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378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docx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

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

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2],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

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表1)。

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类)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胺碘酮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还能阻滞α.β受体;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

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内。

因此,在1991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称为“西西里岛分类”(Siciliangambit)。

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

“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

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

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

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1。

表1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类别 作用通道和受体APD或QT间期常用代表药物

Ⅰa阻滞ⅠNa++延长+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

Ⅰb 阻滞ⅠNa 缩短+利多卡因.苯妥英.美西律.妥卡尼

Ⅰc阻滞ⅠNa+++不变氟卡尼.普罗帕酮.莫雷西嗪

Ⅱ阻滞β1不变阿替洛尔.美托洛尔.艾司洛尔

阻滞β1.β2不变纳多洛尔.普萘洛尔.索他洛尔

Ⅲ阻滞ⅠKr延长+++多非利特.索他洛尔.(司美利

特.阿莫兰特)

阻滞ⅠKr.Ⅰto延长+++替地沙米.(氨巴利特)

阻滞ⅠKr激活ⅠNaS延长+++伊布利特

阻滞ⅠKr.ⅠKs延长+++胺碘酮.azimilide

阻滞ⅠK,交感末梢延长+++溴苄胺

 排空去甲肾上腺素

Ⅳ阻滞ⅠCaL不变维拉帕米.地尔硫

其他开放ⅠK缩短++腺苷

阻滞M2缩短++阿托品

阻滞Na/K泵缩短++地高辛

注:

离子流简称(正文同此)ⅠNa:

快钠内流;ⅠNaS:

慢钠内流;ⅠK:

延迟整流性外向钾流;ⅠKr.ⅠKs分别代表快速.缓慢延迟整流性钾流;Ⅰto:

瞬间外向钾流;ⅠCaL:

L型钙电流;β.M2分别代表肾上腺素能β受体和毒蕈碱受体。

表中( )为正在研制的新药。

有人将莫雷西嗪列入Ⅰb类。

表内+表示作用强度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

Ⅰ类药物:

阻滞快钠通道,降低0相上升速率(Vmax),减慢心肌传导,有效地终止钠通道依赖的折返。

Ⅰ类药物根据药物与通道作用动力学和阻滞强度的不同又可分为Ⅰa.Ⅰb和Ⅰc类。

此类药物与钠通道的结合/解离动力学有很大差别,结合/解离时间常数<1s者为Ⅰb类药物;≥12s者为Ⅰc类药物;介于二者之间者为Ⅰa类药物。

Ⅰ类药物与开放和失活状态的通道亲和力大,因此呈使用依赖。

对病态心肌.重症心功能障碍和缺血心肌特别敏感,应用要谨慎,尤其Ⅰc类药物,易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室颤).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Ⅱ类药物:

阻滞β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交感神经效应,减轻由β受体介导的心律失常。

此类药能降低ⅠCa-L.起搏电流(Ⅰf),由此减慢窦律,抑制自律性,也能减慢房室结的传导。

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障碍者作用特别明显。

长期口服对病态心肌细胞的复极时间可能有所缩短,能降低缺血心肌的复极离散度,并能提高致颤阈值,由此降低冠心病的猝死率。

Ⅲ类药物:

基本为钾通道阻滞剂,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复极时间,延长有效不应期,有效地终止各种微折返,因此能有效地防颤.抗颤。

此类药物以阻滞ⅠK为主,偶可增加ⅠNa-S,也可使动作电位时间延长。

钾通道种类很多,与复极有关的有ⅠKr.ⅠKs.超速延迟整流性钾流(ⅠKur).Ⅰto等,它们各有相应的阻滞剂。

选择性ⅠKr阻滞剂,即纯Ⅲ类药物,如右旋索他洛尔(d-sotalol).多非利特(dofetilide)及其他新开发的药物如司美利特(sematilide).阿莫兰特(almokalant)等。

ⅠKr是心动过缓时的主要复极电流,故此类药物在心率减慢时作用最大,表现为逆使用依赖(reverseusedependence),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扭转型室速)。

选择性ⅠKs阻滞剂,多为混合性或非选择性ⅠK阻滞剂,既阻滞ⅠKr,又阻滞ⅠKs或其他钾通道,如胺碘酮.azimilide等。

心动过速时,ⅠKs复极电流加大,因此心率加快时此类药物作用加强,表现使用依赖,诱发扭转型室速的机率极小。

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滞剂,除阻滞ⅠKr.ⅠKs.ⅠKur.背景钾流(ⅠK1)外,也阻滞ⅠNa.ⅠCa-L,因此目前它是一较好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足之处是心外副作用较多,可能与其分子中含碘有关。

开发中的dronedarone从胺碘酮结构中除去碘,初步实验证明它保留了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但是否可替代胺碘酮,有待临床实践。

伊波利特(ibutilide)阻滞ⅠKr,激活ⅠNa-S,对心房.心室都有作用,现用于近期心房颤动(房颤)的复律。

Ⅰto为1相复极电流,目前没有选择性Ⅰto阻滞剂,替他沙米(tedisamil)为ⅠKr和Ⅰto阻滞剂,也用于房颤的治疗。

ⅠKur只分布于心房肌,对心室肌无影响,开发选择性ⅠKur阻滞剂用于治疗房性心律失常,是Ⅲ类药物开发方向之一。

胺碘酮.氨巴利特(ambasilide)对ⅠKur有阻滞作用。

溴卞胺阻滞ⅠK,延长动作电位2相,因此心电图上不显QT间期延长;静注后瞬间作用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表现心率上升.传导加速.有效不应期缩短,但随后交感神经末梢排空去甲肾上腺素,有效不应期延长,缩短正常心肌与缺血心肌之间有效不应期的离散;该药曾用于防止室速.室颤电复律后复发,但由于复苏后表现低血压,加上目前药源不足,现已少用。

目前已批准用于临床的Ⅲ类药有:

胺碘酮.索他洛尔.溴苄胺.多非利特.伊波利特。

Ⅳ类药物:

为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阻滞心肌细胞ⅠCa-L。

ⅠCa-L介导的兴奋收缩偶联,减慢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传导,对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电位及ⅠCa-L参与的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

常用的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它们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有效地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减慢房颤的心室率,也能终止维拉帕米敏感的室速。

由于负性肌力作用较强,因此在心功能不全时不宜选用。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用法

1.Ⅰ类药物

(1)奎尼丁:

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制剂为硫酸奎尼丁(0.2g/片)。

主要用于房颤与房扑的复律.复律后窦律的维持和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其不良反应,且有报道本药在维持窦律时死亡率增加,近年已少用。

应用奎尼丁转复房颤或房扑,首先给0.1g试服剂量,观察2h如无不良反应,可以两种方式进行复律:

①0.2g.1次/8h,连服3d左右,其中有30%左右的患者可恢复窦律;②首日0.2g.1次/2h.共5次,次日0.3g.1次/2h.共5次,第三日0.4g.1次/2h.共5次。

每次给药前测血压和QT间期,一旦复律成功,以有效单剂量作为维持量,每6~8h给药一次。

在奎尼丁复律前,先用地高辛或β受体阻滞剂减缓房室结传导,给了奎尼丁后应停用地高辛,不宜同用。

对新近发生的房颤,奎尼丁复律的成功率为70%~80%左右。

上述方法无效时改用电复律。

复律前应纠正心力衰竭(心衰).低血钾和低血镁,且不得存在QT间期延长。

奎尼丁晕厥或诱发扭转型室速多发生在服药的最初3d内,因此复律宜在医院内进行。

(2)普鲁卡因胺:

有片剂和注射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也用于预激综合征房颤合并快速心率,或鉴别不清室性或室上性来源的宽QRS心动过速。

它至今还是常用药物,但在我国无药供应。

治疗室速可先给负荷量15mg/kg,静脉注射(静注)速度不超过50mg/min,然后以2~4mg/min静脉滴注(静滴)维持。

为了避免普鲁卡因胺产生的低血压反应,用药时应有另外一个静脉通路,可随时滴入多巴胺,保持在推注普鲁卡因胺过程中血压不降。

用药时应有心电图监测。

应用普鲁卡因胺负荷量时可产生QRS增宽,如超过用药前50%则提示已达最大的耐受量,不可继续使用。

静注普鲁卡因胺应取平卧位。

口服曾用于治疗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或预防室上速或室速复发,用药为0.25~0.5g.1次/6h,但长期使用可出现狼疮样反应,已很少应用。

(3)利多卡因:

对短动作电位时程的心房肌无效,因此仅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给药方法:

负荷量1.0mg/kg,3~5min内静注,继以1~2mg/min静滴维持。

如无效,5~10min后可重复负荷量,但1h内最大用量不超过200~300mg(4.5mg/kg)。

连续应用24~48h后半衰期延长,应减少维持量。

在低心排血量状态,70岁以上高龄和肝功能障碍者,可接受正常的负荷量,但维持量为正常的1/2。

毒性反应表现语言不清.意识改变.肌肉搐动.眩晕和心动过缓。

应用过程中随时观察疗效和毒性反应。

(4)美西律:

利多卡因有效者口服美西律亦可有效,起始剂量100~150mg.1次/8h,如需要,2~3d后可增减50mg。

宜与食物同服,以减少消化道反应。

神经系统副作用也常见,如眩晕.震颤.运动失调.语音不清.视力模糊等。

有效血浓度与毒性血浓度接近,因此剂量不宜过大。

(5)莫雷西嗪:

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有效,剂量150mg.1次/8h。

如需要,2~3d后可增量50mg/次,但不宜超过250mg.1次/8h。

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眩晕.焦虑.口干.头痛.视力模糊等。

(6)普罗帕酮(心律平):

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口服初始剂量150mg.1次/8h,如需要,3~4d后加量到200mg.1次/8h。

最大200mg.1次/6h。

如原有QRS波增宽者,剂量不得>150mg.1次/8h。

静注可用1~2mg/kg,以10mg/min静注,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40mg。

副作用为室内传导障碍加重,QRS波增宽,出现负性肌力作用,诱发或使原有心衰加重,造成低心排血量状态,进而室速恶化。

因此,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和室内传导障碍者相对禁忌或慎用。

2.Ⅱ类药物

(1)艾司洛尔:

为静脉注射剂,250mg/ml,系25%乙醇溶液,注意药物不能漏出静脉外。

主要用于房颤或房扑紧急控制心室率,常用于麻醉时。

用法:

负荷量0.5mg/kg,1min内静注,继之以0.05mg·kg-1·min-1静滴4min,在5min末未获得有效反应,重复上述负荷量后继以0.1mg·kg-1·min-1滴注4min。

每重复一次,维持量增加0.05mg。

一般不超过0.2mg·kg-1·min-1,连续静滴不超过48h。

用药的终点为达到预定心率,并监测血压不能过于降低。

其他β受体阻滞剂:

用于控制房颤和房扑的心室率,也可减少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减少室速的复发。

口服起始剂量如美托洛尔25mg.2次/d,普萘洛尔10mg.3次/d,或阿替洛尔12.5~25mg.3次/d,根据治疗反应和心率增减剂量。

3.Ⅲ类药物

(1).胺碘酮:

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促心律失常反应少。

静注负荷量150mg(3~5mg/kg),10min注入,10~15min后可重复,随后1~1.5mg/min静滴6h,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0.5mg/min。

24h总量一般不超过1.2g,最大可达2.2g。

主要副作用为低血压(往往与注射过快有关)和心动过缓,尤其用于心功能明显障碍或心脏明显扩大者,更要注意注射速度,监测血压。

口服胺碘酮负荷量0.2g.3次/d.共5~7d,0.2g.2次/d.共5~7d,以后0.2(0.1~0.3)g.1次/d维持,但要注意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此药含碘量高,长期应用的主要副作用为甲状腺功能改变,应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

在常用的维持剂量下很少发生肺纤维化,但仍应注意询问病史和体检,定期摄胸片,以早期发现此并发症。

服药期间QT间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一般不是停药的指征。

对老年人或窦房结功能低下者,胺碘酮进一步抑制窦房结,窦性心率<50次/min者,宜减量或暂停用药。

副作用还有日光敏感性皮

炎,角膜色素沉着,但不影响视力。

(2)索他洛尔:

口服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常用剂量80~160mg.2次/d。

其半衰期较长,由肾脏排出。

副作用与剂量有关,随剂量增加,扭转型室速发生率上升。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可加重索他洛尔的毒性作用。

用药期间应监测心电图变化,当QTc≥0.55s时应考虑减量或暂时停药。

窦性心动过缓.心衰者不宜选用。

(3)伊布利特:

用于转复近期发生的房颤。

成人体重≥60kg者用1mg溶于5%葡萄糖50ml内静注。

如需要,10min后可重复。

成人<60kg者,以0.01mg/kg按上法应用。

房颤终止则立即停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用药中应监测QTc变化。

(4)多非利特:

用于房颤复律及维持窦律,近年完成了观察充血性心衰合并房颤效果临床试验。

口服250~500μg.2次/d,肾清除率降低者减为250μg.1次/d。

该药可以有效转复房颤并保持窦律,不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所以可用于左室功能重度障碍者。

该药延长QT间期,并导致扭转型室速,约占1%~3%。

(5)溴苄胺:

常用5~10mg/kg,10min以上静注。

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因疗效无特殊,且可发生血压波动,现不常用。

4.Ⅳ类药物

(1)维拉帕米:

用于控制房颤和房扑的心室率,减慢窦速。

口服80~120mg.1次/8h,可增加到160mg.1次/8h,最大剂量480mg/d,老年人酌情减量。

静注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和某些特殊类型的室速。

剂量5~10mg/5~10min静注,如无反应,15min后可重复5mg/5min。

(2)地尔硫卓:

用于控制房颤和房扑的心室率,减慢窦速。

静注负荷量15~25mg(0.25mg/kg),随后5~15mg/h静滴。

如首剂负荷量心室率控制不满意,15min内再给负荷量。

静注地尔硫卓应监测血压。

5.其他

(1)腺苷:

用于终止室上速,3~6mg.2s内静注,2min内不终止,可再以6~12mg.2s内推注。

三磷酸腺苷适应证与腺苷相同,10mg.2s内静注,2min内无反应,15mg.2s再次推注。

此药半衰期极短,1~2min内效果消失。

常有颜面潮红.头痛.恶心.呕吐.咳嗽.胸闷.胸痛等副作用,但均在数分钟内消失。

由于作用时间短,可以反复用药。

严重的副作用有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故对有窦房结及(或)房室传导功能障碍的患者不适用。

三磷酸腺苷一次静注剂量>15mg,副作用发生率增高。

此药的优势是起效快,无负性肌力作用,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2)洋地黄类:

用于终止室上速或控制快速房颤的心室率。

毛花甙C0.4~0.8mg稀释后静注,可以再追加0.2~0.4mg,24h内不应>1.2mg;或地高辛0.125~0.25mg.1次/d口服,用于控制房颤的心室率。

洋地黄类适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不足之处为起效慢,对体力活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的心室率控制不满意。

必要时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同用,但要注意调整地高辛剂量,避免过量中毒。

二.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一)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窦速)窦速指成人的窦性心率>100次/min。

窦房结本身结构或电活动异常所致的窦速有:

(1)不适当窦速

(2)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治疗:

①寻找并去除引起窦速的原因。

②首选β受体阻滞剂。

若需迅速控制心率,可选用静脉制剂。

③不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可选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2.房性期前收缩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且单纯房性期前收缩者,去除诱发因素外一般不需治疗。

症状十分明显者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

伴有缺血或心衰的房性期前收缩,随着原发因素的控制往往能够好转,而不主张长期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对于可诱发诸如室上速.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应给予治疗。

 3.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特发性房速少见,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药物疗效差,大多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

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去除诱因。

(2)发作时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心动过速或控制心室率。

可选用毛花甙C.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静脉注射。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可采用直流电复律。

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通常无效。

(3)对反复发作的房速,长期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发作或使发作时心室率不致过快,以减轻症状。

可选用不良反应少的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洋地黄可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合用。

如果心功能正常,且无心肌缺血,也可选用Ⅰc类或Ⅰa类药物。

对冠心病患者,选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或索他洛尔。

对心衰患者,可考虑首选胺碘酮。

(4)对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功能障碍者,若必须长期用药,需安置心脏起搏器。

(5)对特发性房速,应首选射频消融治疗。

无效者可用胺碘酮口服。

4.室上速

(1)急性发作的处理:

阵发性室上速绝大多数为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慢快型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这些患者一般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射频消融已成为有效的根治办法。

终止发作除可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手法.经食管快速心房起搏法及同步电复律法外,药物治疗可选用:

①维拉帕米静脉注入。

②普罗帕酮缓慢静脉推注。

如室上速终止则立即停止给药。

以上两种药物都有负性肌力作用,也都有抑制传导系统功能的副作用,故对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基本心律有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应慎用。

③腺苷或三磷酸腺苷静脉快速推注,往往在10~40s内能终止心动过速。

④毛花甙C静注,因起效慢,目前已少用。

⑤静脉地尔硫卓或胺碘酮也可考虑使用,但终止阵发性室上速有效率不高。

在用药过程中,要进行心电监护,当室上速终止或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及(或)传导阻滞时应立即停止给药。

(2)防止发作:

发作频繁者,应首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以根除治疗。

药物有口服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必要时伴以阿替洛尔或美托洛尔。

发作不频繁者不必长年服药。

5.加速性交界区自主心律

异位节律点位于房室交界区,频率多为70~130次/min。

见于心肌炎.下壁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洋地黄过量,也可见于正常人。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后心动过速仍反复发作并伴有明显症状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

如系洋地黄过量所致,应停用洋地黄,并给予钾盐.利多卡因.苯妥英或β受体阻滞剂。

6.房颤及房扑

(1)房颤的治疗: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后者称为特发性房颤。

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一般将房颤分为三种类型:

能够自行终止者为阵发性房颤;不能自行终止但经过治疗可以终止者为持续性房颤;经治疗也不能终止的房颤为永久性房颤。

①控制心室率:

永久性房颤一般需用药物控制心室率,以避免心率过快,减轻症状,保护心功能。

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是常用药物。

必要时二药可以合用,剂量根据心率控制情况而定。

上述药物控制不满意者可以换用地尔硫或维拉帕米。

个别难治者也可选用胺碘酮或行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

慢快综合征患者需安置起搏器后用药,以策安全。

②心律转复及窦性心律(窦律)维持:

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房电重构而不易转复,因此复律治疗宜尽早开始。

阵发性房颤多能自行转复,如果心室率不快,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能够耐受,可以观察24h。

如24h后仍不能恢复则需进行心律转复。

超过1年的持续性房颤者,心律转复成功率不高,即使转复也难以维持。

复律治疗前应查明并处理可能存在的诱发或影响因素,如高血压.缺氧.急性心肌缺血或炎症.饮酒.甲状腺机能亢进.胆囊疾病等。

上述因素去除后,房颤可能消失。

无上述因素或去除上述因素后,房颤仍然存在者则需复律治疗。

对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本身的治疗不能代替复律治疗。

房颤心律转复有药物和电复律两种方法。

电复律见效快.成功率高。

电复律后需用药物维持窦律者在复律前要进行药物准备,用胺碘酮者最好能在用完负荷量后行电复律,也可使用奎尼丁准备。

拟用胺碘酮转复者,用完负荷量而未复律时也可试用电复律。

药物转复常用Ⅰa.Ⅰc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莫雷西嗪.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丙吡胺.索他洛尔等,一般用分次口服的方法。

静脉给普罗帕酮.依布利特.多非利特.胺碘酮终止房颤也有效]。

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首选胺碘酮,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可首选Ⅰ类药。

近年有报道,用普罗帕酮450~600mg顿服终止房颤发作,成功率较高,但首次应用最好在住院或有心电监护的条件下进行。

房颤心律转复后要用药维持窦律,此时可继续使用各有效药物的维持量。

偶发的房颤不需维持用药。

较频繁的阵发性房颤可以在发作时开始治疗,也可以在发作间歇期开始用药。

判断疗效要看是否有效地预防了房颤的发作。

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往往心室率过快,还可能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如合并预激综合征经旁路快速前传及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应该紧急处理。

对于预激综合征经旁路前传的房颤或任何引起血压下降的房颤,立即施行电复律。

无电复律条件者可静脉应用胺碘酮。

无预激综合征的患者也可以静注毛花甙C,效果不佳者可以使用静脉地尔硫卓。

(2)房扑的治疗:

房扑相对少见,一般将其分为两型。

Ⅰ型房扑心房率为240~340次/min,Ⅱ.Ⅲ.aVF导联F波倒置,V1导联直立,电生理检查时可以诱发和终止,折返环位于右心房。

Ⅱ型房扑心房率为340~430次/min,Ⅱ.Ⅲ.aVF导联F波向上,F波不典型,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和终止。

Ⅱ型房扑有时介于房颤与房扑之间,称为不纯房扑。

房扑可表现为阵发性,亦可表现为持续性。

Ⅰ型房扑射频消融是首选方法,成功率达到83%~96%。

药物治疗原则与房颤相同。

(3)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尤其是经过置换人工瓣膜的患者,应用抗凝剂预防血栓栓塞已无争议。

目前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增加,≥80岁的人群中超过10%,非瓣膜病房颤的血栓栓塞并发症较无房颤者增高4~5倍。

临床上非瓣膜病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8个高危因素有:

高血压,糖尿病,充血性心衰,既往血栓栓塞或一过性脑缺血病史,高龄(≥75岁)尤其是女性,冠心病,左房扩大(>50mm),左室功能下降(左室缩短率<25%,LVEF≤0.40)。

小于60岁的“孤立性房颤”患者,脑栓塞年发生率仅0.55%,当合并高危因素≥1个时,栓塞机率成倍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