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59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竞赛经典题目讲解二 文档Word下载.docx

140,225,293被某一个数除,所得余数相同,则每两个数的差应该能被某一个数整除,那么我们求225-140、293-140和293-225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这个数,然后用2003除以这个数,即可得解.

225-140=85,293-140=153,293-225=68,

85=5×

17,

153=3×

68=2×

所以85、153、68的最大公约数是17,即这个数是17,

2003÷

17=117…14,

140,225,293被某一个数除,所得余数相同,用这个数去除2003余数是14.

点评:

理解能整除这三个数的余数相同的数是这三个数的差的最大公约数,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2:

箱中有黑白棋子各10枚.每次从中取出2枚,若是同色,则向箱中放一枚黑子;

若是异色,则向箱中放一枚白子.经19次后还剩一枚棋子是什么颜色?

考点:

周期性问题.

根据“若是同色,则向箱中放一枚黑子;

”可知:

若是同黑,相当于只减少了一个黑子;

若是同白,相当于减少了2个白子,增加了1个黑子;

再根据“若是异色,则向箱中放一枚白子.”相当于只减少了一个黑子;

结合上面三种情况分析即可解答.

根据题干分析可得:

白子只能一次减少偶数个即2个,不会减少奇数个;

因此10个白子只能拿10÷

2=5次,同时又增加了5个黑子,和原来的10个黑子,一共是10+5=15个,最后剩1个;

因为黑子每次只能减少1个,所以一共拿了:

(15-1)÷

1=14次,

因此黑白子一共拿了:

14+5=19次,

19次后,还剩下一枚,是奇数个,一定是黑色.

经过19次后还剩下一枚棋子一定是黑子.

根据三种不同的取棋子的情况,得出最后剩下的一定是黑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3:

甲乙两人骑车从A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小时比乙快3千米,甲比乙早20分经过途中B地,当乙到达B地时,两人相距5千米,AB两地多少千米?

运用在相同的时间内落下的路程÷

速度差=追上的时间,运用题目中的条件求出乙的速度,再运用速度乘时间求得总路程.

乙行完全程的时间:

5/3

设乙的速度是x千米,则甲的速度是(x+3)千米,

(x+3)=1/3

x+3=15,

 

 

x+3-3=15-3,

x=12;

AB的距离:

12X(5/3)=20(千米)

AB两地20千米.

24:

从一本有200页书中撕下22张纸,这22张纸的页码之和是否可能是1000?

为什么?

根据书的印刷规律可知,每张纸上都有两个页码,所以这22张纸的页码应该是44个连续的数字,如果从这本书的第一张纸按顺序撕下22张纸,则被撕下的页码为1~44,则其和为(1+44)×

44÷

2=990,即一本有200页书中撕下22张纸,这22张纸的页码之和最小为990,1000-900=10,又因为相临两张纸页码之和最小相差4,如用第23张纸换下第22张纸,其和为994,用第24张纸换下第22张纸,其和为998,用第25张纸换下第22张纸其和为1002,再用用剩下的任何一张纸中的页码换下前22张中一张的页码其和会大于1000,所以任意22张纸的页码之和不可能是1000.

如果撕下这本书的前22张纸,则被撕下的页码为1~44,

则其和为:

(1+44)×

=45×

22,

=990.

这22张纸的页码之和最小为990,

1000-900=10,

又因为相临两张纸页码之和最小相差4,

如用第23张纸换下第22张纸,其和为994;

用第24张纸换下第22张纸,其和为998;

用第25张纸换下第22张纸其和为1002,

再用用剩下的任何一张纸中的页码换下前22张中一张的页码其和会大于1000,

所以任意22张纸的页码之和不可能是1000.所以22张纸的页码之和不可能是1000.

注意:

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出前22张纸的页码最小之和进行分析是完成本题的关键.

25:

甲乙合做一批产品,在做前80个时,甲得70个;

以后甲乙加工个数比7:

3,直到累计300个;

再以后加工出的产品两人平分.

(1)当甲加工168个时,乙加工多少个?

(2)当乙加工168个时,甲加工多少个?

在做前80个时,甲得70个,乙做了10个;

直到累计300个,在这段时间里,甲做了(300-80)×

(7/10)=154(个),乙做了300-80-154=66(个);

(1)当甲加工168个时,去掉前面的70个,甲在第二阶段加工168-70=98(个),乙加工98×

(3/7)

=42(个),加上前面的10个,这时乙加工了52个;

(2)在前两个阶段,乙加工66+10=76(个),再加工168-76=92(个),就是168个.因为在这一阶段,加工出的产品两人平分,所以甲在这一阶段也加工了92个,此时甲总共加工了70+154+92=316(个)

(1)(168-70)×

(3/7)+(80-70),

=98×

(3/7)+10,

=42+10,

=52(个);

当甲加工168个时,乙加工52个.

(2)168-[300-80-154+(80-70)]+154+70,

=168-76+154+70,

=316(个);

当乙加工168个时,甲加工316个.

26:

甲乙两人比赛跑步.若甲从出发点后退30米,或乙从出发点向前走25米,两人才能同时起跑同时到达终点,甲的速度是乙的几倍?

甲后退30米,当他跑到路的起点时,乙就相当于从出发点向前走25米,所以两次的起跑放在一块考虑,在相同的时间内,他们的路程的比就是他们速度的比;

据此解答.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跑30米,乙跑25米,

所以速度比是:

30÷

25=1.2;

甲的速度是乙的1.2倍.

27:

如图,P为平行四边形ABCD外一点,已知三角形PAB与三角形PCD的面积分别为7平方厘米和3平方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8平方厘米

如下图:

因为三角形PAB和三角形PDC都可以以AB或DC为底边,且AB和DC恰好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一组对边,过P做PF垂直于AB,PE垂直于CD,EF垂直于AB,因为AB平行于CD,所以PF、EF、PE在一条直线上,所以PF=PE+EF,由此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即可求出答案.

过P做PF垂直于AB,PE垂直于CD,EF垂直于AB,因为AB平行于CD,所以PF、EF、PE在一条直线上,所以PF=PE+EF,

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AB×

EF,

(PF-PE),

PF-AB×

PE

=(AB×

PF÷

2-×

AB×

PE÷

2)×

=(1/2×

PF-1/2×

PE)×

=(三角形PAB的面积-三角形PDC的面积)×

=(7-3)×

=4×

=8(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

8.

28:

一班中女生和男生人数比是1:

3,这次期中考试的平均成绩是82分,其中男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8分

88分

根据题意,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女生的平均成绩×

1+男生的平均成绩×

3=全班平均成绩×

4,设女生的平均成绩是x,列并解方程即可.

设女生的平均成绩是x,因为总成绩不变,由题意得,

1+3×

80=82×

(1+3),

x+240=328,

x=328-240,

x=88;

或:

[82×

(1+3)-80×

3]÷

1,

=(328-240)÷

=88(分).

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8分.

88分.

解答此题关键是先求出全班的总成绩和男生的总成绩,然后求出女生的总成绩,进而求出女生的平均成绩.

29:

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太湖玩,6/7小时行驶了全程的3/4,这时距太湖边还有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共用多少小时?

3/4的单位“1”是全程的千米数,根据“6/7小时行驶了全程的3/4,”可以求出速度,再用总路程除以速度,就是行完全程共用的时间

(3/4÷

6/7)=8/7

行完全程共用8/7小时

30:

有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和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2:

1,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1分米、1分米、1.42分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5050平方厘米.

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和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2:

1,即三个角的比为2:

1:

1;

进而根据按比例分配知识分别求出最大角,得出该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推断出两条直角边都是1分米,继而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

高÷

2”解答即可.

2+1+1=4,

最大角为:

180°

×

(2/4)

=90°

得出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分米,1分米,

则面积为:

2=0.5(平方分米),

0.5平方分米=50平方厘米;

50.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先通过计算最大角,判断出该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而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解答即可.

31:

A=2×

a,B=2×

7,已知A、B的最大公约数是6,那么a=33;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126

126

要使A和B最大公因数是6,6=2×

3,B中只有2,那么a只有等于3,才符合题意;

要求A和B的最小公倍数,首先找出共有质因数2、3,再找出A的独有质因数3,B的独有质因数7,这4个数的连成积,即可得解.

6=2×

3,通过观察B可以得出a=3;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

7=126;

3,126.

考查了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连乘积是最大公约数;

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与每个数独有质因数的连乘积是最小公倍数.

32:

做一项工作,小华单独做1/2小时完成,小明单独做1/3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做,1/5小时完成.

把这项工作的总量看成单位“1”,小华的工作效率就是2,小明的工作效率就是3,合作的工作效率是2+3,用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就是

小华的工作效率是:

(1/2)=2;

小明的工作效率是:

(1/3)=3;

(2+3)=1/5(小时).

1/5小时完成.

1/5

33: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1/7,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这时距乙地还有94千米,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即第二小时行了全程的1/7加上16千米;

则这16千米加上剩下的64千米占全程的1-1/7-1/7,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全程为:

(16+94)÷

(1-1/7-1/7).

(1-1/7-1/7)

=110÷

5/7,

=154(千米);

甲乙两地的距离为154千米.

34:

以正方形的任何一条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那么这个圆的面积是

15.715.7平方厘米.

由题意可画出下图:

由于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半径,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即r2=5平方厘米,再乘π即得圆的面积.

3.14×

5=15.7(平方厘米),

这个圆的面积是15.7平方厘米.

15.7.

35:

已知长方体货仓长50米,宽30米,高5米,这个长方体货仓最多可以容纳8立方米的正方体货箱

750750个.

先根据8立方米的正方体货箱,可求出正方体木箱的棱长是2米,由于长方体的长为50米,可知沿长边能放(50÷

2)个;

宽30米,可知沿宽边能放(30÷

高5米,可知竖直方向只能堆两层,也就是说在长方体的货仓里只能用到4米的高度.进一步求出这个长方体货仓最多可以容纳8立方米的正方体货箱个数即可.

因为8=2×

2,所以正方体木箱的棱长是2米,

50÷

2=25(个)(横着放的个数),

2=15(个)(竖着放的个数),

2=2(层)…1(米)(能放2层,还余1米空间),

所以能容纳的木箱的个数为:

25×

15×

2=750(个).

这个长方体货仓最多可以容纳8立方米的正方体货箱750个.

750.

此题考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键是弄明白在这个长方体货仓里能横着装几个、竖着装几个、能装几层,再进一步得解.

36:

甲数是乙数的1.25倍,乙数比甲数少2020%,当甲数是2吨时,乙数是16001600千克.

分析

(1)根据“甲数是乙数的1.25倍,”把乙数看作1,则甲数1.25,由此列式解答即可;

(2)1.25的单位“1”是乙数,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即可.

(1)(1.25-1)÷

1.25,

=0.25÷

=02,

=20%;

(2)2÷

1.25=2×

0.8=1.6(吨),

1.6吨=1600千克,

20,1600.

37:

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0平方厘米,把它平均分开,正好成为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24.

把长方体平均分开,正好成为两个相同的正方体,也就是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一个正方体10个面的面积,先求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就好求了.

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为:

40÷

10=4(平方厘米);

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6=24(平方厘米).

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

24.

38:

两个高相等,底面半径之比是1:

2的圆柱与圆锥,它们的体积之比是3:

3:

39:

学校把植树任务按3:

5分配给四、五两个年级.五年级栽了108棵,超过了原分配任务的1/5,四年级原来要植树多少棵?

根据五年级栽了108棵,超过了原分配任务的1/5,可先求出原来五年级的植树任务为多少棵;

再进一步求出四年级原来要植树的棵数.

原来五年级栽树:

108÷

(1+1/5)=90(棵),

四年级原来要植树:

90÷

3=54(棵),

90×

(3/5)=54(棵).

四年级原来要植树54棵.

40:

已知慢车的速度是快车的5/6,两车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向而行,在离中点4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据题意可知,两车的速度比为5:

6,又行驶相同的时间,速度比=所行路程比,所以相遇时,慢车和快车所行路程的比为5:

6,在离中点4千米的地方相遇,则快车比慢车多行4×

2=8(千米),所以甲乙两站的距离是:

(4×

2)÷

(6/11-5/11)

=8÷

(1/11),

=88(千米).

甲乙两站的距离是88千米.

41:

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瓶子分别装满盐水,已知甲瓶中盐、水的比是2:

9,乙瓶中盐与水的比是3:

10,现在把甲、乙两瓶盐水混合在一起,则盐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59:

286?

把原容器看作单位“1”,先分别求出各自的含盐的份数,即可求出混合后盐水中盐与盐水的比.

甲中含盐:

2:

(2+9)=2/11,

乙中含盐:

(3+10)=3/13,

则混合后盐水中盐与盐水的比为(2/11+3/13):

2=59/286

59:

286.

42:

判断.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有2条对称轴.×

(3)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增加5厘米,它的面积就增加25平方厘米.×

(4)某种手机的价格先降价5%,又降价10%,现价是原价的85%.×

(5)圆的周长是它半径的3.14倍.×

(6)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都相等.×

(7)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8)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9)一段路程,甲行完全程要4小时,乙要5小时,甲乙两人的速度比是4:

5.×

(10)平角是一条直线.×

(11)a和b互质,b和c互质,那么a和c一定互质.×

(12)今年小军比小明大a岁,5年后,小军就比小明大(a+5)岁.×

(13)20以内所有质数的和是77.√

(14)圆锥的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15)如果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16)大小两圆直径比是3:

2,如果两个圆直径都扩大5倍,则大小圆的面积比15:

10.×

.×

(1)面积相等且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3)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增加5厘米,它的面积就增加25+5×

(长+宽)平方厘米.

(4)某种手机的价格先降价5%,又降价10%,现价是原价的(1-5%)×

(1-10%)=85.5%.

(5)圆的周长是它半径的2π倍,c÷

r=2π.

(6)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不能比较大小.

(7)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8)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就不是100.

(9)一段路程,甲行完全程要4小时,乙要5小时,甲乙两人的速度比是5:

4.

(10)平角是一种角,而不是直线.

(11)a和b互质,b和c互质,那么a和c不一定互质.如:

2和3互质,3和4互质,但2和4不互质.

(12)今年小军比小明大a岁,5年后,小军比小明还大a岁.

(13)20以内所有质数的和:

2+3+5+7+11+13+17+19=77.

(14)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15)如果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它们不一定等底等高.

2,如果两个圆直径都扩大5倍,则大小圆的面积比是9:

、×

、√、×

43:

N是7的倍数,写出前一个和后一个7的倍数是N-7N-7和N+7N+7.

本题是一个用字母表示数的题.由所给条件可知N是7的倍数,根据7的倍数的特点,前一个7的倍数就是N-7,后一个7的倍数是N+7.

44:

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20%,宽减少20%,则它的面积————

原来的长方形的面积是1,

现在的长方形的面积是:

(1+20%)×

(1-20%)=120%×

80%=96%,

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比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减少了:

1-96%=4%;

45:

从圆中挖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则正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之比是————

见下图:

把圆的直径看作单位“1”,

则圆的面积:

π×

(1÷

2)2=1/4π,

正方形的面积:

1/2×

1/2÷

4=1/2,

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之比是:

((1/2):

(1/4))π=((1/2)×

4):

((1/4)π×

4)=2:

π;

B

46:

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半径之比是1:

2,高之比是2:

5,它们体积之比是3:

103:

10.

根据题意,可设圆柱体的半径为1,高为2,圆锥体的底面半径为2,高为5,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

高、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

高进行计算然后再计算它们的体积比即可得到答案.

可设圆柱体的半径为1,高为2,圆锥体的底面半径为2,高为5,

(π×

12×

2):

((1/3)π×

22×

5)=2π:

(20/3)π,

=3:

10,

它们体积之比是3:

47:

苏果超市到南京进货,去时平均每小时行90千米;

进货后原路返回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这次进货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根据题意可知,苏果超市到南京的距离不知道可以用单位“1”表示,则去时的时间表示为1/90,返回时的时间表示为1/60,然后要求这次进货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则可用往返的总路程÷

往返的总时间=平均速度,即可解答.这次进货平均每小时行72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