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4404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docx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

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

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些丑陋的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

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

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

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

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池水又澄澈得能照见她的影儿,大地也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神通广大的女娲让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1)请你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4个字)

(2)天是谁弄破的?

他为什么把天弄破了?

(3)女娲是怎样补天的?

(4)这段文章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

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愿望?

(5)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女娲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女娲补天

(2)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作为撑天的柱子的不周山,柱子被撞断了,天就破了。

(3)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4)不是真实的;它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5)有爱心,她给了她的孩子伟大的母爱,意志顽强。

【解析】【分析】

(1)本文内容主要写共工撞倒不周山之后,女娲补天的故事,所以可拟写为“女娲补天”。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通读文本内容,在第二至四段中可找到答案,天是水神共工弄破的,因为他和火神祝融打仗,被打败后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作为撑天的不周山,因此天就破了。

(3)文中描述的句子是: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4)本文为创世神话,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这一文体知识可知本文的内容是不真实的,它主要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5)本题考查人物精神的概括。

女娲在看到天地发生变化后,不辞辛苦的补天,目的是为了让她所创造的人类能过上快乐的生活,可见她是一个有爱心,且意志顽强的人,她身上的这种高贵的精神正是我们应学习的。

故答案为:

(1)女娲补天

(2)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作为撑天的柱子的不周山,柱子被撞断了,天就破了。

(3)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4)不是真实的;它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5)有爱心,她给了她的孩子伟大的母爱,意志顽强。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写。

文章的标题一般是内容的概括,或是点明主旨的关键词句;

⑵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⑶文段中有对女娲补天过程的描述,找出后用原句作答或是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都可以;

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本文的文体,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⑸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解题思路:

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上学

铁凝

   三十年前,听朋友讲起他的农民老父亲。

这位老父亲一生赶牛车、赶马车,没有坐过汽车、火车。

后来,在城市读完大学又找到工作的儿子决意请父亲坐一次火车,并告诉父亲要坐快车。

父亲这才知道,原来火车还分快慢,就问儿子快车票便宜还是慢车票便宜。

儿子答,当然是慢车票便宜。

父亲惊奇地说,坐慢车的时间长,怎么反倒便宜?

那时我们一边听朋友讲,一边笑,笑那老父亲的天真。

   三年前在新加坡,读到一则关于跑步的故事。

一个青年和一个老人清晨在公园跑步。

青年矫健活泼,老人瘦弱迟缓。

本来跑在老人后面的青年,很快就冲到了老人的前边。

他优越感十足地回头叹道:

“咳,你们这些老人啊,到底是跑不快了啊。

”老人并不生气,边跑边对超过他的青年说:

“年轻人,你的前边是什么呀?

”青年说:

“是路啊。

”老人又问:

“路的前边呢?

”青年说:

“还有一座桥。

”老人说:

“桥的前边呢?

”青年说:

“是一片树林。

”老人问:

“树林的前边呢?

”青年说:

“也许是山吧。

”老人问:

“山的前边呢?

”青年说:

“我看不见,恐怕就是生命的尽头了吧?

”老人说:

“那你跑那么快做什么呢?

”我心里一惊,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智慧。

   三个多月前我走进江南山中的一片竹海,请山民教我认新竹老竹。

要知道,世间植物唯有竹子长得最快。

据说,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家,将书包挂在一棵竹子上,坐在竹林里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够不着书包了。

真是俏皮!

我仿佛看见一棵挎着书包的新竹正蹿入云霄去天堂上学。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世故的快时代。

我忽然想起朋友的农民老父亲。

当年轻的我们笑他天真时,怎知他早就洞悉了慢的昂贵,就像公园里那位慢跑的老人。

但当我想到那个跑步的故事,却也不打算责怪那位心怀优越感的青年。

如果青春是用来挥霍的,他的确拥有快跑的资本。

   连快跑都不敢的青年,岂不是枉费了青春?

于是我的眼前不断闪现出那棵挎着书包的翠绿新竹。

它的速度令我恐惧,可它挎着书包的样子又让我开怀大笑:

挎着书包的竹子毕竟不那么老谋深算,它是去上学吧,是去做人生的学徒吧。

(1)文章题目“竹子上学”拟得好,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好在哪里。

(2)“我心里一惊,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智慧。

”如何理解这个画线句中的“苍凉的智慧”?

(3)面对“快”和“慢”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请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

【答案】

(1)概括文章部分内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2)“苍凉的智慧”指的是老人历经岁月的沧桑悟出的智慧——人生路上,无事可急,慢下来,从容前进。

也许年轻时的他和这个青年人一样,一样以自己的“快”傲视他人甚至是人生,但到头来发现,慢才是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真谛。

(3)我更倾向于“慢”这一种生活态度,慢下来,你才会发现更多的美好,比如说,看一部电影,你用倍速播放,看的是一个故事的梗概,若你慢下来细细品味,你能和主人公同悲同喜,你能心驰于异国乡村,你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悟出自我……慢下来并不意味着时间短了,恰恰相反,慢下来的时候,仿佛时间也跟着一起慢了下来,一天的时光竟然可以拉得那么长。

饱满的时光里,盛的是一份悠然与惬意。

生活那么美好,我们不应该慢下来品一品吗?

【解析】【分析】

(1)结合“竹子上学”分析,概括文章前2段内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新颖;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2)结合“‘我看不见,恐怕就是生命的尽头了吧?

’老人说:

‘那你跑那么快做什么呢?

’我心里一惊,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智慧。

”分析可知:

“苍凉的智慧”指的是老人历经岁月的沧桑悟出的智慧。

结合“我忽然想起朋友的农民老父亲。

当年轻的我们笑他天真时,怎知他早就洞悉了慢的昂贵,就像公园里那位慢跑的老人。

”分析:

人生路上,无事可急,慢下来,从容前进。

也许年轻时的他和这个青年人一样,一样以自己的“快”傲视他人甚至是人生,但到头来发现,慢才是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真谛。

(3)开放性试题。

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阐述即可。

如:

生活中,快使人活泼、反映敏捷、做事迅速,不拖泥带水。

能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

故答案为:

⑴概括文章部分内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⑵“苍凉的智慧”指的是老人历经岁月的沧桑悟出的智慧——人生路上,无事可急,慢下来,从容前进。

也许年轻时的他和这个青年人一样,一样以自己的“快”傲视他人甚至是人生,但到头来发现,慢才是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真谛。

⑶我更倾向于“慢”这一种生活态度,慢下来,你才会发现更多的美好,比如说,看一部电影,你用倍速播放,看的是一个故事的梗概,若你慢下来细细品味,你能和主人公同悲同喜,你能心驰于异国乡村,你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悟出自我……慢下来并不意味着时间短了,恰恰相反,慢下来的时候,仿佛时间也跟着一起慢了下来,一天的时光竟然可以拉得那么长。

饱满的时光里,盛的是一份悠然与惬意。

生活那么美好,我们不应该慢下来品一品吗?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

⑵本题考查的是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既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本义,又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虑其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能力。

解答时,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解答时,围绕对父母感恩、尽孝、回报等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豪们的茶缘

①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饮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②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鲁迅在《喝茶》中写道: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

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

“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是谁活得下去。

③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

他常说:

“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

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

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

④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

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

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

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

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

⑤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

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

“好是好,可惜苦些。

”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

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

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

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

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⑥在这些大文豪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浮沉;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在一杯清茶之中化作永恒。

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文人雅趣。

(选自《时代发现》,有删改)

(1)根据上文,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这是一种“清福”,但是,很多时候,为了生存的需要,很多人是很难有这工夫的。

B. 林语堂先生不愧是茶中高手,把品茶与交友相关联,把对茶的享受与采茶的时间和环境相联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C. 老舍先生则把饮茶作为自己创作时的一种习惯,以茶为伴,文思泉涌,一杯好茶更令其“万物静观皆自得”。

D. 杨绛先生喜欢牛奶红茶,是因为它不但解渴,还能疗饥,所以,她是非常推崇英式奶茶的。

(2)在原文第④段末,还有这样一段文字:

“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仍闻名中外。

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简直就跟没来过北京一样。

”请你说说这段话能否删去。

(3)杨绛先生认为《红楼梦》中妙玉的喝茶论有什么内涵,请用原文句子来回答。

(4)所谓品茶如品人。

根据上文中鲁迅先生的“喝茶论”,结合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谈谈你心中的鲁迅先生形象

【答案】

(1)D

(2)①不能删去。

这段话,强调了他的作品《茶馆》影响之大,从而体现了茶与老舍先生的缘分之深。

②可以删去。

虽然这段话写出老舍茶馆的闻名和受欢迎,来体现《茶馆》的影响力大,但过于具体,反而削弱了原本的表达意图,删去后,结构上更紧凑、简洁。

(3)“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

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4)此文中先生在《喝茶》的一番话,认为会喝好茶需要时间和练习,是纯粹属于清闲人的生活享受,这对于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他还是愿意喝喝粗茶。

从中可见先生为人的淳朴纯粹,平易近人。

萧红笔下的鲁迅,客人来了热情送迎,可见其待人真诚。

对于自己做事严谨认真,连包书这样的事都做得一丝不苟。

生活中还爱笑爱开玩笑,可见其风趣幽默、平易近人。

【解析】【分析】⑴D错,与原文“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符。

⑵解此类开放性试题,首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理由言之成理,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⑶根据题目要求,找到语句“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

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

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再从中选出符合题目的句子即可。

即“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

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⑷此文第一段写的是鲁迅的喝茶论: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是谁活得下去”。

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鲁迅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

“我再吃几个吗?

”,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不能删去。

这段话,强调了他的作品《茶馆》影响之大,从而体现了茶与老舍先生的缘分之深。

②可以删去。

虽然这段话写出老舍茶馆的闻名和受欢迎,来体现《茶馆》的影响力大,但过于具体,反而削弱了原本的表达意图,删去后,结构上更紧凑、简洁。

⑶“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

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⑷此文中先生在《喝茶》的一番话,认为会喝好茶需要时间和练习,是纯粹属于清闲人的生活享受,这对于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他还是愿意喝喝粗茶。

从中可见先生为人的淳朴纯粹,平易近人。

萧红笔下的鲁迅,客人来了热情送迎,可见其待人真诚。

对于自己做事严谨认真,连包书这样的事都做得一丝不苟。

生活中还爱笑爱开玩笑,可见其风趣幽默、平易近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杨绛先生虽然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

⑵本题考查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第四段写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段话强调了他的作品《茶馆》影响之大,分析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先表明态度,再阐述理由。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在文中寻找辨析杨绛先生认为《红楼梦》中妙玉的喝茶论内涵的句子,容易找到第5段最后一句就是。

⑷本题考查概括理解人物形象。

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准确把握中心,结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鲁迅先生的“喝茶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从为人淳朴、平易近人、待人真诚、做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爱开玩笑、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等方面归纳。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有专家认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就是塑料的发明”。

塑料垃圾最大的特征就是难以降解。

塑料瓶子、塑料盒和塑料袋等,人们使用过后,它们的降解至少需要几百年。

材料二:

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1100亿只。

另据统计,按照每个订单平均使用两个餐盒估算,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4000万个。

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

材料三:

目前,美国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的工业生态学家罗兰博士及其同事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计算出人类迄今为止生产的所有塑料为83亿吨。

其中约63亿吨如今成为塑料垃圾,这些垃圾有7%被填入垃圾填埋场或置于自然环境中。

统计表明,现在全球每年消耗2.45亿吨塑料,全球范围内,只有14%的塑料包装被回收,1/3的包装完全没有被收集,直接污染着环境,己经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请你针对塑料污染问题拟出两条具体可行的措施。

【答案】

(1)塑料制品使用量大,难降解,已成为人类生态的最大潜在威胁。

(2)列数字。

具体说明塑料制品使用量大。

(3)应该制定专门的法规,强制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鼓励市民垃圾分类,增大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规模。

【解析】【分析】

(1)本题中,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

塑料制品使用量大,难降解,已成为人类生态的最大潜在威胁。

(2)结合材料二划线句子“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4000万个。

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的内容,从“4000,120”这些数字表明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塑料制品使用量大”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3)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学习重积累,多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参与各项课余活动,并不断总结活动的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表述。

按照题目针对塑料污染问题拟出两条具体可行的措施的要求,如:

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垃圾分类;塑料制品回收等。

故答案为:

⑴塑料制品使用量大,难降解,已成为人类生态的最大潜在威胁。

⑵列数字。

具体说明塑料制品使用量大。

⑶应该制定专门的法规,强制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鼓励市民垃圾分类,增大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规模。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

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洁。

⑵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能力。

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可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建议。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问之趣味

   ①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有人看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

问我忙什么,我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

   ②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面的几项:

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

诸君切勿误会,以为我是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比如赌钱,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我排斥赌钱。

而能以趣味始,又以趣味终,是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的。

   ③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④第一,无所为。

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

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影响学问的趣味。

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

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做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

小孩子为什么游戏?

为游戏而游戏。

人为什么生活?

为生活而生活。

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⑤第二,不息。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

每天跑一个小时,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

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了。

诸君啊!

我劝你每日除本职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腾出一小时,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千万不要错过,最终闹成“学问贫弱”的症状,白白自己剥夺了人类应享之一种特权啊!

   ⑥第三,深入的研究。

趣味总是慢慢地来,研究越多,越有滋味。

假如你每天定下一小时做学问,但不过是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

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

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到,便要钻研进去。

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

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

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