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801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 文言文翻译题.docx

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4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文言文翻译题

专题强化训练15

(建议用时:

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与杨德祖①书

[魏]曹植

植曰:

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

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

昔仲宣②独步于汉南,孔璋③鹰扬于河朔,伟长④擅名于青土,公幹⑤振藻于海隅,德琏⑥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

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

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

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

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

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

敬礼谓仆:

“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

”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

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

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

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

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

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

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

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

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明早相迎,书不尽怀。

植白。

【注】 ①德祖:

杨修字。

②仲宣:

王粲字。

③孔璋:

陈琳字。

④伟长:

徐幹字。

⑤公幹:

刘桢字。

⑥德琏:

应玚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 该:

网罗

B.不闲于辞赋闲:

同“娴”,娴熟,擅长

C.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逮:

及,比得上

D.使终身杜口杜:

拒绝

解析:

选D。

杜:

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选A。

A.代词,自己的。

B.副词,才/连词,就。

C.介词,把/介词,在。

D.代词,这里指作者/代词,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植在文中以自身及丁敬礼正反设例指出,著述不能无病,作家当精益求精,不惮修改,文人之间应客观地开展相互批评,而不是一味专事互相吹捧。

B.对于当时才庸却随意诋诃他人的文坛时弊,曹植强调应以才能为基础——唯有自身具备创作的才华,方有资格对他人文章一论高下。

C.曹植认为,“人各有好尚”,批评者在评论文章时,不可以一己之偏好,强求他人认同迁就。

同时肯定了民间俗文学所独有的价值,见地高远。

D.全文骈散兼行,自然流畅而又富于文采,流露出朋友间真挚的感情,曹植早年积极奋进、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在文章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解析:

选A。

曹植和丁敬礼都是正面例子。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

答案:

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译文:

                                    

(2)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译文:

                                    

答案:

(1)除了《春秋》之外,要说没有毛病的文章,我还没有见过呢。

(2)如今我把年少时所写的辞赋送一份给您。

参考译文:

曹植敬白:

多日不见,非常想念您,估计您也是吧。

我从小喜欢写文章,到今天为止,已有二十五年了。

如今世上文章写得好的人,大致可以数得上来。

从前王粲(字仲宣)在汉水之南无人能及,陈琳(字孔璋)在黄河以北大展雄才,徐幹(字伟长)在青州享有盛名,刘桢(字公幹)在海边(指宁阳)显露文采,应玚(字德琏)在魏都许昌立功扬名,而您在上京卓尔不群。

在这个时候,他们都觉得掌握了学问的本质,文章的真谛。

我父王(曹操)于是设置天网来网罗他们,从四面八方将他们收拢过来,如今全都聚集到魏国了。

但是这几个人还不能写出绝妙的文章,震惊千里。

以陈琳的才能,不擅长辞赋,却经常说能达到和司马相如(字长卿)一样的水平,就像画虎不成反而成了狗一样。

我以前写文章嘲讽他,他反过来进行论辩,大肆宣扬说那是我称赞他的文章。

钟子期不会听错琴声中的寄寓,到现在人们还都称赞他,我也不能乱加赞叹,害怕后人耻笑我。

世人的著述,不能没有一点毛病。

我喜欢别人批评自己的文章,有不好的地方,立即就改正。

从前丁廙(字敬礼)经常写些短文章,让我来润色;我自认为才能比不上他,就推辞了。

丁廙对我说:

“你担心什么呢,文章的好坏,我一个人承担,后世的人谁知道给我润色文章的人是哪个?

”我经常感叹这句豁达的话,把它当作美谈。

从前孔子的文辞,人们可以和他交流,到了他编纂《春秋》的时候,连子游、子夏这样的人都不能改动一句话。

除了《春秋》之外,要说没有毛病的文章,我还没有见过呢。

可能只有拥有像南威那样的美貌,才可以谈论什么是贤美的女子;具备龙渊(唐时避高祖李渊讳改作“龙泉”)剑那样的利刃,才可以谈论如何割断东西。

刘修(字季绪,刘表之子)的才能比不上文章的作者,但是喜欢贬斥人家的文章,指摘人家的缺点。

从前田巴(战国时期著名学者,住在齐国)诋毁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蔑视三王(燧人、伏羲、神农),在稷下学宫(当时的讲学机构,学者可以在此宣扬自己的现点)毁谤春秋五霸,一天就能让一千人心悦诚服,但是遭到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学者)的一通反驳后,便终身闭口不再说话。

刘修的辩才,还不如田巴,而如今像鲁仲连那样善辩的人,却不难找到,能不停止对别人的贬低吗?

人们各有喜好,像兰、茝、荪(一种香草)、蕙(兰花的一种)的芬芳,是众人喜欢闻的,但是海边却有喜欢追着臭味跑的人;《咸池》(黄帝时古乐名)、《六茎》(颛顼时古乐名)的演奏,是众人都喜欢听的,但是墨翟却有指责它们的议论,人的爱好怎么可能一样呢!

如今我把年少时所写的辞赋送一份给您。

街巷里人们的谈论,一定有可以采纳的地方;驾车人所唱的歌曲,也一定有符合风雅的地方。

普通人的心思,不要轻易忽视放弃。

辞赋是小技艺,本不足以用来宣扬大道理,给后代以昭示。

从前扬雄(字子云)只是前朝一个执戟守卫宫门的侍从官罢了,尚且还说过男子汉大丈夫不屑于写辞赋这样的话呢。

我虽然没什么德行,但是作为王侯,仍希望尽力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建立永世的基业,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难道能只靠空洞的文章来建立功勋、凭辞赋来追求当上君子吗!

如果我的志向没有实现,我的理想没有被推行,我将采集百官的符合实际的记载,辨别时事的得失,评定仁义的本质,完成自成体系的学说。

就算不能把文章藏在名山之中,也要把它们传给有同样志趣的人。

如果不是与您缔结白头到老的深厚交情,难道会有今天的这番话吗!

我的话说了也不觉得羞愧,凭的是有惠施那样的知交了解我啊。

明天早晨我去迎接你,信上也说不尽我心里的话。

植禀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新轩乐府引

[金]元好问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

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

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

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

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

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

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

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

近岁新轩张胜予,亦东坡发之者与?

时南狩已久,日薄西山,民风国势,有可为太息而流涕者,故又多愤而吐之之辞。

予与新轩,臭味既同,而相得甚欢。

或别之久而去之远,取其歌词读之,未尝不洒然而笑,慨焉以叹,沉思而远望,郁摇而行歌,以为玉川子尝孟谏议贡馀新茶,至四碗发轻汗时,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真有此理。

退之《听颖师弹琴》云: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忽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吾恐颖师不足以当之。

予既以此论新轩,因说向屋梁子。

屋梁子不悦,曰:

“《麟角》《兰畹》《尊前》《花间》等集,传播里巷,子妇母女交口教授,媱①言媟②语,深入骨髓,牢不可去,久而与之俱化。

浮屠家谓笔墨劝淫,当下犁舌之狱。

自知是巧,不知是业。

陈后山追悔少作,至以《语业》命题,吾子不知耶?

《离骚》之《悲回风》《惜往日》,评者且以‘露才扬己、怨怼沉江’少之,若《孤愤》《四愁》《七哀》《九悼》绝命之辞,《穷愁志》《自怜赋》,使乐天知命者见之,又当置之何地耶?

治乱,时也;遇不遇,命也。

衡门之下,自有成乐,而长歌之哀,甚于痛哭。

安知愤而吐之者,非呼天称屈耶?

世方以此病吾子,子又以及新轩,其何以自解?

予谓屋梁子言:

“子颇记谢东山对右军哀乐语乎年在桑榆正赖丝竹陶写但恐儿辈觉损此欢乐趣耳东山似不应道此语果使儿辈觉老子乐趣遂少减耶?

(有删改)

【注】 ①媱(yáo):

艳美。

②媟(xiè):

淫秽。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妇母女交口教授         交口:

齐心

B.浮屠家谓笔墨劝淫劝:

规劝

C.评者且以“露才扬己、怨怼沉江”少之少:

轻视

D.世方以此病吾子病:

批评

解析:

选A。

交口:

对话,交谈。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选A。

A.均为副词,竟然,却;B.介词,凭借/介词,把;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D.副词,尚且/副词,将要。

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好问认为,词的根本性能在于“吟咏情性”,所以论词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情性”的有无与真假。

B.新轩写乐府多为抒发自己愤慨的言辞,得到作者的认同,认为读他的词好像饮茶一样,令人心旷神怡,能将平生不平之事尽数宣泄出来,这与韩愈听人弹琴感受相似。

C.作者对性情的理解是十分宽泛的,幽忧无聊之感、滑稽戏谑之意、愤世不平之气、宫怨闺思之情,诸如此类,在他看来皆为“性情”之所在。

D.屋梁子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形成问答体,将分歧呈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引发读者的共鸣,还能激发读者对新乐府创作的理性思考。

解析:

选B。

作者认为读新轩乐府的体味是超越韩愈听琴的感受的。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颇记谢东山对右军哀乐语乎年在桑榆正赖丝竹陶写但恐儿辈觉损此欢乐趣耳东山似不应道此语果使儿辈觉老子乐趣遂少减耶

答案:

子颇记谢东山对右军哀乐语乎/年在桑榆/正赖丝竹陶写/但恐儿辈觉/损此欢乐趣耳/东山似不应道此语/果使儿辈觉/老子乐趣遂少减耶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

译文:

                                    

(2)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

译文:

                                    

答案:

(1)地位低微的男女忧伤又没寄托的言语,当时突然被外物感动触发,充满内心而抒发出来,随口形成而已。

(2)也有语意拙朴率直,不加修饰,顺应缺点却变成美好的一面,都是从苏东坡这里产生的。

参考译文:

唐代歌曲的唱词大多是宫体,又都极力来写。

自从苏东坡一出现,“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的气象。

虽然有时会写宫体乐府,难道就可以用宫体来概括它吗?

有人说乐府本来不难写,但自从苏东坡纵笔而写之后就很难创作了,这大概是根据优劣来评论,不算是了解苏东坡的人。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诗三百》所记载的(大多是)地位低微的男女忧伤又没寄托的言语,当时突然被外物感动触发,充满内心而抒发出来,随口形成而已。

当初真想配合管弦、金石之类的乐器,经过圣人的手,来和“六经”一同流传吗?

地位低微的男女尚且这样,更何况苏东坡笔墨绰有余力而不经意为之,却要求和前人比高下,这是错的。

从当今来看,苏东坡的过人之处在于,不是故意追求文字的精巧,而是不得不这样就成为精巧了。

苏东坡以来,黄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等人,都凭着擅写歌词而获得声望,他们歌咏性情,沉醉于美景,风格清新豪健,声调顿挫抑扬,能引发人的精妙构思。

也有语意拙朴率直,不加修饰,顺应缺点却变成美好的一面,都是从苏东坡这里产生的。

近年来新轩张胜予,也是苏东坡激发的吗?

当时南迁已经很久了,国运日薄西山,有很多为民间风气和国家运势叹息而流泪的人,因此新轩的歌词中有很多抒发愤激之情的言辞。

我和新轩脾气相同,而且彼此投合。

有时候相别太久又相距很远,拿出他的歌词来读,不由地笑出来,感慨而叹,深思又远望,喜悦得边走边唱,就认为像玉川子品尝孟谏议的赐及民间的御膳和新茶,到了第四碗发出轻微的汗时,有生以来愤慨的事全部从毛孔发散出去,真是有这样的道理啊。

韩退之《听颖师弹琴》中说:

“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互诉衷肠。

突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我恐怕“颖师”给韩愈的感受也不能与它相比。

我已经用这个来评论新轩,于是说给屋梁子听。

屋梁子不高兴地说:

“《麟角》《兰畹》《尊前》《花间》等集子,在里巷中传扬散播,儿子与媳妇,母亲和女儿彼此交谈传授,华丽淫秽的言语,深入内心,牢固而不可去除,时间久了就和它融合在一起了。

佛家说写诗文规劝淫秽之事,应当被打入割舌地狱。

自身知道这是取巧,不知道是恶业。

陈后山追悔年少时的作品,以致用《语业》来拟题,你不知道吗?

《离骚》中的《悲回风》《惜往日》,评论的人尚且用‘炫耀才能,表现自己,怨恨而沉江’来批评它,像《孤愤》《四愁》《七哀》《九悼》这样的绝命的文辞,《穷愁志》《自怜赋》,让安于处境而无忧虑的人见到,又会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呢?

安定与动乱是时势;得不得志,是命运决定的。

居于简陋的房屋的下面,自然有现成的快乐,然而放声高歌的哀痛比尽情的哭泣更悲痛。

怎么知道愤慨然后抒发出来的人,不是呼喊上天叫屈呢?

世上正用这个来批评你,你又用这个来推及新轩,那用什么来自我辩解?

我对屋梁子说:

“你还记得谢东山对王右军说过关于哀乐的话语吗?

‘人到晚年,正要依赖音乐来陶冶性情,消愁解闷。

只是怕儿辈发觉,减损了这等欢乐的趣味而已。

’谢东山似乎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后来)果真让儿辈发觉,难道父亲的乐趣就会减损吗?

专题强化训练16

(建议用时:

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农书自序

[宋]陈敷

古者四民,农处其一。

《洪范》八政,食、货居其二。

食谓嘉谷可食,货谓布帛可衣。

盖以生民之本,衣食为先,而王化之源,饱暖为务也。

上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①,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民始知有农之事。

尧命羲、和,以钦授民时,东作西成,使民知耕之勿失其时。

舜命后稷:

“黎民阻饥,播时百谷。

”使民知种之各得其宜。

及禹平洪水制土田定贡赋使民知田有高下之不同土有肥硗②之不一而又有宜桑宜麻之地使民知蚕绩亦各因其利。

列圣相继,惟在务农桑,足衣食。

此礼义之所以起,孝弟之所以生,教化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也。

然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为细民之业,孔门所不学,多忽焉而不复知,或知焉而不复论,或论焉而不复实。

敷躬耕西山,心知其故,撰为《农书》三卷,区分篇目,条陈件别而论次之。

是书也,非苟知之,盖尝久蹈之,确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说以示人。

孔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以言闻见虽多,必择其善者乃从,而识其不善者也。

若徒知之,虽多,曾何足用?

文中子曰:

“盖有慕名、掠美、攘善、矜能、盗誉而作者。

”其取讥后世,宁有已乎?

若葛抱朴③之论神仙,陶隐居④之疏《本草》,其谬悠之说,荒唐之论,取诮后世,不可胜纪矣!

仆之所述,深以孔子“不知而作”为可戒,文中子“慕名而作”为可耻,与夫葛抱朴、陶隐居之述作,皆在所不取也。

此盖叙述先圣王撙节爱物之志,固非腾口空言,夸张盗名,如《齐民要术》《四时纂要》,迂疏不适用之比也。

实有补于来世云尔。

自念人微言轻,虽能为可信可用,而不能使人必信必用也。

惟藉仁人君子,能取信于人者,以利天下之心为心,庶能推而广之,以行于此时而利后世,少裨吾圣君贤相财成之道,辅相之宜,以左右斯民,则敷饮天和,食地德,亦少效物职之宜,不虚为太平之幸老尔。

西山隐居全真子陈敷序。

【注】 ①耜(sì)、耒(lěi):

都是古代翻土的农具,也用作农具的统称。

②硗(qiāo):

土地多石瘠薄。

③葛抱朴:

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有《神仙传》。

④陶隐居: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曾注《神农本草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化之所以成        成:

实现

B.盖尝久蹈之蹈:

踩踏

C.深以孔子“不知而作”为可戒作:

著述

D.迂疏不适用之比也比:

解析:

选B。

蹈:

实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选B。

B.均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而后”“然后”等。

A.连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工具或材料,可译为“用”“拿”“把”等。

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助词,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D.副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在事理上与前项相承接,可译为“才”“就”“于是”等;副词,表示判断和确认,可根据文意译为“就是”“是”等。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业生产能满足民生温饱需求,因此古人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推崇农民,把农民列为四种社会身份中的第一位。

B.古代圣人不仅重视农业生产,还从工具、时令、物种和土地等多个方面不断改进,这体现了他们的治国理念。

C.作者表示要继承孔子和文中子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拒绝葛洪、陶弘景这些人虚妄无稽、荒唐不实的写作态度。

D.本文追思前贤,关注现实,又反思当下,有真知,能取舍,态度鲜明坚定,而语气谦虚从容,文风朴实平和。

解析:

选A。

“处其一”是占据其中之一的意思,不是居第一的意思。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及禹平洪水制土田定贡赋使民知田有高下之不同土有肥硗之不一而又有宜桑宜麻之地使民知蚕绩亦各因其利

答案:

及禹平洪水/制土田/定贡赋/使民知田有高下之不同/土有肥硗之不一/而又有宜桑宜麻之地/使民知蚕绩/亦各因其利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徒知之,虽多,曾何足用?

译文:

                                    

(2)惟藉仁人君子,能取信于人者,以利天下之心为心,庶能推而广之。

译文:

                                    

答案:

(1)如果只是表面知道,即使(见闻)多,哪里值得采用呢?

(2)(我)希望(能够)凭借那些仁人君子,被众人所信任的人,把对天下人有利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或许就能够推广。

参考译文:

古代百姓有四类,农民是其中之一。

《洪范》里头有“农用八政”,食、货居于其中前两项。

食是指可以食用的新鲜的五谷,货是指可以制作衣裳的布帛。

这是因为百姓(生活)的根本,衣食是最优先的事,而王道教化的根源,吃饱穿暖是最迫切的事。

远自神农时代,砍削木头做成耜,使木头弯曲做成耒,用农具的便利,来教导天下人,然后百姓才开始知道有农耕的事情。

(后来)尧命令羲仲、和仲,敬谨地向百姓传授农时,春天(该)耕种、秋天(该)收获,让百姓们知道农耕不可以误了农时。

舜命令后稷:

“(当)百姓为饥饿所困的时候,这时就要播种各种谷物。

”使百姓知道播种各种谷物要能得到各种适当的方法。

到了大禹治好了洪水,就区分田地,按田的等第设定应纳的赋税,让百姓们知道农田有高下的不同,土壤有肥沃贫瘠的差别,而又有适合种桑种麻等不同的土地,让百姓们知道养蚕织布,也能顺着自己有利的条件而去做。

历朝皇帝相承相继,只是在专注农桑,使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这是礼义之所以兴起,孝悌之所以产生,教化之所以实现,人情之所以敦厚的原因。

然而士大夫们每每认为耕田种桑养蚕的事情是老百姓的工作,是孔门弟子所不学习的,所以大多忽略而不再能够理解,或者能够理解而不再加以谈论,或者愿意谈论而不再能够切实了。

敷(我)亲自在西山耕田,内心知道农耕的各项事情,写成了《农书》三卷,划分篇目,将各项事情分门别类条列出来,加以评论编次。

这本书啊,并不是随便懂得道理而已,而是我曾经长久实践,确确实实会做农耕之事,才敢写下心得来告诉别人。

孔子说:

“大概有一些人是虽然不懂却仍去创作,我不是这样。

我会去多方听闻,选择那些好的意见去遵从;我会去多看看,而牢牢记住。

”这是说见闻虽多,却一定要选择那些好的(意见)才去遵从,并懂得那些不好的。

如果只是表面知道,即使(见闻)多,哪里值得采用呢?

文中子说:

“大概有些人是贪慕名声、夺人之美、掠人之善、夸示才能、盗取声誉才创作的!

”这些人被后代讥笑,哪里有停止的时候呢?

像葛洪编排神仙故事,陶弘景注解《神农本草经》,种种虚妄无稽的说法,荒唐不实的言论,被后代人所取笑,多得怎么记也记不完啊!

我的著作,深深地拿孔子(批评)“不知而作”的话来作警惕,以文中子(指责)“慕名而作”的话为可耻,以及葛洪、陶弘景等人的写作态度,都不是我要取法的。

这本书大概是在叙述古代圣王节省、爱惜物力的志向,本来就不是空口说大话,夸张不实、欺世盗名,像《齐民要术》《四时纂要》,迂阔粗略而不切实用这一类的著作。

实在是对未来会有所补益。

我想到自己身份卑微,说的话没有分量,虽然这是本可以相信、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却不能够让别人必定相信、必定采用。

(我)希望(能够)凭借那些仁人君子,被众人所信任的人,把对天下人有利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或许就能够推广,在当代施行而且裨益后代,稍稍帮助我大宋的圣君贤相裁制成就万事万物之道,辅助天地之善,进而帮助众多的百姓,那么我陈敷呼吸空气,口食五谷,承受天地的恩德而生存,也算是稍稍尽了为人本分的事情,不会徒然成为在太平时代的幸福老人了!

隐居西山的全真子陈敷写的序。

二、(2019·宁波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骂虱赋(并序)

[元]杨维桢

杨子自铁崖山中客钱塘,初宿市舍,胁未暖席,有物噍身,若芒刺然。

已而噍肉皆起瘾疹。

十指爬搔不得停,搔讫即成疮痏。

亟命童秉烛,枕褥间了无一物。

复睡,则噍如故,遂挈胡床,露坐待旦。

明日,问舍长,舍长曰:

“此壁虱也。

当兹旱气熇然,城中舍皆是物。

”问何状,命童剔床笫空出之,虱非虱,蚤非蚤,以爪掐之,其臭令人呕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