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2712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doc

《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doc

向量法解决空间立体几何---点存在性问题-教师版

1、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A1=BC=2AC=2.

(1)若D为AA1中点,求证:

平面B1CD⊥平面B1C1D;

(2)在AA1上是否存在一点D,使得二面角B1­CD­C1的大小为60°?

解:

(1)证明:

如图所示,以点C为原点,CA,CB,CC1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C(0,0,0),A(1,0,0),B1(0,2,2),C1(0,0,2),D(1,0,1),

即=(0,2,0),=(-1,0,1),=(1,0,1).

由·=(0,2,0)·(1,0,1)=0+0+0=0,得⊥,即C1B1⊥CD.

由·=(-1,0,1)·(1,0,1)=-1+0+1=0,得⊥,即DC1⊥CD.

又DC1∩C1B1=C1,∴CD⊥平面B1C1D.又CD⊂平面B1CD,∴平面B1CD⊥平面B1C1D.

(2)存在.当AD=AA1时,二面角B1­CD­C1的大小为60°.理由如下:

设AD=a,则D点坐标为(1,0,a),=(1,0,a),=(0,2,2),

设平面B1CD的法向量为m=(x,y,z),

则⇒令z=-1,得m=(a,1,-1).

又∵=(0,2,0)为平面C1CD的一个法向量,则cos60°===,

解得a=(负值舍去),故AD==AA1.∴在AA1上存在一点D满足题意.

2.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C1C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平面ABC⊥平面AA1C1C,AB=3,BC=5.

(1)求证:

AA1⊥平面ABC;

(2)求二面角A1­BC1­B1的余弦值;

(3)证明:

在线段BC1上存在点D,使得AD⊥A1B,并求的值.

解:

(1)证明:

因为四边形AA1C1C为正方形,所以AA1⊥AC.

因为平面ABC⊥平面AA1C1C,且AA1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AC,所以AA1⊥平面ABC.

(2)由

(1)知AA1⊥AC,AA1⊥AB.由题知AB=3,BC=5,AC=4,所以AB⊥AC.

如图,以A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则B(0,3,0),A1(0,0,4),B1(0,3,4),C1(4,0,4),

=(0,3,-4),=(4,0,0).设平面A1BC1的法向量为n=(x,y,z),

则即令z=3,则x=0,y=4,所以n=(0,4,3).

同理可得,平面B1BC1的一个法向量为m=(3,4,0).所以cos〈n,m〉==.

由题知二面角A1­BC1­B1为锐角,所以二面角A1­BC1­B1的余弦值为.

(3)证明:

设D(x,y,z)是直线BC1上一点,且=λ.

所以(x,y-3,z)=λ(4,-3,4).解得x=4λ,y=3-3λ,z=4λ.

所以=(4λ,3-3λ,4λ).由·=0,即9-25λ=0,解得λ=.

因为∈[0,1],所以在线段BC1上存在点D,使得AD⊥A1B.

此时,=λ=.

3、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PA⊥P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BC∥AD,AB⊥AD,AB=BC=1,O为AD中点.

(1)求直线PB与平面POC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B点到平面PCD的距离;

(3)线段PD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二面角Q­AC­D的余弦值为?

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在△PAD中,PA=PD,O为AD中点,所以PO⊥AD.又侧面PAD⊥底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PO⊂平面PAD,所以PO⊥平面ABCD.

又在直角梯形ABCD中,连接OC,易得OC⊥AD,所以以O为坐标原点,OC,OD,OP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P(0,0,1),A(0,-1,0),B(1,-1,0),C(1,0,0),D(0,1,0),

∴=(1,-1,-1),易证OA⊥平面POC,∴=(0,-1,0)是平面POC的法向量,

cos〈,〉==.∴直线PB与平面PO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0,1,-1),=(-1,0,1).设平面PDC的一个法向量为u=(x,y,z),

则取z=1,得u=(1,1,1).∴B点到平面PCD的距离为d==.

(3)假设存在一点Q,则设=λ(0<λ<1).∵=(0,1,-1),

∴=(0,λ,-λ)=-,∴=(0,λ,1-λ),∴Q(0,λ,1-λ).

设平面CAQ的一个法向量为m=(x,y,z),又=(1,1,0),AQ=(0,λ+1,1-λ),

则取z=λ+1,得m=(1-λ,λ-1,λ+1),

又平面CAD的一个法向量为n=(0,0,1),二面角Q­AC­D的余弦值为,

所以|cos〈m,n〉|==,得3λ2-10λ+3=0,解得λ=或λ=3(舍),

所以存在点Q,且=.

4、如图1,A,D分别是矩形A1BCD1上的点,AB=2AA1=2AD=2,DC=2DD1,把四边形A1ADD1沿AD折叠,使其与平面ABCD垂直,如图2所示,连接A1B,D1C得几何体ABA1­DCD1.

(1)当点E在棱AB上移动时,证明:

D1E⊥A1D;

(2)在棱AB上是否存在点E,使二面角D1­EC­D的平面角为?

若存在,求出A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证明,如图,以点D为坐标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D(0,0,0),A(1,0,0),C(0,2,0),A1(1,0,1),D1(0,0,1).设E(1,t,0),

则=(1,t,-1),=(-1,0,-1),∴·=1×(-1)+t×0+(-1)×(-1)=0,

∴D1E⊥A1D.

(2)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点E.设平面D1EC的法向量为n=(x,y,z),由

(1)知=(-1,2-t,0),

则得令y=,则x=1-t,z=1,

∴n=是平面D1EC的一个法向量,

显然平面ECD的一个法向量为=(0,0,1),

则cos〈n,〉===cos,解得t=2-(0≤t≤2).

故存在点E,当AE=2-时,二面角D1­EC­D的平面角为.

5、如图是多面体ABC­A1B1C1和它的三视图.

(1)线段CC1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BE⊥平面A1CC1?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若存在,请找出并证明;

(2)求平面C1A1C与平面A1CA夹角的余弦值.

解:

(1)由题意知AA1,AB,AC两两垂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A1(0,0,2),B(-2,0,0),C(0,-2,0),C1(-1,-1,2),则=(-1,1,2),=(-1,-1,0),=(0,-2,-2).设E(x,y,z),则=(x,y+2,z),

=(-1-x,-1-y,2-z).设=λ(λ>0),

则则E,

=.

由得解得λ=2,

所以线段CC1上存在一点E,=2,使BE⊥平面A1CC1.

(2)设平面C1A1C的法向量为m=(x,y,z),则由得

取x=1,则y=-1,z=1.故m=(1,-1,1),而平面A1CA的一个法向量为n=(1,0,0),

则cos〈m,n〉===,故平面C1A1C与平面A1CA夹角的余弦值为.

6、如图1,正△ABC的边长为4,CD是AB边上的高,E,F分别是AC和BC边的中点,现将△ABC沿CD翻折成直二面角A­DC­B(如图2).

(1)试判断直线AB与平面DE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二面角E­DF­C的余弦值;

(3)在线段B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AP⊥DE?

如果存在,求出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在△ABC中,由E,F分别是AC,BC中点,得EF∥AB.又AB⊄平面DEF,EF⊂平面DEF,∴AB∥平面DEF.

(2)以点D为坐标原点,以直线DB,DC,DA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2),B(2,0,0),C(0,2,0),E(0,,1),F(1,,0),=(1,,0),=(0,,1),=(0,0,2).

平面CDF的法向量为=(0,0,2).设平面EDF的法向量为n=(x,y,z),

则即取n=(3,-,3),

cos〈,n〉==,所以二面角E­DF­C的余弦值为.

(3)存在.设P(s,t,0),有=(s,t,-2),则·=t-2=0,∴t=,

又=(s-2,t,0),=(-s,2-t,0),∵∥,∴(s-2)(2-t)=-st,

∴s+t=2.把t=代入上式得s=,∴=,

∴在线段BC上存在点P,使AP⊥DE.此时,=.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