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366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常识五十练.docx

文化常识五十练

文化常识五十练

文化常识五十练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

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

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规律的学问。

C.乾隆:

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

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

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官吏任免、考核、升降以及户口、财政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文中征授御史一句中的授是授予、任命的意思;以久之当擢京卿中的擢是提升、提拔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

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朕,我,我的。

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

文中郑冲致仕是想为国家担负更重的责任。

D.秘器,指棺木。

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博士是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古代表示敬称的词有君、子、执事、公、足下、在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C.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等。

D.古人表年龄的用语中,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明清时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C.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

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生,是在古代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因国子监又称太学而得名。

B.中书即中书省,是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军事机构之一。

C.缞服指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之意和哀悼之情。

D.太子少保是皇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一般作为荣誉性的官衔賜给重臣近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

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用庙号。

汉代以后,王朝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通常为太宗。

文中的太宗是唐太宗李世民。

B.《易》,古代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现在的《易经》一般即指《周易》。

C.唐虞,传说中上古明君舜和禹的并称。

舜有孝道,是二十四孝之首,禹治大水有功,二人都是通过禅让制获得君位的。

D.给事中,中国古代官名。

顾名思义,供职于宫禁之中,常常陪伴于皇帝左右,给皇帝提供咨询,唐朝时给事中隶属于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

10、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等,《礼记》中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文中的五等,特指五等爵制。

B.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文中的谥是官谥。

C.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D.高祖、炀帝均为皇帝的庙号。

高祖指开国之君,炀是贬义,隋炀帝是中国声名较差的皇帝之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古官名。

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B.天圣,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年号并非一成不变,皇帝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更改年号。

C.徙,指调动官职,多为平级调动。

文中的迁改罢等均是官职变动的用语。

D.太子太傅,和太子太师、太子太保称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

太傅教武,太师教文,太保保护其安全。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指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开始做官。

褐,可以用来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契丹,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贼,古时指偷东西的人,而一般称严重危害或背叛人民和国家的坏人为盗。

D.金紫,唐宋时将金鱼袋及紫衣称为金紫,是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也可用以指代贵官。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庙号,称为改元。

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

用新庙号,亦称改元。

C.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

三品以上穿紫衣者佩金鱼袋,五品

以上穿绯衣者佩银鱼袋。

D.岁己未,即己未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己未年的前一年是戊午年,后一年是庚申年。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

B.泰山封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是巩固皇权,粉饰太平。

C.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D.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进士出身,三等同进士出身。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

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

古代丧礼仪式之一。

即除去丧礼之服。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

C.五谷指稻、黍、稷、麦、菽这五种谷物。

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生产,而且特别重视这五种基本粮食的收成,因此魏知古能随时报告。

D.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17、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这里特指黄河。

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前面,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

D.投壶是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箭投入酒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

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

一。

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

后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经传,指孺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传,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

经文的书的合称.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按有巡行,巡视的意思,古代官员按巡某地,多带有考察吏政、民情之意。

B.太傅为官职名,起初为辅弼天子之职,也指老师,后多朝沿用,常为大官加衔,没有实职。

C.伯为古代五等爵位之一,我国古代五等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子、伯、男。

D.衔枚指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叫喊,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弈,六博和围棋。

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

B.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

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

C.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

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视事,指就职治事。

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后来也经常用来指官员的任职。

B、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称阼阶,天子祭祀升阼阶,后用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

C、大司农,官职名,始置于汉,掌钱谷之事,为九卿之一。

由魏至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

D、晏驾,本义是车驾晚出,汉以前用以讳称帝王死亡,而汉以后则讳称驾崩。

2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B.乞归养:

官员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皇上准许自己辞官,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C.服阕:

服,衣裳,此处为穿丧服;阕,终了;服阕意为脱下丧服,守孝期满.

D.谥,谥号,国中重要人物死后,朝廷据其事迹、品德,评定褒贬,给予相应的称号.

2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轻,故称弱.

B.潜邸又称潜龙邸,是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前的住所.

C.古人对死有不同的称呼,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庠序都是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

2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为选举官吏的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古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者及运物质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戚,指关系较远的亲属,如妻族,亲指直系或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亲属,亲戚泛指父母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悦亲戚之情话。

B.

节:

用于代表君主出征、监察、办案、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古代可指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又特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即使节。

C.

纪:

古代记年的一种方式,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年,故古称十年为一纪,李商隐的《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中的四纪即为40年。

D.谥:

有官谥和私谥,多为官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后妃等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李兑谥号庄是对他的褒奖。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子公长公主均为爵位。

所谓爵位,也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按国之大小待遇不同,权限也不同。

B.受禅,也叫禅让,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依次表决,以多数决定。

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如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

C.葭莩,本意是芦苇杆内的薄膜,常常用作为亲戚的代称;如文中的幸托葭莩就是有幸依赖妻女姊妹等有关的亲戚关系。

D.三事,又称三公,是窦荣定死后皇帝准备赐予他的封号。

三公,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另一说为尚书、中书、门下。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士指方术之士。

古称访仙炼丹求长生不老的人。

泛指从事医巫、星相职业的人。

B.言路谓臣子向君王进言的途径。

开言路则指创造好的条件,让臣子得以发表意见。

C.朝纲为封建朝廷所制订的法度纲纪,处于指导政治时务的地位。

亦可指朝廷本身。

D.贬秩是革除官吏的职位。

秩,本义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

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30、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束发:

系结头发,成童;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B.季:

古代有伯、仲、季、叔之分,即现代的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

C.定省:

昏定晨省,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侍奉双亲日常礼节。

D.貤封:

封建社会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策,是中国古代科举中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

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B.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

东汉时太学大发展。

明以后不设太学,只设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C.除,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任命,授职。

唐以来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

D.宸衷,皇帝的心意。

宸,北极星所居。

借指帝王的宫殿,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

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孙是自己的亲兄弟的孙子或者自己儿子的叔伯兄弟的儿子,本文中,魏初应该是魏璠亲兄弟的孙子。

B.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为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之机要秘书。

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

宋代亦置此职。

C.卮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圆形器皿。

古代的盛酒器皿很多,比如尊、壶、爵、角、觥、杯、釜等等。

D.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书也是这个意思。

如京兆尹张

敞曾上疏(上书)汉成帝,谏议他纠正为政过失。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简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B.服阕,古代守丧时的礼节,指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忌穿鲜艳,丧服一般用粗麻布做成。

C.太守,是秦至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来也作为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D.三府,三公府简称。

东汉曾设太尉、司空和司徒,并称三公,亦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泉本指山林与泉石,后借指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

林泉之友即隐居时的朋友。

B.户曹为掌管民户、农桑等活动的官署名称。

曹指的是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

C.丁家艰即丁艰,也就是丁忧,指遗逢父母丧事。

古时官员父母去世须辞职守丧。

D.司空郎中曙中司空是官名,郎中曙’是人名。

这是一种官职姓名的合称。

37、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踞本指蹲坐,腿足屈曲、身体长时间不挪动位置;跽、跪、箕踞等词都能表示古人的坐姿。

B.胡床:

《释名》云:

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

《广雅》云:

栖,谓之床。

顾名思义,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

C.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

D.搢绅:

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原意是插笏于带,本为旧时官宦的装束,后用为官宦的代称。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出阁,即出阁读书,皇太子出阁读书是明朝培养太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出阁有隆重的讲学仪式。

B.服除,守丧期满。

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期满后就官复原职。

C、

青词,又称绿章,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嘉靖因帝笃信道教,常让臣下写青词同进献。

D.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图案的袍服。

被赐予飞鱼服是极大的荣宠,后多为东厂和锦衣卫头领所穿。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吊丧指至丧家祭奠死者。

唐代吊唁者多着白服,死者亲属则须着五服,五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期功。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

这与中宫又可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C.岭外泛指南方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南、岭表,岭外地区的经济、文化远远不及中原地区,被称为蛮夷之地。

D.刺史是官职名,汉始置。

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4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赐姓:

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践祚: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

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

C.薨:

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谓天子死为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D.持节:

古代官名。

古时使臣以节为凭,代表皇帝亲临,如苏武持节出使匈奴;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忧,古时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原则上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B.宏词,又称博学宏词科。

始于唐玄宗时,尤其是唐后期,此科不仅经常举行,而且内容丰富,选拔了不少著名的人才。

C.翰林学士,官名。

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后来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掌制浩,常常能升为宰相。

五代至两宋翰林学士承唐制。

D.中书,既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又可指中书省。

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隶属中书省。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有品级的官员称为品官,品官等级不同,其官服的颜色等也不同,以示尊卑。

B.省,文中指官署名。

省有禁中的意思,尚书等官署设于禁中,因而称为省。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郊祀,文中指古代在郊外条杷天地。

郊祀典礼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

4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

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44、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4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赐姓:

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持节:

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