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7436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0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docx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

殷墟甲骨与中国早期的文字

1、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首次发现)

王懿荣(国子监祭酒,通常认定是第一个发现甲骨的人)——刘鹗(字铁云,著《老残游记》以及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罗振玉——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开山之作)

甲骨文研究“四堂”:

罗振玉(号雪堂)、郭沫若(号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王国维(号观堂)

2、殷墟的发现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农民寻找甲骨以谋利——造成殷墟的文物破坏,土匪趁机敲诈——政府决定进行管理——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的专家组成了殷墟发掘团——按照考古学要求进行布方、钻探、记录等——由李济博士主持(早年清华大学),1928年8月开始第一次发掘——发现大面积商代宫殿遗址、王陵、祭祠,共进行15次发掘,于1937年6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停止,其中收获最大的一次为1936年发现的一个编号为127的甲骨储藏坑——1949年,新中国成立,监理安阳工作站。

三次重大发现:

1)1973年,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南面发现牛甲骨,《小屯南地甲骨》刻辞甲骨总5335片,卜骨5260片,卜甲75片,大版完整刻辞甲骨近百版。

2)1991年,河南省安阳市花园庄村东地发现龟甲,2m长、1m宽、1m深,坑里堆满了甲骨,卜甲1558片,有刻辞574片,其中刻辞腹甲557片,刻辞背甲17片,无刻辞984片,完整卜甲755版,有字整甲近300版;卜骨25片,有刻辞5片,无刻辞20片。

3)2004年,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南路,具体数量还在整理当中。

3、甲骨的处理

中国保留到现在为止年代最早的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就是可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龟甲和兽骨要处理之后方能刻字。

龟甲骨分为腹甲和背甲,腹甲就是朝地一面的龟甲,背甲就是乌龟的盖子。

常见的是陆地龟,殷墟现出图的特别大的龟甲大概有60多公分,是马来龟,属海龟。

处理流程:

掏空龟肉——锯甲桥分开腹甲、背甲(甲桥留在腹甲上)——扣掉鳞片——用锉刀挫平

牛骨是用肩胛骨刻字,一般认为刻字的是一种青铜小刀,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先放在醋里面浸泡之后刻字。

刻字的顺序:

竖行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缺刻横划,先刻竖划,再刻横划(《左传》记载的三豕过河)。

4、甲骨占卜与刻辞体例

龟甲占卜

龙山文化发现阳谷上有用树枝烫过的痕迹,用火灼烧时会有噼啪之声,被认为是神在传达旨意。

龟甲中间有一条通观上下的线,叫做千里路。

贞人:

占卜的专门人员。

竖的叫兆干,横的交兆枝,判语刻在龟甲上,叫做迎兆刻辞。

5、五种记事刻辞和六书

胡厚宣先生的研究:

分为记事刻辞、甲桥刻辞、背甲刻辞、骨面刻辞、骨臼刻辞。

甲骨文的六书:

事、象形、形声、会意、专注、假借(专注和假借现认为是用字的方法》

磁山石磨盘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上)

1、农业文明起源学说

a、1882年,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提出人类文明的起源有3个中心:

西南亚和埃及、热带美洲、中国。

1883年,出书《栽培作物的起源》。

b、1923年—1931年,前苏联科学家瓦维洛夫带着团队在非洲、亚洲和美洲进行了系统的标本收集,在大量的实物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世界有8个中心:

东亚(中国)、印度、中亚、近东、地中海、阿比西尼亚、中美洲、南美洲。

他认为东亚的原生栽培作物大概占当时全全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c、1971年,西方学者哈兰提出栽培作物起源的6个中心:

中东、中国北部、中美洲、非洲、东南亚、东印度群岛。

2、磁山遗址所见粟遗存

中国粮食两大系统:

北方粟南方水稻。

磁山遗址位于河北武安县南洺河北岸,1972年,当地农民挖出了陶器、石制磨盘、石制磨棒;1976年,国家委派考古队正式进行发掘。

1976年至1978年、1985年至1988年、1994年至1998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

大概有7000平方米,最重要的发现:

共发现了400多个窖穴,其中88个窖穴中残存着大量的已经腐朽的粮食遗存,最后的灰层超过2m,多为小米、黄米,超过10万斤。

碳14年代距今7500年到8000年多一点。

3、磁山遗址中的石磨盘与石磨棒

石磨盘与石磨棒是古代的一种脱壳工具,磁山遗址出土了上百套,是用整块沙岩制作。

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了类似的工具。

中国华北地区最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墨西哥也发现了一套几乎一样的农具。

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50年,是整个玛雅文化的前古典时期,文化有两支,一支在墨西哥湾,一支在安第斯山脉(查文文化)。

查文文化有很多根中国文化类似的地方。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大概在一万年到两万年钱,中国文化与玛雅文化有交流。

4、磁山遗址中的陶器

磁山文化已进入了一个比较发达的农耕文明,如果出现陶器,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磁山石墨盘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下)

一、亚洲稻系起源诸说

非洲稻系,起源于尼日利亚

亚洲稻系,1883年瑞士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起源于中国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瓦维洛夫认为亚洲稻系起源于印度,印度阿萨姆邦发现7000年前

二、河姆渡遗址的发现

1973年6月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7000年前的粮食堆积遗址120吨全世界数量最大,年代最早,干栏式建筑

三、河姆渡遗址中的稻谷遗存

前后两期四个文化层

第一文化层:

距今5600年到5300年

第二文化层:

距今6000年到5600年

第三文化层:

距今6300年到6000年

第四文化层:

距今7000年到6500年,第四文化层的上层将近四百米范围内发现了稻谷稻壳、芦苇的茎叶混杂而成的一个堆积

包含两种:

籼稻,粳稻,以籼稻为主,经鉴定是栽培稻

四、河姆渡遗址所出土的农具

古代基本的农具叫耒耜(leisi),把河姆渡农业成为耜耕农业

河姆渡文化有系统的农具和栽培稻,产量很高

耒,点播用的,头上是尖的

耜,上面是宽的

五、太湖流域稻作农业

良渚(zhu)文化时期,犁耕,出现了水稻田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水塘、排水沟

考古学家严文明,南方农业体系以稻作农业为主,形成

六、中国是否有作为栽培稻基础的野生稻

说文解字:

后汉书:

妇好偶方彝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上)

一、青铜器的定义

根据工具划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全世界形成的青铜文明中心,中国是其中之一。

大约在商代和周代,青铜文明和中国的人本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乐文明。

青铜是由铜加上锡或者铅合成的合金;孔雀石熔炼成红铜,熔点1083度,加入锡或者铅熔点降低到700-900度之间,如果加10%的锡,硬度可以提高4.7倍

根据加入合金金属的不同可以分为锡青铜,铅青铜,砷青铜等。

铜器制作:

锻打法、范铸法、【失蜡法】(春秋以后,能够制作更加精细复杂的铜器)

二、青铜器的滥觞期与鼎盛期

郭沫若:

夏商周的中国青铜器分为五个时期(滥觞期、鼎盛期、颓败期、中兴期、衰落期)

滥觞期:

夏到商的中叶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山海经》里面有记载467处,年代最早的是陕西临潼仰韶文化姜寨遗址,距今6000年前;龙山文化晚期,西北甘青齐家文化遗址出土铜的工具,还有用范做的青铜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铜铃铛,齿轮型的铜片距今4400-4200年;考古学上认为,司马迁《史记》记载,中国的历史,开始于夏朝.相当于夏朝的遗址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现了合范的爵,第一件复合的青铜容器;郑州二里岗和江西新干的大洋洲出土了众多的多范合成的青铜器。

鼎盛期:

商代中期到西周昭王、穆王。

商代:

河南安阳殷墟的孝民屯和苗圃北地,长江南江西瑞昌铜岭,21座采铜的竖井

西周:

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上百座竖井,留下的铜渣四十万吨智商,推测当年年炼铜不少于十万吨。

这一时期殷墟处了司母戊大方鼎,875公斤;湖南宁乡出图了四羊方尊;还出土了大盂鼎。

三、妇好偶方彝

1976年在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60件青铜器,礼器、乐器、兵器,偶方彝、铜圈足觥3.35公斤,鸮

四、青铜器的颓败期、中兴期与衰落期

颓败期:

西周恭王、懿王到春秋中叶,铭文杂乱,青铜器制作随便,战乱,但还是出土了一些精美的青铜器,如史墙盘,大克鼎、小克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五百来字铭文,存于台北故宫)】

中兴期:

春秋末期到战国末期,代表作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

衰落期:

战国末期,青铜器退出历史舞台,原因由于铁器的发明以及迅速的兴盛

五六、何谓礼文化

牧野之战周商决战,“人毋于水鉴,当于民鉴——尚书”,孔子提出要进一步推行礼仪。

儒家制定了合于道德理性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儒家把音乐现象分为三个层次,“声”“音”“乐”。

“音”里面最高的是“德音”,就是乐。

儒家认为只有圣人,只有君子才能听懂德音雅乐。

中国的礼乐文化认为人要内外兼修,要用礼乐文明完善人,提升社会文明

妇好偶方彝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下)

一、中国古代的青铜礼器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到了西周青铜器走向了一个高峰。

原来是黄色的,埋在地下时间长了就成了青色,古人叫做“金”,礼器、乐器、兵器、杂器。

我们叫他“吉金”

根据用途分为:

蒸煮器、盛食器、盛酒器(尊)、饮酒器(爵)、挹注器(斗、勺)

二、青铜食器

礼器里面最重要的事钟,食器里面最重要的是鼎

鼎:

方鼎、圆鼎,立耳发展到附耳;过渡用的盛食器

铉:

抬鼎的杠子

簋(gui):

盛小米的器具

(yan)甗:

蒸煮器,妇好墓里发现了一个三联甗

马牛羊鸡犬豕,中国传统的美食

古代祭祀把一头羊、一头牛、一头猪叫做一个太牢;只有一个羊和一头猪叫做少牢

三、青铜酒器

尊:

相当于现在的酒坛子,古代祭祀时门两边一个尊放的是酒,另一个尊里放着玄酒(水),商周时期非常常见的盛酒器

湖南宁乡出土四羊方尊

斝(jia),跟尊的区别是一旁有鋬(pan)

觶(zhi),卣(you)

爵:

一种说法是像鸟,另一种说法是喝酒的声音,爵上的两个柱是用来从火上提起来用的。

觚(gu),往爵里或者斝里倒酒用的盛酒器

盉(he),一侧有鋬,另一侧有长嘴

盉是专门用来禁酒的。

王国维认为,周公理政的时候,西周门口放两个尊,一个放酒,一个放玄酒

王静安认为,中央禁酒令下来之后,一个配套的措施,发明了盉,盉里面有个勺子,用来掺酒的

四、青铜盥洗器

盘,不是用来放吃的,通常来跟yi合用,在古代凡是要跟人家敬酒,或者吃饭,一定要洗手,用yi给你倒水,然后用盘子给你接着yi

1.匜

yi:

一个向右的框,里面一个“也”

五、青铜礼器的组合

礼书上说,天子祭祀九鼎八簋(gui),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

鼎是奇数,簋是偶数

少牢馈食礼:

大夫祭祀只能用少牢,选来祭祀的动物要精挑细选,毛色纯正,长相板正,放到hu里面煮,祭祀祖先,就是找一个小孩,叫做“尸”,坐着的小孩代表祖先,把煮好的东西请尸享用,代表给祖先进贡了。

六、青铜乐器

八音:

中国人制作乐器的材料有八种,金、石、丝、竹、匏(在葫芦里面插上管子)、陶、革、木

钟:

最早的形状是铃,年代最早的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新石器),出图了陶铃

铙:

跟钟形状最接近,陕西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陶铙(nao),商代出现了铜铙,通常是三件一组,湖南宁乡日月铺发现目前所见单体最重的一个铙,222.5公斤。

断面是合瓦形的,像两片瓦一样。

上端叫做“甬”

铎:

里面有个舌

西周中期:

编铙发展成了编钟三件一组;西周中晚期八件一组,纹饰一样,音程关系按照小三度或者大三度递减

陕西扶风齐家出土的柞钟已经到了三个八度,音序是按照羽、宫、角(jue),徵(zhi)排列

陕西侯马晋侯墓的编钟发展成九件一套,多出了商音和变徵(升4)

河南涉县出土了编镈(bo)镈比钟要大

我们常说的金石之声,金指的是钟,石指的是磬,编磬也有音阶关系

乐队里面还有瑟还有笙,表示开始和结束的两种乐器

天子迎宾或者送宾要金奏,乐队开始先要击钟,这个钟是单独的一种特钟,最后结束的时候要敲磬,叫做金声玉振

古代诗乐舞是一体的

曾侯乙编钟可以分为钮钟、甬钟、镈三类,现在在湖北省博物馆内,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周易、周礼与故宫北京城

一、周易其书

相传伏羲作八卦(上古),周文王发展成六十四卦(中古),孔子做了十翼(下古)

五行是中国人观察世界的一套坐标

各方挂过来的风的简称:

北方:

宛,东方:

协,南方:

夹,西方:

尚书里面有一篇叫洪范,第一类就叫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东方跟木相配南方跟火相配西方跟金相配北方跟水相配土在中央

五行和阴阳是分开的,最早。

周易里面只谈阴阳,洪范里只谈五行

战国大学者邹衍把阴阳五行糅合在一起;顾颉刚也是这样认为。

二、周礼其书

周礼这本书汉代出现的,周礼有六官,每官里面有六十小官

周官:

天地春夏秋冬,冬官缺失了(考工记来补缺)

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地官既代表阴有代表土,是阴阳连接五行的枢纽

汉代学者刘歆认为是周公做的

建造都城《考工记》提出:

国中九经九纬,路的标准是经涂九轨(南北方向的道路上可以有九辆马车并排通过),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皇帝面朝南治理天下,皇后面朝北治理后宫和市场

在古代城是城市是市,城是一个城圈市是里面的市场

三、《周礼》建国之制的实行

刘秉忠——郭守敬的老师,元朝,大哉乾元建立元朝

辽代的时候北京叫做南京——“析津府”

四、北京城的中轴线

河南偃师二里头发掘出的夏朝的遗址,所有的建筑围绕中轴线展开的

北京城中轴线的确立:

城南,有一个叫丽正门,丽正门门外第三座桥南面有一棵树,以那个树作为基准,来确定了北京城南北方向的一个中轴线。

晨钟暮鼓:

报时的体系都在中轴线上,钟楼和鼓楼都在中轴线上。

元大都时间。

外城、皇城、宫城。

五、故宫、北京城的阴阳思想

为什么叫紫禁城:

古人看星空,所有的星都围绕着这个北极星在旋转,认为北极星就是天上的帝。

在北极星周围的星空,中国人把它划分成三个区,这三个区最中心的一个叫紫微垣,垣就是城墙一边七颗星一边八颗星,好像是这个围墙,把北极跟北斗七星围了在这里面。

另外两个一个叫天市垣一个叫太微垣,古人认为太和殿这个地方,是跟天上天帝所在这位置是相对的,他是天子嘛是天的儿子,他这位置很重要,以它为中心。

这个地方前面是治理朝政的,后面是天子在后宫经常居住的地方,后面原来只有乾清宫跟坤宁宫,后来为了取这个紫微垣这个名字,中间增加了一个交泰殿。

那么就成了三殿,东面造了六宫西面造了六宫,东六宫加西六宫加乾清交泰坤宁三店,正好十五颗星,十五个建筑这十五个建筑跟天上紫微垣,十五颗星相对的,所以这个就跟天上的紫有关系。

而皇帝住的地方普通人是不能进去的,所以叫做禁中,那么紫禁的禁就是表示,这是一个大内皇宫贵族居住的地方,所以把这里面叫紫禁城。

1.今天我们游览明清故宫,四个角上还有四个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称为叫角楼。

这个角楼的形状,完全是根据周礼考工记里面说的,城隅之制九雉,根据这句话来设计。

2.太和殿天子在上面治理国政,东面为阳西面为阴,和它相对是东面为文西面为武,所以太和殿东西两侧的楼,一个叫文楼一个叫武楼,文武百官在太和殿前面的广场上,站立的时候文官都在东武官都在西。

六、故宫、北京城的五行思想

乾清宫跟坤宁宫之间有个交泰殿

为了避免雷同,古人在设计中和殿的时候采用了明堂的建筑形式

为什么叫金水河,这河它并不在西边,原因是这样的,这条河里的水都是从北京的西山引过来的,那么西方在五行里面属金,所以西山引过来的水把它叫金水,所以叫金水河

术数:

九是阳数最高的

唐大明宫:

原先面阔十三间,进五间,比例太大不好看,缩小成了九间,符合周易

左传记载是五门三朝,提到古代就是五门三朝,所以在故宫里面,就是靠近一点在里面也有五门和三朝,这个五门呢从里往外数,就是乾清门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三朝就是由外朝,这个外朝是在天安门这个地方,前面有个梯形的小广场。

这个地方是皇帝颁发诏书,等等等等这个时候用的。

另外午门举行一些战争当中的献俘礼,颁发历书时宪书,这个太和殿称为叫治朝,治理的治。

乾清门那个地方叫做内朝,离皇帝住的地方很近,出来就在那里办公了。

这叫五门三朝

《周易》《周礼》与故宫北京城

一、重檐庑(吴)殿

这个檐它挑起来挑的很大,这个重量可能会出现问题,使它的强度受到损害,所以我们在太和殿,这个下面这一层檐的周围,都有一排柱子叫做挑檐柱,把这个檐挑起来加强它的强度。

二、九种屋顶

我们有个专门的名词叫歇山,大至的意思它不是直接下来的,它是下来歇了一下这坡才下来,重檐歇山是仅次于重檐庑殿的建筑,它等级比较高

第二种九脊殿:

这个歇山跟庑殿有个很大的不同,这个庑殿我们讲的是五脊殿,最上面一条脊然后四条脊,它这个由于下来以后,就形成了四条垂脊,然后再往下走的还有四条戗脊,所以叫九脊殿

第三种:

单檐庑殿:

我们看故宫太庙后面的祧庙,就是单檐庑殿。

第四种:

单檐歇山

第五种:

四角攒尖

中和殿就是这样的建筑,它是一个方形的象亭子一样,整个建筑从四个方向从中间聚拢,头上有一个宝顶,就是把它收住的,午门的五凤楼,除了中间它四个角的那几个楼也都是四角攒尖的。

第六种:

悬山式的

第七种:

硬山式:

跟悬山式的建筑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那个屋脊的两端,不是悬空在山墙外面的,而是跟山墙是齐的

第八种:

盝(路)顶,盝这个字今天我们很少用了,在古代是放珠宝的一种小盒子,有一些建筑因为比较大,所以它几个坡中间会空开一块,现在我们在故宫里看到钦安殿,它就是一个盝顶式的建筑,我在台湾看到国父纪念堂,也是这种风格的建筑。

第九种:

卷棚,我们看照片,卷棚式的建筑,它没有屋脊,它上面在屋脊位置的瓦都是圆形的,一般把它叫罗锅瓦,这种屋顶的房子,通常里面是库房或者是身份很低的人住的

三、屋顶装饰

屋脊的两头有两条龙,叫做大吻

飞檐这地方实际上也是两面交汇的地方,交汇的地方都有一些钉子要把它固定住,钉子露在外面非常难看,所以外面就用一些琉璃件,开头一个大家叫做仙人骑鸡,后面叫做一龙二凤三狮子。

四、故宫的空间处理

百尺为体:

就是这个建筑物的体量它的高度,最高不能超过一百尺,就是三十三公尺,现在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只有一座是略微超过的,那就是午门,其它的都是保留在三十三公尺往下

千尺为势:

是指建筑物跟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一千尺

五、太和殿及其周围

太和殿的龙柱、太和殿两边的紫檀柜子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一、羲和四子敬受民时

《尧典》一开头就说,尧命令羲和二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羲跟和二氏,实际上有四个,一个叫羲仲一个叫羲叔,一个叫和仲一个叫和叔,舜就命令这四个人,分别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去观察天体运行的规律,然后来给广大的民众以历法。

什么是日中:

当时我们中国人把一年的时间长度,按照日影它的长短,定了四个最重要的节点,一个叫春分一个叫秋分,一个叫夏至一个叫冬至,简称叫二分二至。

那么这个羲和四子分别要去观察,在春分跟秋分的中间有一个点,白天是一年当中最长的一天,相对来说晚上的时间最短,这天白天特别长所以叫日永,在汉语里面永就是长,那么和它相对的一点,就是这一天晚上的时间是一年当中最长的一天,白天是最短的一天,所以叫日短。

那么确定这四个点的标志,就是天上有四颗星,在春分这一天,我们在正南方,在昏时观察的时候,有一颗星叫鸟,那么在昏时在南中这个地方经过的时候,这一天就是春分,《尚书》里把它叫日中,一天是平分的。

如果观测到一天,就是白天跟晚上是一样长的,《尚书》里面把它叫宵中。

元代:

《授时历》

二、上古天文观测仪器

中国最早的,数学类的著作叫《周髀算经》里面,看到是通过一个东西叫表,这样一个工具,非常简单的一个工具来求得的。

所谓表呢,大家如果到过北京天安门就看到华表,中国人古代的表是测时用的,所以我们手表对吧还叫表,这表实际上就是一根,一定长度的一根杆子,那么古人发现把一根杆子,他把它叫做表立在地上,那么每天不同的时段,这个太阳照射它,那么这个投影在地上的位置,它是变化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测它的方向,我们来求得正中和正南。

《尧典》里有句话,叫做在璿(xuan)玑玉衡以齐七政。

这个里面的璿和玉这两个字。

实际上是指当时的一些装饰这个仪器的东西一些美玉,这个玑和衡,就是当时观察天文仪器的工具。

这个玑呢,有一点类似于后世的叫做浑天仪的东西。

那衡的是一根杆子,就是观测星空的,实际上我们后来的天文仪器主要的构件主要是这两项,一个是衡一个是移动的。

这两件仪器非常地漂亮,上面分别用璿用玉来装饰它,用它以齐七政,所谓七政就是日月,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一共是七颗星。

我们就是用璿玑玉衡来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在天体这个背景下运动的路线。

三、中国上古的四分历

中国的历法叫做“阴阳历”

我们通常把太阳视运动的留下的一个周期的轨迹,我们叫做一个太阳年,俗称叫阳历。

中国人的历法,在《尧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中国人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一年的长度这个太阳年的长度是366天,可是中国人看这个历法,它不这么简单,它不是光看太阳,它兼顾月亮。

我们在古代,这个每个五年叫做五岁再闰,有两个闰月就插进去两个月,那么七年要三闰,十七年九闰。

就是要往里面把时间调整,使得这一个我们的,中国按照月亮来确定的月,能够跟这个太阳回归年的周期。

冬至一阳升,就是到这一天这个黑暗,最长的那一天过去了,然后白天渐渐的长了,所以我们在一个回归年的长度里面,我们从冬至开始转一圈,再回到冬至,我们把它叫中国人的意识上的一年。

河南的登封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古迹叫周公测景台。

读《史记》就可以知道我们中国有古六历,第一个叫黄帝历,第二叫颛顼历,第三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那么这古六历实际上这是一个体系的,就是都认为,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所以叫四分历

四、北极、北斗和二十八宿

国人观察这个北斗七星的时候发现它跟我们的季节有非常直接的一个联系,斗柄指东的时候天下皆春,这斗柄指着南方的时候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我们在黄道跟天球赤道这一个区域里面,中国人就选了二十八颗恒星,来作为一个坐标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二十八宿。

中国人按照四季四时,这样一个基本的格局,把它切成四块。

那么我们分别把它叫,东宫南宫西宫北宫,每一个宫都是七颗星,叫东宫七宿南宫七宿,西宫七宿北宫七宿。

我们认为这个东宫的七宿,它很象一条龙它是主春,这七颗星叫角亢氐房心尾箕。

那么南宫七宿呢,它很象一个朱雀象一只鸟,它是主管夏天的,这七颗星叫井鬼柳星张翼轸。

那么西宫七宿呢,古人认为它很象白虎它是主秋的,这七颗星是奎娄胃昴毕觜参。

北宫的这个星呢,古人认为象玄武,这个玄武就是说到底是什么比较玄,一般认为是一条蛇加一个龟,那么北宫玄武它是主要冬天的七颗星,这七颗星一般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叫做斗牛女虚危室壁七颗星。

五、恒星体系为何取“二十八”之数

古人认为:

这个二十八是跟一个恒星月,就是月亮走的一个周期大概有关的,所以在吕氏春秋里面有篇叫圜(yuan)道,它里面就说到月躔二十八宿,月躔(chan)就是月亮停留的地方。

在史记的律书里面,凡是引到二十八宿,它都称为叫二十八舍,书舍的舍二十八舍。

在古代印度也有二十八宿,在他们的语言里面,这二十八宿称为纳沙特拉,在阿拉伯世界里面称为马纳吉尔,这两种语言里面它实际上要翻译过来,准确的意思都是月站。

六、二十八宿体系起源于巴比伦?

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它完全是根据黄道来确定的,巴比伦把太阳视运动的回归年,分成了十二个月,所以它认为太阳每一个月进入一宫,它这个月跟月亮没有关系,实际上它主要是指分成十二份,太阳每个月进入一个宫,这叫黄道十二宫。

中国的二十八宿主要的关注点,是月亮的视运动。

我们这个二十八个标志点是跟月亮的视运动密切相关的,而且在中国二十八宿体系里面一定是跟四象,这样一些东西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