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趣味故事.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2709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70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语文趣味故事.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趣味故事.doc

《语文趣味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趣味故事.doc(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趣味故事.doc

语文趣味故事

不会说话的主人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财主。

他从不思考自己所说的话,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天,这个财主设宴请客。

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

客人来了不少,可能是他希望来的几位客人还没有到,于是他非常失望,就不加思索,自言自语道:

“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呢?

客人们一听,心里凉了一大截:

“什么叫该来的没来,难道我们是不该来的吗?

”。

一半的客人坐不住了,于是他们连饭都没有吃就走了。

财主一看,这么多人不辞而别心里十分着急,又随口说道:

“哎呀,不该走的倒走了!

”剩下的人听了,心里十分生气“‘不该走的走了’。

这么说来,我们这些该走的反而赖在这儿了?

”于是,又有2/3的客人不辞而别。

这下可没剩下几个客人了,财主一看更着急了:

“这!

这!

我说的不是他们啊!

”最后的3个客人听到主人这么说还能坐得住吗?

“‘不是说他们’,那当然是说我们了!

”他们也气冲冲地打道回府了。

结果,宾客全都走光了,只剩下财主一人站在那儿干着急。

财主无意间气走了所有的客人。

真是不会说话惹的祸呀!

妙对羞官僚

明朝的大学士解缙,少时家贫,由于苦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终于当了大学士。

他年轻的时候,尽管很有学问,一些官僚仍然看不起他,甚至奚落他。

一次,有个大官蓄意拿他取乐。

当着很多人的面,那大官冲着解缙说:

“我听说你会对对子,我出一句给你对对吧。

”随后,他大声念道: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也敢对锯(句)。

”显然,这是讽刺解缙不会对句了。

而且,他的“出句”很刁:

上句叙事,下句议论,结尾用“锯”来谐“句”,用的是谐音双关。

大官念完,得意地笑着,说:

“解缙,你对呀!

”解缙性情刚直,才思敏捷。

他略加思索,张口念道: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满座的人哈哈大笑,只羞得那老官僚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解缙对得工整极了。

从字数说,是十五个字,上句七个,下句八个。

从词性来看“二”对“一”,数词对数词;“马”对“猿”,名词对名词;“陷”对“断”,动词对动词;“足”对“木”,又是名词对名词;“污泥内”对“深山中”,都是方位结构;“老”对“小”,形容词对形容词。

从句子的结构说,两人的句子都是主——谓[1]——>宾——补。

从结尾看,老官僚用“锯”谐音“句”,解缙用“蹄”谐音“题”,都是双关,可见对仗十分工整。

解缙真不愧为机敏的大学士。

老官僚的出句通过猿猴锯木头讥讽解缙不会对偶,解缙的对句通过一马陷污泥,反击老官僚不配出题目,内容相同,所以是正对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当了州官,他官气十足,架子很大。

百姓和下属见了他的面只许称他“大人”、“老爷”,不许人直呼其名。

谁若违反了这个规定,他就说人家对他不尊重,就要治人家的罪。

因为田登的“登”与“灯”同音,全州的人就把“灯”叫做“火”。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

这天要放花灯,让大家热闹热闹。

田登的手下人要通知百姓放灯,但又不敢说出“灯”字来,于是就在告示上写道:

“本州官依照历年规矩允许放火三天。

”老百姓看了后说: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句话流传开来,后来就成了成语,意思是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任意做坏事,而百姓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从修辞手法来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个对偶句。

同解缙的那个对偶句不同的是:

出句和对句的意义恰恰相反。

这种对偶就是反对。

才思妙对娶佳人

——对偶

(一)明朝时候,山西省有一位名医叫乔嗣祖,家有二女,大女儿叫珍姐,二女儿叫珠妹,姊妹出落得像花一样,眼看到了出嫁的年龄。

乔老不想把祖传的医术传给外人,于是决定招婿入赘。

怎么招呢?

他理想的女婿是既懂医道又有学问的人。

想来想去,他想出了出联应对招婿的办法。

他出的上联是:

珍珠双花红娘子此举公开后,虽有不少读书人前来一试,但因不懂医术药物被拒绝。

有一天,来了一位身穿绿棉袍的少年,彬彬有礼地上门对道:

 枸杞二丑绿宾郎乔老爷怕受骗上当,就问少年这下联作何解释。

少年笑答:

“我叫吴杞,兄叫吴枸,兄有事在家,叫我穿绿棉衣前来。

兄长的医术和文才胜我十倍。

”乔老先生听后,心中大喜,当即决定招吴氏兄弟入赘。

这副对联传开后,都啧啧赞美,说它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切合有情事理。

朋友,你能说出它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撰成的吗?

(二)从前有个中药店主人,膝下有一女,貌美聪慧。

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位才华出众的男子结良缘,他决定用中药名作上联,哪个对出下联,就把女儿相许。

上联是:

“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一筹莫展。

忽然来了一位英俊少年,挥笔对出“冬虫夏草九重皮”。

店主一看此青年才貌出众,于是又出了一上联:

“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那青年马上对出下联:

“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店主十分高兴,随即又撰一上联:

“白头翁牵牛耕熟

地”,那个青年稍加思索,又对出下联:

“天仙子相思佩红娘”。

店主非常满意,当即把女儿许配给他。

你知道对联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

六岁神童斗和尚

——对偶明代林文斌六岁时游庙,和尚见他梳着三叉小辫,就说:

“三叉似鼓架。

”林文斌随口对答:

“一秃似锣槌。

”和尚又惊又气,马上出联叫他对:

“三尊大佛坐象坐虎坐莲花。

”林文斌不加思索就说:

“一个秃驴偷鱼偷肉偷酒菜。

”母亲在一边听见就批评他太不文明了。

他说:

“我说的是,‘一个书生攀龙攀凤攀桂枝’。

”后来又一次,他改梳两条小辫到庙里去玩,和尚又笑他:

“牛头且喜生双角。

”林文斌毫不怯懦,顺口应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故事中的林文斌凭着自己的机智聪明,运用对句的修辞手法,敢于与不怀好意的和尚机灵应对,使和尚的取笑变成了自取其辱。

奇特的自荐诗篇喻有时为了含蓄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愿,一般不会直接向人表达。

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句诗就表示作者希望得到有识之士垂青。

以日常所见情愿为上钓之鱼表达自己急切出仕的心情。

传说朱庆余在《边试上张水部》中是这样说的: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头问夫婿:

画眉浓浅入时无?

”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蜜月生活的爱情诗吗?

不是。

其实朱庆余在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给张水部,张水部就是任水部员外郎的名诗人张籍,原是希望他先看看自己的作品,量量自己的才学,以便向当局者推荐,使自己有个进身之价。

所谓“拜舅姑”、“画眉深浅”,乃至全面构思,都是比喻。

这是整篇运用比喻的好例子。

张籍岂有不明白的道理?

于是回信说:

“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仍是用篇喻手法,把朱庆余誉为西施,不但美貌过人,特别是歌声优美,是无价之宝。

这比原作只在形体上作喻稍为高明一点了。

庄周不想当宰相

——讽喻讽喻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明事理的修辞方法。

战国时代的惠施当了梁国的国相,他的朋友庄周去拜访他。

有人对惠施说:

“庄周这次来梁国,是想夺你那国相的职位的。

”惠施听了非常害怕,立即派人去抓庄周,闹了三天三夜,没有捉到庄周。

一天,庄周找上门来,见了惠施,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南方有种同鸾凤一类的鸟,名叫宛雏,你知道它的特点吗?

这鸟儿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

累了,找不到梧桐树不歇息;饿了,找不到竹果不吃;渴了,找不到醴泉不喝。

一只猫头鹰拣到一只死老鼠,刚想吃,看见宛雏飞过来,吓得惊惊慌慌,说:

‘啊呀,它要夺我的香美食物呀’。

“庄周讲完这个故事,瞅着惠施的眼睛,说:

”老朋友,现在你还认为我要夺你那宰相宝座吗?

”惠施知道庄周无意同他争夺相位,便放心了,于是就同庄周友好地交谈起来。

在这则故事里,庄周为了消除惠施的误会,而引用了宛雏不会争吃猫头鹰的腐鼠的故事,来说明自己不会代惠施当宰相的道理,这便是讽喻了。

一般而言,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有的道理不便于直说或明说,或者是不容易说清楚,或者为了说得通俗、明白、有趣,于是就用了讽喻了。

有柴出卖——藏词

明代,广东有个著名文人叫伦文叙,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

一天半夜,他突然想喝酒,可是家里已坛干罐净,滴酒不见了。

当时,明月当空,万籁俱寂。

于是,他踱出家门,去敲酒店的窗户,喊道:

“店家开门。

”老板被他吵醒了,推开窗上的小板,说:

“伦秀才,半夜买酒,有个条件。

”老板边扣衣服,边朝街对面一呶嘴。

那里是柴草店,挂了个“有柴出卖”的幌子。

又说:

“请你写首诗,既要用上柴店幌子上的字,又要表现半夜买酒的事实,否则,您老明天再来吧。

”伦文叙看见店主的雅兴,也暗自喜欢,他略一沉思。

随即吟道:

“有心披星戴月来,柴门紧闭不肯开。

出声高叫惊邻里,卖酒老翁快出来。

”店主听后,连忙开门,请伦文叙喝了一回酒,临行还送给他一瓶名酒。

伦文叙吟的就是藏头诗,取每句开头的一字连起来,便是“有柴出卖”了,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是藏词。

所谓藏词,就是将要用的词藏起来。

一般来说,那要用的是常见于熟悉的成语或语句,使用时,单将成语或语句的另一部分用在话中来代替本词。

运用藏词能创造语意含蓄、令人思索联想、形成幽默情趣的艺术效果。

如伦文叙的诗,暗藏“有柴出卖”四字,读者一旦发现,就会引起一种惊奇、喜悦的审美情绪。

藏词可分为藏头、藏腰、藏尾三种形式。

藏去的本词在每句开头,这叫藏头。

如: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缺一(衣)。

藏去的本词在句子中间的叫藏腰,如:

一二五六七——丢三拉四。

藏去的本词在句子末尾的叫藏尾,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少十(食)。

藏词的材料往往是过去已有的“成句”,一般直接摘引自古代的典籍。

如:

一士人家贫,与友上寿,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

“君子之交淡如。

”友应声曰:

“醉翁之意不在。

”对饮至席终。

这是《古今谭概》里的一则故事。

贫困的读书人拿一瓶水去祝友人的生日,他要告诉朋友:

自己送的不是酒,而是“水”,于是引用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古话,“藏”去了末尾的“水”;朋友明白了读书人的苦衷,告诉他:

没关系,人好水甜。

他引用了前人的文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隐去了“酒”字,他们都用了藏词的手法,他俩的话都摘取了典籍的原句,并藏去了关键词。

对方通过说出那部分词语,就明白了隐去的词语。

藏词是现成一句话的截取,如果不懂得原句,那就不­易理解藏去的词语。

所以,藏词往往要有一定文化的人之间才能运用。

韩复渠演讲

诸位、各位、在齐位: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就是演讲的天气。

来宾十分茂盛,敝人也实在感冒。

今天来的人不少咧,看样子大体有8/5啦,来到的不说,没来的把手举起来!

很好,都来了!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相互原谅。

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留洋生。

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得七八国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都不懂。

你们大家都是笔杆子里爬出来的,我是炮筒子里钻出来的。

今天来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

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对牛弹琴,也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了。

  

今天,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

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举双手赞成。

就一条,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

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

还有件事,兄弟我想不通。

外国人在北京东交民巷都建立了大使馆,就缺我们中国的。

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在那儿建个大使馆呢?

说来说去,中国人真是太软弱了。

第三个纲目,学生篮球赛,肯定是总务长贪污了。

那学校为什么会那么穷酸?

十来个人穿着裤衩抢一个球,像什么样?

多不雅观。

明天到我公馆领笔钱,多买几个球,一人发一个,省得再你争我抢的。

  

今天这里没有外人,也没有坏人,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三个机密:

第一个机密暂时不能告诉大家,第二个机密的内容跟第一个机密一个样,第三个机密前面两点已经讲了,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诸位。

吻吻你

有个深圳人到北京出差,因人生地不熟,走到街上,往回走时竟找不着原来的路子,于是向路旁一个年轻姑娘问路:

"小姐,吻吻(问问)你啦……"话未说完,脸上"啪"地挨了一巴掌,打得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捂着发红的脸颊,冲姑娘叫道:

"你这个小姐,怎么乱打人""就打你这个流氓!

""你这么金(珍)贵呀,我吻吻(问问)你都不行吗""啪"地一声,姑娘又是一巴掌打过去,并大声骂道:

"你这个流氓,以为这是在美国呀!

……"顿时,过往行人都围了上来看热闹。

其中有一位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广东人,听了姑娘的骂声,不由哈哈大笑起来,随后把深圳人拉过一边说:

"大老乡,你要好好学学普通话了!

你把'问路'的'问(w8n)',说成了'吻(w7n)',这位姑娘怎么不生气,两巴掌白挨了。

"

肚子和兔子

一次,有一位旅客陪伴他的母亲坐火车到北京去旅游。

列车开至中途,他母亲患了急性肠胃炎,肚子痛得直不起腰,急得他在列车上到处打听医生,没找着。

最后,他只好跑到列车广播室去求助。

他用不咸不淡的普通话对播音员说:

"同志,麻烦您,我母亲的兔子(肚子)有病,请您帮我广播,找个医生看一看。

"两分钟之后,扩音器发出了广播声:

"旅客们请注意,在第八车箱25号座位的老大娘兔子有病,旅客中如有能医治的,请前往抢救。

"不一会儿,果然有一个当过兽医的旅客来到那位老大娘跟前。

问:

"大娘,你的兔子怎么啦"那个旅客抢先插嘴说:

"她可能是患急性肠胃炎。

"那位兽医听了,不禁大叹一声:

"啊!

这是个误会!

原来是大娘本人肚子痛,并不是她所带的兔子有病。

"一句话说得周围的旅客都大笑起来。

这个误会完全是由于那个旅客的普通话说得不准,分不清那个字该送气,那个字不该送气而造成的。

苏轼不"舒适"

一个南方人在山东教书。

一天上课,他向他的学生问道:

"苏轼是什么"一学生回答说:

"舒(苏)适(轼),就是舒服。

"老师说:

"不对,他是诗人。

"学生不解地问:

"'私(诗)人'"老师点了点头说:

"他叫苏东坡,又是词家。

"学生恍然大悟地说:

"原来老师是问'齐(词)家'的'梳(苏)头(东)婆(坡)',我们村是有一个。

"老师恼火地一拍桌子:

"胡说!

"其实,这不是学生胡说,而是老师自己没说好普通话,把"苏轼"说成"舒适",把"诗人"说成"私人",把"词家"说成"齐家",怎叫学生不误会,又怎叫学生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呢这类笑话是屡见不鲜的,这不仅嘲讽了我们某些上课不说普通话,满口是方言词语的老师,而且也反映了一些南方方言中声母zhchsh与zcs相混,zhchsh又念成iqx的方言现象,很值得我们学习普通话时认真对待。

(吉笑雨)

拿妻子

一个湖南的技术员到外地出差,手头缺尺子用,便到一个商店去买。

他走到卖尺子的柜台前,对柜台里的男售货员说:

"同志,请你把'妻子'(尺子)拿来给我看看!

"售货员一听,顿时生气地说:

"你这是什么话,叫我把妻子拿给你看看,你是什么东西!

"技术员急了,连声叫道:

"把妻子(尺子)拿来给我看看嘛!

……""混帐!

凭什么要把我老婆叫来给你看看,想看回家看你自己的老婆吧!

"技术员张口结舌,愣在那里了。

是呀,"尺子"说成"妻子",怎能不叫售货员恼火呢!

在一些方言地区,许多人分不清ch和q的读音,常常把ch声母的字说成q声母,如"尺"念成"妻","吃"念成"齐"等。

对此,如果不学好普通话,出差办事,就定会闹出买"尺子"变成买"妻子"的笑话来。

(覃一云)

方言误

豫西南某县的方言,对不满意的事物,不叫"不好",也不叫"太差",而是叫"日巴杈"。

不久前,外地有个剧团到该县县城剧场演出。

第一场演出结束时,剧团团长约剧场经理一道走出剧场,到观众中去听取反映。

当剧团团长听到不少观众说:

"这个剧团真够日巴杈的。

"他听不懂,便问剧场经理:

"日巴杈"是什么意思。

经理碍于面子,不便实话相告,就应付地说:

"日巴杈是很好的意思,这是观众称赞你们演出成功呢。

"剧团团长是个相声演员出身,由于职业的习惯,他每到一地都喜欢学习和运用当地的方言俚语。

演出期间,在与县文艺界的联欢会上,团长致感谢词说:

"这次来贵县演出,得到文艺界同行的大力协助,使我们的演出即将胜利结束,我代表剧团全体演职员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还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演出水平本来不够日巴杈,可是领导和观众都说我们日巴杈,这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

今后,我们要百倍努力,达到高度日巴杈的水平!

"参加联欢会的人无不前仰后合,捧腹大笑。

分屁

文化大革命初期,一位湘中社教(即社会主义教育的简称)工作队员在湘南农村蹲点。

年终了,生产队里召开社员大会,宣布年终的分配方案。

那位工作队员,在没宣布方案前,在会上对社员进行思想教育,已经讲了许多话,最后总结说:

"年终分屁(配)要实行按劳分屁(配)"!

社员们听他这样一说,马上叫喊起来,"什么!

你骂我们年终是分屁,还说要按劳分屁!

这还了得,诬蔑我们革命的大好形势,你还算什么社教干部!

"顿时整个会场闹得一团糟,随后生产队长带头,大家连夜写了一张状子送到社教总部。

总部负责人马上打电话,连夜把那位社教干部召了回去,停职检查。

不久又将他遣回原籍进行劳动改造。

这意想不到的灾祸,是那位工作队员把"分配"的"配"说成"屁"。

为什么要把"配"说成"屁"呢是他故意的吗不是,主要是他说了方言,因为在他的方言当中,是把普通话一些ei韵母字说成i韵的,由此"配"说成了"屁"。

为什么会把普通话的ei韵读成i韵呢这是古音韵母在方言中演变的结果。

而且这种演变一般都是有规律的,比如"配"属古韵母队韵字,跟它同韵的古韵字,"佩,妹,昧,背"等在方言中也会读成i韵。

而掌握这一规律,就能很快纠正自己把"配"说成"屁"的现象。

没什么该记的

文化大革命中,搞政治理论学习,常组织辅导员,一人管几户,包教包会。

一天,一个从南方调到北方某县工作的干部在公社干部陪同下到张庄检查落实情况。

他们离村不远,就碰见一个捡粪的老汉。

县干部拉住老汉,半普通话半方言地问道:

"你早,老同志,你是谁包的"老汉说:

"我是'睡饱'了,才一早起来捡粪的。

""我是说谁教的。

""是呀!

没有'水浇',捡回的粪就干啦!

"县干部恼火地瞪着老汉问:

"你家是什么成分"老汉不紧不慢地说:

"我家用粪坑'盛粪'。

"干部大怒又问:

"你是什么阶级!

"老汉不解地望着干部说:

"'该记'我'该记'的就是吃饭,捡粪,再也没有什么'该记'的了。

"干部大发雷霆,叫人把老汉弄到公社办学习班,好好"教育教育"。

实际上该教育的是那位干部,是他普通话没有说好,把"谁包"说成"睡饱",把"谁教"说成"水浇",把"成分"说成"盛粪",把"阶级"说成"该记"。

你叫老汉怎能不误会那位干部不仅不检查自身的问题,反而大发雷霆,这不能不说是反映了我们某些干部工作作风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见,我们的干部必须要学好普通话,不然,又怎能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做好群众的工作呢(吉笑雨)

借借老师

有一回,一位中学生家长张伯(广州人),带着他的女儿小嫦去拜访谢老师。

他们走到老师家,见大门开着,就问:

"借(谢)老师在家吗"他女儿急忙拉住他的衣袖说:

"爸,不是'借'老师,是'谢'老师。

"幸好老师从厨房里出来,没听清,就热情地招呼父女俩进去坐。

喝过茶,聊了几句家常之后,老师向家长介绍了小嫦近来的工作,学习情况,希望家长配合多帮助小嫦,创造条件,争取加入共青团。

张伯一听乐了,高兴地说:

"小嫦的进步,全靠老师教育帮助,借借老师,借借老师。

"小嫦越听越急,使了个眼色,半开玩笑对爸说:

"爸,是谢谢老师,不是'借借'老师,老师怎么能'借'的呀。

"几句话,引得三人哄堂大笑。

卖盐成了卖羊

有个南方朋友和北方朋友合伙做生意,他俩商定,哪儿货好卖,什么货赚钱,只要打个电话,就要立即把货送到,利润平分。

一天,南方朋友所在的地方缺盐,立即挂长途电话给北方朋友,要北方朋友想办法尽快买两车盐来。

北方朋友在电话里听到说买"羊",立即四下奔走,买好两车羊,急忙押送到南方朋友住的地方。

南方朋友见了大吃一惊,说道:

"我叫你买'羊'(盐)你为什么买'羊'"北方朋友:

"我是买的'羊'!

"南方朋友:

"我是说买吃的'羊'(盐)!

"北方朋友说:

"是买的菜羊,不是毛羊!

怎么不能吃!

"南方朋友发急地说:

"咳!

是煮菜用的羊(盐),喊(咸)的!

"北方朋友:

"怎么不会喊,你听,哪一只不'咩咩'叫!

"南方朋友气得瘫倒在地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两车盐成了二车羊,紧俏货成了滞销的货,叫他怎么不气然而,这又怪谁呢,还不是怪自己说了方言,把"盐"说成了"羊"。

我们知道在普通话中,"盐"是ian韵,"羊"是iang韵,两字是毫不相混的,而在一些方言中,ian,却iang合流,ian韵的字全部读成iang把韵,致使操这种方言的人在学普通话时也很伤脑筋。

因为他们很难从iang韵中把ian韵分出来。

对此,我们在学习普通话时必须要想一些办法,而最好的办法是记iang韵字,因为iang韵字比ian韵字少,除自成音节外,只有n,l,j,g,x五个声母与iang韵相拼。

记忆时也最好选同偏旁的代表字记忆,再以记忆的字类推,便可随时分辨ian和iang韵的字。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ian,iang合流的同志往往说不准ian韵,对这个韵母,我们必须认识其中的韵腹a是发"e"音,而不是发a音。

这一点是读准ian韵的关键,希望大家在练习中切记!

(夏石库)

倒运

王老五很迷信,过年过节都要教自己的孩子一定讲吉利话。

大年初一,王老五一大早就叫自己的儿子起来供奉神灵。

可是,一大碗鸡肝刚摆在神灵前的供桌上,他家的老黄狗跑过来,"哗啦"一声把一碗鸡肝弄翻到地上。

王老五的儿子急得大声喊起来:

"爹!

不好啦,倒了润了!

"王老五一听,气得跑来"啪"地给儿子一耳光,骂道:

"混帐东西!

大年初一,就喊倒运!

"儿子哭着说:

"你,你昨晚上还叫我说'润'不说'肝'的嘛……叫我说什么呀"说着"呜呜"地哭起来。

王老五拍着脑门说:

"好!

好!

叫倒肝!

"儿子反驳说:

"倒干(肝)了,我们家又哪有吃呀"说罢,又呜呜地哭起来。

这真叫孩子左右为难了:

说"倒润"吧,跟"倒运"同音;说"倒肝"吧,又跟"倒干"同音。

这个故事虽然讽刺了迷信思想的人,但是却反映了一些方言中特殊的忌讳言词。

这些忌讳言词我们应该有所了解,不然,即使是叫一个名字,也往往会使人陷入困境的。

比如有个北方妇女带着五六岁的儿子到南方走亲戚,她儿子名叫"刘禹"。

一天,刘禹到亲戚的邻家去玩,吃饭的时候,北方妇女来到邻家门口,对着里面喊道:

"刘禹!

刘禹——"这一叫不要紧,只见一个彪形大汉冲出来,指着妇女骂道:

"你屋(家)里死了人,跑到这里来喊,安的什么心!

"妇女莫名其妙地说:

"我,我叫我儿子!

"大汉怒目圆睁地说:

"你儿子死了,就来害别人!

是吗"吼着逼近妇女。

妇女吓得不敢做声,忙转身走了。

原来这一带死人抬灵柩时,喊的号子就是"留——语!

"这号子声跟那妇女喊儿子的声音非常相似。

这种叫喊声当地人一般是忌讳喊的,那妇女在别人家门前乱喊,怎能不惹恼人家呢!

(秦振华)

涂红花油

小刘是广州人,他爱人是北方人,小刘的普通话水平不怎么样,小两口为这个没少闹笑话。

有一次,小刘在门外擦自行车,听得他爱人在屋里喊了一声:

"哎哟,b8i子弄破了。

"小刘一下子跳了起来:

"什么鼻子弄破了!

那是危险三角区!

你等等,我马上拿药来!

"当他洗了手,找到红花油,来到爱人面前时,却发现她的鼻子好好的,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他爱人看见他的模样儿,"嗤"地笑起来:

"真是个傻小子,被子破了不用针线缝,却涂红花油!

"原来小刘的爱人说:

"被子破了",小刘却听成"鼻子破了"。

在普通话里,"被"字的韵母是ei,"鼻"字的韵母是i,本来是绝不会混淆的;可是在广州话中,它们的韵母都是ei,广州人说普通话,常常把"鼻"字念成b8i。

自己说错了,听别人说话也容易听错,人家说"被子",便会听成"鼻子"。

问宿

湖南江永县有个农民到云南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