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531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会宁四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中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宝说话”实现文化的轻传播

张焱

春节期间,此前大受好评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重播。

这部纪录片以5分钟一集讲述一件国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将国宝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向广大观众进行富有温情的介绍。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

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

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

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成了器,完成涅槃。

”“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

”……有网友点评,这些诗化语言的解说词是“心与历史的对话,文明与传承的写照”,而正是这样“心与历史的对话”,完成了一次文化的轻传播。

守成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这两点上,《如果国宝会说话》都可圈可点。

先说守成。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介绍的国宝为代表的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基因,展现了以器传道的重要文化传承路径,需要现代人读懂这些器物上的文字、解读这些器物上的密码、传递这些器物呈现的价值,更需要我们守护这些器物代表的精神。

因为在这些精神中,有圣人的教诲,有君子的信仰,有道法自然的境界,更有执两用中的智慧,它们构成了民族的灵魂,构成了民族力量的源泉。

而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提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常的浸润,《如果国宝会说话》便是很好的尝试。

再说创新。

让甲骨文变成流畅的白话文,让国宝文物的丰富意向层层展现,让年轻、青春的面孔演绎历史的现场,让古与今有了时间的隧道,这个从容又丰富的解读过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和不间断性。

而5分钟精短视频,集故事性、文学性、历史性、娱乐性于一身,高清影像画面干净、画质精美,既适合在传统大屏幕上多集播放,也适合现代人在地铁等地方,利用闲暇零碎时间观看。

“微纪录”这种形式的创新,完成了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碎片化传播的结合。

正如业内人士所评价的,此片“把文物的重量通过最现代、最流行的艺术方式传达出去,让纪录片尤其是短片成为文明传播的轻骑兵”。

十八大以来,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网络,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实现这一要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热爱和熟知了解。

缺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丢失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科学认知,就谈不上创造和创新。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国宝会说话》既是一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完成了某种程度的创造与创新,值得学习与效仿。

(选自2018年02月2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体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中“守成”与“创新”这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创新”方面的贡献更大。

B.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介绍的国宝为代表的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基因,它们借助文字密码传递器物的价值。

C.片中这些器物代表的精神,既有古圣先贤的教诲和信仰,又有为人处世的境界和智慧,它们构成了民族的灵魂和民族力量的源泉。

D.“微纪录”集故事性、文学性、历史性、娱乐性于一身,完成了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碎片化传播的结合,因而也被称为“轻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重播的情况,以生动的解说词引出全文观点:

“国宝说话”实现文化的轻传播。

B.第三段指出“守成”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第四、五段分别对“守成”与“创新”进行深入的论证分析,这三段构成了典型的总分式结构。

C.在第六段中,作者将《如果国宝会说话》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进行对比,论述了文化类节目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D.第七段引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进一步论证了《如果国宝会说话》对实现文化轻传播、建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国宝会说话》将国宝以及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深入浅出、富有温情地介绍给广大观众,其大受好评的重要原因是解说词的巨大感染力。

B.《如果国宝会说话》之所以能完成一次文化的轻传播,是因力观众认识到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提倡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常的浸润。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网络,一定程度上证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D.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热爱和熟知了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案】1.C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在“‘创新’方面的贡献更大”无中生有;B项,“借助文字密码传递器物的价值”曲解文意;D项,“因而被称为‘轻传播”’强加因果。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C项,《如果国宝会说话》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不是对比关系。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B项,“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提倡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常的浸润”不是观众的认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悠哉游哉

【德国】伯尔

西海岸的码头上,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

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

喀嚓!

再来一下,喀嚓!

德国人有句俗语:

好事成三。

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喀嚓!

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

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

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支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

喀嚓!

这第四下喀嚓声是打火机的响声。

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

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

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吧?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对捕鱼很有利。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

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伧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

“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

”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昱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的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开了:

“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

“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

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

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

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

”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

“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喀嚓”。

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两只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

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都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三四年内您或许就能弄到一条小型机动渔船。

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有两条机动渔船,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

“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

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机动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

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

然后……”兴奋又一次哽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

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几乎一扫而光。

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

“然后……”他说。

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着游客的脊背,就像拍着一个卡住了嗓子的孩子。

“然后又怎样呢?

”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然后,您就可以悠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悠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喀嚓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

此时,在他的心里,对这个衣着寒伧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

(选自《徽型小说鉴赏辞典》,雷夏鸣译)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渔夫两次“点点头”“摇摇头”的典型动作表现了他对游客不耐烦的心理状态。

B.“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从渔夫的语言描写中,可以推知他满足于当下的逍遥生活。

C.殷勤惋惜疑惑热情嫉妒,游客对渔夫情感态度的变化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D.这篇小说取材于日常生活,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它通过游客与渔夫的思想碰撞,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价值及人生追求的命题。

5.结合全文,分析文末两处“悠哉游哉”含义是什么。

6.小说第一、二段叙述了渔夫与游客的邂逅,以此开篇,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4.A5.前一处是不满现状,积极进取,物质积累极其丰富后的满足感;后一处处是安于现状,知足常乐,淡定从容的精神追求和享受。

6.从谋篇布局方面,小说以互不相识的两人邂逅开篇,引出下文两人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游客和渔夫一出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物生活态度差异得到充分展现。

从小说的主旨方面,由邂逅的偶然性引出两种人生观的交锋,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解析】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手法,CD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表现了他对游客的不耐烦的心理状态”错,表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语段的内容分析,答题时注意根据语段中的“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意在表明“不满现状,积极进取,物质积累极其丰富后的满足感”;根据“在码头上闭目养神”第二处是“安于现状,知足常乐,淡定从容的精神追求和享受”。

在码头上闭目养神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此题要求答出“小说第一、二段以叙述渔夫与游客的邂逅开篇的艺术效果”,从情节上看,小说以互不相识的两人邂逅开篇,引出下文两人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看,游客和渔夫一出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物生活态度差异得到充分展现;从小说的主旨方面看,由邂逅的偶然性引出两种人生观的交锋,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点睛:

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目前总体稳定向好,但仍要努力让监管工作始终“跑”在风险前面。

“我每天第一件事是检测鸡蛋质量。

”江西省某养殖公司总经理说,“鸡吃的是东北运来的精选饲料,喝的是山泉水,为的就是从源头上保证鸡蛋的质量。

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包装上印有二维码,消费者只需扫一扫,产品信息、配料信息就一目了然。

企业也可通过产品二维码追踪至成品生产厂、基料粉生产厂,甚至追踪到牧场,掌握生产过程每个环节的信息。

食药监总局要求,除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风险严控:

严控潜在风险。

目前,新技术、新原料、新品种层出不穷,未知风险增多,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游离于监管之外。

比如,近年来网络销售、网上订餐等新业态的普及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严控社会风险。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

今年,食药监总局要继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每周公布食品抽检信息。

对总局发布的不合格产品抽检信息,企业所在地省局要在一周内向社会公开风险控制措施并报告总局,三个月内公开案件处罚结果并报告总局。

严控管理风险。

基层专业技术力量、检验检测手段和经费短缺,个别地方还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也存在乱作为的问题。

监管部门首先要对自己从严要求,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摘编自《跑在风险前面确保舌尖安全》,原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17日

材料二:

2015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场所分布情况图

注: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抽检数据统计

(选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项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单一部门管理和多部门管理两种类型,这其中又可分为分类管理和分段管理两种形式。

在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修订过程中,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调整为两段式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是两大主体:

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则承担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责任。

过去分管部门多、职责不清,分段、分类两种管理形式交叉混杂的情况,在新法中得到了改善。

新法增添了很多新的监管内容,尤其是对有重要民生影响的产品进行了专门规定。

从处罚力度来看,新法规定:

出现问题后,罚款的金额最高达到30倍货值;累计三次以上被罚款、警告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就会面临停业停产乃至吊销许可证。

“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名不虚传。

(摘编自《新食品安全法史上最严固定两段式食品安全监管》,原载《北京青年报》2015年5月27日)

材料四:

德国将食品安全工作交由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下设风险评估研究所和食品安全局两个机构。

风险评估研究所主要负责食品安全有关风险的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和政策建议。

食品安全局负责风险管理,应对突发事件,协调国内各州食品安全事务以及与欧盟有关机构的联系。

法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农业部、财经工业部和卫生部三个部门承担。

农业部负责从生产到销售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包括制定有关技术规范。

财经工业部负责市场交易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诚信监管。

卫生部负责调查食品安全事件,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摘编自罗云波等著《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和启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工作涉及生产、流通、餐饮三大环节的各种场所,其中尤以对餐饮环节的抽检力度最大。

B.网购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不合格率最高,这说明食品流通新业态的普及给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C.根据材料二可知,在生产环节的各个场所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次数越多的场所,抽检样品不合格率越高。

D.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新的《食品安全法》增添了监管内容、加大了处罚力度。

9.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如何?

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与德国、法国有什么不同?

【答案】7.D8.B

9.第一问:

总体稳定向好;但仍存在各种风险。

第二问:

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是两部门分段管理,德国是单一部门分类管理模式,法国是三部门分段分类管理模式。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D项,结合文本内容“德国将食品安全工作交由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下设风险评估研究所和食品安全局两个机构”分析可知,德国食品安全工作是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的。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A项,对餐饮环节抽检的次数和场所数均不是三个环节中最多的,不是抽检力度最大的环节。

C项,生产环节中,生产线的抽检次数最少,但不合格率最高。

D项,材料没有媒体关注“促使新的《食品安全法》增添了监管内容、加大了处罚力度”的说法。

点睛:

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

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我国食品安全目前总体稳定向好,但仍要努力让监管工作始终‘跑’在风险前面”,总体稳定向好;但仍存在各种风险。

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与德国、法国的不同,“德国将食品安全工作交由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下设风险评估研究所和食品安全局两个机构”,德国是单一部门分类管理模式;“法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农业部、财经工业部和卫生部三个部门承担”,法国是三部门分段分类管理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调整为两段式的食品安全监管”,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是两部门分段管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

父春,湖广提学佥事。

廷和年十二举于乡。

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

改庶吉士。

廷和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七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

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

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

“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

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

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

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廷和力争,言:

“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

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

”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帝因谢不审,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

三年正月,帝听之去。

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

“可支数年。

”帝慨然曰:

“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B.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C.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D.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七庙”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七庙”也是这个意思。

C.“宫市”,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

中唐以后,宫市改由太监直接办理,成为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宪宗、孝宗都是庙号。

庙号起源于秦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善于钻研,志存高远。

他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远大,有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B.杨廷和注重礼制,讲究孝道。

父亲去世时,他再三请求允许自己奔丧,皇上终于答应了;还劝武宗要参加七庙祭祀、孝顺供养两宫太后。

C.杨廷和不畏权势,敢于直谏。

他极力劝谏皇上不要听信邪恶小人的话,要效法宪宗、孝宗爱护人民的做法。

后来追究了拟旨人的责任。

D.杨廷和体恤民情,爱惜民力。

因江东一带连年歉收,杨廷和等人不愿派官员督促织造,且趁机极力劝说不要派遣,但皇上没有听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答案】10.D11.D12.C

13.

(1)(皇上)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或:

财物)。

杨廷和上书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

(2)杨廷和等不从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

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轻慢阻扰固执任性。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

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

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

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

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

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不许”“乃许”“者”“自……也”“即”。

本句中也可根据一些名词,如“阁臣”“廷和”等做出判断。

11.试题分析: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