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7767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docx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

[中医人生]熊继柏原创:

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

熊老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专家之一,我曾经在“全国经方应用高级讲习班”上说,有四位名老中医,是我这些年最为推崇的: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河北中医药学院李士懋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江西中医学院姚梅龄教授。

几天刊登熊老的这篇文章,曾经给我很大的震撼,曾为我学习经方过程中一盏永远温暖而明亮的灯盏。

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十则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热烈的掌声。

今天讲的题目是“仲景经方治疗急难病证”。

首先讲一些题外话,我觉得要当一个好的中医,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扎实的理论功底。

扎实的理论功底主要来自中医经典,如果不学中医经典,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学习中医经典,就不可能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当然中医经典是一个主要方面,要当一个好的医生,不仅中医经典的理论功底要扎实,而且方药要纯熟。

经典理论扎实,方药纯熟,才是真正的理论功底,这个功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得到的,而是需要三年、五年的刻苦学习。

学中医经典,不仅要读懂,而且要读熟,并且要掌握,更重要的是运用。

怎么样学好中医经典呢?

第一要读懂、读熟,第二要熟练掌握,第三要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是关键,光读书不掌握,等于没读,一定要掌握了,并且能运用了,才是真正地融贯了经典。

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可能当个好医生。

扎实的理论功底来源于中医经典,而中医经典的第一部书应该是《黄帝内经》,第二是《伤寒论》,第三是《金匮要略》,第四从我们现在临床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温病学,主要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和叶天士的《温热论》。

这是第一点,要当一个好医生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第二,丰富的临证经验。

临证经验来源于长期的实践,而不是短暂的实践,一年、两年,甚至于三年、五年的临床医生都不可能谈有多少临床经验,因为古人大量的理论还不知道如何运用,临床上千变万化的疾病还有大量没有见到过,所以不可能谈有多少临床经验,十年以上可以谈谈临床经验。

另外中医临床也决不是打两天鱼,晒三天网,一个星期上一天门诊,其他时间去开会、旅游、打牌、唱歌、跳舞,那不可能有什么临床经验。

中医的实践性特别强,其生命力在于临床,现在中医界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忽视临床,很多所谓的学术权威根本不懂临床,又放不下架子,所以干脆不干临床,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家,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医。

搞临床就要扎扎实实地临床,今天在座的绝大多数都来自临床一线,大家肯定有深入的体会,看的病愈多,见的病种愈广,经验就愈多,经验积累多了,自然就有新的认识。

由于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那么实践就有明显的提高,所以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才可以当个好医生。

第三,敏感度。

具备以上两条后,上临床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敏感度,这个敏感度就是敏捷的思维和反应。

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当你看病的时候,思维就会非常敏捷,当患者有什么症状表现的时候,你的反应会非常快,这是一种整体功底的表现,也是一种整体水平的体现。

如果没有这三条,想要当个好医生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国家名医特别多,大家可以仔细去观察一下,是不是每个名医都会看病呢?

不一定,有的是理论家,有的是资格老,有的还可能是其他原因,当然还有些是自封的。

中医如果不搞临床,我们的社会地位,以及我们的学科和学术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为西医如此强大,无论从规模、设施,以及业务上的优势,都远远超过我们中医,比如西医的仪器检测、外科手术、急救手段,这都是我们中医没有办法比的,那中医靠什么呢?

中医靠的就是自身的临床优势。

这个优势在什么地方呢?

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辨证论治,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去辨证、施治,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临床疗效。

我们只有把握好自身优势,搞好临床,提高疗效,才能获得老百姓的信任。

所以要当一个好医生,就必须读经典,必须搞临床。

所以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按照这样的思维,给大家举一些临床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学习怎样用仲景的经方来治病。

不过这只是一个侧面,我们搞临床的医生绝不能只用经方,因为用方是随证而取的,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方与证必须合拍。

我今天讲这个题目并不等于我在临床上就只用仲景方,因为经方和时方可以同用,熟练掌握,因证选用,不能分彼此,我们不能像武术界一样有门户之见,中医的关键在于融会贯通,在于全面掌握。

今天讲这个小题目,举几个病例,无非就是启发大家怎样用经方来治疗疾病,有些病例可能去年或前年讲过,我记不清了,如果有重复的,请大家谅解。

病案一奔豚案盛某,女,46岁,农民。

初起头晕目眩,心悸不宁,肢体困倦,逐渐卧床不起,畏光惧明,将自己关在黑房子里面,门窗紧闭,如此竟达4年之久,饮食、二便均在暗室之中。

她为什么要将自己关在房子里面呢?

第一,她不能见光,她说一见到光线,眼睛就要胀出来;第二,她不能动,她说每天胸中闷痛,好像有大水撞心,像河水撞到石头上那样凶,稍微动作则这种症状明显加剧,如果躺在床上不动就稍微好一点;第三,她恐惧害怕。

如此4年多,不能开窗,也不能点灯,4年来给她看病的医生已有数十人。

家属找到我的时候,我还不太敢去,因为我早就听说有这样一个病人,而且很多医生都没有给她看好,那时候我还年轻,当然不敢去,但是家属一定要我去,于是我就去了。

诊时见患者声音宏亮,神智清楚,耳朵很灵,吃饭、睡觉、大小便都正常。

我就要人抬她出来,但病人说如果抬出去就会死掉,于是我只能叫人强行把她抬出屋外。

为什么一定要抬出来呢?

第一,我要看人;第二,我要望面色;第三,我要望舌苔。

刚刚抬到门口,病人就大呼心中难受,待抬出屋外,患者大喊:

“我要死了!

”喊了两三声,突然不喊了,也不动了。

当时我也很紧张,一摸四肢厥冷,但把手放在鼻前发现还有气息,于是扎了两针合谷,灌了一点姜水,大约一分钟后苏醒了。

醒后就呼天喊地,说眼睛要炸了,心脏要炸了。

查舌质淡红,舌苔灰白,脉象弦,而且有五至。

在床上待了10多年的病人,居然是弦而数的脉,这意味着什么?

“大水撞心”、眼睛欲裂,而且还有恐惧,这是什么病呢?

我突然想到,病人讲水往上撞,但未必是水啊,而且发作欲死,马上就联系到了《金匮要略》中讲到的奔豚病: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所以说中医的经典著作是我们的基础和工具,一定要熟,如果我没读过《金匮要略》,或者读得不熟,是不可能马上想到的。

病人没读过《金匮要略》,她不可能按照书上进行描述,但她所描述的症状不正是发作欲死吗?

想到奔豚后,就马上想到张仲景治疗奔豚病的三个方:

桂枝加桂汤、苓桂甘枣汤、奔豚汤。

用哪一个呢?

桂枝加桂汤是阳虚奔豚;苓桂甘枣汤是水饮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奔豚汤是肝气上逆。

奔豚汤什么症状呢?

张仲景讲: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但是这个病人没有往来寒热。

患者没有畏寒肢冷,而且脉象弦数,所以肯定也不是阳虚。

是水饮吗?

舌苔并不滑,脐下也没有悸动,所以不是水饮。

于是又想回到奔豚汤,为什么病人眼睛那么胀,而且又明显地畏光呢?

见光则目胀欲脱,这不正说明肝气上逆吗?

肝开窍于目,脉象弦而数,所以这三个症状应该是属于肝气上逆的奔豚汤证,于是就开了奔豚汤。

奔豚汤主药是李根白皮,李根白皮药店里没有,但农村里有的是,到处都是李子树,于是当场就挖,并且重用,每副药里面放一两,开了一个完整的奔豚汤:

归、芍、芎、半、葛、芩、草、生姜,再加李根白皮。

考虑到她的舌苔灰白,抬出门的时候呕了两次,虽然没有呕出来,但还是有呕,于是加了一味茯苓化饮。

当时开的处方就是完整的奔豚汤加茯苓,嘱服5付后一定要将病情告诉我,因为这个病很怪,我也动了脑筋,也想看看效果怎么样。

但5付药后病家没有来,等病家再来的时候告知已经服到第8付,诉8付药后,患者已自己从房子里面走出来了。

治好这个病使我自己都大吃一惊,因为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没想到经方效果这么神奇。

通过这个病案我反思到,中医的理论跟中医的临床,是有很大距离的,我们读了书并不等于就会搞临床。

我当年读书读得很不错,我是13岁开始学医,在座的恐怕没有像我这样的。

我当年13岁读书,老师80岁,是前清的秀才,那个时候很难买到书,也没钱买书,就靠抄老师的书,抄的时候还有很多错别字,要靠老师来纠正。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药性赋》,第二本书是《药性歌括四百味》,第三本书是王叔和的《脉经》,第四本书是李时珍的《濒湖脉诀》,第五本书是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第六本书是陈修园的《时方妙用》和《时方歌括》,第七本书是程钟龄的《医学心悟》。

当时是读一本背一本,之后就开始背《伤寒论》,背《金匮要略》,所以大家在我面前背《伤寒论》的时候要小心,你背错字的话,我会给你纠正出来。

背完后去当医生,读了这么多书以后去当医生,居然看不好病,这说明读书跟临床是有距离的。

张仲景原文描述的是:

“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可是病人临床上的表现并不一定都是这样的,像这个患者说大水撞心,眼睛欲脱,也是奔豚。

所以临床和理论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自己去缩短,自己去融会。

把理论融会到临床中,用理论指导实践,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不可能当个好医生,更不可能成为名家。

病案二阵发性胸满舌僵气促案徐某,男,19岁。

患者于加拿大留学期间发病,表现为阵发性胸满、舌僵、气促,在加拿大医院诊断为“癫痫”,遂回国于某医院住院治疗。

做了脑电图、脑血流图、CT等检查,诊断仍为“癫痫”,治疗效果不佳。

于是找我看病,其症状表现为阵发性发作,首先是胸闷,紧接着舌头僵硬,不能说话,然后就是气喘,即胸闷、舌僵、气喘三个症状,发作后尚有数分钟时间感觉头昏,呼吸气短,兼见口苦、口渴而不多饮,喉中多痰,每次发作少则数分钟,多则十余分钟,发作间隔无规律,或两天一次,或一天一次,或一天四五次。

我们中医里面所讲的癫痫是什么症状呢?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或者口吐涎沫,喉中如猪羊叫声,四肢抽搐,移时复苏。

中医学中无论哪一本书描述都基本是这样,只是用字遣词有一些区别而已,都是先突然昏倒,然后四肢抽搐。

但这个病人我连续三次问他有没有昏倒,回答都是没有,问他发作时是否清醒,他说清醒,也知道父母在叫他,但就是舌头僵硬,不能说话。

没有昏倒,也没有抽搐,只是阵发性地胸闷、气促、舌僵。

除此以外,据其家属所述,他发作的时候,嘴唇乌黑色,脸色发青,手指甲发紫。

查舌苔黄腻,脉滑。

这是什么病呢?

西医虽然诊断为“癫痫”,但如果按照中医“癫痫”的主症来看,还不能够诊断它是“癫痫”,所以我只能称之为“阵发性胸满、舌僵、气促”。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不能辨证论治的医生,绝对不可能当个好医生。

岳美中老师曾经批评几种医生:

第一种医生是开方医生,就是在名老中医那里偷两三个方,一世就卖这两三个方,感冒病人来了用这个方,妇科病人来了也是这个方,肚子疼还是用这个方,这种医生在我们中医队伍里面有很多。

第二种医生叫用药医生,就是按照病人的症状去开药,头疼就用川芎、白芷、细辛、蔓荆子、菊花,肚子疼就用厚朴、广木香、陈皮、乌药,腰痛就用杜仲、牛膝、续断、桑寄生,那病人要是讲30多个症状出来的话,你怎么办?

因此这样开出的处方必然是乌合之众,怎么能够治得好病?

而岳美中老师所讲的三等医生才是辨证医生,辨证医生还只是刚刚入门的医生。

辨证的水平如果高了,那就是入细医生,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这是四等医生。

最上的医生应该是辨证细微,用药确切,旁人治不了的病一到他手,往往妙手回春。

所以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中医临床水平的高低,一个中医是不是好中医,完全取决于如何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方法我们学了很多,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到底要用哪一套?

其实我们读仲景之书就已经知道了,《伤寒论》虽然是讲六经辨证,但实质上始终贯通了八纲辨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以我们临床上不论用什么辨证,它的总纲都应该是八纲,各个不同的辨证方法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考虑的。

八纲中,“阴阳”只是个提纲,是大的分类,而落脚点是六个字“表里、寒热、虚实”。

我个人认为,凡是外感病重点要解决好“表里寒热”,凡是内伤病重点要解决好“虚实寒热”。

对于疑难病的辨证,我的体会有两个:

第一是辨病邪性质,一定要辨清属风、寒、暑、湿、燥、火哪一种,或是以哪一种为主,内伤的辨清是痰饮、瘀血,还是食滞或情志。

第二是辨病变部位,我们讲的部位不是西医的解剖部位,而是中医的生理系统部位,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与六腑相表里,五脏主五气,五脏主五官九窍,五脏主十二经脉,五脏主四肢百骸,而且五脏还与自然界相通,中医的理论完全是讲五脏的,我们就应该按照中医这种理论系统去分析,藏象的关键在于“象”,我们注重的是生理功能,而不是解剖位置,所以确认病变部位,一定要以“脏”为中心。

那么把病邪性质和病变部位两者搞清楚了,就可以理出一个头绪来,也就是岳美中老师所讲的“如理乱丝,如解死结”。

那么这个病人的病邪性质是什么呢?

从舌苔黄腻、喉中多痰可知病邪性质是痰热,痰饮从热而化,我们称之为痰热,这是第一个病邪。

还有没有其他病邪呢?

胸满、舌僵,发作的时候不止气喘,而且还有嘴唇、爪甲青紫,《金匮要略》中说:

“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

这个病人不是唇萎舌青,而是舌萎唇青,反过来了,而且也有但欲漱水不欲咽,所以第二个病邪就考虑为瘀血。

那么部位在哪里?

自然在胸部,因为他的症状首先就表现为胸闷,胸部是心肺所居之地,必然影响心肺功能,心主舌,故舌僵不能语,肺主呼吸,故气喘。

所以病机就是痰热瘀阻于胸膈,影响心肺功能,那么选什么方呢?

针对痰热结聚在胸膈选了小陷胸汤,小陷胸汤是用来治疗小结胸病的,《伤寒论》中说: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尽管他是胸满,不是胸中痛,症状表现不一样,不能把他诊断为小结胸病,但是可以借用此方来治疗痰热结聚于胸膈,因为病机是一样的。

小陷胸汤是治疗痰热结聚在胸膈的,要弄清是否有痰热,就必须看舌苔,如果舌苔不是黄腻、黄滑的,那就没有痰热之证,不能够用小陷胸汤,这个病人正好舌苔黄腻,因此用了小陷胸汤。

但小陷胸汤不能祛瘀,于是加了第二个方,《妇人良方》里面讲妇科有产后三冲:

败血冲心、败血冲肺、败血冲胃,其中败血冲肺的症状是喘促欲死,面色发黑,用二味参苏饮治疗,组成是人参和苏木两味药,而这个病人不也正是瘀血阻滞在肺而发喘吗?

故将小陷胸汤与二味参苏饮合用,服药两个多月,患者痊愈。

通过这个病人的治疗,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经方和时方完全可以合用,什么情况下使用主要就看证与方是否相符,方证相符就可以使用。

我们中医开处方,一定要开出汤方来,如果开不出汤方来,那就是一个没本事的中医,是一个还没有入门的中医。

方剂学是我们中医入门最基本的课程,如果连方剂都不熟,怎么能算是入门?

比如看一个风热感冒的病人,开银翘散自然没错,但你不能够开完银花、连翘以后,就不晓得下面是什么药了,于是就黄芩、板蓝根、蛇舌草、蒲公英乱加,只晓得这些药是抗病毒的了,但这个方还是银翘散吗?

自然不是了。

所以我们用古人的方有三难,第一难就是要背,跟着我学看病的人,包括一些教授级的,我给他们的要求就是背500个汤方,可是就有一些人,甚至包括一些博士生,连300个汤方都背不下来,一个医生如果连300个汤方都背不好,还当什么医生?

第二难是要熟,怎么个熟法?

就是我们必须掌握每个汤方的整体功能,这是关键。

中医和西医用药不一样,西医用药大部分都是单体,而中医用药则大部分是配伍使用,配伍以后的药,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

例如麻黄,在麻黄汤和小青龙汤中的作用都是发汗解表、散寒平喘,可是在麻杏甘石汤中,麻黄还是发汗解表、散寒平喘的作用吗?

完全不是啦!

《伤寒论》中讲“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不过我在临床治疗喘而大热的,依然使用麻杏甘石汤,小儿急性肺炎的高烧、暴喘,麻疹后期肺炎的高烧、暴喘,我都用麻杏甘石汤,而且效果很好,这里麻黄难道还是发汗解表和散寒平喘的作用吗?

自然不是了,这里起主要作用的石膏,石膏辛寒,可清肺胃之热,但只用一味石膏来清肺热效果并不好,因为热邪郁遏在肺,只有顺从肺的生理功能,通过宣发才能将热邪解除,于是就借助于麻黄,以石膏为君药清肺热,以麻黄为佐药宣肺气,因此用麻杏甘石汤治高热的时候,石膏与麻黄的比例应该是5:

1到10:

1,热度越高,石膏就要用得越重。

因此同一味药在不同的方里,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徐大椿曾言“用药如用兵”,一定要对药物在不同方中的功用了如指掌,才算达到了熟的程度。

第三难,把汤方背熟了以后,如果始终没有用过,仍然不是你的,只有经过自己在临床上应用,而且不止一次的应用,经过十遍、百遍,甚至于千遍、万遍的应用,才能将这个方完全掌握,才能对它加减变化的规律非常的熟练,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我们用仲景的方是如此,用后人的方也是如此,就像此例中用小陷胸汤不只限于小结胸病,就是从痰热阻于胸膈这个病机出发的。

病案三四肢皮肤硬肿案郭某,女,36岁,气象台职工。

患者四肢皮肤硬肿,一身皮肤粗糙,双手指关节肿胀,不能屈伸,四肢关节屈伸不利,并一年不语,于多家医院诊治,均诊断为“硬皮病”。

查四肢皮肤硬肿,尤其手指、腕关节、踝关节等处肿胀僵硬较甚,手背及足背的皮肤不能捏起,肿胀处没有灼热感,但是皮肤色泽略暗,且一身皮肤较为粗糙,四肢肌肤触觉不灵敏,活动明显感到困难,动则关节疼痛,伴足底酸痛,四肢无力,舌苔薄白,脉沉细。

硬皮病也是个难治的病,而且现在患病的人还比较多,西医尚没有确切有效的疗法。

在中医里面也没有“硬皮病”这个术语。

《黄帝内经》中有“皮痹”,但这个“皮痹”是皮肤寒冷,没有讲到皮肤硬肿,在《内经》中还有一种痹证是不仁,不仁就是感觉失去灵敏,不是以疼痛为主,而是表现为皮肤的不仁,这个不仁是因为“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因为营卫的运行发生滞涩,导致局部经络空虚,皮肤失去了营养,从而出现了不仁,那么这样看起来,硬皮病应该是个虚证。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说痹证会有皮肤顽厚,倒是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硬皮病”相似,只是没讲硬皮两个字而已。

所以从这些记载来看,“硬皮病”还是属于“痹证”的范围。

由于是个虚证,因此治疗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调和营卫、滋养气血,使皮肤得到滋养。

这个病人舌苔薄白,脉沉细,而且四肢还比较冷,因此是一个典型的阳气虚,营卫失调,针对这样一个病机,我选用的方是张仲景治疗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中讲: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阴阳俱微就是气血营卫都比较虚弱,身体不仁不就是皮肤顽吗?

虽然没有厚但是皮肤顽,气血营卫都不足,要调以甘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治疗。

我刚刚讲过,用方不能局限于某一家,不仅要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而且要读温病学的著作,还要读后世各家的著作,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

用了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皮肤不仁,那硬皮病怎么解决呢?

我就想到另一个方,是个怪方,出自《世医得效方》,只有两味药,一味山茱萸,一味广木香。

我记得原书中记载的是治疗四肢坚如石,或是四肢硬如石,原文是“坚”还是“硬”字我记不准了,当时觉得这个病怪方也怪,所以就记住了。

我琢磨这两味药,山茱萸是酸收,广木香是辛疏,疏理气机,两药一收一疏、一酸一辛,正好是相反的,但相反又可以相成,不妨试试看。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山茱萸、广木香,用了五个月,患者痊愈了,完全恢复,能够工作了。

所以用张仲景的经方时,也要善于跟时方相配合,不要局限于某一方。

病案四“胸腔积液”抽水后,夜间发热不休案曾某,男,58岁,干部。

患胸膜炎并胸腔积液,在某医院治疗,已多次抽水,胸水渐平,但却又出现低热,每日下午6时开始,至次日早晨6时热势即解,热势不高,腋下测体温38~38.5℃,20余日发热不退,查胸部无占位性病变,又治疗1月,每日夜间按时发热如故,西医束手,延请中医会诊。

询问其症状,除定时发热之外,尚有胸闷,便秘,心中烦热,口渴不欲饮,小便正常,舌红略暗,脉沉而偏细。

“胸腔积液”是西医的术语,中医应该讲“悬饮”。

对于夜间发热的症状,我们按照常规思路,第一考虑应该是阴虚,但阴虚应该还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等症状特点,所以这个病人不是阴虚。

第二考虑是瘀血,这个病人舌质暗红,脉沉而细,口渴不欲饮,胸满,此外还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心中烦热”,大家如果读过王清任的书,会知道他讲过一个“灯笼热”,就是指心中烦热,而外面不热,这个描述很形象,就像以前纸糊的灯笼,里面有灯是热的,外面一摸是冷的,这个病者的心中烦热不正是“灯笼热”吗?

所以从这几点,就可以判断它是瘀血,胸水已平,已经不是悬饮了,这个发热显然是瘀血发热。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对夜热昼凉的蓄血证用桃仁承气汤,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也有一个蓄血证,症状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不过没有讲夜热昼凉,用了桃核承气汤。

吴鞠通的桃仁承气汤和张仲景的桃核承气汤有一点区别,桃核承气汤是桃仁、桂枝再合调胃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没有用桂枝,而是归尾、赤芍、桃仁再加调胃承气汤,两方都是针对瘀血发热,我于是将两方合用,因为患者脉象是沉细的,所以还是桃核承气汤为主。

虽然没有用一味退烧的药,但这个患者夜间发热的问题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就解决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瘀血发热的病案。

病案五十余年手足心自汗案李某,男,55岁。

诉手足心自汗10余年,手汗尤甚,遇精神紧张时则手掌出汗如水洗,深为苦恼,兼见四肢畏冷,时有心悸,夜寐欠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搞过临床的医生都知道,手足心汗出在临床上很常见,有时候也很棘手。

我刚才讲了疑难病辨证要抓住的两点:

病性和病位。

那么大家就按照这个思路想一下,这个病人该如何辨证?

手足心是由谁所主呢?

手心有劳宫穴,足心有涌泉穴,手心为心所主,足心为肾所足,心肾者少阴也,按照六经辨证的纲领应该是属于少阴病,属于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凡是手足心出汗的都要考虑心或肾的病变,这就首先确定了病位。

其次要辨清病性,无疑这是个虚证,是阴虚还是阳虚呢?

阴虚的表现是手足心热,流热汗,口渴,脉细数,舌红少苔;阳虚表现则是流冷汗,手足畏冷,舌苔薄白,脉细,或者是四肢厥冷。

这个病人无疑是阳气虚,因此先用了张仲景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这个方出自《金匮要略》: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本不是用来止汗的,而是治疗失精的。

按照《内经》的理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精和阳气两者之间,必须以阳气为主导,有阳气的固涩,阴精才能固守,失精家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以后,阴损及阳,阳气不能固守,阴精失守,这时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现在这个病人是自汗,汗者津液也,津液也属于阴精,广义的精包括人体所有的精微物质,阳气虚不敛汗,当然也是阳虚失精,自然可以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因此就用了此方,只加一味浮小麦,是为了帮助敛汗,10多年的病用了一个多月彻底治好了。

病案六腰痛吐水案丁某,男,25岁,建筑工人。

患者突然发作腰疼,痛引背腹,呼叫不绝。

病经4天,前医因其为建筑工人,故以闪挫腰痛论治,针刺服药均未取效。

来诊时询其未曾闪挫,见病人面色淡白,四肢欠温,腰痛拒按,不能俯仰,动则痛甚,不能转侧,而且背腹胀满,腹中漉漉有声,口中频吐清水,舌苔白滑,脉象沉弦。

这个患者没有闪挫等外伤史,故并非瘀阻之证。

但问诊中注意到患者有两个特殊的兼症,一是呕吐清水,二是腹中漉漉有声,那要怎么考虑呢?

张仲景讲: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这个患者不正是水饮吗?

我们内科学中并没讲过水饮腰疼,不过古代医书中有记载,《灵枢·胀论》讲: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金匮要略》中的“肾水”也有腰痛的症状,而且水饮腰痛的特点恰好与瘀血腰痛很相似。

用什么方呢?

按张仲景的记载,当然要用五苓散。

但是五苓散不能治腰痛,用了五苓散化气利水,水饮去了腰痛固然可以缓解,但我想要求速效,于是就考虑了第二个方,这个方是出自《儒门事亲》的禹功散。

顾名思义,禹功散显然是治水的,组成是两味药:

小茴香和丑牛,这里用的是黑丑,朱丹溪讲过黑丑可以治腰痛,小茴香理气,也可以治腰痛,所以禹功散的两味药,一可行气,一可下水,共同的作用都是治腰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