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742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x

湖北省通城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奥赛班新人教版会员独享

通城一中2012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奥赛班)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杳然/舀水笑靥/拜谒拙笨/卓越猖狂/为虎作伥

B.处理/处分炽热/整饬浸渍/恣睢对峙/有恃无恐

C.分娩/缅怀苗圃/谱写河畔/叛逆倭寇/蜗居一隅

D.栖息/哂笑模样/楷模揣测/喘息怄气/呕心沥血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辽阔苍茫的戈壁荒漠,缥缈洁白的雪山冰峰,森严幽深的皇城内院,人声鼎沸的京城市井,这一切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诗意美。

B.世界文学渊远流长,炫丽多姿。

早在几千年以前,在人类文明的发详地就已经孕育出了人类最初的文学瑰宝。

C.当欣赏杜甫那些千古留传的诗作时,我们一定会感悟到在忧患忡忡的现实处境中,诗人的感情心志与民生痛苦如胶似漆般地结合在一起。

D.“山荫道上,目不遐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2.A(B“源远流长”“绚丽”;C“流传”“忧患重重”D“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压力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相结合的考试招生制度。

B、中国政府已庄重宣布,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遇到一些困难,但中国政府会兑现承诺,绝不失言。

C.随着一批实力雄厚的房地产项目落户本市,人们发现在不经意间,这个南部新城刮起了一种时尚健康、宜室宜家的居家风潮。

D.“两会”马上要开了,我有个不情之请,就是想请总理在两会期间到网上来,在线和全世界的华人网民聊聊天,谈谈国事、家事、大小事----某网友在网上留言。

3.D(A“关于”改“针对”B“失言”改“食言”C项:

“宜室宜家”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语出《诗经·周南·桃天》“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2009年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男人比女人幸福,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感到幸福,中国幸福感最强的地方是华北,公务员的幸福感排名第一。

B.中共中央连续发布四份文件共同构成了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这显示我国正在加快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步伐,使之更趋完善。

C.普京神一样的威信建立在繁荣的经济和稳定的安全形势上,而现在,莫斯科地铁爆炸改变了俄长期平静的安全形势,金融危机又冲击了俄罗斯经济,普京现在面临着走下神坛的威胁。

D.西南五省近日抓住自然降雨机会实施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增雨效果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相关部门表示今后还将抓住机会扩大人工增雨规模。

【解析】D。

A.主语残缺,应去掉“由”。

B.“连续发布四份文件共同构成了……”句式杂糅,应为“连续发布了四份文件,这些文件共同构成了……”;“使之”的“之”指代不明。

C.“莫斯科地铁爆炸改变了俄长期平静的安全形势”和“金融危机冲击了俄罗斯经济”应调整语序,与前面的“繁荣的经济”和“稳定的安全形势”要保持一致。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过,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来指引着自己辨别是非。

②对我来说,以舒适和享乐为目标的生活从来没有吸引力。

③以这些目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套伦理观点只能满足一群牲畜的需要。

④始终在我们面前闪耀着光芒,并且让我充满活着的喜悦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理。

⑤从客观的角度,没完没了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存在,或者是生命有什么意义,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A.①②④③⑤B.⑤①④②③C.⑤②①③④D.①③⑤②④

【解析】B。

⑤从客观的角度,没完没了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存在,或者是生命有什么意义,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反面引入)①不过,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来指引着自己的抱负和辨别是非。

(轻微转折)④始终在我面前闪耀着光芒,并且让我充满活着的喜悦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理。

(紧承前面的“理想”)②对我来说,以舒适和享乐为目标的生活从来没有吸引力。

(反面论述)③以这些目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套伦理观点只能满足一群牲畜的需要。

(紧承前面的“目标”)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

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

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

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

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

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

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貌。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

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

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

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舍,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

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

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格局。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

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

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

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

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

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

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

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

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

这种“雅”“俗”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以来被文士欣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

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发生的事了。

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

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

梅花意象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

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6.牡丹成为唐代人最推崇的花,下列关于其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上承诗骚秘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

B.牡丹的气质与大唐盛世的精神非常吻合。

C.唐代文人热烈的呤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

D.牡丹妍冠群芳,荣宠万户。

7.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的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D.牡丹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

8.以下有关牡丹和梅花的比较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牡丹为唐人所崇尚,梅花为宋人所崇尚,两种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B.牡丹呈现出大唐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而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宋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需求。

C.牡丹的晋身之路曲折,梅花的晋身之路则顺直;牡丹的气度豪放,梅花的气度则富意韵。

D.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而梅花则在宋代之后发展出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

9.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志。

B.李氏王朝尚武,凭军事实力夺取天下。

所以唐以牡丹为国花,可能是由武将的审美情趣决定的;宋朝国君重文抑武,故宋以梅为国花,主要是由文士的审美情趣决定的。

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都是当时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

D.微小的梅花取代雍容华贵、灿烂绚丽的牡丹,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成为“群芳之首”,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精神朝着健康且内涵丰富的方向发展。

6.B(为最主要的原因。

7.D(重复题干的说法,没有分析牡丹意象内涵单一化的原因)

8.C(原文第4段中说,“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

9.B(A、D的推断没有依据且不合逻辑;C、牡丹和梅花成为“国花”,与其本身的生物特质是有一定关系的,如牡丹“怒放”、梅花傲霜。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狮猫述

王廷相

狮,西域兽也,毛披拂。

猫亦有然者,故日狮猫。

余往在京时,曾畜其一,而生四子,成躯白尾黑,姣然可爱。

且性质荏顺,声气清窈,卧融轩如雪团,腾危槛若奔星,真闺阁之奇观也。

女郎尤其怜之,置之几榻,为闺宾焉。

时屋宇新构,无鼠,初不觉其害事也。

及来南都,鼠多且黠,缘壁上下,穴屋巅,昼满承尘,跳掷作扑扑声,以杖触之不畏;然夜伺人寝寂,乃群下地,环室而走,相触踏惊跃,若转斗,若嬉戏,嘈嘈呶呶,彭彭剥剥,不辨时而散去。

登几庋,缘筐椟,翻书帙,穿囊袱,磕撞袢罂,拂响弦索,咀龅格格,左喧右聒,驱之仍来,寂而复作,令人中夜不得寐,虽有智力,无所从而施之。

乃呼童子问猫所在。

童子曰:

“室无猫,故然。

”翼日,乃集猫闭之室。

鼠始闻猫呜,伏于穴,不即出,久之一二稍稍动作,骚屑刺促,如试猫然。

乃猫则偃然而卧,若弗闻者。

数日,鼠知猫果不为己害也,乃益狎习不避,拳穴出矣。

余篝灯候之,见鼠之遇猫也,撇勒搪突,恣行无忌;猫之见鼠也,逡巡前却,若有逊避之状。

嗟嗟!

怪哉!

异乎!

猫以捕鼠为职也,乃今与鼠习,失职矣。

色相之关,夫焉足取?

然犹不忍弃之。

乃市他猫,为捕鼠计。

至则群居而嘀嘀,而斗且啮,他猫不堪其苦,成遁去。

余始知其无能而害事也。

乃尽数乞诸人,复市他猫畜之,且捕且食,尽数月,鼠患方已。

(取材于《王廷相集》)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屋字新构构:

通“购”,购买

B.举穴出矣举:

C.逡巡前却却:

退却

D.乃尽数乞渚人乞:

给予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性质荏顺且捕且食

B.环室而走乃猫则偃然而卧

C.乃集猫闭之室久之一二稍稍动作

D.乃今与鼠习乃市他猫

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狮猫“无能”的一组是()

①鼠始闻猫呜,伏于穴,不即出

②乃益狎习不避,举穴出矣

③见鼠之遇猫也,撇勒搪突,恣行无忌

④猫之见鼠也,逡巡前却,若有逊避之状

⑤至则群居而嘀嘀,而斗且啮

⑥且捕日食,尽数月,鼠患方已

A.①②⑥B.③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狮猫性情温顺、外表可爱,虽不能捕鼠,但可以作为宠物豢养。

B.狮猫见到来抓老鼠的“他猫”,主动攻击,又叫又咬,适得“他猫”只好逃走。

C.作者对老鼠猖獗为害,狮猫看见老鼠却退避不前的描写,极为细致生动。

D.文章中这只“无能而害事”的狮猫,寓意深刻,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

6.A[构:

建造。

]

7.B[B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连词,表修饰。

A项前旬“且”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后句“且”表并列关系,“又……又……”。

C项前旬“之y.为代词,指“狮猫”;后句“之”为膏节助词,无实义。

D项前旬“乃”为副词“竟”;后旬“乃”为“于是,就”。

]

8.C

9.A

狮子是西域的野兽,狮毛飘动。

猫也有这样的,所以叫狮猫。

我过去在京城时,曾经饲养了这样一只(狮猫),狮猫生了四只小猫,全都是体自尾黑,漂亮可爱。

而且性格柔顺,声音清亮好听,蜷卧融轩好像雪团,跃过高栏好像流星,真是内室的奇观。

年轻的女子岁亡其喜欢它,把它放在几案上,(狮猫)成了闺房中的宾客。

当时房屋刚刚造成,没有老鼠,起初并不觉得它害事。

等来到南京,老鼠众多而且狡猾,(它们)沿着墙壁上上下下,在屋顶穿洞,白天遍布天花板,上下跳跃发出扑扑的声音,用棍子触打天花板,老鼠也不害怕;等夜里人睡觉了,安静了,老鼠就成群下到地上,绕着屋子跑,相互碰到了踩着了就惊叫着跳开,好像在打斗,又好像在嬉戏,吵闹不休,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才能散去。

(老鼠)登上几案、架子,攀登竹器、木柜,越过书本、书柜,穿过口袋、包裹,碰撞盘、罂,拂晌琴弦,咀嚼的声音格格的,周围一片嘈杂,把它们赶走了又来,寂静了一会后又开始(吵闹),让人到了夜半也否能入睡,即使有智谋和力量,也无计可施。

(我)就招唤童子问猫在什么地方。

童子说:

“房间里没有猫,因此(老鼠会)这样。

”第二天,就把猫聚集在一起,关在房间。

老鼠开始听到猫的叫声,在洞里藏着,不敢马上出来,时间长了,一些老鼠就渐渐行动起来了,骚扰混乱、忙褥l不停,好像试探猫的样子。

但是猫只是躺在那儿,好像没有听到这一切。

几天过去了,老鼠知道猫真的不是自己的对头,就逐渐靠近猫不躲避猫了,倾巢出动了。

我点灯查看,只见老鼠遇到猫时,戏弄冒犯,行为放肆,没有顾忌;猫见到老鼠时,迟疑不决,前进了又马上后退,好像要逃避的样子。

唉j太奇怪了!

太让人惊异了!

猫以捕捉老鼠为天职,现在竟然与鼠相安无事,太失职了。

外貌好看,哪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然而还是不忍心舍弃狮猫。

就购买了别的猫,为捕鼠考虑。

(别的猫)到了,(狮猫)就聚在一起,对别的猫又叫又抓叉咬,别的猫不能承受这种痛苦,都逃跑了。

我才知道狮猫不仅没有本领而且害事。

于是(把狮猫)全部送给了别人,又买别的猫畜养,(别的猫对老鼠)又捕又吃,过了好几个月,老鼠带来的灾难才停止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24分)

11.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8分)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②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

②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州,任职柳仲郢幕府。

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

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王诗中的“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1分)(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情飞舞的情景。

(1分)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加以分析。

(4分)

【答案】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心情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意情怀。

(2分)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6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山问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君亦无所害。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4)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5)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6)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8)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

(关汉卿《窦娥冤》)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⑴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

“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

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⑵妈妈来了!

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

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⑶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

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

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⑷“培德,儿子!

”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

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

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

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

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⑸“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

真好,不是吗?

⑹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

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⑺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

“那就是我的床。

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

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⑻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

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

“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

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

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

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⑼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

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⑽“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

别让他们看到你。

⑾“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

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⑿“是这样。

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⒀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

该死!

正好是这个齐姆森!

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

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

“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

”他感到脑袋在痛。

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

“这真是太好了。

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

不是吗,莱默斯?

”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

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

“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

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⒁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

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⒂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⒃“不了,就这样吧,儿子。

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⒄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

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

“妈妈!

”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⒅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

可是他一点也不饿。

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

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

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⒆“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

”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⒇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

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

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

“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

”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6.小说第三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7.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4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

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答: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答:

18.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

 答:

19.请简要概括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并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答:

16.①内容上:

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②结构上:

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伏笔)。

(每点2分,共4分)

17.

(1)心理描写。

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怕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

(2)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

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而丢面子而窘迫。

18.拒绝吃蛋糕希望母亲早点离开,回房间看见蛋糕自责羞愧,与齐姆森一起吃蛋糕担心消除,内心转向平静。

19.形象特点:

①彬彬有礼(有教养);②成熟懂事。

(2分)作用:

①怕齐姆森瞧不起母亲,培德才要母亲赶紧离开;齐姆森责备自己、跟自己分吃蛋糕,才让培德轻松一些。

齐姆森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②作者用齐姆森仁厚来反衬培德的虚荣,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③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

抛弃虚荣,珍惜亲情。

(答对两点可得4分。

六.语言表达(12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6分)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墙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

“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

”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然后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

老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