代因之。

宋仍称临泉县、定胡县,隶石州,属河东路。

元符二年(1099年)改属晋宁军,军治在陕西县下葭芦岩。

金天会元年(1123年),复名为临水县,废晋宁军,属石州。

金明昌六年(1195年),定胡县改孟门县,区域未变。

金贞祐末年,赐临泉为大定府。

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改临水为临泉,属太原郡。

故治仍在今城北故县村。

元至元三年(1337年)升为临州,不领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降为县,属太原府。

临县之称由此而定,至今未变。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改属汾州府。

清因明制,县属汾州府,冀宁道。

民国废除府州,县直属省辖,仍置冀宁道。

境内实行区所制,划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

民国29年(1940年)本县解放,成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全县划为10个区;

10月,为抗日战争所需,将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个县,临县设7个区,临南设5个区。

民国35年(1946年)1月,南北合并,仍称临县,下设10个区,2个市(临县市、碛口市),民国36年(1947年)8月,改碛口市为第十一区,属晋绥边区所辖。

1949年后,属兴县专署管辖。

1952年兴县专署撤销,划归榆次专署管辖(后改晋中专署),全县为11个区,1个市。

1953年3月,又增设2个区,共设13个区,144个乡。

1955年3月,将13个区划为4个中心区,144个乡未变。

1956年4月,撤销四个中心区,将原来的144个乡合并为74个乡、1个镇。

1958年3月,全县75个乡、镇合并为61个乡。

1958年10月,撤销61个乡,设立15个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增设为20个人民公社,4月又增设为26个人民公社。

1961

年7月,全县有增设为40个人民公社。

1965年4月,又增设为41个人民公社。

1971年吕梁地区组建行署,由晋中专署划归吕梁行署管辖。

1971年5月,石站头、韩家山、阳泉三个公社划归方山县管辖,离石县的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本县管辖。

1972年8月,阳泉公社划归本县。

1972年3月,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离石。

1973年2月,将兴县的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划归临县管辖。

1975年11月撤销城镇公社。

1976年1月,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仍划归兴县管辖。

至此全县划为38个人民公社。

1984年4—7月,改乡(镇)村制。

全县设10个镇,28个乡。

20xx年撤乡并镇,全县设13个镇,10个乡。

20xx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仍由吕梁市管辖至今。

临县社会

临县现有耕地141.15万亩,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糜子、豆类、薯类、莜麦等。

经济作物有枣、油料、棉花等。

临县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众多,开发前景广阔。

该县主要工业有发电、采煤、炼焦、冶铁、化肥、水泥、酿造、纺织、印刷、陶瓷、造纸、食品加工等。

临县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境内碛口至兴县的干线公路纵贯全县南北,城关至岚县的干线公路横穿县境东部。

此外,还有乡镇级公路多条,连接着各乡镇及矿区。

克虎黄河大桥的建成,对晋、陕两省的物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临县红枣年产量居全省各县之首,有

“红枣之乡”的美称,加工的红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进了国际市场。

临县豆腐和优种驴也颇有名气。

坐落于临县碛口镇卧虎山的黑龙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初,于光绪26年竣,庙宇面对滚滚黄河,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造型奇伟壮观,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第二部分伞头秧歌火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

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

其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具体指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和陕西省榆林市的吴堡、绥德、佳县、榆林、米脂、子洲、青涧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临县最盛,因此又称“临县伞头秧歌”。

主要特征

原始性

伞头秧歌是古代腊日帷祭活动、春社活动、以及汉代兴盛起来的元宵节活动的复合,是原始宗教仪式在民间的遗存。

全民性

伞头秧歌的最初功能是向神灵祈福和驱鬼逐邪,歌舞的目的是娱神祈丰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秧歌的娱神功能愈来愈淡化,借娱神以娱人的目的愈来愈明显,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歌舞活动。

秧歌队少则一二百人,多则四五百人,充分体现出伞头秧歌的全民性。

篇三:

临县非物质文化

朴实无华的临县道情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原属道教声腔艺术。

我国的道情有两大类,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临县道情属俗曲道情。

俗曲道情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或俗讲,是道家用以传教布道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有“道家传道之情”之说。

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

清代乾隆年间,在融合各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俗曲道情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并被搬上戏曲舞台。

■兴盛与发展

临县道情的形成与金元时期北方全真教盛行有很大的关系。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与道教发源地终南山所在的陕西省只有一河相隔,故从汉唐到宋元,这里一直是道教最兴盛的区域。

临县境内至今保存着许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观寺九厦院”之说。

在临县道情的传统剧目中,反映道家思想的戏占了很大比例,说明临县道情的兴盛与道教的活动紧密相连。

临县道情的兴盛与发展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只能根据民间歌谣和老艺人的介绍进行推测。

临县群众中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炒鸡蛋,烙烙饼,弹起弦子唱道情。

宁看道情《小姑贤》,不去房山做巡检。

”巡检是清代以前的官职,这个顺口溜说明道情很可能在清代以前就在当地有一定影响。

临县前小峪村道情老艺人郝顺德说,他的上三代师傅雒思福曾是道光年间的著名道情艺人。

后刘家庄的老艺人刘成功也说刘家庄的道情班是清同治年间搞起来的。

可见至迟清朝道光年间临县已有道情戏的活动应是事实。

清末民初,临县道情发展到鼎盛时期,艺人辈出、班社林立,道情之声遍及城镇乡村。

其活动范围,除临县外,遍及方山、柳林、中阳、离石以及陕北的榆林、延安地区。

据民国初年的粗略统计,当时仅道情班社就有100多个,同时,也涌现出大批著名的道情艺人,如郝维藩、刘斌俭、郝永华、刘全新、秦芝田、赵新宏、刘恒艾、刘荣成等人,当时称为道情“八大名角”。

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前,半农半艺的道情戏班演出活动较多。

随着中路梆子的发展壮大,道情艺人开始兼学唱大戏,出现了一批“风搅雪”班子,即既唱道情又唱梆子。

由于两个剧种的结合,临县道情在表演程式、伴奏乐器、艺术风格、班规习俗上均受到了中路梆子的影响。

清末民初,临县出现了职业班社,其中以三交镇的李春喜班最负盛名。

该班的班主李春喜,原是一位著名艺人,工小旦。

他嗓音清亮,表演细腻动人,深得群众喜爱。

尤其在一些青年观众中影响颇大。

当时有个叫拴拴的青年农民,更是爱恋入迷。

有人给他编了顺口溜“猴(小的意思)春喜,满家喜,羡得拴拴打早起,一天不看道情戏,急得拴拴要断气。

”这段顺口溜反映的是李春喜的技艺,也反映了李春喜职业班社的活动情况。

据老艺人刘玉江说,他十七八岁时,就在陕西省的佳县、米脂一带的道情戏班唱戏。

这类戏班,除班主是当地人,其余人员(包括演员、教师、文武场乐队以至箱倌等)全部是由临县以签定合同的方式聘去的。

民国初,这类班社仅陕北就有五六个。

由于晋西与陕北隔河相望,这里在抗日战争后期成为人民革命的根据地,晋西道情较早地与革命文艺工作相结合,运用固有的艺术形式,演唱新编的现代剧目,作为宣传政策、宣传革命、教育人民、发动群众的手段,从而成为人民革命的文艺武器。

解放后,临县道情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1960年春,临县正式成立了地方国营性质的临

县道情剧团。

在恢复和上演大批传统道情剧目的同时,又挖掘整理和改编了不少民间戏曲,并移植了一部分现代戏。

在音乐、舞美、表演上也作了不少改进,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1967年,临县道情剧团与临县晋剧一、二团合并为临县晋剧团,临县道情发展遭到停滞、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临县道情剧团得到恢复,重新购置了乐器、服装、道具,培养了一批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道情演员。

■音乐及剧目

传统道情戏一般集中在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并与当地的“伞头秧歌”也叫“大会则”配合进行。

每年正月初,一二百人的伞头秧歌队闹秧歌时,由“大会则”到老乡家院里“跑院”或“踩场子”之后,就开始演唱道情戏,叫闹“小会则”。

有时婚嫁祝寿、庙会开光、孩子满月和谢神还愿时也有进行表演。

临县音乐比较古老,轻快、活泼、开朗、优美,既有浓厚的庙堂古典音乐的味道,又有着浓郁的晋西地方风味。

其唱腔、曲牌,是由起源于唐代的道教音乐,吸收临县民歌和其它剧种的优秀成分形成的。

唱腔曲调丰富,有着“道情九湾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的特征。

伴奏乐器由“文八仙”和“武八仙”组成,其中主要乐器有“文场四大件”(管、笛、笙、胡乎)和武场四大件(渔鼓、简板、小钗、木鱼)组成。

临县道情的剧目丰富、古老,现存剧目大约有100多个,各个历史阶段均有不同的优秀作品。

传统剧目以反映道教故事为多,描写神仙道士、宗教色彩较浓。

如描写韩湘子出家修

道的戏就有11个,统称为“韩门道情”,其中以《经堂会》、《高老庄》为代表。

民间地方小戏多数取材于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群众的悲苦境遇和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生活,它的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地方色彩极为浓厚,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如《秀才挽蔓菁》、《郭华卖胭脂》、《秃子闹洞房》、《张连卖布》、《鸿雁捎书》、《老少换妻》、《李大闹店》等。

现代戏多是与革命文艺工作相结合的产物,起于抗日战争时期。

建国后,在“古为今用”方针的指导下,排演优秀现代剧目50余部,经常上演的剧目主要有:

《小二黑结婚》、《三世仇》、《柳树坪》、《朝阳沟》等。

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同时对道情这一剧种的本身艺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上演剧目从早期宣扬道家离世高蹈的神仙故事逐渐趋向了世俗生活,较早地挣脱了宗教的羁绊而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临县道情的剧目选择更以反映农民的现实生存环境为自觉的追求,并首先在演唱内容上得到发展。

因此,临县道情不再具有宗教色彩,而成为纯粹的民间艺术。

■艺术特色

临县道情属于道情系统中的北路系统,地方色彩浓郁,红、黑、生、旦、丑行当齐全,以“二小”或“三小”为主构成角色体制,角色很少化妆,服装以单色为主,很少杂色,没有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

演唱方式以坐唱为主,兼有站唱、背唱、边唱边舞以及帮腔等多种形式。

该剧种表演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旦角多行快步、碎步,与轻快的道情音乐节奏相协调。

须生的表演则以稳健的坐唱为主,保留了道情说唱时期的痕迹。

音乐婉转缠绵,曲调开朗而流畅,节奏明快而活泼,艺术风格柔美而典雅、

浪漫而抒情,充盈了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为当地及吕梁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临县道情语言通俗,接近日常生活用语。

其唱词和说白均由民间艺人自创而成,口语化极浓。

同时衬字虚腔利用得当,避免了衬字虚腔淹没唱词的缺陷,唱来明快热烈,巧夺天工。

由临县道情“七字调”、“十字调”创作的著名唱段《翻身道情》牞便是巧妙应用衬字虚腔的典型范例。

它的特点是突出唱词,将衬字集中用在了填补虚腔,例如它的第一句唱词“太阳出来满山红”,演唱时处理为“太阳一出来咳呦号哎咳哎咳哎咳咳咳咳——满山红哎哎咳哎咳依呀”,虽然衬字不少,但由于集中用于填补虚腔,既不影响唱词,又以明快热烈的衬字抒发了感情,因而收到了极好的演唱效果。

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艺术创作趋向,使临县道情充满生活情趣,深为观众喜爱。

1949年歌唱家李波同志唱着《翻身道情》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三等奖,从而使临县道情传到了世界各地,并连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

现如今,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临县道情发展前景不佳。

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以临县为主要演出市场的道情剧团收入极低,资金短缺,剧团难以自养,演员流失严重。

随着老艺人逐渐远离舞台或离开人世,道情剧团出现了人才断层,面临传承断绝、后继无人的状况。

经典剧目无法演出,道情戏整体演出水准下降,造成市场进一步萎缩,并产生恶性循环。

链接

临县道情的艺术形式是由说唱道情直接向戏曲转化而来的,主要流行在晋西北的临县以及吕梁山沿黄河一带。

它由唐代道歌中的主曲牌“蓝关腔”(也叫“终南调”或“耍孩儿”)、“皂罗袍”等,吸收临县地域的民歌及周边地区其它剧种的优秀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