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535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盐亭中学高三历史周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5、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后,“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

他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

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

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

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A.已经威胁到皇权B.拥有了独断之权

C.具有了宰相之实D.正式统领了六部

6、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

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

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反映了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7、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集簿》载:

(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

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B.《集簿》对研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有学术价值

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D.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8.《后汉书》载:

“建武初……(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反映了当地(  )

A.发明耧车,增加了耕地的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作物产量

C.自然环境恶劣,导致人们生活贫困D.小农意识强烈,导致人们生活贫困

9、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

这表明

时期

粮食亩产

(公斤/亩、年)

人均占有原粮

(公斤/人、年)

劳动生产率

(公斤/劳动力、年)

战国中晚期

180.0

460.5

1659.0

西汉末

132.0

496.5

1759.0

170.6

628.0

2262.0

154.5

579.5

2087.5

173.0

559.0

2013.5

清中叶

183.5

314.0

1131.0

A.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不大 

B.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10、《汉书·

食货志》:

“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单位产量低 

B.农民赋税重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严重

11、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

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

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

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

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

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12、《明史·

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

“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13、据《汉书·

王莽传》记载:

“(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

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上述材料说明王莽

A.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B.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

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14、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1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16、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17、《史记·

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

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

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

18、针对“道”,韩愈指出:

“(在这个社会里)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韩愈所说的“道”

A.加强自身修养,实现格物致知 

B.排斥佛道,以纲常伦理为核心

C.追求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D.把儒学理念上升至天理的高度

19、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20、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

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21、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D.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22、2014年8月,某学者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

“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他强调的是

A.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D.“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

23、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

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

这反映了古希腊(  )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 

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24、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没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

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

这反映了(  )

A.贵族之问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B.罗马法不能够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C.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

D.罗马法不利于调和贵族间的矛盾

班级姓名

盐亭中学2015级历史第14次周练答卷

第I卷选择题(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第II卷(非选择题,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一、二,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

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

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

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

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

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

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

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

(13分)

材料二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

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

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

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

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

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

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摘编自张嵌:

《不容青史尽成灰·

明清卷》

(2)从君主专制的角度,通过相关事件分析明洪武三十年的科考。

(12分)

26、阅读材料三,回答相关问题。

(12分)

材料三春秋时,戎狄“妄侵”华夏,夷夏之别更为严格。

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各诸候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

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

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名尊卑,动之以“德”;

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了。

战国时,儒家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

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

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摘编自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孟的民族观并分析其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

27、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四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古代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古代希腊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内涵,并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进行解读。

(15分)

盐亭中学2015级历史第14次周练题参考答案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夏商周时期并未强化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中“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天命诛之”等关键词可知其体现出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中“用命,赏于祖;

不用命,戮于社”“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商罪贯盈,天命诛之”等信息可知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利用天命说来强迫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借助神权来行事和采取军事行动,说明神权是有政权控制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

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

【答案】D

3、【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绅权和皇权关系的演变,不能说明绅士权威的衰弱,故A项错误;

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皇权不断突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

从材料“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说明绅权不是皇权的重要补充,故C项错误;

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绅权与皇权并不是相互依存,故D项错误。

【答案】B

4、【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材料强调“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与各郡县内部机构设置无关,故A项错误;

“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有效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

各郡县都直接向皇帝负责,而非由下到上层层负责,故C项错误;

郡县制并没有消除割据隐患,故D项错误。

5、【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明朝内阁制的认识,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ABD三项的表述均与明代的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不能有效制约皇权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由题目中的信息“以内阁稽查六科......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

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可知此时的内阁权力较大,具有了宰相之实。

【答案】C。

6、【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古代选官制度中君臣关系的变化,其中由之前的血缘关系演变为一种“犹如买卖关系”,说明古代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故A项正确;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仅说明了韩非关于选官制度的论述,并不能说明其已经成为社会的潮流,故C项错误;

因果关系颠倒,应该是社会变革促使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7、【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集簿》主要记载了郡国仍然存在的史实记载,并不能说明封国的威胁性,故A项错误;

公元前13年仍处于西汉时期,故B项错误;

“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

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C

8、【考点】两汉经济

耧车出现于西汉,所以A项错误;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改进技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符合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所以B项正确;

当地人生贫困的原因是“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C项错误;

当地人生活贫困与小农意识无关,故D项错误。

9、【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从战国到清朝的封建社会,粮食亩产总体上变化不大,人均占有原粮和劳动生产率先升后降,说明就整个封建社会而言,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不大,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明清之际耕地抛荒的问题,故B项错误;

材料只是关于粮食生产的部分数据,不能等同于农业生产整体,故C项错误;

材料中粮食亩产并不是唐朝最高,而且仅从表格提供的粮食生产数据推广为经济发展水平,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D项错误。

10、【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解析】“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规模小和产量低的现象,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和前面说的产量低一样都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没能全面归纳材料,而且只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概括上,没有揭示本质,故B项错误;

封建土地制度建立起来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经营规模小、要面对地主阶级沉重的剥削,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很弱小,材料中的种种现象都是对这种脆弱性的反映,故C项正确;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只是部分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11、【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族田”属于宗族所有,故A项错误;

从其地租用途和土地归属看,族田的存在有利于抑制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

“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可见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故C项正确;

从材料无法推断“族田”的存在范围,故D项错误。

【答案】C

12、【考点】“海禁”政策

【解析】皇帝推行好客之道没有体现材料的本质,故A项错误;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

清初海禁政策松弛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

不能从与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就说明中外贸易盛况空前,在当时“海禁”政策下是不可能出现中外贸易盛况空前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13、【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材料信息“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就是把天下所有私人手里的土地(按王莽的理解应叫“私田”)统一收归皇帝所有,变成“王的土地”,简称“王田”,故A项错误;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故B项错误;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

“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可见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故D项正确。

【答案】D

14、【考点】:

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本题以重农抑商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依据材料文字“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可推断出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受到“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符合题干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A项正确。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B项排除。

CD两项从时间上看二者都发生在清朝中后期,而且也不符合题干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的要求,均排除。

【答案】A。

15、【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