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580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

例如,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在形成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教育影响不仅带有广泛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有着它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

第一,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

所谓先主性,指的是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它使得受教育者继后接受其它影响时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即奠定了他接受教育的基础。

第二,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一般来说,双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具有情感色彩,更富有人情味。

在家庭中,家长对子女传输教育要求、教育信息时,多以家庭情感作为其载体,这样有易于控制子女的行为。

另外,未成年子女的物质、文化的各种需求,都要通过家庭而获得满足。

这种经济纽带关系,也使得家长对子女行为的控制上有较大的优越性和权威性。

第三,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儿童生子家庭,长在家庭,家庭的各个侧面都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也都包含着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正规的、有着严密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它与家庭生活各方面交叉渗透,随着家庭生活的变化和受教育者发展的现状不断地变换着形式和内容。

家庭中教育和生活的这种统一性,决定了家庭中教育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家长的教育能力以及意识到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家庭的其他因素,如家庭自然结构、物质条件、家庭氛围等,也同样有力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相应的个性、态度和品行。

第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观察、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故双亲对子女的情况最为熟悉,最为了解。

(四)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首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因为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他们第一任老师,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家庭中,在父母周围活动,父母的思想风貌、理想信念、道德方式、生活方式、语言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影响作用。

从他们能够接受客观影响开始就在接受家庭各种影响和教育。

先入为主,家庭在最初几年给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可以说是他们以后发展的基础。

其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因为孩子上学以后还要在家庭中生活,孩子有一半时间在家庭中学习,家庭仍然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家长的政治态度、思想作用、对问题的看法、甚至爱好与特长,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

二、社区的概述

(一)社区的定义及其特征

社区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区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从而,变成了社会学的一个专用名词。

据有人统计,对社区的各种定义已达到140种以上。

比较普遍的是把它作为和一定区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即是说,它是一种区域性或地区性的社会。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通常具有以下的特征(或要素):

1.以一定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至于人口的多少,并无一定的要求、规定。

2.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有一定界限的地域。

其面积的大小,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3.一套相互配合的、适应各社区生活的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

如风俗、规章制度、社区教育委员会等。

4.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

5.基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社区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连的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

社区教育这个概念在国际上的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大战结束之后,但社区教育的实践史却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早期的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的学校为中心,借助学校和社区其他文化机构的物力、人力,根据社区的实际和群众的需要,为社区全体居民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道德修养的广泛教育活动。

同时,强调社区教育为社区的文化、福利建设和社区发展服务。

美国现代的社区教育,则由社区中心学校发展为普遍的社区初级学院这种教育机构,并且由大学教授或社区教育专家率领学生,协助居民从事调查、规划及举办社区的发展与教育活动。

我国在本世纪20、30年代也曾开展过类似社区教育的乡村教育试验。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几乎没有再涉足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直到8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创造了多种社区教育的新形式,形成了一种教育社区化潮流。

当时的主要特点是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辅助社区内的青少年学生在德育以及动手能力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后来,社区教育在内容、观念和对象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促进教育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同时营造学习型社区成为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

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蓬勃发展,2001年11月教育部在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确定了2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自此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深入开展。

(三)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

1.社区以自身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品格塑造、文化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良好整洁的社区卫生环境以及文化氛围都将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发挥了作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同时,社区内人群素质的提高又将更进一步优化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种参与方式有着自发性和隐蔽性特点,如果能得到学校的支持,营造社区并促进其建设将对学校发展起更为显著的作用。

2.社区通过整合自身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

资源问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校的发展也必须争取吸引周围的资源。

社区内的一些公共设施可以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

社区中的公共图书馆、游乐设施等都可以作为学校资源的有益补充;

社区的一些人文景观或历史遗迹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10]

(四)社区与学校的关系

首先,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区而存在,学校本身就存在于社区之中,社区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等都将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

脱离了社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其次,社区的发展要以学校为依托,学校通过培养人才对社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学校本身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

学校作为社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社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重叠影响理论

(一)产生背景

自1950年来,社会学对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关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那时的研究好像是把家庭、学校和社区看作是分立的背景或相互竞争的对象。

六七十年代末,学者们热衷于讨论究竟是学校还是家庭更重要。

大家一致认为家庭是重要的,对于学校的教育成效意见却不统一,至于社区供养学生受教育这一点不过是轻描淡写,但很少有人提出这三者是否可以或者如何能够相互协作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美国将学校教育质量改革作为国家发展成败的重要标志,掀起了巨大的学校改革浪潮。

学生素质的提升有赖于他们的家庭的努力,可是,当时美国很多的家庭都面临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使他们不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

科尔曼等人指出:

“成年人有教养且有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离婚、与那些同代的其他成年人交往、只关注自我发展等,使得成年人这个资源不能用来帮助孩子们获得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的和教育的发展。

”鉴于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认识到必须动员社会支持孩子及其家庭。

但是,当与各种政府机构、私人组织以及提供特殊服务的特殊计划组织合作时,由于缺乏彼此之间的协调或其他原因排斥着服务,造成一些社会支持机构付出昂贵的重复性代价,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来关心孩子的整体需要。

约翰·

斯霍普金斯大学家长与社区项目的主持人爱普斯坦在具体深入研究美国中小学校与家庭、社区关系后,提出必须要在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发展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因为只有这样的关系才能够改善学校的教育实践和学校的气氛,增强父母的技能和领导能力,密切父母与学校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关系,帮助教师更好地工作。

爱普斯坦指出,建立伙伴关系的核心理由在于它能够有助于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和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成功。

因此必须研究重新调整学校、家庭与社区关系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新的关系模式。

(二)理论基础

1.学校与家庭关系的生态理论观点

一般地,人们都能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同时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与社区等的影响,认为伙伴关系的建立将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但是在美国长期以来的理论研究、政策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三者的伙伴关系的实质性建立却经常被忽视。

早期一些关于学校与家庭关系的理论是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该理论模式是基于个体与组织的巢状联系而构建的。

家庭、学校、学生个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构成了互相包含的同心圆。

在此模式下,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力是交织在一起且难以区隔的。

此模式显然已注意到家庭、学校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交互作用,然而却忽略了家庭、学校独特的影响力,而且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累积与协作。

因此,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难以获得整体力量。

2.科尔曼的“社会资本”概念

按照社会资本的功能,科尔曼将之界定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它们全部由社会结构的某个方面组成,它们促进了处在该结构内的个体的某些行动”。

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

科尔曼和贺法在对美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效能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天主教学校比公立学校的辍学率低,学术水平也较高,他们认为天主教父母并非全部来自中上阶层,但他们均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这有助于增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这些父母与其他家长在宗教活动上的联系,也影响了子女的行为规范。

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认为这可以归功于社群归属感,将其视为存在于宗教学校内的一种社会资本。

就科尔曼的理论而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由学校和家庭结构形成的社会制度的整合,可以视为有利孩子成长的社会资本。

这些为重叠影响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重叠影响理论的内容

基于生态学理论阐释的不足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的社会组织理论,爱普斯坦认为必须具体研究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所依赖的理论,为此,他们从一个以“关爱”为核心的概念,开始了以学校与家庭、社区伙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跨学科的研究,提出了重叠影响理论,并以此作为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的理论基础。

他们认为,孩子们成长发展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抱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

如此,学生就可以从各种机构中感受到关怀,从各种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关学校重要、要努力学习等信息概念,这样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况、关系就发生了重叠的影响。

这样教育者将会把学生看作孩子,把家庭和社区看成是学校的伙伴,并且后者可以在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样,家庭父母与社区人员都会认识到他们对孩子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责任,积极为孩子在学校学习创造更好的机会。

重叠的影响包括内部与外部两种认识结构。

对于外部结构而言,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三个主要环境互相因为条件或设计的差异,可以互相靠拢,也可能更加分离。

即,有些活动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分开来进行的,要重视家庭、学校等个别机构对于学生的独特影响力;

而有些则必须是三者共同完成,三者之间发生的重叠的影响将可能造成参与某项活动的条件、场地、机会或不同的激励效果的形成,同时也决定了某项活动的数量。

[3]

重叠影响理论指出,彼此重叠面积的大小,取决于时间(考虑学生的年龄与年级的变化)与行为(考虑学生的背景特征﹑环境的影响等个别差异)等因素。

该理论的内部认识结构主要揭示制约学校、家庭和社区内部因素或三者之间跨界线的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和影响方式,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影响方式可以在机构之间(如学校邀请家庭参与某种活动)与个人水平(如一位家长与教师交流时候)上发生作用。

家庭﹑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对于孩子的发展的影响力是重叠且不断累积的,将持续地影响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成长。

在这样的模式下,家庭、学校、与学生本身(甚至其他社会机构)都应注意其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或影响力,同时更应关心其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发挥合成的影响力。

(四)重叠影响理论的特点

1.强调家庭、学校与社区等机构对学生的独特影响力。

重叠影响理论主张家庭﹑学校﹑个体与其他社会组织对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影响力是重叠的。

在突出家庭与学校等机构所构成的合力影响外,此模式还注重各主要机构的历史连结及其累积的影响力,同时非常重视个别机构对于学生的独特影响力。

这些独特影响力的作用范围、大小与效果受到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的背景、习惯性做法、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个性特征,以及三个机构历史的和政策的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发挥对学生独特的功效,而这些独特的影响对于不同学生的成长而言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2.改变了人们对于家庭、学校与社区影响孩子发展次序的理解。

之前有人主张家庭与学校连续地负责孩子的教育与发展,因此家庭、学校与个体依序扮演孩子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者。

其基本假定是早期的生长发展决定了后期的成功。

基于这样的假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很重要,尤其是家庭教育,因为他是后期学校教育成功的根基。

然而,到了学龄阶段,家庭则必须“淡出”,因为这时候学校已经接手了。

该理论则认为这种影响力的重叠持续人的一生,只是随着个体年龄与行为特征而改变,在重叠的量与质上有所不同而已,而且因人而异。

重叠影响理论改变了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力是依序的认识取向,因此在任何一种情形之下,学校都应主动设法将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力引到学校教育过程之中。

3.发展了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的概念。

先前科尔曼在《教育机会均等》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学术成就由家庭形成的力量与学校形成的力量这两股力量造就,后来在《公立和私立学校》报告中修正了这样的认识,新理论认为,由学校和家庭结构形成的社会制度的整合程度决定了综合性的社会制度生产学问的程度。

换句话说,就是丰富的社会资本增加了每个人的学术成就,因此降低了学生家庭背景的重要性,这里指出了学校与家庭等机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学生学业成功的重要性。

爱普斯坦等人认为,重叠影响理论将社会资本的概念放到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之中。

他们分析认为,家庭﹑学校﹑个体与其他社会组织对于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影响力是重叠且不断累积的,将成为新的社会资本而储藏在重叠影响理论的内部结构之中,然后通过社会联络或社会活动等形式去消费、投资、再投资。

那么,经过很好设计的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将使学生学业进步、家庭关系得到加强、学校教育质量得以提高、社区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样就实现了社会资本的增值。

4.将学生置于重叠影响理论的中心。

重叠影响理论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即如果学生们感到有人关爱他们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他们就会尽全力去学习阅读、写作和计算,学习其他的技能和能力,并坚持在学校里学习而不会辍学。

家庭与学校的伙伴关系并不是保证学生一定会成功,而是在这样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下,可以促进学生在参与中取得自己的成功。

总之,该理论旨在建立一个学习型社区或关怀型的社区,在这里所有的家庭、学生、老师都相信,伙伴合作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5]

(五)重叠影响理论的六种主要参与类型的框架模式

重叠影响理论重视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中所处的中心位置,在该理论指导下,许多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与家长们不断努力构建良好的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爱普斯坦收集了各种成功的学校关怀合作计划,在重叠影响理论的指导驱动下,归纳了6种学校协助家庭和社区参与关怀学生的途径与框架模式,发展了以“关怀”为主题的实践模式。

1.加强亲职教育(Parenting)。

支持家庭以家庭教育的方法,提供家庭支持、帮助家庭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帮助布置家庭环境,以利于学生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和不同年级的学习。

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和对孩子的期望。

2.拓展沟通渠道(Communicating)。

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就学校的课程计划及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

3.组织家长自愿服务(Volunteering)。

改善学校培训与活动计划,吸收更多家庭作为志愿者或观众参与到学校或其他地方的活动,还包括为学校教育及其组织活动筹集资金,提供道义方面的支持。

4.协助家庭辅导(Learningathome)。

学校为家长提供在家里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信息建议,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或组织其他与学业有关的活动。

5.参与学校决策(Decisionmaking)。

通过各种学校委员会和家长教师组织等,使家长作为参与者关心学校的决定、管理和倡导各种活动。

6.加强与社区的合作(Collaboratingwithcommunity)。

协调社区内的各种企业、机构、文化的和民间组织、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社区群体,为家庭、学生和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和资源,让学生、家长与教师能够为他们所生活的社区做出贡献。

四、重叠影响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家长对家庭和学校之间信息传递活动的参与。

参与方式包括:

家访、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等活动,。

通过家庭学校手册、成绩报告卡、学校信息卡、学校家长公约等使家长对学校教育拥有知情权。

[6]

2.家长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相关活动中。

在这类参与活动中,家长可以以助教的身份为学生做非正式报告、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校外职业实习指导、训练、咨询等。

[7]

3.家长志愿帮助学校的活动。

家长可以帮助管理图书室、到学生食堂做义工、为学校募集资金、充任郊外旅游队和保健所的志愿者、参与学生的表演活动、学校运动会以及其他的学校活动。

4.家长通过地方学校理事会或家长教师联合会来参与学校管理。

美国地方学校理事会是学区公立教育的决策机构,其职责是负责制定学区教育目标,制定改善学校教学质量的有关政策,在学校教学、人事、财务、后勤以及学生管理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权力和责任。

由于地方学校理事会的运作是公开的,家长可以出席、旁听各种会议,并有权就有关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从而影响地方学校理事会的决策。

[8]

家长教师联合会(Parent-teacherAssociation,简称PTA)来参与学校管理。

家长教师联合会以学区或学校为单位,由教师和家长自愿组成的民间组织。

其旨在促进家庭与学校的良好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

[12]

5.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街道与所在地区的学校、工矿企业、部队联合兴办的教育机构。

旨在实现社区参与教育、教育服务社会。

一方面运用强大的社会力量关心、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社区内公民的文化水准和道德水准,以形成一个较大范围的有效的教育机制。

其功能是:

(1)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结合的教育协调网络;

(2)形成教育过程中的监督机制。

6.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机构,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联系。

家庭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态度等等。

同时家长又是学校与社区联系的最重要一环,家长与学校关系的改善对于社区参与和学校自身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通过社区居委会的积极介入,成立家长委员会、在社区中开办家长学校、出版社区内部的家长出版物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形成社区、家长和学校三者之间的教育合力,提高学校教育的成果。

[11]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美]珍妮·

巴兰坦.教育社会学:

一种系统分析法[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莫琳·

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美]富勒,奥尔森编著;

谭军华等译.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杨启光.重叠影响阈:

美国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的一种理论解释框架[J].外国教育研

究,2006

(2)

6.贾莉莉.美国家长怎样参与学校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7(3)

7.刘世稳.关于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思考—中美两国“家长参与”状况的对比和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9,

(2)

8.杨天平,孙孝花.近20年来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色[J].学术研究,2007

(2)

9.邱兴.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中外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

(2)

10.王晓燕.论社区参与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6(4)

11.黄娟娟,马春亚.家长、社区人员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角色与职能现状研究[J].上海教育研究,2006(6)

12.孙孝花.家长参与决策:

美国中小学管理的新态势[J].外国教育,200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