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055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红岭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①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②第1、2、3,4,7、8,10、11、12,14,17、18、19小题的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是美的成就极高的时代。

这个美既是充满玄想和人文情怀的艺术美,也是率性风流、苦难悲惨的人格美。

东汉统治瓦解使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个近400年的分裂时期。

乱世总能激活很多东西。

春秋战国催生了诸子百家的治世治国思想,而魏晋时代催生出的却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春秋战国的人们关注时事,迎合战场的需要推出新思想,魏晋士人却对战场漠不关心,躲在山林里建造自己的桃花源。

这决定了魏晋士人作为矛盾体的苦闷生活。

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门阀士族垄断高级官职,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而九品中正制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并不是士人自寻解放,只是政局昏暗,过去苦心孤诣学来的规矩方圆,到时全无用场,倒不如放浪形骸自求真趣。

于是,人格逐渐走向清介超逸。

士人们认为若要得到逍遥,就应返回人的自然本性。

要么像陶潜那样在浑然的状态中过真性情的生活,要么像嵇康那样任性不羁地生活,如此生活为的是回避官场的污浊。

在艺术方面,北魏佛教石窟中大量出现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悲惨而迷狂的艺术题材,正好反映出士人因混乱、迷茫而显出放荡的人生。

书法方面,魏晋以后任情恣性的楷书、行书流行,逐渐取代了汉朝严谨的隶书。

政治教化的束缚是极端的,为了冲破它,魏晋士人对审美的追求也不得不疯狂一些,以至于产生了对形式美的强调和对病态美的欣赏。

对美的刻意追求,外加放诞的药、酒、姿容、神貌正好构成了魏晋风度。

文章写作以骈文最盛,强调辞藻的运用。

佛像具有的是瘦削的身躯,显示出一种病态美。

士人们喜好修饰容貌。

魏晋士人由内而外,全方位摆脱各种禁锢。

另外,魏晋士人们对外在权威存在的怀疑和否定,促使他们内在人格的觉醒。

由于战争频繁,皇帝威信下降,道德的约束减弱,士人们有机会抛弃腐儒气味,冲破礼教的藩篱。

这一时期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否定独尊儒术的思想闪光。

于是,艺术成为了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自觉活动。

绘画不再属于宫廷儒术,描绘对象由圣贤、忠臣、孝子转向现实人物。

儒家强调“诗言志”,而曹丕提出“诗赋欲丽”,文学走向独立,诗缘情成为诗歌的主流观念。

顾恺之认为画家与画工的不同就体现在画家“人心之达”。

人性的高度无疑决定了审美的力度。

其实,政治与现实对士人的正向促进也是有的。

政治制度中的积极方面使得魏晋士人不能将其全盘否定,士人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其中的某些成分。

钟繇的“真书”虽然打破了隶书的规矩,但依然“备尽法度”。

嵇康、向秀“室食得理”“节之以礼”的思想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但同时也包含着道德伦理的成分。

魏晋士人们所追求的,不是无欲无求、消极避世,而是“率性而动”拥抱世俗生活。

如果不是身处乱世,这些士人绝对都是积极有为的人才。

《魏晋士人矛盾中迸发的艺术与人格的纯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代政治黑暗,士人们一方面非常苦闷地生活,另一方面却又创造出充满玄想和人文情怀的艺术美。

B.乱世总能激活很多东西。

如果春秋战国不是乱世,那么诸子百家的治世治国思想是不可能被创造出来的。

C.魏晋时期统治集团腐化,士人求公正清明而不得,这与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和不合理的九品中正制有关。

D.由于读书所学与现实产生矛盾,魏晋士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失望,于是乎感觉倒不如放浪形骸自求真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魏晋时期,政治教化束缚极端化,由于冲破了政治教化的禁锢,魏晋士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变得更疯狂一些了。

B.魏晋士人们对美刻意追求,强调形式美,甚至欣赏病态美,如写作强调辞藻的运用,佛像的身躯也很瘦削。

C.魏晋时期战争频繁,皇帝威信下降,道德的约束减弱,士人们有机会抛弃腐儒气味,冲破礼教的藩篱,内在人格逐渐觉醒。

D.绘画描绘对象由圣贤、忠臣、孝子转向现实人物,文学走向独立,诗缘情成为诗歌的主流观念,艺术表现精神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在调和外界和自身的矛盾的过程中,侧重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而对时事不太关心。

B.魏晋时期,艺术成为了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自觉活动,这使得诗文书画都具有自身美的价值而不只是政治的工具。

C.虽然魏晋时期的政治与现实对士人们产生了很多的不良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对士人们产生过一些正面的积极影响。

D.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尽管只注重自然欲求和率性而动的自我表达,但依然遵守一些社会道德伦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阅兵

齐闯

32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版图上青海省顶多一个指头蛋大小。

这个指头蛋大小的方圆有个米粒大的县城叫民河,民河是西部边陲的小县,小得一辆破自行车20分钟能把县城转三遍。

故事发生的地方叫大风口,与米粒大小的民河县城相比,它撑死有针尖那么大。

这个针尖又偏分布在几乎被整个米粒遗忘的荒凉处,十分边远寂寞。

故事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大风口独立营营长侗瑞进。

侗营长是怀着朴素的愿望入伍的,说白了就是经受了影视媒体过多的渲染,特别是战争片中男一号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镜头,总能让他产生难言的亢奋。

高中没毕业他就为自己定下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驾驭高头大马,统率自己的兵士在枪林弹雨的战场跃马扬鞭。

一个人把生命融入事业中,他的事业注定会出类拔萃。

侗瑞进同志正是如此。

入伍后日复一日直线加方块的生活里,他从未品出辛苦和难受的滋味,每天在这个绿色空间里过得无比带劲和兴奋,以至有人抱怨大风口日子太苦太穷太寂寞,他很是听不惯。

独立营无论在日常的训练值勤还是正规的管理都在分区挂上了好名声。

事情坏就坏在一名四川兵的身上。

有一天,四川兵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整天撕心扯肺地练番号,走队列,一年到头除了站岗就是放哨,连个展示军人风采和气概的机会都没有,一个没有对手的拳击手独自在竞技场把拳头抡得呼呼生风,有啥意思?

那你有啥好办法?

侗瑞进这么一问,四川兵脱口而出:

组织个阅兵大比武,保准带劲!

“营里要阅兵了!

”长了翅膀的消息很快传遍大风口。

阅兵式如期举行。

为显阅兵正规,营部司务长专门跑到10公里外的老乡家借来一匹野性十足的高头大马。

准确地说,侗瑞进内心沉睡多年的将军梦是跃上马背的瞬间被激活的。

“同-志-们-好!

”侗瑞进很快找准了当首长的感觉,问慰的呼号高亢洪亮更自然亲切。

“首-长-好!

”上千门雄性的嗓音瞬时混揉在一起迸泻而下,像天际忽然滚过惊心动魄的响雷,长久地在大风口四周的山峦间回荡……

“同-志-们-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

”排山翻海的声浪瞬时将侗瑞进、马和大风口四周的山峦淹没……侗营长恍若置身枪林弹雨的战场,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这个当口,一个严重的问题发生了,借老乡的这匹坐骑一下子惊恐起来,疯狂地撂起蹶子,沉浸梦境的侗瑞进毫无思想准备,像一包粮食被高高抛起,沿着抛物线路径重重地摔倒在受阅方阵的跟前。

 

侗瑞进被摔了,但阅兵事件带来两个直接的效果,一是点中命门似的轻而易举提升了官兵投身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个是排山倒海的动静把侗瑞进心底里那个沉睡的将军梦彻底激活。

阅兵事件真正定格成悲剧是第二天的事,教导员命令四川兵去给老乡还马,四川兵气就不打一处来,手里的鞭子也下意识地一下比一下狠抽打在默不作声的小畜身上,小畜一路狂奔来不及收蹄,驮着背上的人端直一头扎下了悬崖。

亡人事故调查组三天后来到大风口。

侗瑞进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

侗瑞进毕竟是个优秀的军人,虽然内心被思念和忏悔包围,被一个美丽而无时不在的梦想纠缠,但他每天还是默默履行着直线加方块的生活方式和规则,没在工作和训练中表现出丝毫的不悦。

这样的日子一晃又是四年,机关传出大风口独立营要撤编的消息。

撤编是军分区方司令员亲自主持的,他问侗营长在脱下军装前对组织还有什么要求。

侗瑞进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微微地闭着双眼,任凭两行泪水从一对爬满细密鱼纹的眼角滑落下来。

最后,抽动着嘴角他说:

如果可能,我想再阅一次兵。

阅兵这天,大风口刮看干冷干冷的风。

操场上,全营的官兵最后一次带着肩章领花和手中的枪,他们拔着军姿的身姿像一株株坚挺的白杨,方司令员亲自将侗瑞进扶上自己的阅兵车,目迎着他从受阅方队的左上角缓慢又神圣地驶来……

忽然,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他知道肯定不是因为干冷干冷的风。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四川兵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阅兵的建议由他最早提出,并收到了预期效果;也因他送马途中出了事故,使阅兵最后以悲剧收场。

B.小说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对阅兵现场呼喊口号进行重点描写,侧面展示了阅兵的气势,既为马受惊吓作了铺垫,也暗示了主人公理想的破灭。

C.“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表面写司令员看阅兵热泪盈眶,实则是对侗营长身上的军人情怀、崇高精神的赞美,丰富了人物形象。

D.作品情感饱满,从开始到结束都在极力渲染侗瑞进的将军梦想,当国家利益与个人需求产生矛盾时,他虽热血不改初衷,但仍能服从国家安排。

5.小说第一自然段是如何描写大风口的地域特点的?

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6分)

6.这篇小说在记叙的过程中穿插了议论成分,请以文中画线部分为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

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

《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

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

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

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

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

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

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B.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C.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

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

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

徙京西、东转运使。

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

熙宁初,为户部副使。

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

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

未几,抚宁陷。

至延安,景宪言: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

”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

景宪言:

“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

”其后卒不行。

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

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

“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

”议遂寝。

改知瀛州,上书言:

“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

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愿以宽假。

”帝从之,仍下其事。

元丰初年,知河阳。

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

“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

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

”帝曰:

“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

”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

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

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

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

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

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

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

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

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

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

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

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

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

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安秋夜

罗隐①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

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铩羽而归。

②[欹]倾斜,歪向一边。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的冷遇与打击。

C.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景,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15.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兵器和铠甲来侧面表现边塞酷寒天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认为人生如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接着抒发了人生短暂、长江无穷的慨叹。

(3)《蜀道难》中,以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大声响烘托蜀道之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___________。

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___________。

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

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

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

麦克尼尔却__________,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

他_________,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易之论硕果仅存异军突起顺藤摸瓜

B.不易之论弥足珍贵独辟蹊径抽丝剥茧

C.金科玉律硕果仅存异军突起抽丝剥茧

D.金科玉律弥足珍贵独辟蹊径顺藤摸瓜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B.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D.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B.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D.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0.下面一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5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

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

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①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21.下面是某机构对一工业园区15个工厂的年轻打工者业余时间支配情况的调查统计,请你就此写两条结论,并针对工厂的年轻打工者业余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6分)

年轻打工者业余时间支配情况调查统计表(男500人,女500人)

内容

年轻男打工者

比例(%)

年轻女打工者

比例(%)

泡网吧

391

78.2

301

60.2

手机聊天

311

62.2

397

79.4

谈恋爱

1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