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444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docx

完整版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

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

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

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

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小体

  B.Cabot环

  C.Howell-Jolly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

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

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

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

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

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

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

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D.中幼红细胞胞浆含量丰富,染色呈嗜多色性

  E.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呈网状

  答案:

D

  13.临床上骨髓增生程度,通常的表示方式为

  A.粒细胞:

成熟红细胞

  B.有核细胞:

全部血细胞

  C.有核细胞:

成熟红细胞

  D.粒细胞:

有核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

全部血细胞

  答案:

C

  14.T和B淋巴细胞接触抗原后再繁殖的场所是

  A.肝和淋巴结

  B.脾和淋巴结

  C.骨髓

  D.淋巴结

  E.胸腺

  答案:

B

  15.CFU-GM增加见于下列何种疾病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急性白血病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答案:

E

16.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的造血活动始于

  A.胚胎第12周

  B.胚胎第10周

  C.胚胎第8周

  D.胚胎第6周

  E.胚胎第3~4周

  答案:

E

  17.红细胞破坏后,受何者吞噬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脾

  E.肝

  答案:

A

  18.红细胞起源于

  A.原始红细胞

  B.肝脏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巨噬细胞

  E.早幼红细胞

  答案:

C

  19.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巨幼细胞贫血

  答案:

E

  20.一般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A.正常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色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答案:

A

二、名词解释

(1)蛋白C系统

  

(2)Ph‘染色体

  (3)篮细胞

  (4)瀑布学说

  (5)血管性血友病

  (6)血液学

  (7)微量残留白血病

  (8)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9)双表型

  (10)血细胞的增殖周期

  (11)干抽

  (12)血小板释放反应

  (13)巨核细胞白血病

  (14)A.uer小体

  (15)花生四烯酸代谢

  (16)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17)绿色瘤

  (18)PNH

  (19)巨球蛋白血症

  (20)多系集落刺激因子

  (21)环铁粒红细胞

  (22)因子Ⅹ

  (23)MDS

  (24)再生障碍危象

  (25)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26)出血性疾病

  (27)致密管道系统

  (28)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9)双系型(双克隆型)

  (30)卵黄囊造血期

  (31)接触凝血因子

  (32)A.LIP

  (33)白血病裂孔现象

  (3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

  (35)血友病

  (36)开放管道系统

  (37)再生障碍性贫血

  (38)卟啉病

  (39)造血祖细胞

  (40)免疫性溶血

答案:

  1.是一组生理抗凝血物质,由蛋白C、蛋白S、TM和APC抑制物组成。

这一组对血液凝固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在被凝血酶激活后互相协调地发挥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20%左右。

  2.80%~90%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发现一种异常染色体,即22q-,9q+,可出现在幼粒细胞、幼红细胞、巨核细胞中,标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是多能干细胞克隆发生突变和肿瘤转化所致。

  3.退化的淋巴细胞因粘性高、脆性大,推片时被推拉成扫帚状,形成竹篮,故名。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该类细胞较多,有一定诊断意义。

  4.是一种解释血液凝固机制的理论,认为所有凝血因子都是分别合成的,又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在一系列反应中,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已活化的因子激活成为活性酶,最后生成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即血液凝固。

  5.是由于因子Ⅷ复合物中的VWF基因的合成与表达缺陷而导致VWF的质和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6.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开拓出许多新领域,如血细胞动力学、血液遗传学、血液流变学、血液免疫学、放射血液学和血液病理学等,并已达到分子水平。

  7.是指急性白血病经诱导化疗后行骨髓移植,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而体内残存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

  8.指构成血红蛋白的β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结果是β链合成减少,HbA(α2β2)减少,HbA2(α2δ2)增高,HbF(α2γ2)增高,多余的α链聚合、沉淀损害红细胞膜而发生原位溶血,或被脾扣押而发生血管外溶血。

临床表现为贫血、脾大、黄疸。

  9.在混合细胞白血病中,确定有>10%的恶变细胞,既有淋巴细胞系又有髓细胞系特征。

  10.血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数量倍增,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的时间称为增殖周期。

  11.指非技术错误或穿刺位置不当而引起的多次、多部位抽不出骨髓液或只得到少量血液。

  12.在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贮存颗粒中的内容物通过开放管道系统释放到血小板外的过程。

  13.骨髓中原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并可出现于末梢血中的一种少见的急性白血病类型,定为M7型。

临床表现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相似,原巨核细胞的鉴定常需借助于电镜或单克隆抗体。

  14.是白血病细胞中的棒状小体。

瑞氏染色呈紫红或红色,由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含核糖核酸及脂类,过氧化物酶阳性暗影。

这种小体出现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急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不出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5.多种细胞膜的磷脂,经磷脂酶AZ/C作用后生成花生四烯酸(AA)。

AA经环氧化酶作用生成内过氧化物(PGGZ/HZ),后者经TXAZ合成酶作用生成TXAZ,最终转变为无活性的TXB2.AA经脂氧化酶作用生成白三烯。

  16.是由于纤溶酶原激活剂(t-PA、u-PA)增多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使它们的血浆凝血活性水平降低,从而引起出血症状。

  17.是粒细胞白血病肿瘤性增生的特殊类型,多见于颅骨、眼眶、胸骨等骨膜下,其内为白血病性粒细胞,含有大量髓性氧化酶而呈绿色,称之为绿色瘤。

  18.即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突变引起的获得性血细胞膜缺陷性疾病,主要受累的是红细胞,还有白细胞和血小板,为常见的溶血性贫血的一种。

  19.是B细胞、淋巴样浆细胞与浆细胞恶性增生,分泌大量单克隆巨球蛋白,并广泛浸润骨髓和髓外脏器的一种病症。

  20.又称IL-3,是一种糖蛋白,能支持多系集落生长,所获得的集落中可含有不同分化程度的幼红细胞、幼粒细胞、幼单核细胞和幼巨核细胞,还能促使肥大细胞生长。

其最主要的生物效应是在血细胞发育的早期作用于造血干细胞,刺激其生长和分化。

IL-3由活化的辅助T细胞分泌。

21.幼红细胞胞质内的蓝色铁颗粒在6个以上,并围绕于核周排列至少超过2/3区域者。

  22.由44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糖蛋白,在凝血过程中处于内、外源性及共同途径之间,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其基因位于第13号染色体(13q31)。

  23.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最终该克隆可丧失分化成熟能力而演变成急性白血病。

  24.原有慢性溶血患者突然出现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急性骨髓衰竭),网织红细胞及全血细胞减少,常持续l~2周。

  25.血浆中优球蛋白组分含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及其活化素,但无纤溶抑制物。

当加入凝血酶或Ca2+使其凝固后,置37C下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

ELT缩短表明纤溶活性减退。

正常参考值为>120min.26.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原因,导致机体止血、凝血活性的减弱或抗凝血、纤溶活性的增强,引起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的一类疾病。

  27.散在分布于血小板胞质中,不与外界相通,是Ca2+的贮存部位,其膜上的Ca2+-Mg2+-ATP酶(钙泵)能将血小板胞质中的Ca2+传送至此系统内,也可从此处释放至胞质中,从而调控着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活动和血小板的释放反应。

  28.是构成血红蛋白的a珠蛋白肽链合成异常所致的贫血。

结果是a链合成减少,HbA多余的β链和γ链多自聚合形成HbH(β4)和HbBart(γ4),形成无效造血和溶血性贫血。

  29.同时有两种或多种分别表达髓系或不同淋巴系标记的白血病细胞,可同时发生,也可在6个月之内先后发生。

  30.在人胚胎发育的前2个月,血细胞起源于卵黄囊壁上由中胚层间质细胞团形成的血岛,周边的细胞分化为早期血管壁内皮细胞,中央的细胞则形成原始的造血细胞,主要分化为巨幼红细胞。

  31.包括经典因子Ⅻ、Ⅺ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共同特点是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

  32.即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正常情况下,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位于骨内膜面,MDS时此两种细胞聚集成簇,并位于骨髓中央。

  33.某些白血病患者血片中仅出现原始和成熟阶段细胞而中间阶段缺如,可提示部分骨髓仍有正常造血功能。

  34.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原,由Aa链释出Aa附属物(碎片A‘、B’、C‘、H’由Bβ链释出肽Bβ1-42,但主要释出碎片X、Y、D、E等,这些统称为FgDP。

  35.是一组遗传因子Ⅷ、IX、Ⅺ基因缺陷、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36.是血小板膜凹陷于血小板内部形成的管道系统,是血小板内与血浆中物质交换的通道,在释放反应中血小板贮存颗粒内容物经此通道排至细胞外。

  37.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功能障碍或造血干细胞异常,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组织减少的一类贫血。

  38.是一组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的卟琳代谢紊乱或血红素调控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

本病有大量的尿卟琳、粪卟啉及其前身的中间物质从尿中排出。

  39.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40.指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能破坏自己或供者正常红细胞的抗体,通过免疫反应产生溶血。

三、简答题

1.生理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案】①6个月~2岁的婴幼儿:

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所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及血容量的增加所致;②精神因素:

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等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红细胞暂时性增多;③剧烈的体力劳动:

因氧需要量增加造成相对缺氧,引起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④妊娠中、晚期:

为适应胎盘循环的需要,血容量明显增加而使血液稀释;⑤低气压:

因缺氧刺激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

如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⑥老年人:

造血功能逐渐减退可导致红细胞减少。

  

2.静脉采血时,压脉带捆扎时间为什么不能过长?

【答案】静脉采血时,压脉带捆扎时间宜小于1min,若超过2min,大静脉血流受阻会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使血管内血液与组织液交流,能使相对分子量小于5000的物质逸人组织液。

同时,随着压迫的时间延长,局部组织发生缺氧而引起血液成分变化较大,检查结果出现不应有的增高或降低。

3.RBC病理性增多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①相对性增多:

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而使血液浓缩:

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排汗过多和水摄入量严重不足的患者;②绝对性增多:

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由于长期组织缺氧,诱发红细胞代偿性增生.形成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此外还见于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4.简述病理性贫血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答案】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②造血原料缺乏:

如缺铁性贫血、缺乏VitB12或叶酸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③红细胞破坏增加:

各种溶血性贫血;④红细胞丢失过多:

急、慢性失血:

5.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结构如何?

【答案】计数板可分为上下两个计数室。

在计数室两侧各有一条支柱,比计数室高出0.1mm。

每个计数室边长均为3mm,划分为9个大方格。

大方格长宽均为1.0mm,面积为1mm2,将专用盖坡片覆盖其上后其容积为0.1mm3(即0.1μ1)。

每个计数室四角上的四个大方格用单线划成16个中方格,作白细胞计数用。

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划分成25个中方格,其中位于4角的4个及中间一个共5个中方格为红细胞计数区,每个中方格又用单线划分成16个小方格。

6.RDW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答案】①缺铁性贫血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

鉴于95%以上的缺铁性贫血RDW均升高,故RDW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指标;②鉴别缺铁性贫血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疾病:

两者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但前者红细胞大小明显不等,RDW增高;后者大小较均一,RDW基本正常;③RDW结合MCV进行新的贫血形态学分类。

7.血沉加快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案】 ①各种炎症:

各种急性细菌性感染和慢性炎症如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血沉明显加快;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心肌梗死、肺梗死发病2~3天后血沉加快,而心绞痛时血沉正常;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恶性肿瘤血沉多加快,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均可使血沉加快;⑤贫血:

Hb<909/t一时,血沉会轻度加快,并随贫血加重而加快;⑥高胆固醇血症:

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血沉均见加快。

8.如何对网织红细胞显微镜计数法进行质量控制?

【答案】①目前网织红细胞显微镜计数误差较大,应首选Miller窥盘计数;②用煌焦油蓝乙醇染液时,应待乙醇完全挥发干后方能加入血液,否则可使血液凝固;③染色时间一定要充足;④染色时温度控制在37℃为宜;⑤试管法检测网织红细胞时染液与血液的比例以1:

1为宜,严重贫血时,可适量增加血液的比例;制片时血膜不宜太薄或太厚,否则会造成网织红细胞分布不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