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3911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docx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结构特征的研究

 

张玉泉,王宪红

(琼州学院体育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2007年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构成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田径运动员年龄结构属于阶梯式青少年型非衡结构,以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提高训练阶段的人数居多。

其性别比为137.447,男子明显多于女子,且分年龄性别比波动幅度较大。

项目人数构成以速度性短跨和耐力性中长距离为主。

各地区依密度大小归类为“密布区域”、“间布区域”和“稀布区域”。

同一分组项目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分组项目间其群体构成人数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且北方>南方。

其归因除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外,还与地区间种族体质、生态环境和自然气候等一系列自然生物学特征有关。

我国田径某些单项运动员的构成数量与其竞技水平并非呈正相相关。

提示只有在一定质的投入条件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量的投入”、普及与提高才具有正相效应。

关键词:

田径运动员;年龄;性别;项目;地域

 

 

TheResearchofStructuralFeaturesonGroupsinOurCountry’sRegisteredTrackandFieldAthletes

ZhangYu-quan,Wangxiang-hong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QiongzhouUniversity,Hainansanya572022)

 

Abstract:

Thegroupcomponentsofthetrackandfieldathletewhowereregisteredin2007areanalysedstatisticallyinthedocumentarydatamethodandthestatisticalmethod.Theresultsindicatethatourathletes:

theagestructureofourathletesisstepped.Thenumbersofteenagerpopulationaremostinbasictrainingstageanditsspecialincreasetraining.Thesexratio137forthemanto447forthewomenareobviously,andthesexratiobyagesisinthewiderfluctuationmargin.Numbersofprojectsconstitutemainlyconcentrationintheprojectsofshortspanofspeedandhurdleraceandprojectsofendurance.Areasonthedensityoftheskywasmainlyclassifiedas"denseregions"、"intervalregions"and"thinregions".Thesamegroupprojectindifferentregionsorthesameareasindifferentgroupsoftheprojectgroupsaredifferentverymuch.Theeastisgreaterthanthemiddleandthemiddleisgreaterthanthewest,andthenorthisgreaterthanthesouth.Theattributionliesin,inadditiontoth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ineffect,betweenethnicandregionalbodies,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ndnaturalclimateaseriesofthenatural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soon.Theconstitutenumbersofthetrackandfieldathletesinsomecasesandsportslevelisnotintherelevant.Itindicatesonlycertainconditionsareguaranteedqualityinthecase,mayhavetheamountofinvestment",popularwiththeimprovementeffects.

Keywords:

trackandfieldathlete;age;gender;project;region.

—————————————————--------

第一作者简介:

张玉泉(1965-),男,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与竞赛学.E-mail:

yqzhang@

1前言

 竞技田径作为基础大项及奥运金牌大户,是我国“挑战冲顶”竞技体育大国的根基所在。

而研究田径项目布局的合理性及运动员群体构成与规模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实施我国竞技田径宏观战略以及探索实现竞技田径的最佳投入及最佳产出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拟以2007年我国田径运动员注册名录资料信息为基础,对其群体数量、年龄结构、性别结构、项目结构及地域分布特征作以深入探究,旨为我国竞技田径项目全面与重点布局、整体与局部投入的把握,以及促进地区间的人才合理流动及产出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007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31个省、市、自治区(行业体协、体育院校、解放军运动队归属于所在地区)共5811人,其中男子3364人,女子2447人,年龄跨度为14~36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询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竞赛信息:

注册名录),收集到2007年中国田径运动员注册名录[1]。

全部数据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地区间运动员人才的交流,在统计数据时可能略有误差,但并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整体态势。

2.2.2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使之规范化、计算机化,并建立田径注册运动员数据库。

采用Excel和spss/pc+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全样本统计分析和不同性别、不同项目、不同年龄及不同地域运动员的分组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自1995年中国田径协会实施运动员注册制度以来,我国田径运动员的参赛与管理更加规范和完善。

据体育事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田径年鉴记载(见图1)[2,3],1999年我国田径运动员注册人数为3609人,2000年为4390人,2001年为4464人,2002年为5190人;至2005年运动员注册人数高达7238人,而到2006年出现了下降,注册人数为4762人,2007年又回升至5811人。

尽管2005年后注册人数有所起伏,但从总体看,我国田径运动员注册人数基本呈“波浪”式逐年递增的态势。

 

 

 

 

 

 

 

 

 

 

 

 

3609

4390

4464

5190

7238

4762

5811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人数

1999

2000

2001

2002

2005

2006

2007

图1 我国田径运动员注册人数变动态势图

3.1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年龄结构特征

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至达到个人竞技能力最高峰,直到终止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是一个全程性多年系统培养过程。

而运动员固有的生理、心理机能自然生长发展规律,以及在训练与竞赛负荷刺激下的竞技能力状态转移变动的规律,决定了运动员全程性多年系统培养过程具有鲜明的年龄阶段特征,而不同的训练阶段与年龄有着特定的对应关系。

依据田麦久、徐本力等人对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阶段的划分[4,5],并结合人口学年龄分组要求及注册运动员的年龄跨度,共将其划分为五个组别(采用每4岁为一组):

14~17岁、18~21岁、22~25岁、26~29岁、30岁以上年龄组;而与其对应的多年训练阶段大体又可分为:

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和竞技衰退阶段(见表1)。

依此对我国田径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及其特征进行了考察。

 

表1 全程性多年训练阶段与年龄分组的对应时序

多年训练阶段

年龄组别

生长发育期

训练目标及任务

训练重点内容及顺序

基础训练阶段

14~17岁

少年期

一般、专项基础训练

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①协调能力与基本运动能力

②多项基本技术

③一般心理品质

④基本运动素质

专项提高阶段

18~21岁

青年期

专项训练过渡及提高

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①专项运动素质

②专项技战术

③竞技稳定性

④专项训练理论

最佳竞技阶段

22~25岁

专项高水平训练

创造专项最高成绩

竞技保持阶段

26~29岁

成年期

保持高水平训练

保持专项竞技水平

①竞技稳定性

②专项运动素质

③专项技战术

④专项训练理论

竞技衰退阶段

30岁以上

抑制竞技能力衰退

发挥余热

 

表2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年龄构成(4岁组)

年龄组别(岁)

总体

 

男子

 

女子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4~17

2045

35.192

 

1054

18.138

 

991

17.054

18~21

3055

52.572

 

1844

31.733

 

1211

20.839

22~25

591

10.171

 

406

6.987

 

185

3.184

26~29

101

1.738

 

50

0.860

 

51

0.878

30以上

19

0.327

 

10

0.172

 

9

0.155

总计

5811

100

 

3364

57.890

 

2447

42.110

 

表2是我国田径注册各4岁组男女运动员年龄构成。

从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年龄结构看,可将其划分为第一部分14~21岁年龄段和第二部分22岁以上年龄段两部分,而第一部分运动员数量构成为5100人(占87.765%),明显高于第二部分的711人(占12.235%)。

其中,第一部分的14~17岁年龄组人数为2045人,占总体的35.192%;18~21岁年龄组运动员群体构成最为庞大,人数竟高达3055人,占总体的52.572%。

而第二部分不仅群体数量少,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运动员构成比例呈逐渐骤减的趋势。

由此依各年龄段构成比例可以推断,我国田径运动员年龄结构属于青少年型非衡结构,即运动员群体构成大多处于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提高训练阶段。

从男女比例看,我国田径运动员年龄结构中除26~29岁年龄段趋于均衡外,其余各4岁组女子人数所占百分比均明显低于男子,反映了我国田径运动员年龄结构在性别上的不平衡性。

 

 

 

 

 

 

 

 

 

 

 

 

 

图2我国田径男女运动员群体年龄阶梯式非衡结构

0

5

10

15

20

25

30

35

14~17

18~21

22~25

26~29

30以上

%

年龄组别

女子

男子

由图2显见,目前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年龄结构属于阶梯式青少年型非衡结构。

从全程性多年训练阶段看,有52.572%的运动员处于专项提高阶段(18~21岁组),有35.192%的队员处于基础训练阶段(14~17岁组),仅有10.171%队员进入最佳竞技训练阶段(22~25岁组),有1.738%队员处于竞技保持训练阶段(26~29岁组),有0.327%队员处于竞技能力衰退阶段(30岁以上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时阶梯最底部的14~17岁年龄组尚处于一般、专项基础训练阶段,其主攻专项并未确定,故注册人数比18~21岁年龄组较少;而处于22岁以上的各年龄组因“高原现象”、运动伤病、成材率以及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群体人数随年龄增加而明显骤减,即阶梯由下而上逐渐回缩。

又由于18~21岁年龄组运动员群体构成的陡然凸出,使其与上部及底部台阶比例失衡,进而形成了鲜明的运动员群体年龄阶梯式非衡结构,且同一年龄组别大都表现为男子阶梯长于女子。

 

3.2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性别结构特征

   田径运动员群体性别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该类项目男女人数比例关系,它对竞技田径的全面协调发展及社会效应具有较大的影响张力。

人口结构学规定[6]反映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比重的性别比平衡区间为96~106。

我国现阶段总人口性别比为104.26[7]。

由表3可知,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性别比为137.447,比我国现阶段总人口性别比104.26高出了33.187。

即男子人数明显多于女子,这是我国田径运动员群体性别构成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全程性多年训练各年龄分组看,其分年龄性别比波动幅度较大,性别比最高的是22~25岁年龄组,为219.459;性别比最低的是26~29岁年龄组,为98.039。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田径运动员分年龄性别比变动曲线,在开始的14~17岁年龄组基本处于性别比均衡区间范围,之后逐渐攀升,在18~21岁年龄组到达一个较高性别比值后,仍持续递增,在22~25岁年龄组升至最高波峰,随后又逐渐下滑,在26~29岁年龄组下降至最低点,而后再度上扬。

显然,我国田径运动员在14~17岁和26~29岁年龄组群体性别构成上基本处于平衡区间范围,而在18~21岁、22~25岁、30岁以上年龄组其性别比均超出了这一区间。

这应引起竞技体育管理部门、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及不同训练阶段教练员的广泛关注。

 

表3 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性别构成(4岁组)

年龄组别(岁)

男子人数

女子人数

性别比

14~17

1054

991

106.357

18~21

1844

1211

152.271

22~25

406

185

219.459

26~29

50

51

98.039

30以上

10

9

111.111

平均数

 

 

137.447

 

 

 

 

 

 

 

 

 

 

图3 我国田径运动员群体构成分年龄性别比变动曲线

0

50

100

150

200

250

14~17

18~21

22~25

26~29

30以上

年龄组

性别比

 

3.3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项目结构特征

 

表4 我国田径运动员群体分组项目人数构成

分组项目

总体

 

男子

 

女子

人数

%

 

人数

占总体%

占男子%

 

人数

占总体%

占女子%

短跨

1991

34.263

 

1150

19.790

34.185

 

841

14.473

34.369

跳跃

1054

18.138

 

638

10.979

18.966

 

416

7.159

17.000

投掷

849

14.610

 

453

7.795

13.466

 

396

6.815

16.183

中长距离

1695

29.169

 

995

17.123

29.578

 

700

12.046

28.606

超长距离

82

1.411

 

57

0.981

1.694

 

25

0.430

1.022

全能

140

2.409

 

71

1.222

2.111

 

69

1.187

2.820

总计

5811

100

 

3364

57.890

100

 

2447

42.110

100

 

表4、图4显示,我国田径运动员项目人数构成以速度性短跨和耐力性中长距离为主,其中短跨项目运动员为1991人,占34.263%,居第一位;中长距离项目为1695人,占29.169%,居第二位,这两项共占总体的63.432%。

在我国田径运动员项目构成中居第三位是跳跃项目为1054人,占18.138%;第四位是投掷项目,共有849人,占14.610%;而超长距离和全能项目列后两位,分别仅占总体的1.411%和2.409%。

表明我国田径不同项目运动员群体人数构成并不均衡。

从不同性别项目人数构成看,男子以速度性短跨及耐力性中长距离项目为主,其中短跨项目占男子总数的34.185%,居第一位,中长距离项目占29.578%,居第二位,两项之和达63.763%。

女子项目构成与男子基本趋于一致,短跨、中长距离项目分别占女子总数的34.369%、28.606%,两项之和达62.975%。

说明不同性别同一项目分组运动员构成比例差异较小。

 

 

 

 

 

 

 

 

         

 

 

         

0

20

40

60

80

100

总体(%)

男(%)

女(%)

图4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群体分组项目人数构成

短跨

跳跃

投掷

中长距离

超长距离

全能

 

经对田径注册男女各单项运动员群体构成排序显见(见表5),其排序在前8位的单项中,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主要集中于速度性短跨和耐力性中长距离项目上(男子跳远、跳高分别排列第3位、第8位;女子跳远排列第6位),而排序在后8位的单项中,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大都集中于超长距离、全能以及链球、撑竿跳高项目上。

这进一步表明我国田径不同单项运动员群体构成存在着不平衡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田径某些单项运动员的构成数量与其竞技水平并非呈正相相关。

其“数量的大投入”并未带来“高的产出”,而某些项目“数量的小投入”却会获得“高的效益”,如男女短跑及男子中长跑项目运动员构成数量都排在前几位,但却少有在国际大赛中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优秀选手;又如女子马拉松、10000米、链球及男子50公里竞走项目运动员构成数量都排在后几位,但却涌现出像白雪、周春秀、张文秀、王铮等一些世界级优秀选手。

可见,“量的投入”与普及虽有益于提高,但“量的投入”与普及程度高了并不一定“产出的竞技水平”就一定高,只有在一定质的投入条件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量的投入”、普及与提高才有可能形成正相效应。

就目前我国国情看,在田径后备力量“量的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达到高水平的情况下(包括资金、人力、物力和场地器材,以及比赛次数、训练负荷、后备力量等数量上的投入),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项目现有数量的运动员加强“质的投入”,如资金投入的有效性、选材的科学性、运动训练的效果、运动员潜质的充分挖掘、减少淘汰率等,甚至对某些有潜质的运动员可给予“重点投入”和“超前投入”,以获得最佳的产出效益。

 

 

表5  我国田径注册各单项运动员群体人数构成

男子排序

项目

人数

%

女子排序

项目

人数

%

1

100m

408

12.128

1

100m

306

12.505

2

400m

332

9.869

2

400m

210

8.582

3

跳远

265

7.878

3

800m

182

7.438

4

1500m

261

7.759

4

10km竞走

178

7.274

5

5000m

252

7.491

5

1500m

175

7.152

6

20km竞走

208

6.183

6

跳远

169

6.906

7

800m

196

5.826

7

5000m

153

6.253

8

跳高

175

5.202

8

100m栏

147

6.007

9

110m栏

152

4.518

9

标枪

141

5.762

10

标枪

146

4.340

10

铅球

109

4.454

11

三级跳远

133

3.954

11

铁饼

106

4.332

12

铅球

131

3.894

12

200米

102

4.168

13

400m栏

131

3.894

13

跳高

101

4.128

14

200米

127

3.775

14

三级跳远

91

3.719

15

铁饼

121

3.597

15

400m栏

76

3.106

16

十项全能

71

2.111

16

七项全能

69

2.820

17

撑竿跳高

65

1.932

17

撑竿跳高

55

2.248

18

链球

55

1.635

18

链球

40

1.635

19

3000m障碍

45

1.338

19

马拉松

25

1.022

20

马拉松

40

1.189

20

10000m

12

0.489

21

10000m

33

0.981

 

 

 

 

22

50km竞走

17

0.506

 

 

 

 

总计

 

3364

100

 

 

2447

100

 

3.4我国田径注册运动员项目构成地域分布特征

从表6、表7可以看出,我国不同省份或地区间田径运动员项目人数构成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依数量构成排在前10位的男子为:

山东、河南、湖南、黑龙江、北京、上海、辽宁、浙江、河北、吉林;女子为:

山东、湖南、河南、黑龙江、上海、北京、浙江、辽宁、江苏、广东,以上地区应属于我国男、女田径运动员群体构成的“密布区域”。

排序在11~20位的男子为:

福建、江苏、湖北、广东、安徽、四川、新疆、天津、云南、内蒙古;女子为:

河北、四川、湖北、福建、吉林、安徽、重庆、天津、陕西、广西,这些属于男、女群体构成“间布区域”。

而排在20位以后的男子有:

山西、陕西、甘肃、重庆、海南、宁夏、广西、江西、青海、西藏、贵州;女子为:

新疆、山西、云南、海南、江西、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西藏、贵州,这些属于男、女群体构成“稀布区域”。

经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