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3132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docx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

神经病学治疗方案及原则

◆一、脑血管疾病

㈠脑出血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2~4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小便通畅,预防和及时治疗压疮(褥疮)、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等。

2.控制血压对高血压的处理应个体化。

若颅压高时,应先降颅内压,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作降压治疗。

过高过低血压均可加重病情,应权衡利弊谨慎处理。

一般对原血压正常又无严重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将血压控制在出血前原有水平或略高;原有高血压者将血压控制在150~160/90~100mmHg为宜;血压≥200/110mmHg时,在降颅内压的同时可慎重平衡地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高于发病前水平或180/105mmHg左右;收缩压在170~200mmHg或舒张压在100~110mmHg,暂时可不用降压药,先脱水降颅内压,并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必要时再用降压药。

血压增高是颅内压增高引起时,应以积极降低颅内压为主。

收缩压<165mmHg或舒张压<95mmHg时,不宜降血压治疗。

脑出血患者偶可见血压降低,应积极寻找病因,并适当予以增压治疗。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降颅内压增高的药物:

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每6~8小时1次,也可用甘油果糖250~500ml静滴,每8~12小时1次,也可适量应用速尿。

有条件时可选用白蛋白。

降颅内压时记录尿量和控制出入量。

4.控制体温头部降温是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措施,但体温不宜低于34℃,并发肺炎导致体温升高时积极抗感染治疗。

5.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如有发作,予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

6.手术治疗。

适应证:

大脑半球血肿30ml以上,小脑血肿10ml以上者,在患者家属要求和同意下可予外科手术治疗。

原发性脑出血可考虑脑室引流。

7.早期康复治疗

早期将患肢置于功能位,急性期过后及早进行肢体功能、言语障碍及心理的康复治疗。

㈡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原则为尽早明确病因,对因治疗,防止继发性血管痉挛,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再出血和并发症等。

1.一般治疗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小便通畅。

应尽早请神经外科会诊,完成病因检查和积极早期介入或手术治疗,防止再出血和并发症等。

2.控制血压血压过高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过低可致脑缺血,故使血压控制在正常偏低(参考脑出血章节)。

3.控制颅内压参考脑出血章节

4.抗纤溶药物常用药有:

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等。

近年来,对该类药的应用尚有争议。

5.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可用CCB如尼莫地平缓慢静滴治疗14天。

6.对症处理止痛,控制烦躁不安,改善睡眠。

7.外科处理动脉瘤可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脑出血肿应手术清除。

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严重时,可行脑室穿刺引流术,正常颅压脑积水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治疗目的积极处理TIA,以减少脑梗死的几率。

2.TIA的治疗

⑴及时就医,作系统的病因学检查。

⑵抗凝治疗:

对频发性TIA和正处于发作状态的TIA可考虑抗凝治疗。

具体方法:

①肝素加华法林,肝素12500U+5%GNS1000ml缓慢静滴,维持24~48小时,检测APTT维持在1.5倍,同时口服华法林4~6mg,INR达到2.0~3.0即停用肝素。

单独口服华法林。

单独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天2次,10~14天为一疗程。

抗凝的禁忌证:

消化性溃疡病史、出血倾向、血压高于180/100mmHg、严重糖尿病和其他严重的系统疾病、不能除外脑出血。

患者纤维蛋白原增高时,可行降低纤维蛋白原治疗。

3.抗血小板药物肠溶阿司匹林50~150mg/d,双嘧达莫200mg/d,有条件者选择氯吡格雷75mg/d。

4.TIA病因、危险因素和合并症的处理。

5.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严重狭窄(>70%)时须行颈动脉内膜剥除术或介入治疗。

㈣脑梗死

1.治疗原则

(1)尽早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

(2)防治缺血性脑血肿。

(3)加强监护和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4)早期给予系统化及个体化康复治疗。

2.具体治疗方案

⑴急性期的一般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血气,预防和治疗压疮、呼吸道感染及尿路感染、预防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

2)调整血压:

脑梗死急性期要慎用降压药。

如平均动脉压[(SBP+2BP)÷3]>130mmHg或SBP<220mmHg,可慎用降压药,避免血压过低。

3)血糖:

一般将血糖维持在6.7mmol/L水平为宜。

4)降颅内高压:

脑水肿一般在发病3~5天达高峰。

慎用5%GS和避免其他可能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如缺氧、高二氧化碳血症及高热等)。

降低颅内压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参考脑出血章节)。

皮质激素治疗脑梗死后脑水肿及颅内压尚有争议。

大脑半球或小脑大面积梗死压迫脑干时,应及时进行去骨瓣减压,可挽救生命。

5)体温控制:

积极处理体温升高,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亚低体温治疗的效果有争论,不宜常规应用。

6)脑梗死有癫痫发作时可用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

7)加强护理

8)治疗并发疾病(心脏病、糖尿病、慢阻肺、肥胖、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和合并症(低血压、休克、心衰等)。

⑵溶栓治疗溶栓时间窗严格控制在3小时之内。

药物有尿激酶和rt-PA。

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⑶抗凝治疗一般急性脑梗死,原则上不推荐使用抗凝治疗。

一般不首先推荐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治疗脑梗死。

心源性脑梗死可服用华法林,使INR控制在2.0~3.0。

⑷抗血小板治疗肠溶阿司匹林100mg/d,预防脑梗死复发。

⑸降纤酶国内应用较广泛,有降低纤维蛋白原的效果。

⑹外科治疗用于大脑半球动脉主干造成的脑梗死,出现严重的脑水肿危及生命,或小脑大面积梗死压迫脑干时。

⑺血管危险因素的处理。

⑻尽早进行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㈤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

1.一般处理检测意识及脑出血,对症处理稳定患者的状况,特别是预防脑疝的发生,积极查找病原和危险因素,予以相应的处理,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

2.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目的为阻止血栓继续发展,但也有加重脑出血及变为出血性脑梗死可能,应权衡利弊。

3.溶栓治疗限于病情严重和预后不良患者,而且只能在有条件和有经验的医疗中心施行。

4.皮质激素急性期使用疗效不肯定

5.积极处理颅内压增高

⑴急性颅内压增高予甘露醇、甘油果糖和乙酰唑胺等降颅压,手术清除颅内出血,或降压性偏侧颅骨切除术。

⑵慢性颅内压增高首先应除外颅内占位病变,并需确定静脉窦栓塞为其原因;无大的梗死或出血时,可反复腰椎穿刺治疗。

口服乙酰唑胺数周至数月。

若反复腰椎穿刺和口服乙酰唑胺2周仍不能控制颅内压增高,则应行外科脑脊液引流术(脑腹膜短路术)。

若视力、视野恶化,应考虑行神经鞘开窗术。

◆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㈠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1.一般处理包括降温、控制癫痫发作、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等,处理颅内压增高和抗休克治疗,出现DIC应及时给予肝素化治疗。

当CSF结果支持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时,立即开始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脑室内用药利弊尚未肯定,一般不推荐使用。

4.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小儿流感杆菌脑膜炎治疗前给予地塞米松0.15mg/kg,1次/6h×4d,或0.4mg/kg,1次/12h×2d,为预防耳聋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㈡急性病毒性脑膜炎

1.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和防治合并症。

2.抗病毒治疗无环鸟苷用于单纯疱疹脑膜炎,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滴可暂时缓解慢性肠道病毒脑膜炎的病情。

㈢日本乙型脑炎

1.病原治疗无特殊的抗病毒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及α-干扰素治疗均无效。

目前治疗只限于支持和对症治疗。

2.重症监护特别注意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昏迷、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血压、水电解质失衡、肺炎、尿路感染和应激性溃疡并发消化道出血等的预防及处理。

3.预防控制传染媒介蚊虫和人群疫苗接种。

㈣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治疗原则:

早诊断,抗病毒治疗,对症及支持治疗

1.抗病毒

⑴无环鸟苷15~30mg/(kg·d),成人为500mg静滴,1次/8h连用14~21d。

病情严重者可延长用药时间。

用药时监测肝肾功能。

⑵更昔洛韦5~10mg/(kg·d)静滴,1次/12h,疗程14~21d。

用药时监测肾功能及血常规。

⑶西多福韦5mg/kg静脉注射,1次/周,共2周。

以后隔周3~5mg/kg,再用数次。

2.对症及支持疗法

高热时行物理降温。

癫痫发作用安定10~20mg缓慢静注,躁动、精神错乱可用镇静剂。

降高颅压治疗,也可短期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静滴。

重症及昏迷患者应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压疮及呼吸、泌尿系感染,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㈤带状疱疹及神经系统合并症

治疗原则:

阻止感染向全身播散,预防带状疱疹的神经系统合并症。

免疫功能障碍患者应给予全身抗病毒治疗。

1.抗病毒药物治疗

常用无环鸟苷500mg静滴,1次/8h,疗程14~21d;更昔洛韦5~10mg/(kg·d)静滴,1次/12h,14~21d;也可试用万乃洛韦或代昔洛韦。

2.动脉炎可合用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10~20mg/d静滴,

3.疱疹后神经痛常规镇痛药无效。

可用辣椒素油反复涂抹疼痛皮肤;口服卡马西平0.2,3次/d,合用阿米替林50~100mg/d;或试用苯妥英钠、加巴喷丁。

眼部带状疱疹可用0.5%无环鸟苷油剂涂眼4~5次/d。

㈥结核性脑膜炎

治疗原则:

早期、合理、联合、系统抗结核治疗。

1.抗结核治疗只要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提示本病,即使CSF抗酸涂片阴性亦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

2.皮质类固醇用于脑水肿引起高颅压、伴局灶性神经体征和脊髓蛛网膜下腔阻塞的重症患者。

成人60mg/d,3~4周后逐渐减量,2~3周后停药。

重症患者在全身用药同时可鞘内用药。

3.对症治疗降颅高压,补充水、电解质和保护肾脏及肝脏。

脑积水、结核瘤占位效应和脑血管炎等,可给予相应药物或外科治疗。

㈦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1.抗真菌治疗

⑴单独两性霉素B治疗小剂量开始,0.3~0.75mg/kg,逐渐增加至每日1.0~1.5mg/kg,根据患者寒战、发热、恶心等反应决定药物增加的量和速度。

当达到支持剂量后可改为隔日一次,治疗一疗程的用药总剂量远比每次用药的单剂量大小重要,成人用药总剂量至少2~3g。

要注意药物对肾脏的副作用。

⑵合并用药两性霉素B0.3mg/(kg·d)开始,逐渐增量,总剂量2~3g与口服5-氟胞嘧啶(100mg/kg·d)合并使用是较理想的治疗法案。

2.手术治疗适用于肉芽肿压迫脑室系统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

3.对症及支持疗法降颅内高压治疗,注意患者全身营养,防治肺及泌尿系感染,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㈧神经囊虫病

1.治疗原则

⑴个体化治疗

⑵具高颅压的脑囊虫病患者,降颅内压为优先。

⑶脑实质内囊虫仍存活和生长是少见而严重的情况,应积极处理(药物和手术)。

⑷用抗癫痫药控制癫痫发作。

⑸抗寄生虫药物应住院并严密观察下使用,应掌握好适应证(脑多发囊虫和眼囊虫不宜积极用药),同时应用颅内压治疗及癫痫治疗。

2.常用的寄生虫药物

证实对神经囊虫有效的药物有吡喹酮和阿苯达唑。

3.手术治疗脑室内单个病灶可手术切除,脑积水行脑积液分流术缓解症状。

㈨神经梅毒

脑膜血管梅毒应当积极治疗,常用药物为大剂量青霉素G1200万U~2400万U/d,静脉给药,共用2周。

脑实质梅毒除作对症治疗外,亦应使用青霉素治疗。

㈩艾滋病的神经系统表现

神经系统HIV的诊断一旦确立,应立即转到传染病院作专门的治疗。

(十一)散发性克-雅病

◆三、神经系统遗传及变性病

㈠遗传性共济失调

除发作性共济失调的部分患者外,遗传性共济失调至今无有效治疗。

2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

3腓骨肌萎缩症

无特殊治疗。

仅为对症及康复治疗,足部畸形可穿特殊鞋以便矫正。

㈣多系统萎缩(MSA)

1.加强康复,坚持体育锻炼。

2.对症治疗控制低血压的药物有:

盐酸米多君、9-α氟氢可的松、二氢麦角胺、非甾体抗炎药、甲氧氯普胺、麻黄素。

但不推荐用于MSA的体位性低血压的常规治疗。

5运动神经元病

1.肌萎缩侧索硬化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对症治疗能减轻症状和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2.脊肌萎缩

无根治和特效治疗手段。

相应的对症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3.原发性侧索硬化

本病无任何特效疗法,酌病情予以对症处理,如巴氯芬等药物可暂时缓解肌张力及肢体僵硬。

㈥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

1.痴呆

2.阿尔茨海默病(AD)

⑴社会心理治疗

AD治疗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社会对AD疾病的正确认识,不要寄希望于任何药物防止AD的发生和根治。

⑵改善症状的药物治疗

1)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经临床证实有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只有胆碱酯酶抑制(AchE)。

①安理申、艾斯能和加兰他敏已证实确有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凡遇某一制剂无效时,更换另一制剂仍可有效。

②其他制剂:

石杉碱甲

2)美金刚200mg/d口服对中、重度AD有改善症状的作用。

若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合用,可增加后者的疗效。

⑶抗Aβ免疫治疗

1)主动免疫治疗

2)被动免疫治疗

⑷性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在预防、延缓和治疗AD的价值已被否定。

⑸精神行为障碍的治疗

3.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

⑴病因治疗

⑵认知障碍的治疗采用安理申对VCI也有效。

⑶预防治疗对多种血管危险因素给予相应处理。

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治疗。

4.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

治疗目的是阻断或延缓MCI个体发展为AD患者,MCI虽是预防治疗的最佳时期,但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手段能达到此目的。

◆四、运动障碍疾病

㈠特发性震颤(EI)

症状轻微可暂不用药,症状明显者给予治疗。

1.药物治疗

⑴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10~20mg,3次/d。

⑵扑米酮小剂量(25mg/d)开始,缓慢加量,有效剂量为150~350mg/d,也可和普萘洛尔合用。

⑶镇静剂阿普唑仑0.2~0.4mg,氯硝西泮0.5~-1.0mg,3次/d。

⑷其他药物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硝苯地平等。

2.非药物治疗

⑴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能有效减轻肢体、软腭等部位震颤,疗效维持3~6个月。

⑵手术对于正规药物治疗无效、严重的单侧ET,可考虑立体定向手术。

㈡帕金森病

1.治疗原则轻症无须特殊治疗,应鼓励患者多做主动运动。

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则需采用药物治疗。

治疗方案个体化。

药物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尽量以较小剂量取满意疗效。

本病目前不能根治,且呈缓慢进展性,需长期配合,终身治疗。

2.药物治疗

⑴抗胆碱能药对震颤和强直有一定效果,但对运动迟缓疗效较差。

常用药:

苯海索(安坦)1~2mg,3次/d;

苯甲托品1~2mg,3次/d;

东莨胆碱、吡呱立登等。

⑵金刚烷胺对少动、强直、震颤有轻度改善作用,100mg,2次/d。

⑶左旋多巴目前应使用复方左旋多巴制剂(美多芭和息宁),不良反应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

⑷D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一般主张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发病年龄轻的早期患者可单独应用。

均以小剂量开始,渐增剂量至满意疗效而不出现副作用为止。

常用药:

溴隐亭0.625mg,2次/d,每3~7d加0.625mg,剂量7.5~15mg/d。

培高利特。

泰舒达缓释片。

⑸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丙炔苯丙胺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有协同作用,与大剂量VitE合用可用于早期轻症患者,2.5~5mg,2次/d。

⑹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珂丹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可增强后者疗效,单用无效。

3.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失效、不能耐受或出现异动症的患者。

4.康复治疗可施行语音语调、面部肌肉、四肢与躯干、步态与姿势平衡等锻炼。

㈢小舞蹈病

1.一般处理轻症患者卧床休息即可。

环境安静,室内低亮度,避免刺激,适当用镇静剂。

2.病因治疗

使用青霉素或其他有效抗生素治疗,10~14d为一疗程。

同时给予水杨酸钠或泼尼松,症状消失后减量至停药。

3.对症治疗

舞蹈症状时可用地西泮2.5~5mg,或硝西泮5.0~7.5mg,或丁苯那嗪25mg,2~3次/d,泰必利50~100mg或氯丙嗪12.5~25mg,2~3次/d。

㈣肝豆状核变性(WD)

1.治疗目的

⑴排除积聚在体内组织过多的铜。

⑵减少铜的吸收,防止铜在体内再次积聚。

⑶对症治疗,减轻症状,减少畸形的发生。

2.治疗原则

⑴早期和症状前治疗,坚持终身治疗。

⑵药物治疗

1)螯合剂:

旋青霉胺,用前作青霉素皮试,阴性者方可使用。

小剂量(15~25mg/kg)开始,逐渐加至治疗剂量。

少部分(10%~30%)患者会发生不良反应。

曲恩汀或三乙撑四胺双盐酸盐,最适合用于不能用青霉胺的WD患者。

其他排铜药物。

2)阻止肠道对铜吸收和促进排铜的药物:

锌制剂,常用的锌制剂有硫酸锌、醋酸锌、甘草锌、葡萄糖酸锌。

四硫钼酸铵。

3)对症治疗:

非常重要,应积极进行。

脾大并脾亢致血液三系降低者行脾切除术。

晚期肝衰竭作肝移植。

⑶低铜饮食治疗避免摄入高铜饮食,如钡类、虾、蟹、动物内脏和血、豆类、坚果类、巧克力、咖啡等。

勿用铜制炊具;可给予高氨基酸或高蛋白饮食。

㈤享廷顿病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多巴胺活动过度、胆碱能活动受抑制以及脑内γ-氨基丁酸减少等生化改变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㈥肌张力障碍

㈦Tourette综合征

◆五、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

㈠多发性硬化

㈡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应用大剂量类固醇类激素或静滴IgG0.4g/kg·d,5d为一疗程。

神经症状改善后,激素剂量不宜减量过快。

大剂量皮质激素类固醇类激素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治疗。

㈢中央脑桥髓溶解症(CPM)

1.治疗

⑴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⑵“再诱发低血钠”治疗早期发现,12小时静脉给予5%GS200ml,使血钠从132mEg/L降至到120mEg/L,48小时内患者的症状得到近全恢复。

2.预防

审慎矫正低血钠是主要原则。

⑴急性低血钠故皆以慢性低血钠处理为宜。

⑵低血钠的定义

3.慢性低血钠的处理最佳方法:

按照患者症状的严重性,提高血清钠每3小时在1~3mmol/L之间(最大)。

◆六、癫痫

目前尚无对所有癫痫发作类型皆有效和能完全控制发作的抗癫痫药物。

抗癫痫药只有控制发作的对症治疗效应,无消除病因和癫痫发生源的根治效应,故需长期应用。

正规应用抗癫痫药才能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1.一般原则

⑴癫痫未确诊前或仅发作一次,可以继续观察,不做药物治疗。

⑵癫痫的诊治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⑶某种抗癫痫药只对某一种或某几种发作类型有效。

⑷单一药物治疗原则。

⑸一线药物应作为首选抗癫痫药使用

⑹长期规则用药

⑺抗癫痫药的应用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一般约需1周方可达有效的血浆药物浓度。

⑻应用抗癫痫药应了解最基本的药代动力学。

只有用药时间超过5个半衰期才能达到稳态浓度,此时才能发挥最大疗效。

判断一个抗癫痫药是否有效,需要观察5倍于过去发作平均间隔时间。

如患者每月平均发作2次,至少应观察2.5个月。

⑼儿童、老年人和孕妇以及慢性疾病长期应用其他药物的患者,在选用抗癫痫药和使用剂量时,应按具体情况确定。

⑽随时观察和定期监测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2.抗癫痫药物

⑴一线抗癫痫药物

1)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局限性发作或不伴继发性全面发作:

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2)失神发作、肌阵挛和失张力发作:

丙戊酸钠。

3)混合型发作:

丙戊酸钠。

4)苯巴比妥:

在医疗条件、经济和文化落后地区是值得推广的药物。

⑵二线抗癫痫药物

1)新开发的二线抗癫痫药:

拉莫三嗪、妥吡酯左乙拉西坦、氨已烯酸、奥卡西平等,老二线抗癫痫药:

氧异安定、乙酰唑胺、氟桂利嗪等。

2)二线抗癫痫的适应证:

耐药癫痫发作。

3.抗癫痫药物治疗中的监测

⑴开始用药前应作脑电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作为基础。

⑵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发作频繁者应每2周,一般患者应每月随访1次。

⑶肝功能每3个月测1次肝功能。

服丙戊酸钠每月测肝功能1次。

⑷血常规每3个月测1次。

用卡马西平者,应定期测全血细胞。

⑸脑电图每6个月检查一次。

⑹血药浓度有条件的医院必要时测定。

4.开始用药和终止用药

⑴第一次癫痫发作开始用药只有强直-阵挛发作的第一次发作时需考虑开始用药,一般原则是:

先前有肌阵挛、失神或局限性发作的病史;

脑电图有癫痫波;

存在先天性神经系统缺陷;

患者不愿再有发作,能排除因酒精和药物(如苯二氮卓类)戒断等因素所致的偶发癫痫发作。

⑵终止抗癫痫药应视患者的具体疗情决定。

一般于发作完全控制后再继续按原剂量服用2~3年方可考虑停药,青少年肌阵挛癫痫以5年为宜,儿童良性癫痫1年即可。

应逐渐停药,停药的过程为0.5~1年。

5.癫痫的外科治疗

20%的癫痫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外科手术。

6.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⑴一般处理通畅呼吸道、维持循环功能和其他生命体征稳定,处理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的异常情况。

⑵迅速控制癫痫发作选用合适的抗癫痫药,原则是:

静脉用药;

可以快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在脑内维持时间长。

一般不用肌肉注射。

应一次用足够剂量达到完全控制发作的目的,切忌少量多次重复用药。

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

成人安定10mg静注,如无效可于20分钟后再用同剂量。

也可用苯妥英钠,20mg/kg缓慢静注。

3发现和处理诱因和病因。

◆七、头痛

㈠偏头痛

1.一般原则

⑴排除继发性头痛。

⑵认识和处理偏头痛的共存疾患,如抑郁症、癫痫、哮喘、过敏性疾病、胃肠道病、高血压和妇科病等。

⑶宣教教育、让患者认识到该病是病因不明且反复发作,无根治手段,治疗只能减轻和减少头痛发作,不要存不切实际和过高的期望值。

⑷偏头痛发作受很多内在、外在因素影响,应努力发现和避免。

这些内在因素有:

内分泌:

月经、排卵、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

饮食,酒、含亚硝酸盐肉制品、味精、甜味剂、食品色素、巧克力、奶酪、饥饿。

精神因素:

心理、生理和情绪压力与紧张、紧张后(如周末或假日)、焦虑、烦躁和抑郁。

外界的物理因素:

炫目的光、闪光、视觉刺激、荧光、某些气味、气候变化、高纬度。

睡眠相关因素:

睡眠过少、睡眠过多。

颅脑外伤、劳累、疲劳。

药物,特别是血管活性药物如硝酸甘油、组胺、利血平、雷尼替丁、雌激素、免疫球蛋白、溴隐亭、枢复宁、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

2.药物治疗

⑴急性偏头痛发作的治疗

1)一般镇痛药:

最常用的是一般止痛剂如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及非甾体消炎止痛药萘普生、布洛芬。

不推荐使用安替匹林及非那西丁。

一般止痛药宜与止吐药(胃复安)合用。

2)抗偏头痛药物

①麦角类制剂:

有酒石酸麦角胺、麦角胺-咖啡因、二氢麦角胺、甲磺酸二氢麦角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